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论述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夸美纽斯(Comenius)是17世纪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贡献对于教育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夸美纽斯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著作三个方面来论述他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教育一切人,教育一切事”,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观念。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种普遍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对于后来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夸美纽斯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激发。
他提出了“自然法则教育法”,即从事物的本质和秩序中去教育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
他还强调了教育的游戏性,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愉快的体验,通过游戏和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对教育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代表作《大教育》(Didactica Magna)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论述。
这本书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教育学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后世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
他的主张普及教育的观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著作《大教育》更是成为了教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因此,夸美纽斯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他的地位和贡献在教育史上是不可替代的。
论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浅谈夸美纽斯的自然体育教育思想摘要:夸美纽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理论实践上完成了一场革命。
他是新教育学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教育要“适应自然”原则;“泛智”思想;及其教育中的“自然体育”思想等在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等中均有体现。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对其自然体育思想作了肤浅的探讨,旨在对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前言在近代外国体育史上,使学校体育冲破贵族的狭小天地从而奠定近代学校统一进程的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他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称学校为“造就人的工场”,他主张“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指导”,他首次提出体育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了班级制和课间休息制及其按年龄分组进行教育。
他的体育思想对欧洲近代体育教育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他被某些西方学者称为“学校体育之父”。
二、自然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1.“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直观性、彻底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循序渐进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具体到人,夸美纽斯认为,人心犹如土壤、白纸与腊,“只要园丁当心”,土壤可以长出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白纸上什么都没有写,但是,什么都能写上”;“腊能变成各种形式”,“人脑也是一样,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
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
例如:有些伶俐、渴于求知但是桀骜的人,“常是学校所遭遇的困难的最大根源。
他们多半是被人认为没有希望了的。
但是,假如能够得到正当的处理,他们常常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伟人”。
真正无法教育的人“是一千人里面难得找到一个的”。
只有相信教育才能办好教育。
2.学校为“造就人的工场”。
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关心人的健康和幸福,称学校为“造就人的工场”。
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首次提出分科教学法和班级授课制。
他对教师职业给予了极高的称赞,他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等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可以说人本主义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灵魂和主旋律。
二、泛智教育——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广泛有用的知识,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不仅主张一切男女青年都要进学校,还强调他们在学校里受的教育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德行,还要有实际工作能力。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们”,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求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二是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
1.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一切知识”,就是学生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教育目的,认为一切人应受到周全的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宗教教育缺一不可,同时还要顾及身体健康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博学、德行、虔信三方面应该全面和谐发展,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就不能是周全的教育,不能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具体来说,“泛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事物。
即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髓的总和,掌握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7];第二,行动熟练。
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要在认知上获得广泛的知识,而且应该在行动上进行锻炼,把青年培养成有活力、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第三,语言优美。
夸美纽斯的“泛智”,不止于能知、能行,而且要求学生能用语言优美地表达其知其行。
2.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泛智论不仅包括“一切知识”,还要求教“一切人”。
在夸美纽斯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
他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8]“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糟蹋、被扼杀,真是教会和国家的损失”[9]。
夸美纽斯论文对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研究——僵硬、封建但又有一定准确预见性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单从他的一系列基本教育思想沿用至今便可看出。
但我们不能仅沉浸于对他的歌功颂德,要真正准确地搞清楚他的教育思想,便首先要分析他的局限性,这样再来研究他对全世界的教育贡献时,便会公允的多。
一、局限性1、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
“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
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
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
