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95.03 KB
- 文档页数: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半个中医小白2年治病心得深静脉血栓西医挂诊血管外科,患者50岁-70岁男性居多,老爸70岁不幸高中此病,期间治病的林林总总,真是一言难尽。
现将我近2年为老爸治病的心得写下来,希望能给看到此文或者有类似病症的朋友一点帮助。
很多人只相信西医,觉得中医效果来得太慢,但慢总归也有慢的好处。
我的观点是:急病可以看西医,西医解决不了的慢性病、痛症、疑难杂症还得靠中医。
就比如深静脉血栓这个病,最明显的是腿又肿又痛,吃了一年的西药最多只能保持不好不坏,但是如果吃上半年的中药,只要对症,病情就会明显好转。
对于癌症、尿毒症等疑难重症的大病,盲目地相信西医,说不定不到一年就挂在墙上了,但如果你相信中医,说不定还能好好活着。
所以衷心希望每个家庭中都有一个懂中医的人,中医能福泽众生,唯愿天下无疾!一、说说县太医识病人食五谷杂粮,咱小百姓得点小病到县医院花上几百上千那是无可厚非。
现在人们的生活在日新月异,五花八门的疾病越来越多,县医院的地盘也越扩越大,房子越修越漂亮,但是那些看病的大家伙—检查用得仪器设备就好像成了世界遗忘的角落,几十年都还是以前的老把式,为了给老爸确认腿肿的毛病,前后2个月内上了4家医院彩超检查:第一家县医院说是第一家县医院说是风湿;第二家县医院直接说腿没毛病,晕!这个病人的脚连走路都走不了还能睁着眼睛说瞎话,简直佩服地五体投地!第三家和第四家倒是省立医院,一个说是静脉一个说是静脉血栓初级,但是无药可治,原因是该医院没有设置血管外科,开不出药;然后最后一家医院说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跑了2个月,才尘埃落定。
这时不得不吐槽一下县医院的彩超设备,搞半天连个静脉血栓的病都检查不出来,简直是延误患者的病情!这里顺便讲个病友的彩超笑话。
有个惠水的动脉血栓患者,到某县医院检查,那个彩超医生查半天查不出名堂,现场直接去翻书,花了2个小时最后告知病人:你这个腿可能是得了血栓。
这里我也是要向这位可爱的彩超医生致敬啊!咱不懂不打紧,不懂可以现学嘛!我们那边的县医院的彩超医生那可算是真正的牛×!明明病人走路都是跛的,彩超整下来居然说是腿没毛病,然后县太医告知我老爸:您那个腿啥毛病没有,只是关节老化而已,开点风湿药回家好好休养就行。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8例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经验及并发症的情况。
方法对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二年期间,所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进行分析:全组28例患者,30条肢体,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病变范围,均给予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
结果两周后30条肢体,肿胀消失,各关节活动均正常,效果良好。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应用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静脉血栓溶栓抗凝祛聚一、临床资料:全组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就诊年龄51岁-78岁,平均年龄64.5岁。
其中左下肢发病21例,右下肢发病7例,其中双下肢发病2例,小腿发病7例。
病史中有可能致病原因18例(64.2%)以长期卧床、手术、骨折、肿瘤等为主。
无明显致病原因10例(35.8%).发病至就诊时间2-5天。
临床分型:中央型5例,混合型18例,周围型7例。
全组病人均有患肢肿胀、胀痛感,部分病例有腰酸、腹股沟区疼痛等表现。
全部病人均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
患肢周径:膝上15cm处,增粗3-9. 5,平均6.25cm;膝下15cm处,增粗4-9. 5cm,平均6.75cm。
二、结果:本组药物治疗30例,治疗二周后,患肢周径膝上15cm处,增粗3-9. 5,平均6.25cm;膝下15cm处,增粗4-9. 5cm,平均6.75cm。
一个月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7例肢体出现轻度反流,深静脉不通者达77%,六个月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15例肢体发现中度反流,深静脉部分再通率达50%,12个月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23例肢体出现严重反流,深静脉部分再通率为76%。
三. 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有利于防止静脉性溃疡的发生。
大多数患者发展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对这类患者,通过和医生、家属的配合,及时发现和处理DVT患者的病情,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减轻他们的痛苦,是我们护士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对DVT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了解。
DVT是指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导致静脉阻塞的疾病。
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肢体壳斑、浅表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DVT还可能引起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DVT患者。
我们需要关注DVT患者的护理方法。
患者一旦被诊断出为DVT,就需要进行治疗。
我们应该帮助患者进行卧床休息、提高患肢、及时给予药物治疗等。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留意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
我们还应该及时教育患者及家属关于DVT的知识,让他们了解疾病的危害,遵循医嘱进行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我们需要关注DVT患者的康复护理。
对于DVT患者来说,康复期的护理同样重要。
在患者出院后,我们需要与家庭医生、社区医生等建立联系,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我们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鼓励其积极面对疾病,树立信心,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定期复查,避免疾病的复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护理工作者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广大护理工作者能够关注DVT患者的护理及康复,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形成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包括长时间卧床、手术、严重外伤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策略,包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等方面。
护理技术主要包括按摩、理疗等手段,同时需要注意相关护理细节如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定期更换体位等。
