EN45000通知公告机构管理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认证机构管理规定(2023修订)认证机构管理规定(2023修订)第一章总则本规定是为了规范认证机构的管理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
第二章认证机构的设立和管理第一节认证机构的设立1. 认证机构的设立,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
2. 认证机构应当具备一定的实力和专业能力,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
第二节认证机构的管理1. 认证机构应当严格按照认证标准进行认证工作,确保认证结果客观、公正、可靠。
2. 认证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与被认证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认证质量和效率。
第三章认证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第一节监督1. 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应当受到监督,相关部门有权对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2. 认证机构应当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工作,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
第二节评估1. 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应当定期进行评估,确保其认证能力和业务水平符合要求。
2. 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公布,认证机构应当积极改进不足,提高认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一节违法行为的处理1. 认证机构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的,相关部门有权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2. 对于认证机构认证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捏造认证结果的,相关部门有权撤销其认证资格。
第二节民事责任1. 认证机构因过失或者故意造成被认证单位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2. 被认证单位因认证机构的错误认证结果遭受损失的,有权向认证机构提起民事诉讼。
第五章附则1.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其他未尽事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Note: Above document is a fic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should not be quoted as actual content.)。
社会组织注册与管理的程序与规定社会组织的注册与管理是为了规范社会组织的活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文将介绍社会组织注册与管理的一般程序和相应的规定。
一、程序1. 注册申请社会组织的注册申请是社会组织取得法人资格的第一步。
申请者需填写相关表格,并按照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如社会组织章程、负责人身份证明等。
2. 资格审查注册机关将对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查。
这主要包括对组织的合法性、章程的合规性等方面的审核。
如果资料不完整或不符合要求,注册机关将要求补正。
3. 录入信息审核通过后,注册机关会将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录入社会组织管理系统,并颁发社会组织登记证书。
社会组织在获取登记证书后,方可正式成立。
4. 公示期在社会组织注册完成后,注册机关会进行公示,时间通常为30天。
公示主要是为了让公众了解该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以便社会监督。
5. 登报公告公示期结束后,社会组织还需在指定报纸上刊登公告,宣布注册成功。
登报公告通常包括社会组织的名称、类型、地址等基本信息。
6. 后续手续社会组织在注册完成后,还需办理税务登记、社会组织账户开户等后续手续,以确保正常运营。
二、规定1. 社会组织的类型社会组织可以分为社团组织、基金会和非营利性公司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在注册和管理上会有一些差异。
2. 管理要求社会组织在注册后,需要按照《社会组织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包括定期报告、年度审计等。
此外,社会组织还需遵守法律法规,在活动中不得从事违法犯罪行为。
3. 监督机制社会组织在注册后,需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
监督机制包括对社会组织活动的监察、年度报告的审核等。
社会组织在接受监督的同时,也有权利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
4. 法律责任如果社会组织违反法律法规,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可能包括行政处罚、法律起诉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社会组织的注册与管理规定可能有所不同。
在进行社会组织注册与管理时,应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二零一二年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机房管理 (3)第三章设备运行维护 (5)第四章附则 (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系统运行维护活动,依据国家密码管理局《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质量评估要求》,以及《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政务外网[2011]13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服务机构的机房管理,设备及软件运行维护等活动。
第二章机房管理第三条外来人员到机房参观或办理公务,需经本人认真填写《登记表》后,由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同意并报本单位保卫保密部门批准,且必须有相关管理人员陪同的情况下方可进入机房。
操作人员按陪同人员要求可以在电脑演示、咨询;对参观人员不合理要求,陪同人员应婉拒,其他人员不得擅自操作。
进入机房后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未经许可,不得乱动机房内设施。
禁止在机房内照相、摄像。
外宾及港、澳、台人员参观还需经保卫保密和外事部门共同审核批准。
第四条任何易燃、易爆、易腐蚀、强电磁辐射、液体物质等物品不得带入机房。
专业技术人员维修设备(包括物业维修)必须携带的除外。
第五条保持机房环境整洁、卫生、安静、所有设备摆放整齐有序;每周定期打扫卫生,每天要做好保洁;不存放与机房工作无关的物品。
机房内不准吸烟、喝水、吃零食。