”这段话乍一看很有道理,但经过思考后便会有疑问:为什么仅仅因为“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就也应分为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呢?这体现了他论证事物时趋于简单化,僵硬机械的特点。
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法则并不是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而更多的是对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和人为的解释,从而在论证中带有拟人化和简单化的特点;而且,他在论述儿童个体教育倾向机械化,似乎凭借直觉多一点。
他不精于科学系统的研究,而更乐意凭借文艺复兴的理论(这一思想主要来自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教育取得的先进成果),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对教育的敏锐直觉做事。
2、儿童中心论他称儿童为“上帝的种子”,是“无价之宝”,认为儿童生来是没有被玷污的纯洁的“种子”,具有谦虚、善良、和睦、可亲等美德。
夸美纽斯的这一观点很明显地展示了其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面。
儿童怎么可能身上全是美德呢?我们只能说,他们确实还未经受社会的浸染,相对质朴单纯;但是,儿童也是人,他们有人性的闪光点时,也必然存在人性的劣质,如喜欢偷懒等等。
夸美纽斯的这一观点有些极端了。
我们中国古代也曾存在类似的一个理论——孟子的人性本善论,而同时代的人性本恶论与之争论不休。
我喜欢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作文每每徜徉在花间园内欣赏着这大片的绿色,便为这种静谧之美而动。
就这样安静地走着,慢慢地走着,不理会那些世间烦忧自制之烦恼,只顾和这些无言的生命窃窃私语,这种状态尽管理想化,但真真好。
知了声声,昔日叫的多欢呀!可如今一个个在树上唉声叹气;榕树的叶子昔日多精神呀!可如今一片片垂下了头;太阳昔日多慈祥啊,可如今一点一点向我们散发恶意,外面的世界一片火热,那虫子也不敢轻易踏上这片热土,唯恐自己成为熟食。
而那些花朵一个个低下自己高贵的花苞而那家家户户都躲在屋子里,不敢踏出一步,而我亦如此。
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国旗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令人肃然起敬。
再往里走些,是大片大片的绿植和花朵,有紫薇花、桂花、广玉兰、无患子……我一下子被紫薇花吸引过去,那一簇簇紫色的花朵在枝头绽放着笑脸,挨挨挤挤地簇拥在一起,像是在窃窃私语。
仔细瞧,小蜜蜂在花间辛勤地采蜜,小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真是一幅热闹的景象啊!当我们拥有了精妙的语言技巧,高超的驾驭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就拥有了现在我神采飞扬书写我喜欢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作文时候的才华,那时候,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会真正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
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只能信赖于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才能滋润我们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读书,只有多读书我们溶于社会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事倍功半。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象严冬里遇到了炭火,它会以无私的自信给你燃起澎湃与激情。
这场暴雨是那样的突然而又凶猛,刚刚还是毛毛细雨,一会儿就是乌云密布,闷热的空气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暴风雨的前夕总是宁静得让人可怕,的确,暴雨之前连声闷雷也没听见。
终于,这场暴雨在沉默之中爆发了。
它不像春雨那样的温柔,也不像秋雨那样的凉爽,更不像冬雨那样使人毛骨悚然,它独有它那粗鲁的野性。
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育管理夸美纽斯(Quintilian)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和修辞学家,他的教学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后世,对教育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2. 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夸美纽斯强调语言是思维和表达的重要工具,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
他提倡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并倡导演讲和辩论等口头表达活动,培养学生的说话和表达能力。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夸美纽斯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主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他提倡充满温情和支持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 整合理论与实践夸美纽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主张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
他提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教育理论,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对后世的影响1. 对教育方法的影响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对后世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对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批判思维,推动了现代教育对语言教育和思维培养的重视。
2. 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对教育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倡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这对教育管理中的师资培训和教师评价体系提出了要求。
他还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对教育管理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3. 对修辞学的影响夸美纽斯是古罗马修辞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教学原则对修辞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论夸美纽斯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更是西方教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书中,夸美纽斯明确指出“大教学论”就是“将一切只是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
和谐教育思想贯穿于夸美纽斯的整个教育体系,“人爱和谐,渴求和谐,这是很明显的。
”他认为渴求和谐是人的天性,人生来就带着和谐的“种子”,教育就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一、和谐教育的内涵夸美纽斯希望每个人都能受到和谐的教育,即让人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
”人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种子”,而教育就是要使和谐的“种子”继续发展,在知识、道德、虔信等方面发展人,实现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和谐。
(一)肯定教育在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形成人方面的作用,他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而它们的发芽、发展则要依赖教育。
每个人生来都是非常有潜力的,实际上,只有受过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教育是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少的,“世上找不到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可以说,无论聪明的或是愚笨的都应当并且应该在学校里接受教育。
这也正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前言部分所提到的“一切人”。
三百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已经意识到教育对所有人的重要性,超越了性别、阶级甚至是种族,虽然夸美纽斯“一切人”的平等教育理念是基于自己的神学立场,但是不可否认,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教育应当是公平的、平等的,这对促进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结合夸美纽斯所处时代的历史特征写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结合夸美纽斯所处时代的历史特征作文】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小的五年级学生。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夸美纽斯的作文。