监测手段则包括对患者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监测。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需要密切配合医疗团队,全方位保障患者的安全及康复。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对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会有更好的方法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护理、危险因素、护理策略、护理技术、护理注意事项、监测手段、总结、思考、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生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护理策略、护理技术、护理注意事项以及监测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护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其护理水平和质量。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始终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做好全面的临床护理工作。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护理质量。
2. 正文2.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 外伤或手术后:外伤或手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不动,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2. 长时间卧床或坐立不安:长时间卧床或坐立不安的患者,例如病床患者、长途飞行者等,由于下肢肌肉长时间得不到锻炼,血流速度减慢,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3. 孕产期: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
4. 高龄患者:年龄大的患者,身体功能普遍下降,容易导致血液循环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1. 引言1.1 疾病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指在下肢的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这种疾病往往会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和皮肤变色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不容忽视,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长时间久坐、肥胖、遗传因素、年龄增长、手术后、激素使用等。
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该引起警惕,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及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通过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2 危险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外伤、手术、长期卧床、肥胖、高龄、吸烟、女性荷尔蒙替代治疗、使用口服避孕药、妊娠、静脉曲张、心房颤动等。
这些因素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特别是多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患病风险会更高。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患者本身也应当加强自我保健,如保持适当运动、合理饮食、避免长时间静坐等,以减少危险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正文2.1 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局部和全身两个方面。
局部表现包括患肢肿胀、发热、疼痛和压痛等症状,常见的是患侧下肢肿胀程度较明显,皮肤色泽变暗,并有深静脉充血兆象。
局部表现主要是由于深静脉受阻和血流淤滞所致。
全身表现包括恶心、呕吐、出汗、心悸、头晕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临床上还可以出现肢体水肿、静脉曲张、腿部溃疡等症状。
对于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患者,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延误了诊治时机。
对于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长时间不动、手术后、产后、心脏病、癌症等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临床检查,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治疗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2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第一篇:原因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常见于长时间不动、长时间站立或坐着、缺乏运动、手术后、受伤后等人群中。
其原因分析如下。
1.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久站或久躺不动会导致肌肉活动减少,血液循环不畅,从而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 静脉瓣膜功能障碍:静脉瓣膜是维持正常血流的关键,在长时间站立或其他情况下,腿部静脉血液会逆流,导致血栓形成。
3. 外伤或手术:外伤或手术后,组织损伤会引起血流减慢,静脉内血栓的形成机会增加。
4. 高龄和肥胖:老年人和肥胖者由于机体代谢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易造成下肢血栓。
5. 孕妇或卧床休息:孕妇和卧床休息的人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液循环不畅,增加下肢血栓的风险。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多进行体育锻炼: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提高肌肉活动和血液循环,减少下肢血栓的风险。
2.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如果需要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可尝试定期活动双腿肌肉,如抬腿、踮脚等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
3. 常穿压力袜:压力袜能有效提高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速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4. 饮食调节: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食物。
5. 定期旅行时活动肌肉: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时,定期活动肌肉,如定时站立、进行踏步动作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第二篇:预防对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预防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四肢肌肉锻炼: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特别是下肢的肌肉锻炼,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可以有效提高血液循环,减少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
