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_AA_AMPS_DMAM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_刘卫红
- 格式:pdf
- 大小:993.20 KB
- 文档页数:6
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与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丙烯酸铵(AM)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单体,具有优异的水溶性和离子性,因而在合成高分子材料中被广泛应用。
其中,对AM进行水溶液聚合和反相微乳液聚合是两种常见的合成方法。
目前,这两种方法的比较
和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和反相微
乳液聚合的优缺点,并对两种方法的聚合反应和产物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1)阐述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和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包括反应时间、产率、产物性能等方面;
3)对两种方法的聚合反应和产物进行表征和分析,包括催化剂种类、反应条件、产物结构等方面。
2. 研究方法:
1)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和反相微乳液聚合;
2)运用NMR、FTIR、GPC等技术对产物进行表征和分析;
3)基于实验结果,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将比较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和反相微乳液聚合的优缺点,并
对两种方法的聚合反应和产物进行详细的表征和分析。
通过研究,可以
深入了解两种聚合方法的差异和优劣,为丙烯酸铵的合成和应用提供参
考和指导。
此外,研究结果也有助于探索其他有机物的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并推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AA/AM/AMPS 共聚物降滤失水剂的超浓反相乳液聚合及性能研究马贵平1 陈荣华1 陈永惠2 喻发全1(1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3;2 河南省医药学校,开封475001)摘 要 选用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采用超浓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油田降滤失水剂。
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验证三元AA/AM/AMPS 共聚物;分别考察了乳化剂用量、水相体积分数、水相pH 值对降滤失水剂滤失水性能和稳定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AA/AM/AMPS 超浓乳液聚合 反相乳液聚合 降滤失水剂 稳定性收稿日期:2006 09 09。
作者简介:马贵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田化学品,专业为化学工艺。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大资助项目 超浓反相乳液合成油田降滤失水剂的研究 (Z200515001)。
钻井液被称为钻井的 血液 ,是钻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降滤失水剂是构成钻井液的重要剂种。
国内外通常采用水溶液聚合后,再经过干燥、粉碎处理,得到油田降滤失水剂产品!1~3∀。
该产品使用过程中,又需要重新分散到水中,大大增加了成本。
反相乳液聚合始于1962年,该法对水溶性单体的聚合有特别的意义;1980年开始对超浓乳液聚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4~10∀,但对超浓反相乳液聚合的研究有限!11~15∀。
采用超浓反相乳液法合成降滤失水剂时,无需破乳干燥处理可直接应用。
笔者采用超浓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对多元单体进行共聚,合成了性能良好的超浓反相乳液型降滤失水剂。
1 实验部分1 1 试剂与仪器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白油、钠土,工业品,江汉石油管理局;司盘-80(Span-80)、吐温-60(Tween -60)、氢氧化钾(KOH )、过硫酸钾(K 2S 2O 4),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公司;HS-4精密恒温浴槽,成都仪器厂;320-S 型pH 计,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ZNS-2型中压失水测量仪,青岛海通达专用仪器厂;80-2离心机,金坛大地自动化仪器厂;Nic olet420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 公司。
第33卷第5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33N o.5 2009年10月 J OU RNAL OF JI ANGX I NORM AL UN I V ERSITY(NATURAL SCIENCE) O ct.2009文章编号:1000 5862(2009)05 0523 06A M/AA/AMPS/D MA M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刘卫红, 许明标(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摘要: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主单体,以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AM PS)、N,N 二甲基丙烯酰胺(D M AM)作为功能性单体,以庚烷为分散介质,表面活性剂SF281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四元共聚物AM/AA/AM PS/D M AM.研究所得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水相中单体浓度为45%,引发剂过硫酸铵加量为单体质量的0.3%,乳化剂加量为油相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为5h,单体的摩尔比为AM AA AM PS DMAM=52 25 15 8.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四元共聚物的结构.关键词:反相微乳液聚合;丙烯酰胺;丙烯酸;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N,N 二甲基丙烯酰胺中图分类号:O631.5 文献标识码:A聚丙烯酰胺(P AM)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 PAM)作为综合性能优良的水溶性聚合物在油气开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耐温抗盐性能差的缺点,尤其是在遇到高价金属离子时易发生相分离,在高温地层中则会迅速降解,从而大大地影响了其使用性能[1].因此,提高聚丙烯酰胺的耐温抗盐性能一直是油田化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以丙烯酰胺或丙烯酸类聚合物为基础,通过分子设计,在聚合物分子链上引入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单元来提高分子链的刚性或者形成疏水结构等手段提高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2 4].聚丙烯酰胺类水溶性聚合物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为水溶液聚合,该方法工艺简单,但制备中体系粘度大、散热难控制,所得产品溶解性差[5].反相微乳液聚合是在反相乳液聚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方法是将溶于水的单体借助油包水型乳化剂分散在油的连续介质中,引发聚合后得到W/O型微乳液,所得产品溶解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高且分布窄,聚合反应中粘度小,散热易控制;产品胶乳粒径细小、均匀,克服了普通反相胶乳稳定性差的问题[6 7],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AMPS)、N,N 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为单体,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四元共聚物AM/AA/AMPS/DMAM,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1 实验部分1.1 主要试剂与仪器丙烯酸,化学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丙烯酰胺,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N, N 二甲基丙烯酰胺,化学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工业品,荷泽成功化工有限公司;过硫酸铵,分析纯,汕头市光华化学厂;亚硫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表面活性剂SF2810,工业品,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庚烷,化学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乌氏粘度计,上海亚太技术玻璃公司;傅立叶红外光谱仪,B ruker vertex70;ZNN D6A型六速旋转粘度计,青岛海通达专用仪器厂;J H Y 3滚子加热炉,荆州市现代石油科技有限公司.收稿日期:2009 08 27作者简介:刘卫红(1967 ),男,湖北仙桃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田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52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 共聚物的合成将装有搅拌器、温度计、恒压滴液漏斗及导气管的四口烧瓶并置入恒温水浴锅中,加入规定量的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及适量的乳化剂,开启搅拌并控制一定的搅拌速度.将一定量的单体溶入适量的蒸馏水中,并用Na OH将溶液中和至中性,然后将单体溶液滴加到反应瓶中,同时通氮气,单体滴加完后,继续通氮30 m in.将水浴调至反应温度,依次滴加配置好的亚硫酸钠、过硫酸铵溶液.