夸美纽斯可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大哲学家呢!夸美纽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那个时候,古希腊文化正处于全盛时期,哲学、艺术、科学、民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不过,这个时候古希腊也并不太平,各个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夸美纽斯就出生在一个叫做萨摩斯的岛上,后来他来到了雅典这座著名的城邦。
雅典当时正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这里有著名的亚克罗波利斯古迹,还有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不过,那个时候雅典并不是一个完全民主的国家。
虽然有民主制度,可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公民权,能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
大多数人都是奴隶或者外来移民,他们的权利非常有限。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夸美纽斯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学说,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万物皆更新"和"谁知道什么是真理"。
"万物皆更新"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就像河水,我们的脚下永远踩不到同一滩水。
"谁知道什么是真理"则是说,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谓真理其实也未必就是真的,我们应该怀疑一切。
夸美纽斯的学说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对吧?他教导我们要怀疑权威,不轻易相信别人说的话,要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
这确实是一种很前卫的思想方式。
可是夸美纽斯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当权者。
雅典当时的统治者们不喜欢他这种思想,认为他在"迷惑"年轻人。
于是就把他驱逐出了雅典。
后来夸美纽斯流浪到了其他城邦,最后甚至被判了死刑,真是太可怜了。
不过,即使夸美纽斯最后下场很惨,他的思想和学说却一直流传下来,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大家现在所拥有的独立思考、怀疑权威的精神,其实就是源于夸美纽斯的影响。
论述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1.引言夸美纽斯(Quintilian),罗马时期的一位教育家和修辞学家,他生活在公元1世纪后期,他以其卓越的教育和语言能力而受到赞誉。
他的著作《修辞学教育》是一部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杰出作品,被誉为西方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2.夸美纽斯的生平和背景夸美纽斯生于公元35年左右,他的家族来自西班牙的加的斯。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于公元68年至96年间担任了一名教育家和演说家的职位。
他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有很多着名的学生,其中包括普卢塔克和小塞涅卡。
尽管夸美纽斯在罗马官方教育体系中没有担任过高官职,但他的教育和语言课程被广泛地采用和教授。
3.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和恒久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自我的思考和感知来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他的教育方法是协作的,重点是启发和指导学生,而不是给他们灌输知识。
夸美纽斯还建议阅读书籍和复述手稿是学习的最佳方式,而非简单地背诵信息。
夸美纽斯的理论受到了当时其他大部分古希腊和罗马教育者的批评,他们更强调个人学习成果和强制纪律的培养。
但夸美纽斯的主张在未来几个世纪中却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4.《修辞学教育》的内容和影响夸美纽斯最著名的作品是《修辞学教育》,它是一部关于修辞学和教育的综合指南。
这本书被誉为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教育文献之一,被广泛认为是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
《修辞学教育》中包含了夸美纽斯对教育的主张和修辞学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教育方法和技巧,第二部分阐述了修辞学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夸美纽斯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教育方法和技巧,比如用实用主义来教育学生、倡导注重实践性的教学以及强调思考和表达技巧的学习。
在修辞学方面,夸美纽斯强调语言的力量以及精准的表达能力对于说服力有多么关键。
摘要:夸美纽斯是17世纪欧洲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教育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夸美纽斯的生平背景、教育思想、实践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夸美纽斯教育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一、引言夸美纽斯(Ja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欧洲著名的教育家、神学家、哲学家,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从夸美纽斯的生平背景、教育思想、实践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揭示其教育实践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二、夸美纽斯的生平背景夸美纽斯出生于捷克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他接受了新教信仰,并成为了一名牧师。
然而,由于宗教迫害,他不得不离开祖国,辗转于欧洲各国,期间从事教育工作。
这段经历使他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后来的教育实践奠定了基础。
三、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 教育普及观念夸美纽斯主张教育普及,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他强调教育是提高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水平的基石。
在《大教学论》中,他明确提出“人人皆应受教育”的口号,并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民众,不论贫富贵贱。
2. 教育阶段论夸美纽斯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他认为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和方法都不同,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3. 教育内容与方法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内容要丰富,包括宗教、道德、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
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直观性、启发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4. 教育管理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管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公平、公正、民主等。
他主张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成果1. 建立学校夸美纽斯在欧洲各国创办了许多学校,为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倡建立普及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系,使更多人接受教育。
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对其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论文•相关推荐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对其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论文论文关键词:夸美纽斯;宗教思想;教育思想论文摘要:夸美纽斯是l7世纪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包括不少关于宗教的思想。
这些思想既是对教育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发展。
他提出教育为宗教国家服务,促进教育改革,从而改造社会;以积极的宗教思想作为教育内容,引导人们学习进步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利用宗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并劝说人们受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人。