2. 避免久坐或久站:对于长时间久坐或久站的人群,应定期活动肌肉,如抬腿、踮脚,或者在工作间隙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以保持血液畅通。
3.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的工作或者久坐不动,应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注意适时休息和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通过对病例的治疗与护理,探讨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护理体会,总结护理经验。
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 34例病人临床治愈20例,占58.8%;显效11例,占32.4%;缓解3例,占8.8%;无无效病例,效果显著。
【关键词】静脉血栓治疗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占周围静脉闭塞性疾病的90%以上。
发病时肌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因栓子脱落而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
2005年—2009年期间,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4例,效果满意。
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多普勒确诊,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平均50.5岁;病程7—30天不等,平均18.5天。
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紫绀、活动受限等症状。
2 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有溶栓适应症的患者经患者或家属同意后给予尿激酶100-300U或蕲蛇酶0.75—1.5U加入5%葡萄糖或氯化钠静注,每日1次;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10000U单位皮下注射,每天1—2次。
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下注和血瘀湿阻两型。
对湿热下注的患者给予二妙解毒活血汤,每日1剂;血瘀湿阻的患者给予活血通络散,每日1剂。
两型均以冰硝散外敷患肢肿胀处。
3 临床护理3.1 心理及一般护理护理人员用温和的话语向患者详细介绍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治疗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在急性期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并适度抬高患肢高度,促进血液回流,避免栓子脱落;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阻断浅静脉,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护士应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弹力绷带,避免包扎过紧导致局部缺血或肢端水肿加重。
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褥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危重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在护理工作中,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与干预是至关重要的措施,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
定期进行病情观察与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护理措施的制定及实施要科学合理,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护理效果。
药物治疗的监测与管理需要护士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也是护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加强患者教育、团队协作和持续学习则是提升护理水平的关键。
通过以上护理体会,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护理,危险因素评估,病情观察,护理措施,药物治疗监测,并发症预防,患者教育,团队协作,持续学习,康复。
1. 引言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症,临床护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护理患者时,我们需要全面了解该病的危险因素、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制定与实施、药物治疗监测与管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通过加强患者教育,促进团队协作,持续学习提升护理水平,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疾病的艰难时期,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结果。
2. 正文2.1 危险因素的评估与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需要护理人员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在评估和干预患者危险因素时,护理人员应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家族史等。
然后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如手术史、长时间卧床、肥胖、吸烟、高血压等。
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可以通过定时翻身、进行被动活动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肥胖和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采取控制饮食、运动锻炼等措施来控制体重和血压。
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体会目的:了解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情况。
结果:围术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易发阶段,正规抗凝溶栓治疗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96.8%。
结论:围术期须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并注意观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标签: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体会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肢体静脉内血液凝聚阻塞而引起的肢体静脉高压综合征,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和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危害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
外科围术期患者因术前、术中、术后各种原因的影响,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重要的高危因素[1]。