控制一定的搅拌速度,在氮气保护下反应一定的时间后,停止反应,得到微乳状聚合液.1.3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从反应体系中取出一定量的乳状液,用无水乙醇沉淀并洗涤多次,除去残留的乳化剂和未反应的单体,然后将所得到的固体产物于50 下干燥5h,取出产物于干燥塔中冷却,准确称重.按照下式计算转化率:C=W t/W0 100%,式中W t为所取样品中得到的聚合物质量;W0为所取样品中所含单体的质量.1.4 共聚物特性粘度的测定参照国标12005.1 89 聚丙烯酰胺特性粘度测定方法 ,采用乌氏粘度计,在(30 0.1) 恒温水浴中,用一点法测定共聚物的特性粘度([ ]).1.5 共聚物溶液表观粘度的测定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共聚物,将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在30 用ZNN D6A型六速旋转粘度计测量其在600rp m时的表观粘度.2 结果与讨论2.1 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确定反相微乳液稳定性是由体系组成及比例所决定,其体系一般主要包含3个组分:单体水溶液、油相和乳化剂.因此,对水相、油相和乳化剂选择及配比的优化是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的基础.一般在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中,油水体积比越大,乳化剂的加量越多,越易形成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但油相和乳化剂用量过多,必然会降低产品的固含量,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实验中力求能在较小油水比和较低的乳化剂加量的条件下,获得稳定性好、固含量高的产品.本文通过对不同的有机溶剂和乳化剂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以庚烷作为油相,SF2810作为乳化剂,并考察了在该体系下油水体积比及乳化剂加量(占油相的质量百分比)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和表2.表1 油水体积比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编号油水体积比产品外观稳定时间(h)15 5淡黄色半透明﹥2424 6淡黄色半透明﹥2433 7淡黄色半透明﹥2442 8乳白色胶状反应中破乳注:乳化剂加量为14%.表2 乳化剂加量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编号乳化剂加量(%)产品外观稳定时间(h)114淡黄色半透明﹥24212淡黄色半透明﹥24310淡黄色半透明﹥2448乳白色12注:油水体积比为3 7.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以庚烷为油相,SF2810为乳化剂时,在油水体积比达到3 7,乳化剂加量为10%的情况下,微乳液仍能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因此从提高产品固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选择反相微乳液体系的油水体积比为3 7,乳化剂加量为10%.2.2 引发剂加量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选择油水体积比为3 7,乳化剂加量为10%,固定其它反应条件,考察不同引发剂加量(以过硫酸铵占单体质量的百分比计;引发体系中,亚硫酸钠的质量为过硫酸铵的一半)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1 引发剂加量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及转化率的影响:特性粘度, :单体转化率.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引发剂浓度增加,共聚产物的特性粘度和单体转化率逐渐升高.当引发剂浓度大于0.3%时,共聚产物的特性粘度又呈减小趋势,而单体转化率的升高趋于平缓.这是因为当引发剂浓度较低时,单体中自身携带的阻聚剂及杂质会消耗部分引发剂,反应后期体系内活性自由基不足,导致特性粘度和转化率偏低;当引发剂浓度过高时,自由基生成速率增大,单位时间内进入乳胶粒内的自由基增多,因而使链终止速率增大,最终导致聚合物相对平均分子质量降低.另外,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体系内可持续反应的自由基浓度增大,反应后期仍有足够的自由基引发单体反应,因而单体的转化率逐渐增大,但增大到一定值后,趋于定值.综合考虑共聚产物的特性粘度和单体的转化率,引发剂的浓度选择为0.3%.2.3水相中单体浓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图2水相中单体浓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考察水相中单体浓度(单体质量占水溶液质量的百分比)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水相中单体浓度的升高,共聚产物的特性粘度逐渐增大,但当单体浓度超过40%以后,特性粘度增长速度变得缓慢.根据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聚合反应的动力学链长为活性链的增长速率和终止速率之比,而活性链的增长速率与单体浓度成正比,提高单体浓度将有利于共聚产物特性粘度的增大.当单体浓度达到50%时,已接近单体在水溶液中的饱和溶解度,温度较低时甚至会有单体从溶液中析出.综合考虑,选择单体浓度为45%.2.4 反应温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图3为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反应温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单体的转化率增大,但聚合物的特性粘度却逐渐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单体分子的活性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也增加,分子之间有效碰撞频率增加,因而聚合反应的速率加快,单体的转化率也相应提高.但是,当温度升高时,引发剂分解的速率加快,体系内活性链的数目增加,活性链碰撞频率增加,链终止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导致共聚产物特性粘度降低.另外,当反应温度过高时,引发剂分解速率会增加,自由基产生速率增大并迅速引发单体进行链增长反应,此时会放出大量525第5期刘卫红,等:AM /AA /AM PS /DM AM 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反应热使体系温度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微乳液体系被破坏,使聚合反应失败.综合特性粘度和单体转化率考虑,选择最佳反应温度为40.图3 反应温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特性粘度, :单体转化率.2.5 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图4 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对自由基聚合反应来说,延长反应时间主要是提高单体的转化率,而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影响不大.图4是在水相中单体浓度为45%,引发剂加量为0.3%,乳化剂加量为10%,反应温度为40 的条件下,测得的单体转化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在反应初期,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单体的转化率增加很快,但当反应时间达到5h 后,转化率已经达到了97%,以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转化率基本不变,说明反应已经基本完成,因此聚合反应时间选定为5h .2.6 单体配比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共聚物中通过引入单体AA,从而在分子链上引入阴离子羧基,阴离子的相互排斥使分子链伸展,溶液粘度提高,但是羧基含量过多会与钙、镁离子反应产生沉淀,反而使溶液的粘度降低,本实验选择AA的摩尔图5 DMAM 加量对共聚物在盐水溶液中热滚后表观粘度的影响分数为25%.AM PS 的水化基团为磺酸基,与羧基相比,其抗钙、镁离子的能力较强;但AM PS 的反应活性比AM 的要低,共聚体系中加入过多的AM PS 则会影响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本实验选择AM PS 的摩尔分数为15%.D MAM 是AM 的酰胺基团上的两个氢被甲基取代后的产物,由于两个甲基的侧基效应,阻碍了酰胺基的水解,因而能提高聚合物的耐温性能.选择AA 在单体中的摩尔分数为25%,AM PS 在单体中的摩尔分数为15%,改变DMAM 的加量,考察DMAM 对聚合物耐温性能的影响.实验条件同上,实验结束后,配制乳液加量为1%的聚合物溶液(溶液中CaC l 2含量为2000m g /L),在130 热滚16h 后,于30 测定聚合物溶液的表观粘度,实验结果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DMAM 加量的增加,聚合物盐水溶液在130 热滚16h 后的表观粘度逐渐增加,说明其耐温性能逐渐增加,但是当加量超过8%以后,增加速度趋缓,综合性能和生产成本考虑,选择D MAM526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在单体中的摩尔分数为8%.因此,单体的最终摩尔比为:AM AA AMPS DMAM =52 25 15 8.2.7 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图6 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图图6为所合成四元共聚物AM /AA /AM PS /D MAM 的红外光谱图.图6中,3440c m -1处为 NH基团的不对称伸缩振动,2928c m -1处为 C H 3基团的不对称伸缩振动,2856c m -1处为 C H 2 基团的伸缩振动,1671c m-1处为羰基的伸缩振动,1454c m -1处是长链亚甲基的不对称弯曲振动,1559c m -1处是羧基的特征伸缩振动峰,1189c m-1处和1044c m -1处是 SO 3H 的对称和不对称振动吸收峰,628c m -1处为C S 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从红外光谱的分析可知,该共聚物中出现了4种单体AM 、AA 、AMPS 和DMAM 的结构单元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共聚物是这4种单体共聚的产物.3 结论以庚烷为油相,表面活性剂SF2810为乳化剂,水溶性单体AM /AA /AM PS /D MAM 溶于水后作为水相,油水体积比为3 7时,可以获得高单体含量,低乳化剂加量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反相微乳液聚合最佳反应条件为:水相中单体浓度为45%,引发剂加量为0.3%,乳化剂加量为10%,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为5h ,单体的摩尔配比为AM AA AM PS DMAM =52 25 15 8.