一、前言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是l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
他在青年时期学习哲学与神学,师从爱尔斯底特,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并开始注意教育方法方面的问题。
后来他当过学校教师、兄弟会牧师、教堂和学校的主持人。
由于战事,他不得不流亡于国外。
在他奔波于各国的这段时间里写了大量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并且于1657年出版了他的《教育论著全集》,其中《大教学论》在第一卷中首次出版。
他的著作包括教育、哲学、政治和神学等各方面约有两百种之多,作为巨大的财富留给了后人。
从夸美纽斯的生平时代来看,当时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是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是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的时代。
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的斗争与发展时期,各国统治者与各派教会都把教育作为社会变革斗争的手段,用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信徒。
在社会动荡的客观条件下,各国开始探索教育改革的道路。
也正是因为这时的思想较为活跃,宗教唯心思想与追求社会自由发展的唯心思想成为两种对立斗争的主要思想。
夸美纽斯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先进的唯物主义思想,继承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并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从幼年起就受到宗教影响,基督教的世界观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作为自己的信仰,他决心为基督教国家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010级教育学《夸美纽斯—人权教育》论文姓名彭白鸽(100704031)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安阳 45500摘要:跨美纽斯是世界是第一个伟大的现代教育理想主义者。
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构想如何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类生活的面貌。
他认识到教育有政治的力量。
教育在社会改造方面也有一定的潜力。
16到17世纪的教育是混乱的、分散的,也是精英型的。
获得受教育的只能依靠特权。
我们伴随着夸美纽斯的思想进入现代社会,他用我们现在才认识到的人权语言来描述教育:教育应该是普遍,认为教育要适应所有的孩子。
这个教育原则的必然结果就是教育的易接受性。
他的教育提议有一种特殊的现代口吻:教育作为一周人权应该有所有人分享——“所有生来具有人的身份的的群体都有与生俱来的且看得见的结局,那就是他们都是人,都是理性的生物。
”“甚至是明显迟钝的人们也需要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需要的帮助。
”没有一个人的智力差到了不能提升的程度。
他引用四个理由来支持普遍的受教育权利:1、生命的目的(救赎)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2、人类的本性在所有的方面都是相同的3、能力的不同通常是由于可以矫正的缺陷造成的4、不能要求所有参加教育的国内工作者真正平等地完成教育的任务关键词:人权、教育万能、经验主义、普遍性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夸美纽斯论文大教学论论文: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摘要: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普及教育、幼儿教育及班级授课制等在当时不仅具有超前性,有些于今还显现出普适性。
提取《大教学论》中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进行了论述,比照当下我国教育现状,初步探讨了其思想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改革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 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也是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他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也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他在该书中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大教学论》为本,笔者将从以下几点逐步探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提倡普及教育,广泛兴建学校夸美纽斯非常注重教育对人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39为此他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倡普及教育思想。
由于当时的学校只是为达官贵人的子弟设立的,穷人是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的,夸美纽斯提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入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入学校”[1]52。
他主张女子也可以进入学校学习,虽然这并不代表着男女在受教育上是平等的,男女所受的教育内容不同,但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已是很大的进步了。
为了使他的普及教育思想有实施的场所,他还提出了“在每一个秩序良好的居民区(不管它是一个城市,一个乡镇,或是一个村落),都应该设立一所学校,或者一个教育青年的地点”[1]49。
无论天性愚笨还是聪明伶俐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聪明的人更需要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1]42。
论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2008-12-12 11:05摘要:“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中的一条根本的指导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世界能够保持稳定,得以维系,大到其整个结构,小到其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
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守其秩序。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因此人的教育也要遵守自然的秩序,即教育适应自然。
这一原则的提出对后来教育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教育适应自然;秩序;原则;现实意义“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中的一条根本的指导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世界能够保持稳定,得以维系,大到其整个结构,小到其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
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守其秩序。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因此人的教育也要遵守自然的秩序,即教育适应自然。
围绕这一原则,他系统的论述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及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校工作制度等。
这一原则的提出对后来教育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哲学基础夸美纽斯出生于1952年,死于1670年。
这个时期的欧洲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的历史时期。
阶级矛盾和思想斗争非常激烈。
一方面正在瓦解的封建制度及其势力的影响还很强烈;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手工业工人群众的力量和影响正在增长和扩大,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宗教改革遍及全欧洲,先进思想家与长期禁锢着人们头脑的神学世界观和经院主义的方法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这一教育思想的产生以当前的社会变革为背景,建立在对欧洲中世纪时期旧式学校的批评基础之上。
欧洲中世纪,封建专制政权和教权相互勾结,宗教神学思想牢牢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学校里充斥着死记硬背的棍棒教育,教育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以致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教育成为摧残儿童、压抑儿童天性的桎梏。
教育学论文论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及其影响第一篇:教育学论文论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及其影响夸美纽斯思想评述在西方教育家的行列中, 夸美纽斯是一个佼佼者。