第六条携带仪器设备和公用软件资料出机房要经部门领导签发《携物出门证明》,(此证明表中要写明时间、姓名、工作单位、携带物品名称和事由、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部门领导签字)报保卫保密部门核批并进行登记后方可带出。
第七条机房至少要有一名指定的值班人员,值班人员要做好每天机房内温、湿度的巡检记录。
第八条节假日或夜晚进入机房加班必须经有关部门同意,报经保卫保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进入机房工作。
第九条机房门禁卡的制作由专人负责。
员工因工作需要办卡,须先填写《机房门卡申请表》,经该员工所在部门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并报保卫部门批准,由保卫部门通知门卡管理员制作门卡。
机构认证管理及津贴规定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和解释机构认证管理及津贴规定。
机构认证是指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标准来验证机构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津贴则是根据机构认证结果,为机构提供的经济资助或其他福利。
该规定适用于所有有关机构认证和津贴的相关方。
2. 机构认证管理机构认证管理包括一系列程序和标准,用于评估和验证机构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具体步骤如下:1. 申请机构认证:机构需要提交认证申请,包括必要的文件和信息。
2. 文件审核:认证机构对提交的文件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3. 现场审查:认证机构会对申请机构进行现场审查,核实其设施、人员和运营情况。
4. 评估报告:认证机构根据审核和现场审查结果,撰写评估报告,并作出认证决定。
5. 机构认证结果:申请机构将收到认证结果通知,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3. 津贴规定津贴规定是根据机构认证结果,为机构提供的经济资助或其他福利。
具体规定如下:1. 津贴标准:根据机构的认证等级和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津贴标准。
2. 津贴资格:机构认证合格的机构可以享受相应的津贴。
不合格的机构将不符合津贴资格。
3. 津贴申请:机构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提交津贴申请,包括必要的文件和信息。
4. 津贴发放:经过审核和审批后,津贴将根据规定的频率和方式发放给符合资格的机构。
5. 津贴管理:机构需要按照津贴管理规定进行津贴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监督。
4. 其他事项本文档不包括详尽的机构认证管理和津贴规定细节。
具体的程序、标准和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制定和调整。
同时,本文档中的内容未经证实,不得作为官方文件的引用。
以上是对机构认证管理及津贴规定的简要介绍,请各相关方遵守规定并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认证和申请津贴。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相关部门或机构。
注意:本文档仅作参考之用,如需详细信息请参阅官方指南或相关文件。
对德国认可委员会的认识王剑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综合事业部,北京 100044)德国认可政策的出发点是实现“认证和检测全球通用”。
德国认可体系的建立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采用德国工业界、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在检测机构、实验室、检查机构及认证机构认可方面近100年的经验。
(2)充分考虑德国认可体系的主要目标,即增强和提高德国实验室和认证机构的质量和技术能力;确保德国的产品在欧洲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确保在特定领域内,通过国内和国际委员会技术专家以相同的、一致的方式运作,使检测结果和检测证书实现在欧洲的互认。
基于以上原则建立的德国认可体系可谓是起点高、机制成熟、运作规范,笔者认为在组织机构的设立及运作、成员方的组成、认可程序及规则的制定、采用认证标准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下面仅介绍德国认可委员会(German Accreditation Council,以下简称DAR),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 概 述德国认可委员会成立于1991年5月,是由政府及能积极影响德国认可政策的工业界代表共同组建而成,成员方有德国联邦经济劳动部(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Affairs and Technology,BMWA)、德国化学认可机构 (German Accreditation Body Chemistry,DACH)、德国检测认可机构(German Accreditation System for Testing,DAP)、德国技术认可机构 (German Accreditation Body for Technology,DA Tech)、德国标准化学会(German Institute for Standardisation,DIN)、德国联邦材料检验研究院(Feder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BAM)等近20个机构,秘书处设在BAM。
认证机构管理程序-制度(全)1. 引言认证机构管理程序-制度是为了规范认证机构的运作,确保其认证过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而制定的程序。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认证机构,并旨在确保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认证机构,无论其规模和类型。
3. 目标本制度的目标是:- 确保认证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 确保认证机构的工作程序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 确保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具有公正性和可靠性。
- 确保认证机构的流程和记录可追溯和可验证。
4. 管理程序认证机构应建立以下管理程序:4.1 认证过程管理- 认证机构应建立标准的认证过程,包括申请、评估、审核和认证决策等环节。
- 认证机构应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并通过培训确保员工熟悉和遵守这些程序和标准。
- 认证机构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查,以评估认证过程的有效性和符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4.2 资源管理- 认证机构应合理配置资源,包括人员、设备和技术,以支持认证过程的顺利进行。
- 认证机构应确保所有参与认证过程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资质和经验,并定期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