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共聚产物中出现了4种单体AM 、AA 、AMPS 和DMAM 的结构单元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共聚物由这4种单体共聚构成.参考文献:[1]张玉平,叶彦春,郭燕文.耐温抗盐型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5,34(10):598 600.[2]A ud i bert A,A rg illi er J F.T he r m al stab ility of s u lfona ted po ly m ers[P ].SPE 28953,1995.[3]Doe Peter H,M o radi A ragh,i A h m ad Shaw ,et a.l D eve l op m en t and evalua ti on o f EOR poly m ers su itab le for hostil e env iron m entspart 1:copo l ym ers o f viny l pyrroli done and acryla m i de[P].SPE14233,1987.[4]T ay l o r K C ,N asr E l D i n H A.W ater so l uble hydrophob ica ll y asso ciati ng po l ym ers for i m prov ed o il recovery :a literat u re rev iew[P ].SPE29008,1995.[5]Irune Inchaust,i P edro M Sasia ,Issa K ati m e .Copoly m er izati on of di m e t hy l am ino ethylacrylate m ethy l ch l o ri de and acry la m i de i n i nve rse e mu lsi on[J].Jou rnal ofM a teria l s Sc ience ,2005,40:4833 4838.[6]Candau F,Zekhni n i Z,H ea tl ey F.Cha racte rizati on of po ly(acryla m i de co acrylates)ob tained by i nverse m icroe mu lsi on po l ym erizati on[J].Coll o id and Po l ym er Sc i ence ,1986,264(8):676 682.[7]W an T ao ,W ang L an ,Y ao Jie ,et a.l Sa li ne so l u tion absorbency and structure study o f po l y (AA AM )wa ter superabso rbent by i nve rse m i c roe m ulsion po ly m er izati on[J].Po ly m er Bulleti n ,2008,60:431 440.The Copoly m erizati on Study onA M /AA /A M PS/D M A M in InverseM icroe m ulsionLI U W e i hong , XU M ing b iao(Co ll ege of Petrol eum Eng i neeri ng ,Yangtze Un i versit y ,J i ngz hou H ubei 434023,Ch i na)Abst ract :A tetrapoly m er AM /AA /AMPS /DMAM w as synthesized by inverse m icroe mu lsi o n po ly m eriza ti o n w ith527第5期刘卫红,等:AM /AA /AM PS /DM AM 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acry la m i d e(AM)and acry lic ac i d(AA)as m a i n m ono m ers and2 acry la m i d o 2 m ethy lpropane su lfonic ac i d (AM PS)and N,N di m et h y l a cryla m ide(DMAM)as functionalm onom ers.The dispersed m ed i u m w as heptane and e mu lsifier w as surfactant SF2810i n t h e i n verse m icroe m u lsion.The resu lts show ed tha t t h e opti m um synthetic condi ti o ns w ere:the concentration o fm ono m er in aqueous phase45w%t,the a m ount of i n iti a to r(NH4)2SO40.3w%t of m ono m er,the a m ount o f e m ulsifi e r10w%t of o il phase,reacti o n te m perature40 ,reaction ti m e5h and the m o lar rati o ofm ono m er AM AA AM PS D MAM=52 25 15 8.The structure o f the tetrapo ly m er w as testified by Infra red Spectra.K ey words:inverse m icr oe m ulsion po l y m erization;acry la m ide;acry lic acid;2 acry la m ido 2 m ethy l p ropane sulfon ic acid;N,N di m ethylacryla m ide(责任编辑:刘显亮)(上接第514页)[9]Zhang X,L i u X R.Lum inescence properti es and energy transfer o f Eu2+doped Ca8M g(S i O4)4C l2phosphors[J].E l ec troche m Soc,1992,139(2):622.[10]方英,叶信宇.Ca8M g(S i O4)4C l2Eu2+,M n2+绿色荧光粉的光谱性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3):273.[11]梁敬魁.相图与相结构(多晶X 射线衍射和结构测定)[M].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2]朱汇,熊光楠.Eu2+在磷酸镧中的发光及C e3+ Eu2+的能量传递[J].发光学报,2003,24(3):234.[13]Sh i onoya S,Y enW M.Phosphor handbook[M].N e w Y ork CRC P ress,1998.Study on L u m i nescence Properties of Eu2+,D y3+Doped C M SC PhosphorFANG Y ing1, YE X i n yu2, ZHAO W en x i a n1, MA H ua i li n g1(1.Depart m en t of Che m istry,Shangq i u N or m alUn ivers i ty,Sh angq i u H enan476000,Ch i na;2.S chool ofM aterial and Ch e m istry Engi n eeri ng,Ji angxiUn ivers i ty of S ci en ce and Technol ogy,Ganzhou J i angx i341000,Ch i na)Abst ract:The phosphors,C a8M g(S i O4)4C l2 Dy3+and C a8M g(S i O4)4C l2 Eu2+,Dy3+,w ere synthesized by h igh te mperature solid sta te reaction.The e m issi o n spectrum o f Ca8M g(S i O4)4C l2acti v ated by Dy3+consists of t w o e m issi o n bands:b l u e band and ye ll o w band,orig i n ated fro m4F9/2 6H15/2,and4F9/2 6H13/2transition.Dy3+ concentration a ffects co lor coordinati o n and co l o r te mperature o f the sa m ple.The i n tensity of Eu2+and Dy3+co doped C M SC i s stronger than that o fEu2+si n g ly doped C M SC.It i n dica tes tha t a energy transfer fr o m Dy3+to Eu2+ takes p lace in C M SC Eu2+,Dy3+phosphor.K ey w ords:ca lci u m m agnesiu m ch lorosilicate;Eu2+;Dy3+;phosphor;ener gy transfer(责任编辑:刘显亮)528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
文章编号:1000-2375(2001)03-0255-03可交联AA /AM 反相乳液聚合的稳定性研究高庆,陈正国,路国红(湖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研究了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交联剂含量、单体配比、pH 值、搅拌速度等因素对AA /AM 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低HLB 值油溶性的乳化剂,控制乳液pH >8.5,乳化搅拌速度>1000r /min ,可合成出稳定的AA /AM 反相乳液.关键词:反相乳液聚合;稳定性;AA /AM 反相乳液中图分类号:0631.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01-08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委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高庆(1969-),男,硕士,讲师1引言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由于其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羧基、酰胺基等亲水性基团,极易溶于水,通过交联改性的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又克服了常规AA /AM 共聚物水溶液流变性能差的致命弱点,作为优异的水溶性高分子,在石油、化工、纺织、环保、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AA 、AM 等水溶性单体,正常乳液聚合难以进行,主要是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其聚合物,所得聚合物乳液产物的分子量大、固含量高、溶解于水的速度快,但其稳定性较差,难以得到稳定的反相乳液.AA /AM 的反相乳液的合成多见于专利[1,2],其稳定机理及稳定性的研究很少[3],因而必须予以重视.