他不仅天才地预见了近现代教育的基本操作模式, 他的某些教育观点也成为近现代教育理论的热点。
由此两点决定了夸美纽斯的影响具有世界性并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其一, 由于他的捷克国籍, 夸氏在东欧诸国以及前苏联地区受到普遍认同。
夸氏生前, 其理论及著作也在欧洲流传甚广, 风靡一时。
不仅学者名流笛卡儿、莱布尼兹、歌德等对其理论予以关注, 而且, 当时几乎欧洲每一个国家的国王和亲王都注意听取他的意见。
其二,近代教育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谋求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教育。
这恰恰是夸美纽斯当年孜孜以求的目的。
并且, 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操作上, 夸氏都首先逼近了这个理想,夸美纽斯曾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这一制度后来也便发展起来延续至今。
班级授课制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即资本主义时期而产生的,最初在耶稣教办的学校中零星使用,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不管是新教还是旧教创办的学校就都采用了班级授课制。
但这个时期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只是一种初步的探索,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夸美纽斯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从理论的高度对其进行系统的论证,为班级授课制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他是吸收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教育思想以为崇尚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潮等各种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团完整的教育学体系,为现代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中他的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后被教育理论界看作是近代教育开始的标志。
他的这部著作中里面还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
他主张世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并把人的教育划分为4个阶段:即6岁前属幼儿教育阶段,由母亲在家庭中教育,但“必须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应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在他们身上”.6—12岁为初等教育阶段,入国语学校受教育,“应当把青年人终生有用的事物”教给他们。
结合夸美纽斯所处时代的历史特征写作文英文版In the time of Quintus Horatius Flaccus, better known as Horace, Rome was undergoing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It was the first century BC, a time of political upheaval, social unrest, and cultural flourishing.Horace, a renowned Roman poet and satirist,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his era in his works. He wrote about the corruption of the Roman elite, the decadence of society, and the fleeting nature of life. His poetry reflected the turbulent times he lived in, as well as his own personal struggles and triumphs.Despite the challenges of his time, Horace found solace and inspiration in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joys of friendship, and the pursuit of wisdom. His writings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esilience of the human spirit and the enduring power of art to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As we look back on the life and works of Horace, we are reminded of the importance of staying true to our values, eve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His words continue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today, offering insight and wisdom that is timeless and universal.结合夸美纽斯所处时代的历史特征写作文在奎图斯·霍拉提乌斯·弗拉库斯(Horace)所处的时代,罗马正在经历一段巨大的变革和转型时期。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篇: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
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
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
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
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
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
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
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
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
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
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
论述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夸美纽斯(Quintilian)是古罗马时期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夸美纽斯对教育目标的明确和重视为后世教育家提供了重要借鉴。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品德和才能的公民,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发展。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公民,这一观点对后来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对教师培训和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主张教师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
夸美纽斯还提出了“适度”的教学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他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对教育内容的组织和体系化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严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夸美纽斯主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修辞技巧,他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言语表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还提出了“修辞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辩论能力,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对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他主张教育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术成绩的评判。
夸美纽斯提出了基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个性化评价方法,主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激励。
他还主张教育应该是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进行的孤立的知识传授。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发展。