笔者总结了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2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将其诊治及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2例患者均为术后发病,其中,男28例,女34例;年龄22~71岁,平均49.8岁;妇产科术后15例,骨科术后18例,普外科术后14例,神经外科术后8例,泌尿外科术后5例,胸心外科术后2例,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1例;左侧下肢58例,占93.5%,右侧下肢4例,占6.5%;中心型4例,周围型9例,其余为混合型;病史为2 h~26 d,其中3 d内患者占46.8%。
15 d后患者占29.0%。
本组病例为住院患者,均有明确的临床表现,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其他检查包括D-二聚体、血常规、肝肾功、血流变、凝血系列等。
1.2 方法所有患者经诊断明确,即给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除5例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外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以0.01 ml/kg,皮下注射)同时给予祛聚、消肿及对症治疗,疗程为2~3周。
另有24例患者结合临床评估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1周。
5例活动性出血患者及19例中心型或混合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以预防致命性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例治疗体会陈进才;杨林;祁光裕【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eatment effects on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ethods: According the clinical feature of 40 venous thrombosis patients, we used the vena cava filter, femoral vein thrombec-tomy, medical treatment, then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these patients. Results: All patients obtained the satisfied clinical effect, thrombosis dissolved and vein unobstructed. Before treatment, the affected limb perimeter of patients is high than the healthy limb at 20cm above the knee (7. 74 ± 2. 17cm,P<0. 05) and 15cm below the knee (3. 59 ± 1. 45cm,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t 20cm above the knee and 15cm below the knee(P>0. 05). Conclusions: The combined treatment can help for thrombosis patients.%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切开取栓、药物溶栓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血栓溶解,静脉通畅.治疗前患肢与健侧周径相比,患肢明显增粗,膝上20cm处增粗约7.74±2.17cm(P<0.05),膝下15cm处增粗约3.59±1.45cm (P<0.05).治疗结束后患肢膝上20cm 及膝下15cm处与健侧周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切开取栓、药物溶栓等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42)002【总页数】2页(P186-187)【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腔静脉滤器;切开取栓;溶栓【作者】陈进才;杨林;祁光裕【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普通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并发症-肺栓塞也是导致外科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也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它往往伴随着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临床上对DVT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临床护理体会。
及时发现和诊断DVT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第一步。
作为临床护士,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DVT的征象,如下肢肿胀、疼痛、发红、静脉曲张等。
我们也要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肿瘤患者等,及时诊断出DVT并进行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第一步。
在护理DVT患者时,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观察和干预。
在患者确诊为DVT后,我们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
对于患者的下肢要进行按摩、被动活动、及时更换姿势,以减少血栓的形成。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与患者多沟通,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对治疗充满信心。
我们还要加强DVT患者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对于已确诊为DVT的患者,我们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
同时要注意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适当的用药剂量,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对患者的疼痛管理、危险因素的控制等,保障患者的安全。
我们还要加强DVT患者的宣教工作。
对于DVT患者,我们要给予他们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如预防DVT的方法、药物治疗后的注意事项、病情的转归等。
我们也要教育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长时间卧床、长时间站立等,以减少DVT的再次发生。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作为临床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观察和干预,做好相关药物治疗和护理工作,加强患者的宣教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让他们早日康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1. 引言1.1 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深部静脉内形成血栓栓塞。
这种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入肺循环,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DVT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DVT的患者常常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发热、色泽异常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下肢皮肤溃疡或坏死。