稳定性是进行反相乳液聚合必须考虑的首要前提,本工作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可交联AA /AM 共聚物反相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种类与用量、pH 值、乳化搅拌速度、交联剂用量、AA /AM 配比等因素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2实验部分2.1原料丙烯酸(AA )、丙烯酰胺(AM )、N ,N -甲撑双丙烯酰胺(MBA )、氨水(NH 3H 20),A.R.,湖北大学化工厂;白油,工业品,武汉油脂化学厂;Span -80、0P -07、0S -15,工业品,天津助剂厂.2.2可交联AA /AM 反相乳液的制备将AA 用NH 3H 20中和配制成一定pH 值的溶液,根据配方,依次将AA 溶液、AM 、MBA 加入水中溶解均匀,用NH 3H 20调节pH 值至指定值,得反相乳液水相部分;将乳化剂溶于白油中得到反相乳液的油相部分;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至油相中乳化,即得可交联AA /AM 反相乳液.2.3可交联AA /AM 反相胶乳的合成工艺将得到的AA /AM 反相乳液置于带搅拌、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搅拌下加入引发剂,室温下聚合6~81,即得交联型AA /AM 共聚物反相胶乳.2.4乳液类型表征将制得的乳液分别滴入水和白油中,在水中呈乳浊液分布,在白油中可均匀分散,说明乳液为油包水型的反相乳液.2.5稳定性将所得乳液于室温静置,观察乳液分层得到乳液静置稳定时间;用产物凝胶量来比较乳液的聚合稳定性.3结果与讨论3.1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表1为不同结构的乳化剂对AA /AM 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乳化第23卷第3期2001年9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I Of Hubei University (NaturaI Science EditiOn )VOI.23NO.3Sep.,!!!!!!!!!!!!!!!!!!!!!!!!!!!!!!!!!!!!!!!!!!!!!!!!!!!!!!!!!!!!!2001表1乳化剂种类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乳化剂HLB值乳液稳定性/1聚合稳定性共聚物胶乳稳定性/cSpan-80 4.3>4很好>60 OP-711.70.2一般2 OS-1514.50--表2Span-80用量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Span-80/g 乳液稳定性/1聚合稳定性共聚物胶乳稳定性/c3.0 1.5一般105.0 1.5一般206.5 2.0较好307.0 2.5好407.5 3.0好458.0 3.5好60 8.5 3.8好>60 10.0>4.0好>60 15.0>4.5好>60表3MBA用量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1%MBA/g 乳液稳定性/1聚合稳定性共聚物胶乳稳定性/c5.0>2稳定>6010.0>2稳定>6020.0>2稳定4525.0>2少量凝胶3030.0>2凝胶—表4AA/AM配比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AA/AM配比乳液稳定性/1共聚物胶乳稳定性/c 311>2>60211>2>60111>250112 1.5凝胶图1pH值对交联型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图2乳化搅拌速度对交联型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剂的HLB值越低,油溶性越好,有利于水溶性单体水溶液在油相中的分散,乳液稳定性、聚合稳定性均随之增大,水溶性乳化剂单独使用难以形成反相乳液.表2显示了乳液稳定性随Span-80用量的增大而增强的变化规律,这与乳液聚合的一般规律是一致的.3.2pH值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pH值对AA/AM反相乳液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图1),乳液呈现强酸性时,难以稳定,当pH值增大到6以后,乳液稳定性随着pH值的增加而迅速提高,当pH值达到8.5以后,pH值增大,乳液稳定性变化不大.这是由于AA逐步转化为盐后减少了其在油相中的分配系数,降低了扩散双电层厚度,同时水相中过量的 H3H2O与乳化剂上羟基发生反应或由于氢键形成缔合分子,从而提高了乳化剂与水相的亲和力,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使反相乳液的稳定性随pH值增大呈现出上述变化.3.3乳化搅拌速度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由图2可看到乳化时搅拌速度的控制直接影响到所得反相乳液的稳定性,当搅拌速度小于1000r/min后,无论乳化时间多长,都得不到稳定的乳液,在搅拌速度大于1000r/min后,随搅拌速度的增大,乳液稳定性迅速提高,搅拌速度大于1200r/min后,乳液稳定性变化趋于平稳.这是由于随搅拌速度的提高,反相乳液中水相液滴变小,乳胶粒变小,减小了水相的沉降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不良影响,有利于稳定性的提高.3.4单体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交联剂MBA用量的提高,对反相乳液的稳定性无影响,但MBA用量过大,在聚合过程中易凝胶结块,使聚合物反相胶乳的稳定性下降,严重时引起暴聚,得不到反相胶乳(表3).652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3卷单体AA /AM 配比减小,单体中AM 含量增大,水相密度增加,从而扩大了油相与水相的密度差异,油相有渗出的倾向,水相往下沉析,导致乳液稳定性下降(表4).4结论4.1采用低HLB 值油溶性的乳化剂作乳化体系能得到较稳定的反相乳液.4.2pH 值对反相乳液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在碱性条件下能得到稳定的反相乳液.4.3乳液的乳化搅拌速度存在一个临界值1000r /min ,低于此速度,得不到稳定的反相乳液.参考文献:[1]Adrian S ,Aiien Bradford.Production of poiymeric thickeners and their use in printing [P ].American :USP 4554018.1984-02-01.[2]Hartmann J rgen ,Grund Norbert ,Ludwigshafen D E ,et ai.Verfahren zur hersteiiung von wasser -in -6i -emuisionen vernetzter ,wassergueiibarer poiymerisate und deren verwendung [P ].German :DE 3641700A1,1987-06.[3]官建国,何平,谢洪泉.丙烯酸反相乳液聚合稳定性研究[J ].石油化工,1994,23(8):514~517.Stability of acrylic acid /acrylamide crosslinking inverse emulsion and latexGao Oing ,Chen Zhengguo ,Lu Guohong(Schooi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i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China )Abstract :Studied the effect of kind and content of emuisifier ,content of crossiinking monomer ,monomer ra-tio ,pH vaiue and stirring emuisifation on stabiiity of inverse emuision ,and contained the roie in stabiiity.Through the test ,it was found that AA /AM crossiinking inverse emuision and iatex couid be prepared when pH vaiue of emuision was higher than 8.5and stirring emuisifation was higher than 1000r /min.Key words :inverse emuision poiymerization ;stabiiity ;AA /AM inverse emuision(责任编辑游俊)752第3期高庆等:可交联AA /AM 反相乳液聚合的稳定性研究。
第19卷第1期2001年3月胶体与聚合物Ch inese Jou rnal of Co llo id&po lym erV o l.18 N o.1M ar.2001乳液聚合新进展①王正辉 王红娟(广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广州,510405)摘 要 对近十年来乳液聚合中常规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以及无皂乳液聚合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乳液聚合;微乳液;反相乳液;无皂乳液乳液聚合有反应速度快,易散热,可在低温下反应等特点,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由于聚合机理的特殊性、体系的复杂性、聚合手段的多样性使得国内外学者在乳液聚合研究方面显得非常活跃,本文就近十年来的进展进行综述。
1 常规乳液聚合常规乳液聚合是指单体被乳化剂分散在水介质中进行的聚合。
对乳液聚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见于工业生产。
进入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11 多组分乳液聚合体系的研究 多元共聚合是扩大聚合物种类和改进聚合物性能的重要手段。
人们利用不同单体单元或大分子中链段的不同性能的相互协调和补充,达到性能满足需要的聚合物的目的。
加拿大的D ube等[1-3]系统地研究了BA MM A VA c三元体系的乳液聚合,考察了单体进料组成、引发剂浓度、链转移剂浓度、杂质浓度、引发剂类型、乳化剂浓度、以及温度对单体转化率、聚合物组成和分子量及乳胶粒尺寸等的影响。
他们用5L不锈钢中试反应装置进行反应,并用B ayesin技术对实验进行了优化设计。
研究发现,反应的转化率,三元组成和分子量情况与本体共聚中观察到的两阶段速率现象相似。
U rretab izkaia等[4]在80℃进行了BA MM A VA c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研究,获得固含量达55%的聚合物乳液。
用经验方程描述了粒子成核和凝胶效应过程,发现自由基在水相中的终止可忽略不计。
Chern等[5]研究了MM A BA半连续乳液聚合,发现起始反应器中乳化剂的浓度是决定乳胶粒径的重要因素,粒子数量与乳化剂浓度的015-112次方成比例,与引发剂浓度无关。