4.3 认证结果管理- 认证机构应建立认证结果的管理程序,确保认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验证性。
- 认证机构应妥善保管相关文件和记录,包括申请材料、评估报告和认证证书等。
- 认证机构应及时通知申请机构有关认证结果,并确保结果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4.4 投诉处理管理- 认证机构应建立投诉处理程序,确保及时、公正地处理与认证过程相关的投诉。
- 认证机构应建立投诉记录,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和预防类似投诉的再次发生。
5. 相关要求认证机构应遵守以下要求:-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 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避免利益冲突。
- 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认证过程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 提供准确、客观和可靠的认证结果。
- 定期对认证过程和结果进行内部审查和改进。
6. 结论认证机构管理程序-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确保认证过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提高认证机构的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于整理、修改、完善公司内部各类政策流程的通知尊敬的各位同事: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内部各类政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现决定进行整理、修改和完善工作。
具体事项通知如下:1. 整理工作所有部门负责将本部门相关的政策流程进行整理和分类。
请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的政策流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整理后的文档应包含政策的名称、适用范围、制定依据、责任部门和流程步骤等内容。
请于一个月内完成整理工作,并将整理后的文档提交给行政部门。
2. 修改工作行政部门将组织专业人员对各部门提交的政策流程进行审核和修改。
在修改过程中,将重点关注流程的合理性、流程的完整性以及相关法规的适用性。
修改后的政策流程将于完成后两周内通知到各部门。
3. 完善工作各部门在收到修改后的政策流程通知后,应认真研读,对于与本部门相关的流程,如有需要,应及时提出完善的建议。
完善的建议应具体明确,合理有效,并于一个月内提交给行政部门。
行政部门将与各部门进行进一步沟通,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政策流程进行最终的完善和定稿。
4. 实施和培训完成政策流程的整理、修改和完善后,行政部门将组织相关培训,向全体员工介绍新的政策流程并解答相关问题。
请各部门全力配合和支持行政部门的工作。
本次整理、修改和完善政策流程的工作是公司内部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并按时完成各自的任务。
谢谢各位的合作!公司行政部日期: [日期]。
德国ISEGA提供德国ISEGA卫⽣及抗菌性抗⽣物性能测试和符合性认证服务ISEGA介绍ISEGA是德国知名的微⽣物实验室,是经德国权威机构DAkkS,ZLG,BAM,AKS等机构认可的检测机构。
ISEGA 在微⽣物检测与评估⽅⾯具有⾮常⾼的权威性,其出具的检测报告与证书被⼴⼤欧洲甚⾄全球的⽤户⽀持与认可ISEGA历史ISEGA (Industrie-Studien und Entsorgungsgesellschaft GmbH)是德国知名的环境科学检测实验室,成⽴于1966年,重点研究领域和检测业务涉及纤维材料,塑料,包装材料和环境保护等⽅⾯。
1971年,ISEGA获得德国官⽅认可作为⾷品监督系统的专家机构开展包装材料的检测,如纸,板,塑料,玻璃,锡和其他在⾷品⾏业可适⽤的⾦属包装材料等;1978年,ISEGA实验室获得脱脂奶粉和黄油检测能⼒资质;1979年,ISEGA通过⾷品,医药和环境样品的跟踪分析能⼒鉴定;1980年,ISEGA获得饮⽤⽔,⼟壤,污⽔和废物测试领域的各种评审和登记。
1981年,ISEGA实验室在纸袋,灭菌包装和灭菌纸等领域通过DIN CERTCO认可。
1993年,ISEGA实验室通过EN45000体系审核成为德国认证机构的成员之⼀开展认证活动。
1995年,ISEGA作为专家机构根据TRGS519开展建筑领域的⽯棉测试活动。
1997年,ISEGA通过LZG认可开展医疗器械93/42/EC检测活动。
2000年,ISEGA通过欧盟实验室认可开展93/99/EC检测测试。
ISEGA认可资质近30年来,ISEGA作为⼀家独⽴的检测机构致⼒于在化学和物理分析,环境,微⽣物学,⽣态学,产品认证等领域。
如:●纸浆,纸和纸板●塑料●包装和消费品●颜料,油漆,添加剂和其他化学品这些检测与技术分析⼯作均是获得权威审核机构的认可,并通过ISO1702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仅化学,物理与微⽣物分析实验室就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与60名⼯程师的技术团队,取样,钻探,探索危险废物的场地和现场分析在移动测量实验室进⾏。
认证机构检查通报制度范本一、总则为确保认证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开展认证活动,提高认证质量和认证公信力,特制定本通报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对我省范围内所有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的通报。
二、检查内容(一)认证机构的基本情况,包括资质条件、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业务范围等。
(二)认证活动的实施情况,包括认证申请、审核、评审、发证等环节。
(三)认证机构的内部管理情况,包括制度建设、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
(四)认证机构对获证组织的监督情况,包括跟踪监督、现场检查等。
三、检查方式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进行。
省市场监管局将随机抽取监管人员和相关领域技术专家组成检查组,对认证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认证档案、认证现场、认证人员资质等。
四、检查结果处理(一)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检查组将当场提出整改要求,并出具检查意见。
认证机构应按照检查意见进行整改,并及时报告整改情况。
(二)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省市场监管局将依法进行查处,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暂停、撤销认证机构资质等措施。
(三)检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五、通报内容(一)通报基本信息,包括通报日期、通报单位、被通报认证机构名称等。
(二)检查基本情况,包括检查时间、检查地点、检查人员等。
(三)检查发现的问题,包括具体问题描述、问题性质、问题严重程度等。
(四)整改要求及措施,包括认证机构应采取的整改措施、整改期限等。
(五)其他需要通报的内容。
六、通报发布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发布认证机构检查通报。
通报发布后,各市市场监管局应认真组织学习,并按照通报要求进行整改。