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对教育目标的明确和重视、教育方法和技巧的提出、教育内容的组织和体系化以及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发展都为后世教育家和教育实践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启发摘要在古希腊的教育史上,夸美纽斯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本文将探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引言夸美纽斯(c. 469年–c. 399年BC)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于古希腊的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教育提供了启示。
夸美纽斯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德行的培养,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道德品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阐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知识和德行。
他认为,知识和德行都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开来。
知识教育夸美纽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人们可以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夸美纽斯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主张通过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能力。
德行教育夸美纽斯认为,德行是教育的核心。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夸美纽斯认为,德行的培养需要通过榜样的力量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实现。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公正、正直、勇敢、谦虚等德行,并且强调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密切相关的。
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启示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以下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个体发展:夸美纽斯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能力和才华,通过提供广泛的学科和活动选择,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力。
2.知识和德行的统一: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和德行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知识和德行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品质。
3.榜样的力量:夸美纽斯强调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德行。
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首次提出分科教学法和班级授课制。
他对教师职业给予了极高的称赞,他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等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可以说人本主义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灵魂和主旋律。
二、泛智教育——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广泛有用的知识,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不仅主张一切男女青年都要进学校,还强调他们在学校里受的教育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德行,还要有实际工作能力。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们”,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求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二是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
1.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一切知识”,就是学生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教育目的,认为一切人应受到周全的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宗教教育缺一不可,同时还要顾及身体健康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博学、德行、虔信三方面应该全面和谐发展,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就不能是周全的教育,不能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具体来说,“泛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事物。
即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髓的总和,掌握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7];第二,行动熟练。
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要在认知上获得广泛的知识,而且应该在行动上进行锻炼,把青年培养成有活力、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第三,语言优美。
夸美纽斯的“泛智”,不止于能知、能行,而且要求学生能用语言优美地表达其知其行。
2.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泛智论不仅包括“一切知识”,还要求教“一切人”。
在夸美纽斯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
他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8]“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糟蹋、被扼杀,真是教会和国家的损失”[9]。
他还主张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要求博学、德行、宗教全面和谐发展,他强调智育和德育的和谐,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夸美纽斯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而且提出了实施这种教育的途径,因此,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就应运而生。
三、教育适应自然——人发展的最佳选择1.教育适应自然的内涵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活动要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和规律。
他说“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10]他借用“鸟选择在春天繁殖,园丁选择在春天种植,认为适应自然的教育应该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11]。
二是,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夸美纽斯强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学校家长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或帮助学生选择与他兴趣、天然倾向相符合的学科,使其智力得到顺利的发展。
2.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提出在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指导下,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地理论证明。
他主张按年龄来划分班级,每年开学的时间应该统一,教学时间应做详细的划分,要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教学一定按计划进行。
夸美纽斯还根据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制定了学年制,把儿童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婴幼儿期(0~6岁)是儿童感觉器官发展的最佳时期,应在家庭中进行;儿童期(6~12岁)是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时期,在村落里设立学校;少年期(12~18岁)是培养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时期,应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在较大城市设立学校;青年期(18~24岁)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和意志时期,在国家首都或省会城市设学校。
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提出对学校教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兴趣和主体性,真正体现教育要真正以人为目的。