反相乳液法制备 P(AM-AA-AMPS)聚合物微球魏欣;加文君;曹静;周明;贺映兰;卢娅【摘要】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Span-80和T w een-80作为复合乳化剂,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交联P (A M-A A-AMPS)微球。
分别采用红外光谱仪进行结构表征,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貌,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微球粒度,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在水中的分散性。
%Cross-linking copolymer microspheres of P(AM-AA-AMPS) was prepared by in-verse emulsion with acrylamide (AM) ,acrylic acid (AA) ,2-acrylamide-2-methyl propane sulfo-nic acid (AMPS) as the monomers ,Span-80 and Tween-80 as compound emulsifiers ,ammonium persulfate as initiator .The structure of the microspheres was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morphology was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particle size of microspheres was analyzed by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and dispersibility in water of the microspheres was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539-542)【关键词】反相乳液聚合;微球;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作者】魏欣;加文君;曹静;周明;贺映兰;卢娅【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8+.3油田常用的聚合物调剖剂和堵水剂材料主要是聚丙烯酰胺类,该类聚合物的性能难以完全满足油田上苛刻的应用条件。
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抗盐型两性共聚物P(AM-AA-AMPS-DAC)乳液马西涛;王迎欣;马睿文;戴文伟;万娇;熊宗茜;黄剑英;吴亚芊;赵丰【期刊名称】《江西化工》【年(卷),期】2024(40)2【摘要】本文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单体,白油(W1-TB)为油相,Span-80和Tween-80为乳化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两性丙烯酰胺共聚物P(AM-AA-AMPS-DAC),重点探讨油水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以及p H值对共聚物表观黏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当油水比为1∶1,乳化剂用量为3%(以体系总质量计,下同),引发剂用量为0.06%,单体用量为35%,初始引发温度为60℃,pH值为7时,制备的两性丙烯酰胺共聚物乳液在去离子水中的表观黏度值为150mPa·s,在矿化度为30000 mg/L盐水中的表观黏度值为60 mPa·s,其黏度保留率为40%,呈现出较好的抗盐性。
【总页数】5页(P64-67)【作者】马西涛;王迎欣;马睿文;戴文伟;万娇;熊宗茜;黄剑英;吴亚芊;赵丰【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有机功能分子研究所;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1;TQ427【相关文献】1.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一种新型两性共聚物2.反相乳液聚合制备DMDAAC/AM 阳离子型共聚物3.响应面法优化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4.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耐温抗盐丙烯酰胺聚合物5.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耐盐两性增稠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研究进展李小月;魏冰【摘要】聚丙烯酰胺在水处理、石油采油、造纸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对丙烯酰胺反相乳液的稳定性、聚合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Polyacrylamide is widely used in fields of water treatment, oil drilling and paper-making.Preparation of polyacrylamide by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Presently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f polyacrylamide which was prepared by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as reviewed.Acrylamide inverse emulsion stability,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and kinetics were analyzed.Problems needed to solve were put forward.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was pointed out.【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23-24,32)【关键词】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稳定性;机理;动力学【作者】李小月;魏冰【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16.3聚丙烯酰胺(PAM)结构单元中含有酰胺基,易形成水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使得PAM 有很好的增稠、絮凝、降阻的作用,因而PAM 在水处理领域、石油采油领域、造纸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2]。
AM/AA/AMPS/DMDB表面活性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评价作者:刘国宇来源:《当代化工》2020年第10期摘要: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十二烷基溴(DMDB)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AM/AA/AMPS/DMDB表面活性聚合物。
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对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单体质量分数、单体投加量等因素对聚合物溶液的表观黏度的影响。
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进行对比,评价了其耐温、抗盐、抗剪切、抗老化、乳化性等性能。
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耐剪切和抗老化性也均优于HPAM;界面张力测试和乳化性测试表明该聚合物具有一定乳化性和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
关键词:表面活性聚合物;表面活性;EOR;乳化性中图分类号:TQ 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20)10-2207-06Abstract: The AM/AA/AMPS/DMDB surface active polymer was prepared from acrylamide (AM), acrylic acid (AA), 2-acrylamide-2-methyl-propionic acid (AMPS) and 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DMDB) by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olymer was characterized by IR and 1H NMR, and the effect of initiator dosage, monomer concentration and monomer dosage on the apparent viscosity of the polymer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Compared with partially hydrolyzed polyacrylamide (HPAM), the properties of temperature and salt resistance, shear resistance, aging resistance and emulsification of the polymer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ymer had better temperature and salt resistance, shear resistance and aging resistance than HPAM;At the same time, the polymer had certain emulsifying property and the ability to reduce interfacial tension.Key words: Surface active polymer; Surface activity; EOR; Emulsification我國许多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期,由于油藏条件复杂,仍然有大量的剩余原油存在于储层中未被采出。
第35卷第5期2006年5月应 用 化 工A ppli ed Chem ica l IndustryV o.l 35N o .5M ay 2006收稿日期:2006 04 02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和四川省基础研究项目资助(SZD 0413)作者简介:刘 勇(1975-),男,黑龙江海伦人,西南石油大学在读博士生,师从黄志宇教授,主要从事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