七、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省市场监管局所有。
八、附件:认证机构检查通报格式模板【标题】关于XX认证机构检查情况的通报【正文】一、检查基本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认证从业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的通知》等要求,我局于XX年XX月XX日对XX认证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7.20•【文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1号•【施行日期】2011.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1号《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局长支树平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活动,提高认证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认证机构是指依法经批准设立,独立从事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符合标准、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并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机构。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认证活动,以及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负责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认证机构的设立和相关审批及其从业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直属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所辖区域内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认证机构从事认证活动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客观独立、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第六条认证机构及其人员对其从业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章设立与审批第七条设立认证机构,应当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后,方可从事批准范围内的认证活动。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认证活动。
第八条设立认证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备设施;(二)具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属于认证新领域的,还应当具有可行性研究报告;(三)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出资人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要求,并提供相关资信证明;(四)具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执业资格和能力的专职认证人员;(五)认证机构董事长、总经理(主任)和管理者代表(以下统称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相关规定要求,具备履行职务所必需的管理能力;(六)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教育部关于印发《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发[201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范管理全国学校(机构)代码,提高教育统计管理水平,我部研究制定了《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现将《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充分认识贯彻执行《管理办法》的重要意义。
《管理办法》是对学校(机构)统一编制、及时更新、动态维护学校(机构)代码的管理制度,对于统一规范学校(机构)代码并及时更新、维护,提升教育统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教育统计数据快速交换和共享,提高教育数据利用效率和效益,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业务机构要互相配合,依据《管理办法》相应工作流程,处理好学校审批工作与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工作的衔接。
教育行政部门内负责学校审批工作的机构在处理学校(机构)的设立、合并、变更和终止等有关业务时,须及时向负责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工作的机构告知相关信息。
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须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具体实施办法,认真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机构)做好统一代码申请、登记和更新维护工作。
附件: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一一年七月十二日附件: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及时反映学校(机构)代码的增减变动情况,规范学校(机构)代码的赋予、更新与维护、使用与管理,明确职责与分工,保证学校(机构)代码信息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09.04•【文号】国家密码管理局令第4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家密码管理局令第4号《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已经2024年8月26日国家密码管理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局长刘东方2024年9月4日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行为,对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实施监督管理,保障电子政务安全可靠,维护有关各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是指采用商用密码技术为政务活动提供电子签名认证服务,保证电子签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活动。
第四条从事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定,依法取得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资质。