早期诊断和干预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而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康复。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DVT的诊断与评估、药物治疗、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复发和危险因素管理等内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为护理工作者提供更多关于DVT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和指导。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压痛以及发红发热等症状。
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血栓的扩大和炎症的增加,症状会逐渐加重。
患者可能会感到下肢沉重、无力,甚至还可能出现皮肤紫红色变。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还常常出现下肢静脉曲张,表现为肿胀、静脉走形不规则,甚至出现皮肤破裂出血等情况。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或腰背部的放射性疼痛,严重时可能导致行走困难或站立不稳。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是比较多样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诊断与评估诊断与评估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的诊断可以帮助护士和医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发红等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严重程度不容忽视。
作为临床护士,我们需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的护理,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康复和恢复健康。
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也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教育,帮助患者重建信心,更好地应对疾病。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我们需要了解其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常常包括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风险。
作为护士,我们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在治疗方面,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指标,确保抗凝药物的使用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出血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我们还需要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和教育也是我们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往往会感到恐慌和焦虑,甚至会产生抑郁情绪。
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开展心理护理工作,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我们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普及,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危害和治疗措施,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避免疾病的复发和加重。
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还需要注重患者的食欲和营养摄入,及时给予营养支持,帮助患者尽快调整身体状态,恢复健康。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我们还需要做好体位转换和皮肤护理工作,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在患者出院后,我们还需要做好术后康复指导工作,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运动锻炼计划,促进康复和健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普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uos Thrombosis,DVT)是术后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初期症状轻微,临床上常易被忽视、漏诊或误诊。
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死亡率极高。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腹部手术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采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等抗凝治疗,结合优质的护理均痊愈出院。
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3例,男7 例,女6 例,年龄45~76岁,平均52岁,发生于左下肢血栓9例,右下肢3例,DVT 发生于术后第5~14 d,均经临床症状结合彩超所证实。
13例病人中脾切除术后4例,恶性肿瘤术后4例(涉及盆腔手术者(3例),单纯腹部手术3 例。
2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然为全国学者所公认。
2.1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而使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驰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2静脉壁损伤①由于机械性的刺激,如在下肢静脉输液,穿刺时对局部静脉血管造成挫伤、撕裂;②化学性损伤,如在静脉内输注了各种刺激性强的药液或高渗透溶液,后者是静脉壁损伤的主要原因。
2.3血液高凝状态手术的激惹反应出现血小板增加,凝血时间加速,加之术中、术后的输血都为其发生创造了条件。
3常见症状好发于下肢,小腿部疼痛、压痛及轻度肿胀,如果将足急剧背屈,使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迅速伸长,可以激发血栓所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严重者可以发生”股青肿”。
4护理措施4.1术前护理术前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有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使这些患者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了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如何在床上做有利于健康回流的运动,教会患者深呼吸,做下肢、足和趾的主动运动,使其能够遵从护士指导,能够在术后尽早进行下肢主动运动训练,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综合治疗体会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He Peng, Yan Zhengqiang, KongFanmi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XinXing Medical College, Weihui 453100 China【Key words】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combined therapy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病人60例,运用尿激酶(urokinase UK)等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23-74岁,平均52岁。