四、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教育要真正为了人,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夸美纽斯认为人渴望获得知识,强调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学,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批判强迫性学习。
反思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虽然以素质为前提,否定考试制度,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应试教育的地位,这是因为素质教育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
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教育,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这种教育重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人本教育就是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张扬人的个性。
因此要用人本教育来代替素质教育,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2.教育要知情意合一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思想告诉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仅要传授广泛的知识,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甚至应该把实践作为成绩考核的标准之一。
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要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把知识用到需要的地方,注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达到知、情、意的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想应该灌输到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但不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进行实践活动,学校都应当尽量贯彻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让学生尽可能轻松愉快地而不是被迫地学习,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尽量给学生提供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教育要兼顾智育和德育夸美纽斯强调知识、德行、虔信协调发展,并且认为德育应先于智育。
他认为,如果不先进行道德教育,那就是一种非常缺乏判断的表现。
他甚至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12]夸美纽斯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说:“知识、德行、虔信三者如果不联系在一起如同一付坚固的链条连着似的,那就是一种不幸的拆散,不能导向德行和虔信的教导是一种何等恶劣的教导啊!”[13]确实如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避开道德来搞教育是十分危险的,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道德教育部分环节还不够完善,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通过解读夸美纽斯的人本教育思想,有助于更好地审视当前的教育,对教育的良性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建设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三、论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夸美纽斯世界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他的教育目的论中得到最明显的反映。
在《大教学论》前四章中,夸美纽斯依据圣经,用神学观点论述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
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任务是要形成“永生所需的理性的灵魂”,造就“灵魂纯洁清白的人”,以便去迎接天堂中“千倍的幸福”。
按照他的意见,人生的这个“超乎现世的”、“终极的目标”应该由教育来完成。
他还说:“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
”因此,他认为教育有三项基本任务,就是要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中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而为此就需要进行“博学”、“德行或合适的道德”与“宗教,或虔信”的教育。
他的这些议论虽有别于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但还是带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从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观和教育观是有某种继承关系的。
例如,他强调为“永生”作准备和“虔信”在教育中的地位。
这是他的教育目的论中落后的方面。
但是,联系他的其他议论,具体分析起来,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和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因在于:两者的宗教观及其阶级基础是有本质差别的。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它的教义和教规是按照地主阶级的需要制订的,是维护封建制度的。
它要求信徒对教会绝对服从。
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要求培养神和人间统治者的奴隶。
在这里是没有理智的地位的,是禁欲主义的,是完全忽视现世生活的。
夸美纽斯所属的“捷克兄弟会”倾向喀尔文新教。
它在自己的活动中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具有民主精神。
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在教育目的论上的反映有三点:第一、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作用。
夸美纽斯把教育当作“人类的得救”的主要手段,这当然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
但他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
夸美纽斯说,假如男女青年能够“毫无例外地,全都迅捷地、偷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社会就“可以少些黑暗、困恼、轧轹,却能多见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他反复说明教育对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增进人类幸福和加强国家实力的作用。
如在《论天赋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指出:有教养的民族“会很好地利用世界上的自然力量和地下的矿藏”来造福人类,“不会让一寸土地荒芜,不让一点点物质白费掉”,会把土地耕种得“象在天堂”里那样好,并能应付不测;而在没有教养的人那里“是不存在什么对生活、健康、安全的合理照顾的,生活是得过且过,活一天算一天,在他们那儿一切都是偶然的,不经思索的”,甚至连“最好的气候、最肥沃的土地、最适于航行的河道”都不会利用。
在《大教学论》的最后一章中,他也详细地讨论了合理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强调在教育方面“不可吝啬费用”。
第二、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夸美纽斯看来,人都是有一定的天赋的,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爱物”。
他们后天的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他说,每一个人一旦降生,就都“有生活、有动作、有智力的基础。
”如果青年人在品德上出现什么毛病,但“只要没有完全毁坏,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如果体力不强,是“可以用散步、奔跑和人为的运动的方式去恢复它的天然的精力的”;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是能够得到发展的。
夸美纽斯特别反对借口“智力迟钝”而拒绝教育儿童。
他得出结论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大教学论》的第一句话说明,此书的宗旨,就是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第三、重视智育。
夸美纽斯重视德行和虔信,但也重视“博学”。
因为在他看来,人首先应该变成“理智的动物”,然后才能成为有德行有信仰的人。
所以按照他的意见,“永生的预备”的第一阶段就是“知道自己(并知万物)”。
可见智育对他来说是“德行”和“虔信”的基础。
夸美纽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巨大的:“人心的能量是无限的,它的知觉的进程象个无底的深渊。
”“它上天入地,无所不去”。
他把人脑称为“思想的工场”,将它比作能够接受玺印,能够做出小的形象的蜡,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能够接纳整个字宙中的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