第五条国家密码管理局对全国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密码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资质认定第六条取得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资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具有企业法人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二)具有与从事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活动及其使用密码相适应的资金;(三)具有与从事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活动及其使用密码相适应的运营场所;(四)具有在境内设置、符合国家有关密码标准的电子认证服务系统等设备设施;(五)具有30名以上与从事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活动及其使用密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运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等专业人员;(六)具有为政务活动提供长期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能力,包括持续保持财务状况良好、运营资金充足、设备设施稳定运行、专业人员队伍稳定,没有重大违法记录或者不良信用记录等;(七)具有保证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活动及其使用密码安全运行的管理体系。
2018年检验检测机构程序文件全套最新在当今社会,检验检测机构在保障产品质量、维护公众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公正性,一套完善、科学、合理的程序文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018 年检验检测机构程序文件的全套内容。
一、文件的重要性检验检测机构的程序文件是对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描述和规定,是指导检验检测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它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流程、职责、方法和要求,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操作的依据和标准。
同时,程序文件也是检验检测机构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
二、文件的构成2018 年检验检测机构程序文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程序文件的核心,它阐述了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方针、目标、组织结构、职责权限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要求。
2、程序文件这是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程序,涵盖了从样品接收到报告出具的全过程,包括合同评审程序、样品管理程序、检测方法选择与确认程序、设备管理程序、人员培训程序、质量监督程序、结果报告程序等。
3、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对程序文件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为具体的检验检测操作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方法,如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样品制备的作业指导书等。
4、记录表格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如样品接收记录、检测原始记录、设备维护记录等。
三、文件的编写原则1、符合性程序文件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检验检测机构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
2、系统性文件应涵盖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可操作性文件的内容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工作人员理解和执行。
4、持续改进文件应随着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更新以及机构自身的发展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具体程序文件的内容1、合同评审程序合同评审是检验检测工作的起点,其目的是确保机构有能力满足客户的要求。
机构认证管理制度范文机构认证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机构认证管理工作,确保机构认证按照规范程序进行,维护认证机构的公信力和认证结果的可靠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机构认证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二条机构认证管理工作属于机构的管理职能,由组织机构负责。
组织机构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负责机构认证的整体规划与组织实施。
2. 制定机构认证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3. 审核认证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确保认证程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4. 确保机构认证工作的规范进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5. 提供机构认证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提升认证人员的专业水平。
6. 进行机构认证结果的监督和评估,保证认证结果的持续有效性。
第三章机构认证管理的工作流程第三条机构认证的工作流程包括申请、审核、评估和认证结果公示等环节。
1. 申请环节:(1)机构根据相关要求,填写机构认证申请书并提交。
(2)组织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确认符合基本条件后进入审核环节。
2. 审核环节:(1)组织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细致审核,包括机构规模、机构资质、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
(2)审核结果由组织机构出具初审意见。
3. 评估环节:(1)组织机构根据初审意见,对机构进行实地评估。
(2)评估人员根据评估指标对机构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
4. 认证结果公示环节:(1)评估结果报告由组织机构出具,包括认证等级、有效期等。
(2)认证结果通过组织机构的官方网站、公告栏等渠道进行公示。
第四章机构认证管理的标准与要求第四条机构认证需要满足以下标准与要求:1. 机构认证的程序和标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2. 机构认证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必须科学、可靠。