病程1-7d。
发病诱因:手术后21例,发热19例,产后4例,无明显诱因16例。
治疗后并发脑出血一例。
1.2 诊断方法 60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和彩色B超检查,均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56例,右下肢3例,双下肢1例。
患肢较健肢大腿或小腿周长差为2.5-9.6CM。
2 治疗方法与结果2.1 治疗方法①注射用尿激酶(广东天普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粤卫药准字1996第150004号)50万单位溶于250ml生理盐水静点,第一日;以后每日25万单位,连续应用5天。
②肝素0.8mg/kg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点。
二者均由患肢末梢静脉缓慢输入,连续应用6天。
思考[J].中国肿瘤,2006,15(2):84285.[2] 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522271.[3] 邱卫黎.普及防癌健康教育,加强癌症三级预防[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2):96297.[4] 曹水.天津市肿瘤社区防治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2,5(8):6332634.[5] 傅碧,卫光宇,何伟智.1629例恶性肿瘤患者初诊状况与当前肿瘤“三果”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2,9(4):2322233. [6] Parkin DM,Muir CS,Whelan SL.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2nent s[M].Volune IV.Lyon:IARC,1992:662180.收稿日期:2009208212;修回日期:2009212216 责任编辑:李新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张淑文,王丽娟,王树满【主题词】 腿/血液供给;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543.60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26647(2010)1323128202 随着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发病例数逐年增加,它成为了住院期间患者非预期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其早期诊治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诊断及其治疗分析如下。
1 DV T的诊断方法1.1 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 在下肢静脉,对于可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加压超声评估大腿近端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敏感性大于90%,特异性95%左右,对小腿静脉的准确性研究性相对性较少,敏感性在16%~100%之间,特异性在90%~100%之间,由于多普勒血管超声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具有快速,安全,准确,可重复等优点,目前临床应用较广。
1.2 D2二聚体 D2二聚体正常可基本除外DV T,但临床上由于感染、外伤、手术以及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出现假阳性,因此其特异性不高(40%)。
但是D2二聚体是血栓形成的敏感性标记物,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用于排除诊断,但不适用于确定诊断。
1.3 X线静脉造影 静脉造影能清楚地显示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可发现局限于深静脉的血栓,准确地判断血栓形成的原因和程度,判断有无血液反流及侧支循环,是DV T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检查,有较高的不良反应率,不适于筛检及重复检查,但是如需行血栓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或无创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X线静脉造影的检查是必须的。
1.4 CT检查 螺旋CT静脉造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深静脉血栓诊断方法。
操作简便、快捷无创,可同时行肺动脉、下肢深静脉检查,尤其对于肺部症状不明显的肺血栓栓塞或仅有下肢DV T的患者,可及早发现DV T并尽早抗凝治疗。
1.5 磁共振检查 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及对含碘过敏者,对有症状的急性DV T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0%~100%,但不适宜危重患者,而且价格较贵,目前应用不多。
1.6 下肢阻抗容积描记术 是利用生物电阻抗原理间接诊断DV T的方法,阻抗法诊断下肢深静脉阻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6%,具有良好的前景。
1.7 核素检查 利用核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流或血块中浓度的增加,通过扫描而显像,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具有可快速显像的优点。
目前,加压超声加彩色多普勒检查,综合WELL S评分体系[1],结合D2二聚体测定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但当无创检查不能确诊时,X线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
2 DV T的治疗2.1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已有30a的历史,具有肯定的疗效,最适用于3d之内的新鲜血栓及非闭塞性血栓,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 K)和纤溶酶原活化剂(rt2PA)等。
2.1.1 系统溶栓 适应于2周内发生的大范围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肢体坏死危险),对于术后及高危出血的患者应甚用。
考虑到风险及获益比,目前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是50 mg,2h持续静脉滴注[2]。
2.1.2 导管直接溶栓 是在DSA透视下将溶栓导管经深静脉直接插入血栓从而加速血栓溶解的一种介入性溶栓方法,适应于急性髂股静脉血栓者(不包括腘静脉以下静脉血栓)。
目前认为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非卧床的年轻健康患者,而长期卧床、高出血风险、高龄、伴有其他严重疾病、预期寿命不长的患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2.2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V TE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当疑诊V TE时,如无禁忌即应开始抗凝治疗;对于溶栓治疗的患者,溶栓结束后每4~6h测定A PT T,当A PT T降至正常值2倍以下时,开始抗凝治疗[3]。