电话:028 ********,E m a i:l s w pili uyong @sina .co mA M /NVP /D MMAC 共聚物反相乳液聚合研究刘 勇1,黄志宇2,冯 英2,陆 屹2(西南石油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500;2.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 要: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以煤油为介质,司班80为乳化剂,十二胺为助乳化剂合成了疏水缔合聚合物AM /NVP /D MM AC ,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疏水单体D MM AC 用量、NV P 用量等对反应和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成聚合物的适宜条件为:引发剂浓度0.1%,疏水单体DMMA C 加量为0.4%,NVP 加量为5%,反应温度40!。
关键词:反相乳液聚合;水溶性聚合物;疏水缔合中图分类号:TQ 316.342;TE 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06(2006)05-0345-03Study on t he inverse e mulsi on poly m erizationof A M,NVP and D MMACLIU Yong 1,H UANG Zh i yu 2,FENG Ying 2,LU Yi2(1.State K ey L aborato ry o f R eserve G eo l ogy and D evelop m ent Eng i neering ,South w est Pe tro leum U n i versity ,Chengdu 610500,Ch i na ;2.Co ll oge of Chem istry and Chem ical Eng i neeri ng ,Sou t hwest Petro leu m U niversity ,Chengdu 610500,Ch i na)Abst ract :A hydrophob ica lly associating w ater soluble po l y m er(AM /NVP /D MMAC )w as syn t h esized by i n verse e m u lsi o n poly m erization ,the reacti o n w as i n itiated by K 2S 2O 8/N a H SO 3i n a ker osene w ater e m ul si o n ,the e m ulsifier of syste m w as span 80and dodecy la m i n e .The effect o f reaction te m perature ,a m ount o f i n iti a to r ,reaction ti m e ,the dosage ofDMMAC and NVP on the property o f e m ulsion w ere studied .The re su lts sho w ed the opti m al cond iti o ns w ere as fo ll o w ed :t h e reacti o n te mperature is 40!,the concentration of initiator(K 2S 2O 8),NVP ,D MMAC are 0.1%,5%,0.4%re lative to t h e qua lity of a llm ono m er respec ti v e l y .K ey w ords :i n verse e m ulsion po ly m erizati o n ;w ater so luble po ly m er ;hydrophob ically associating 化学驱是我国油田开采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主要方法。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AM-MAH-AA三元交联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姓名:张丫娟学号:10080137班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班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AM-MAH-AA三元交联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张丫娟(兰州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摘要:本文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了丙烯酰胺/顺丁烯二酸酐/丙烯酸三元共聚物微球,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
重点考察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酸(AA)比例、不同盐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物微球吸水率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共聚物,反相微乳液聚合,吸水倍率1.概述1.1.聚合物微球的发展趋势随着聚合技术的发展,聚合物微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很多领域,要想聚合物微球发挥其效用,就必须实现微球粒径及粒径均一性的可控和结构的可控,这就关乎微球的制备技术。
微球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存在的难点是:能简单制备尺寸均一的微球的方法难以包埋物质,而真正能够包埋物质的微囊制备法却往往粒径非常不均一;能包埋一种物质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包埋其他所有的物质;包埋研究没有一种普适的方法,往往是针对某一种内埋物,来探讨具体的包埋方法,所以工作量较大。
因此,解决这些难题就是聚合物微球的研究方向之一。
当今社会,随着各领域的不断深化,以及各学科的交叉,使得微球制备技术将越发的成熟、多样化,而且材料的发展也逐渐向多样化、功能化、智能化转变、发展,聚合物微球也不例外。
目前,聚合物微球在药物缓释/ 控释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而未来在研究这些药物控缓释微球的实用性、无毒性等方面又会吸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
聚合物微球具有小的尺寸和体积,大的比表面积,均一的尺寸分布,高的渗透性和可运动性、功能基在表面富集、感温性、导电性等的特点。
而目前的科研结果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利用,充分利用这些优点来设计聚合物微球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主方向。
1.2.共聚物的研究概况20世纪80年代初,Okubo提出“粒子设计”的概念。
第33卷第5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33N o.5 2009年10月 J OU RNAL OF JI ANGX I NORM AL UN I V ERSITY(NATURAL SCIENCE) O ct.2009文章编号:1000 5862(2009)05 0523 06A M/AA/AMPS/D MA M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刘卫红, 许明标(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摘要: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主单体,以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AM PS)、N,N 二甲基丙烯酰胺(D M AM)作为功能性单体,以庚烷为分散介质,表面活性剂SF281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四元共聚物AM/AA/AM PS/D M AM.研究所得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水相中单体浓度为45%,引发剂过硫酸铵加量为单体质量的0.3%,乳化剂加量为油相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为5h,单体的摩尔比为AM AA AM PS DMAM=52 25 15 8.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四元共聚物的结构.关键词:反相微乳液聚合;丙烯酰胺;丙烯酸;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N,N 二甲基丙烯酰胺中图分类号:O631.5 文献标识码:A聚丙烯酰胺(P AM)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 PAM)作为综合性能优良的水溶性聚合物在油气开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耐温抗盐性能差的缺点,尤其是在遇到高价金属离子时易发生相分离,在高温地层中则会迅速降解,从而大大地影响了其使用性能[1].因此,提高聚丙烯酰胺的耐温抗盐性能一直是油田化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以丙烯酰胺或丙烯酸类聚合物为基础,通过分子设计,在聚合物分子链上引入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单元来提高分子链的刚性或者形成疏水结构等手段提高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2 4].聚丙烯酰胺类水溶性聚合物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为水溶液聚合,该方法工艺简单,但制备中体系粘度大、散热难控制,所得产品溶解性差[5].反相微乳液聚合是在反相乳液聚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方法是将溶于水的单体借助油包水型乳化剂分散在油的连续介质中,引发聚合后得到W/O型微乳液,所得产品溶解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高且分布窄,聚合反应中粘度小,散热易控制;产品胶乳粒径细小、均匀,克服了普通反相胶乳稳定性差的问题[6 7],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AMPS)、N,N 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为单体,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四元共聚物AM/AA/AMPS/DMAM,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1 实验部分1.1 主要试剂与仪器丙烯酸,化学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丙烯酰胺,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N, N 二甲基丙烯酰胺,化学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工业品,荷泽成功化工有限公司;过硫酸铵,分析纯,汕头市光华化学厂;亚硫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表面活性剂SF2810,工业品,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庚烷,化学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乌氏粘度计,上海亚太技术玻璃公司;傅立叶红外光谱仪,B ruker vertex70;ZNN D6A型六速旋转粘度计,青岛海通达专用仪器厂;J H Y 3滚子加热炉,荆州市现代石油科技有限公司.