3. 参与机构认证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培训与考核。
4. 机构认证的结果必须公正、客观、有效,认证等级和有效期有明确规定。
5. 机构认证的结果必须经过定期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认证结果的持续有效性。
EN45000通知公告机构管理程序1 目的为方便合理选择适宜的公告机构,并与之保持有效的联系,特编制此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告机构的选择和联系。
3 职责3.1行政部负责组织评价、选择适宜的公告机构;3.2市场部负责与公告机构联系。
4 工作程序4.1 公告机构——对公众利益领域负有责任,向国家主管当局负责,设立在成员国领土内合法的实体,并代表本公司向第三方进行公告的机构组织,成员国对公告机构的能力负最终责任。
公告机构可以是认证机构,也可以是欧盟代表。
4.2对公告机构要求的能力准则:a)人员和设备配备情况;b)独立性和公正性;c)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d)保守机密和诚实性;e)民事责任保险。
4.3公告机构的评定方法:a)按EN45000系列标准认可;b)不同指令提到的公告机构、检验机构、测试实验室和认证机构、批准机构、能力机构具有类似的意义。
4.4公告机构的选择公告机构是一个由欧盟认可,它可从事医疗器械指令的附录中所描述的一种或多种符合性评价程序。
公告机构必须位于欧盟的某个成员国内。
选择公告机构是制造商面临的极其关键的问题之一。
为了能够有效地工作应和公告机构建立长期和密切的联系。
应对非常慎重地选择“伙伴”所花费的时间和财力应被认为是一项公司未来的投资。
一般未说,制造商在选择公告机构的时候,应考虑下列因素:a)医疗器械认证方面的经验;b)所熟悉的医疗器械的范围;c)设立在成员国领土内合法的实体,成员国对公告机构的能力负最终责任。
d)与一些委托方的关系及委托方的资格;e)公告机构对公众利益领域负有责任,向国家主管当局负责。
f)被授权的可进行的符合性评价程序;g)对已有证书的态度;h)费用;i)地点和工作语言。
4.5与公告机构联系由市场部负责与公告机构进行联系,将CE技术文件与认证结论发送给公告机构。
并保持与其良好的联络沟通。
4.5.1公告的条件:4.5.2公告内容:5支持性文件和记录无。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管理规定(2021年详尽版本)目的本规定旨在规范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
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包括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私人机构经营的中心。
定义1.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提供综合性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老年人照料、儿童保育、残疾人支持、社区发展等服务。
2. 管理者: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的负责人或行政管理人员。
中心管理1. 中心管理者应制定和实施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的发展和运营计划,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2. 中心管理者应建立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保证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3. 中心管理者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以及财务透明度。
4. 中心管理者应建立和维护与相关机构和社区的合作关系,以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助。
服务内容1.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应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包括但不限于生活照料、教育培训、康复治疗等。
2.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应建立和维护用户档案,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个性化。
4.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应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用户的投诉和意见,保障用户的权益。
资源管理1.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包括物资、设备和人力资源的管理,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
2.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预防和应对可能的危机和突发事件,保障用户和员工的安全。
3.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监督与评估1.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应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评估,定期报告工作进展和服务质量。
2. 全面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EN45000通知公告机构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方便合理选择适宜的公告机构,并与之保持有效的联系,特编制此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告机构的选择和联系。
3 职责
3.1行政部负责组织评价、选择适宜的公告机构;
3.2市场部负责与公告机构联系。
4 工作程序
4.1 公告机构——对公众利益领域负有责任,向国家主管当局负责,设立在成员国领土内合法的实体,并代表本公司向第三方进行公告的机构组织,成员国对公告机构的能力负最终责任。
公告机构可以是认证机构,也可以是欧盟代表。
4.2对公告机构要求的能力准则:
a)人员和设备配备情况;
b)独立性和公正性;
c)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
d)保守机密和诚实性;
e)民事责任保险。
4.3公告机构的评定方法:
a)按EN45000系列标准认可;
b)不同指令提到的公告机构、检验机构、测试实验室和认证机构、批准机构、能力机构具有类似的意义。
4.4公告机构的选择
公告机构是一个由欧盟认可,它可从事医疗器械指令的附录中所描述的一种或多种符合性评价程序。
公告机构必须位于欧盟的某个成员国内。
选择公告机构是制造商面临的极其关键的问题之一。
为了能够有效地工作应和公告机构建立长期和密切的联系。
应对非常慎重地选择“伙伴”所花费的时间和财力应被认为是一项公司未来的投资。
一般未说,制造商在选择公告机构的时候,应考虑下列因素:
a)医疗器械认证方面的经验;
b)所熟悉的医疗器械的范围;
c)设立在成员国领土内合法的实体,成员国对公告机构的能力负最终责任。
d)与一些委托方的关系及委托方的资格;
e)公告机构对公众利益领域负有责任,向国家主管当局负责。
f)被授权的可进行的符合性评价程序;
g)对已有证书的态度;
h)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