2.3 下腔静脉滤器的使用 下腔静脉滤器主要用于抗凝禁忌、抗凝治疗失败、抗凝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及髂股静脉漂浮血栓(长度大于5cm)者,虽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有以上适应证,但由于其远期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发生滤器移位,局部出血,滤器局部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此应慎重使用。
2.4 外科手术取栓术 通过手术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尽量取净,再用溶栓药物溶解残留血栓,继而用抗凝等药物来预防血栓复发。
适应于股青肿、病史不超过5d(最好2d以内)、中枢型或混合型DV T及65岁以下有工作能力者。
DV T病史长2.5 机械溶栓 包括超声溶栓消融术、血栓消融器(A TD)溶栓术和双球囊保护取栓术等,但由于目前机械溶栓临床应用不多,其效果有待病例的积累和评价。
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以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微创手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腔内微创技术联合传统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将更趋完善合理。
【参考文献】[1] Wells PS,Hirsh J,Anderson DR,et al.Accuracy of clinical as2sessment of deep2vein t hronmbosis[J].Lancet,1995,345:1326.[2] 谭晋韵.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7,34(12):8472849.[3] Kearon C,kahn SR,Agnelli G,et al.Antit hrombotic t herapyfor venous t hromboembolic diseas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8t h E2 dition)[J].Chest,2008,133(6Suppl):4542545.[4] 董国祥.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102211.收稿日期:2009210214;修回日期:2010201216 责任编辑:郭怀勇防止下腰痛误诊误治的临床体会吴庆连,王淑敏,刘军,李国俊 【摘要】 目的:提高下腰痛的诊治水平,防止误诊误治。
方法:回顾分析2002204-2008212接诊的936例下腰痛患者的诊治效果。
结果:无误诊误治病例。
结论:只有详细采集病史、认真查体、参考影像结果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把握整体观念、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才能提高下腰痛的诊治水平,防止误诊误治。
【主题词】 腰痛/治疗;腰痛/诊断;误诊;人类【中图分类号】 R4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26647(2010)1323129202 下腰痛(LBP)是指后背的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或不伴有下肢放散痛。
比较常见的病因有损伤、退变、肿瘤、先天、炎症及其他疾患等[1]。
目前为止,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虽多,但并无特效疗法,因此,对骨科、康复科医生来讲,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都比较棘手。
笔者回顾了2002204-2008212收治的936例下腰痛患者的诊治过程,体会如下。
1 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对影像结果可参考不可依赖下腰痛的病因诊断往往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
X线片、CT及MRI各有所长,常规X线摄片能直接观察腰椎的骨性结构,能诊断出感染、肿瘤、滑脱等病变;CT能清晰地显示椎管等骨性结构的形态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观察脊髓、椎间盘等非骨性结构的变化,判断椎管有无占位性病变及其范围和性质;MRI无电离辐射,能够从失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显示多节段病变,对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其对骨性结构的分辨率较差,因而不易观察小关节的肥大及侧隐窝的变化[2]。
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相应的检查,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参考影像结果,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疾病种类和性质。
临床工作中发现:X线片、CT在无下腰痛的人群中也有阳性改变,在有下腰痛的人群中提示阳性未必都有临床意义。
如:很多并无腰痛病史的中老年人体检结果提示骨质增生或腰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椎CT检查也可提示腰4~5和(或)腰5骶1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但其下腰痛的发作有时与此并无关系;在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中,多数非手术治愈的患者的复查CT结果显示突出物并未还纳。
因此,要正确评估影像学检查结果,当增生的骨刺或突出的间盘属非致病因素时,不可过度治疗。
2 把握整体观念,不腰痛医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临床上如果腰痛医腰,易漏诊或误诊,尤其对中老年患者,因为中老年人群多具有感知迟钝、系统疾病多、症状不典型、个体差异大等特点。
虽然退行性改变是中老年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但是,要时时警惕肿瘤病变。
本组共发现9例患者患有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恶性肿瘤,其中无肺部症状的肺癌椎体转移6例(发生病理骨折1例、合并左髂骨转移1例);肾癌、子宫颈癌晚期、早期胃癌各1例。
他(她)们均以下腰痛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之所以未漏诊误治,是因为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做到了以下三点:(1)接诊患者时把握了整体观念,非腰痛医腰。
(2)询问病史认真、查体仔细,全面了解与患者疾病有关的各种情况后,对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化验,胸部平片,内脏彩超等逐一分析,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3)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及时与内、外科、妇科、肿瘤科等沟通,通力合作。
3 辨证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临床实践中发现:辨证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可提高疗效。
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需动态观察、全面把握治疗措施,使个体化治疗方案处于最优化状态。
如:对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症反复发作的患者来讲,急性期镇痛治疗是主要的,包括卧床休息(不超2d),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西乐葆)等,可选择作用深透的物理治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