收稿日期:2009 08 27作者简介:刘卫红(1967 ),男,湖北仙桃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田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52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 共聚物的合成将装有搅拌器、温度计、恒压滴液漏斗及导气管的四口烧瓶并置入恒温水浴锅中,加入规定量的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及适量的乳化剂,开启搅拌并控制一定的搅拌速度.将一定量的单体溶入适量的蒸馏水中,并用Na OH将溶液中和至中性,然后将单体溶液滴加到反应瓶中,同时通氮气,单体滴加完后,继续通氮30 m in.将水浴调至反应温度,依次滴加配置好的亚硫酸钠、过硫酸铵溶液.控制一定的搅拌速度,在氮气保护下反应一定的时间后,停止反应,得到微乳状聚合液.1.3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从反应体系中取出一定量的乳状液,用无水乙醇沉淀并洗涤多次,除去残留的乳化剂和未反应的单体,然后将所得到的固体产物于50 下干燥5h,取出产物于干燥塔中冷却,准确称重.按照下式计算转化率:C=W t/W0 100%,式中W t为所取样品中得到的聚合物质量;W0为所取样品中所含单体的质量.1.4 共聚物特性粘度的测定参照国标12005.1 89 聚丙烯酰胺特性粘度测定方法 ,采用乌氏粘度计,在(30 0.1) 恒温水浴中,用一点法测定共聚物的特性粘度([ ]).1.5 共聚物溶液表观粘度的测定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共聚物,将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在30 用ZNN D6A型六速旋转粘度计测量其在600rp m时的表观粘度.2 结果与讨论2.1 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确定反相微乳液稳定性是由体系组成及比例所决定,其体系一般主要包含3个组分:单体水溶液、油相和乳化剂.因此,对水相、油相和乳化剂选择及配比的优化是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的基础.一般在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中,油水体积比越大,乳化剂的加量越多,越易形成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但油相和乳化剂用量过多,必然会降低产品的固含量,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实验中力求能在较小油水比和较低的乳化剂加量的条件下,获得稳定性好、固含量高的产品.本文通过对不同的有机溶剂和乳化剂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以庚烷作为油相,SF2810作为乳化剂,并考察了在该体系下油水体积比及乳化剂加量(占油相的质量百分比)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和表2.表1 油水体积比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编号油水体积比产品外观稳定时间(h)15 5淡黄色半透明﹥2424 6淡黄色半透明﹥2433 7淡黄色半透明﹥2442 8乳白色胶状反应中破乳注:乳化剂加量为14%.表2 乳化剂加量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编号乳化剂加量(%)产品外观稳定时间(h)114淡黄色半透明﹥24212淡黄色半透明﹥24310淡黄色半透明﹥2448乳白色12注:油水体积比为3 7.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以庚烷为油相,SF2810为乳化剂时,在油水体积比达到3 7,乳化剂加量为10%的情况下,微乳液仍能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因此从提高产品固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选择反相微乳液体系的油水体积比为3 7,乳化剂加量为10%.2.2 引发剂加量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选择油水体积比为3 7,乳化剂加量为10%,固定其它反应条件,考察不同引发剂加量(以过硫酸铵占单体质量的百分比计;引发体系中,亚硫酸钠的质量为过硫酸铵的一半)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1 引发剂加量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及转化率的影响:特性粘度, :单体转化率.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引发剂浓度增加,共聚产物的特性粘度和单体转化率逐渐升高.当引发剂浓度大于0.3%时,共聚产物的特性粘度又呈减小趋势,而单体转化率的升高趋于平缓.这是因为当引发剂浓度较低时,单体中自身携带的阻聚剂及杂质会消耗部分引发剂,反应后期体系内活性自由基不足,导致特性粘度和转化率偏低;当引发剂浓度过高时,自由基生成速率增大,单位时间内进入乳胶粒内的自由基增多,因而使链终止速率增大,最终导致聚合物相对平均分子质量降低.另外,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体系内可持续反应的自由基浓度增大,反应后期仍有足够的自由基引发单体反应,因而单体的转化率逐渐增大,但增大到一定值后,趋于定值.综合考虑共聚产物的特性粘度和单体的转化率,引发剂的浓度选择为0.3%.2.3水相中单体浓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图2水相中单体浓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考察水相中单体浓度(单体质量占水溶液质量的百分比)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水相中单体浓度的升高,共聚产物的特性粘度逐渐增大,但当单体浓度超过40%以后,特性粘度增长速度变得缓慢.根据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聚合反应的动力学链长为活性链的增长速率和终止速率之比,而活性链的增长速率与单体浓度成正比,提高单体浓度将有利于共聚产物特性粘度的增大.当单体浓度达到50%时,已接近单体在水溶液中的饱和溶解度,温度较低时甚至会有单体从溶液中析出.综合考虑,选择单体浓度为45%.2.4 反应温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图3为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反应温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单体的转化率增大,但聚合物的特性粘度却逐渐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单体分子的活性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也增加,分子之间有效碰撞频率增加,因而聚合反应的速率加快,单体的转化率也相应提高.但是,当温度升高时,引发剂分解的速率加快,体系内活性链的数目增加,活性链碰撞频率增加,链终止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导致共聚产物特性粘度降低.另外,当反应温度过高时,引发剂分解速率会增加,自由基产生速率增大并迅速引发单体进行链增长反应,此时会放出大量525第5期刘卫红,等:AM /AA /AM PS /DM AM 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反应热使体系温度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微乳液体系被破坏,使聚合反应失败.综合特性粘度和单体转化率考虑,选择最佳反应温度为40.图3 反应温度对共聚产物特性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特性粘度, :单体转化率.2.5 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图4 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对自由基聚合反应来说,延长反应时间主要是提高单体的转化率,而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影响不大.图4是在水相中单体浓度为45%,引发剂加量为0.3%,乳化剂加量为10%,反应温度为40 的条件下,测得的单体转化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在反应初期,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单体的转化率增加很快,但当反应时间达到5h 后,转化率已经达到了97%,以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转化率基本不变,说明反应已经基本完成,因此聚合反应时间选定为5h .2.6 单体配比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共聚物中通过引入单体AA,从而在分子链上引入阴离子羧基,阴离子的相互排斥使分子链伸展,溶液粘度提高,但是羧基含量过多会与钙、镁离子反应产生沉淀,反而使溶液的粘度降低,本实验选择AA的摩尔图5 DMAM 加量对共聚物在盐水溶液中热滚后表观粘度的影响分数为25%.AM PS 的水化基团为磺酸基,与羧基相比,其抗钙、镁离子的能力较强;但AM PS 的反应活性比AM 的要低,共聚体系中加入过多的AM PS 则会影响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本实验选择AM PS 的摩尔分数为15%.D MAM 是AM 的酰胺基团上的两个氢被甲基取代后的产物,由于两个甲基的侧基效应,阻碍了酰胺基的水解,因而能提高聚合物的耐温性能.选择AA 在单体中的摩尔分数为25%,AM PS 在单体中的摩尔分数为15%,改变DMAM 的加量,考察DMAM 对聚合物耐温性能的影响.实验条件同上,实验结束后,配制乳液加量为1%的聚合物溶液(溶液中CaC l 2含量为2000m g /L),在130 热滚16h 后,于30 测定聚合物溶液的表观粘度,实验结果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DMAM 加量的增加,聚合物盐水溶液在130 热滚16h 后的表观粘度逐渐增加,说明其耐温性能逐渐增加,但是当加量超过8%以后,增加速度趋缓,综合性能和生产成本考虑,选择D MAM526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在单体中的摩尔分数为8%.因此,单体的最终摩尔比为:AM AA AMPS DMAM =52 25 15 8.2.7 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图6 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图图6为所合成四元共聚物AM /AA /AM PS /D MAM 的红外光谱图.图6中,3440c m -1处为 NH基团的不对称伸缩振动,2928c m -1处为 C H 3基团的不对称伸缩振动,2856c m -1处为 C H 2 基团的伸缩振动,1671c m-1处为羰基的伸缩振动,1454c m -1处是长链亚甲基的不对称弯曲振动,1559c m -1处是羧基的特征伸缩振动峰,1189c m-1处和1044c m -1处是 SO 3H 的对称和不对称振动吸收峰,628c m -1处为C S 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从红外光谱的分析可知,该共聚物中出现了4种单体AM 、AA 、AMPS 和DMAM 的结构单元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共聚物是这4种单体共聚的产物.3 结论以庚烷为油相,表面活性剂SF2810为乳化剂,水溶性单体AM /AA /AM PS /D MAM 溶于水后作为水相,油水体积比为3 7时,可以获得高单体含量,低乳化剂加量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反相微乳液聚合最佳反应条件为:水相中单体浓度为45%,引发剂加量为0.3%,乳化剂加量为10%,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为5h ,单体的摩尔配比为AM AA AM PS DMAM =52 25 15 8.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共聚产物中出现了4种单体AM 、AA 、AMPS 和DMAM 的结构单元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共聚物由这4种单体共聚构成.参考文献:[1]张玉平,叶彦春,郭燕文.耐温抗盐型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5,34(10):598 600.[2]A ud i bert A,A rg illi er J F.T he r m al stab ility of s u lfona ted po ly m ers[P ].SPE 28953,1995.[3]Doe Peter H,M o radi A ragh,i A h m ad Shaw ,et a.l D eve l op m en t and evalua ti on o f EOR poly m ers su itab le for hostil e env iron m entspart 1:copo l ym ers o f viny l pyrroli done and acryla m i de[P].SPE14233,1987.[4]T ay l o r K C ,N asr E l D i n H A.W ater so l uble hydrophob ica ll y asso ciati ng po l ym ers for i m prov ed o il recovery :a literat u re rev iew[P ].SPE29008,1995.[5]Irune Inchaust,i P edro M Sasia ,Issa K ati m e .Copoly m er izati on of di m e t hy l am ino ethylacrylate m ethy l ch l o ri de and acry la m i de i n i nve rse e mu lsi on[J].Jou rnal ofM a teria l s Sc ience ,2005,40:4833 4838.[6]Candau F,Zekhni n i Z,H ea tl ey F.Cha racte rizati on of po ly(acryla m i de co acrylates)ob tained by i nverse m icroe mu lsi on po l ym erizati on[J].Coll o id and Po l ym er Sc i ence ,1986,264(8):676 682.[7]W an T ao ,W ang L an ,Y ao Jie ,et a.l Sa li ne so l u tion absorbency and structure study o f po l y (AA AM )wa ter superabso rbent by i nve rse m i c roe m ulsion po ly m er izati on[J].Po ly m er Bulleti n ,2008,60:431 440.The Copoly m erizati on Study onA M /AA /A M PS/D M A M in InverseM icroe m ulsionLI U W e i hong , XU M ing b iao(Co ll ege of Petrol eum Eng i neeri ng ,Yangtze Un i versit y ,J i ngz hou H ubei 434023,Ch i na)Abst ract :A tetrapoly m er AM /AA /AMPS /DMAM w as synthesized by inverse m icroe mu lsi o n po ly m eriza ti o n w ith527第5期刘卫红,等:AM /AA /AM PS /DM AM 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acry la m i d e(AM)and acry lic ac i d(AA)as m a i n m ono m ers and2 acry la m i d o 2 m ethy lpropane su lfonic ac i d (AM PS)and N,N di m et h y l a cryla m ide(DMAM)as functionalm onom ers.The dispersed m ed i u m w as heptane and e mu lsifier w as surfactant SF2810i n t h e i n verse m icroe m u lsion.The resu lts show ed tha t t h e opti m um synthetic condi ti o ns w ere:the concentration o fm ono m er in aqueous phase45w%t,the a m ount of i n iti a to r(NH4)2SO40.3w%t of m ono m er,the a m ount o f e m ulsifi e r10w%t of o il phase,reacti o n te m perature40 ,reaction ti m e5h and the m o lar rati o ofm ono m er AM AA AM PS D MAM=52 25 15 8.The structure o f the tetrapo ly m er w as testified by Infra red Spectra.K ey words:inverse m icr oe m ulsion po l y m erization;acry la m ide;acry lic acid;2 acry la m ido 2 m ethy l p ropane sulfon ic acid;N,N di m ethylacryla m ide(责任编辑:刘显亮)(上接第514页)[9]Zhang X,L i u X R.Lum inescence properti es and energy transfer o f Eu2+doped Ca8M g(S i O4)4C l2phosphors[J].E l ec troche m Soc,1992,139(2):622.[10]方英,叶信宇.Ca8M g(S i O4)4C l2Eu2+,M n2+绿色荧光粉的光谱性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3):273.[11]梁敬魁.相图与相结构(多晶X 射线衍射和结构测定)[M].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2]朱汇,熊光楠.Eu2+在磷酸镧中的发光及C e3+ Eu2+的能量传递[J].发光学报,2003,24(3):234.[13]Sh i onoya S,Y enW M.Phosphor handbook[M].N e w Y ork CRC P ress,1998.Study on L u m i nescence Properties of Eu2+,D y3+Doped C M SC PhosphorFANG Y ing1, YE X i n yu2, ZHAO W en x i a n1, MA H ua i li n g1(1.Depart m en t of Che m istry,Shangq i u N or m alUn ivers i ty,Sh angq i u H enan476000,Ch i na;2.S chool ofM aterial and Ch e m istry Engi n eeri ng,Ji angxiUn ivers i ty of S ci en ce and Technol ogy,Ganzhou J i angx i341000,Ch i na)Abst ract:The phosphors,C a8M g(S i O4)4C l2 Dy3+and C a8M g(S i O4)4C l2 Eu2+,Dy3+,w ere synthesized by h igh te mperature solid sta te reaction.The e m issi o n spectrum o f Ca8M g(S i O4)4C l2acti v ated by Dy3+consists of t w o e m issi o n bands:b l u e band and ye ll o w band,orig i n ated fro m4F9/2 6H15/2,and4F9/2 6H13/2transition.Dy3+ concentration a ffects co lor coordinati o n and co l o r te mperature o f the sa m ple.The i n tensity of Eu2+and Dy3+co doped C M SC i s stronger than that o fEu2+si n g ly doped C M SC.It i n dica tes tha t a energy transfer fr o m Dy3+to Eu2+ takes p lace in C M SC Eu2+,Dy3+phosphor.K ey w ords:ca lci u m m agnesiu m ch lorosilicate;Eu2+;Dy3+;phosphor;ener gy transfer(责任编辑:刘显亮)528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