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
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
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
蔡家亲:也做霍家亲。
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三、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
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式之⼀,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难以⾔传的思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诗歌“此时⽆情胜有情”,从⽽使读者感到余韵⽆穷、意犹未尽,并进⽽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有尽⽽意⽆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作结的作⽤并不是单⼀的,往往以⼀种作⽤为主⽽兼有其他作⽤,题材不同,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致有四种情况。
⼀、就情取景,渲染⽓氛。
⽤来渲染⽓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类感情作品的结尾,⽤让⼈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来渲染⽓氛(如暮⽇、寒鸦、风⾬、夜⽉等),以烘托此类情绪。
王昌龄的《从军⾏七⾸(其⼆)》:“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秋⽉照长城。
”问:“⾼⾼秋⽉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此诗是“以景作结”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这时轻轻宕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个⽉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照,景象壮阔⽽悲凉,更加深了诗⼈的思乡之情。
此时征戍者内⼼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深沉的爱呢?不得⽽知,给读者留下了⽆限的想象空间。
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包⾦,⾹蒲切⽟,是处玳筵罗列。
⽃巧尽输年少,⽟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两两,波⼼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彻。
望中⽔天⽇暮,犹见朱帘⾼揭。
归棹晚,载荷花⼗⾥,⼀钩新⽉。
”回答:画线句的描写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作结”的写法;从题⼲的提⽰语“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然是“动静对⽐”。
12/2011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姚志爽(唐山市开滦一中)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
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
《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什么是诗歌的景物描写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2: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3:起兴起兴,又叫“兴”。
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2010-02-28 09:00:38| 分类:诗歌|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高考试题:1、(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闲适的心情。
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3、(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诗歌鉴赏: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诗歌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抒情性。
写诗歌,没有强烈的情感不成功;欣赏诗歌,把握不住作者的抒情脉络就读不透,赏不好。
诗歌的抒情有直抒胸臆和情景交融两大方式。
而情景交融又分为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不同的手法。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其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但能增强感情的抒发。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前四句是写景,但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情感。
这萧索、肃杀的秋景就更加烘托了后面“悲秋”“多病”“苦难”“潦倒”的感叹。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所以这里的景是为情服务的,景和情相统一了,就达到了目的,不一定要达到情景相融的地步。
借景抒情可以景物在前,也可景物在后,在后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天水交接之处。
诗人正是借助景物把依依不舍之情表达出来。
“寓情于景”(也叫“融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来抒发。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例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没一句直接写情,但句句饱含着作者深情。
我们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作者的兴奋、激动的之情,连猿猴的哀鸣在这里也如音乐一般的美丽。
这是作者在流放夜郎国的途中突然被大赦,从水路返家的时所写,那种归心似箭的愉悦心情融汇在了写景之中。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即景抒怀诗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
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
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
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
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下面这首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
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
谈谈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
作者:张慧
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3年第04期
借景抒情是诗歌抒情的重要手段。
生活中像花花草草这样的小景,往往使人愉悦欣喜,是情感的抒发对象;高山大海这样的巍峨壮阔之景,通常是诗人理想志向的寄托之物。
比如杜甫的《望岳》,泰山的高大神秀,正是诗人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如想在咏诵诗歌时真正领会借景抒情这一抒情方式,我们首先要把握两个概念,即意象和意境。
先说意象,意象是包含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像我们学过的诗歌《再别康桥》中的“金柳”“青荇”“潭水”,《雨巷》中的“雨巷”“丁香”,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冷雨”等。
它们没有进入作者视野之前,都是客观事物,没有情感,而进入作者视野之后,便成为作者的表情达意的寄托,这就是意象。
古诗词中一些意象的代表意义是固定的,如“夕阳”,它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它来抒发念古、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图”等诗句就是如此。
又比方说梧桐,它代表着凄凉、悲伤、愁苦。
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都是一种悲苦心情的写照。
因此,读懂诗歌先要把握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再说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由一连串的意象组成。
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意象选择只是第一步,把意象连串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氛围来表情达意,就是意境。
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凄美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再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而成,它们连缀在一起勾画出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在理解了意象与意境的基础上我们来探讨借景抒情的两种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中的景与情往往有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关系即正相关与负相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与以景衬情两种模式。
每种模式在答题时都有一定的规律,下面举例说明。
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黄花”“西风”“雁”,这些是古诗词中描写秋景常见的意象,“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天就是一幅肃杀的景色,它不像春天万象更新,不像夏天生机勃勃,也不像冬天纯白无瑕,秋天是“天凉未寒”的季节,似凉非凉,似冷非冷,这种感觉最是恼人,所以一般文人都用秋景营造一种凄冷、萧瑟的氛围,表现一种或痛苦或压抑的感情。
此时莺莺和张生刚刚新婚,本来应该开始一段幸福快乐的生活,结果却因崔母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迫使张生新婚第二天就要去赴京赶考,就这样新婚燕尔面临分别,心中的无奈、痛苦不言而喻,因而此景正应此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离别的无奈通过凄清的景物全然表现出来。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这些意象组成的幽寂冷清的氛围中,客子又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种羁旅的孤寂袭上心头;而同时,又从这清寥幽美的风物中,领略到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因此我们在赏析此类诗歌时应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模式,即作者用怎样的景物(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以景衬情
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此处出现的意象是“春风”“花”“月”“车”“马”,通过它们描绘出一幅春暖花开、热闹繁庶的图景,然而引导全诗情感的却是“恨”,此情与此景全然无关,绝不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景情切合,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根据词的内容我们知道这是李煜在被浮后作为阶下囚的他晚来入梦,梦到当年为人君时的幸福生活,用现实与梦里生活的差异来凸显如今的没落,所以梦中景物描写愈是美好,面对现实的心理落差愈大,愈能表现作者的“恨”。
在修辞学上,这是一种反衬的修辞方式,在抒情方式上,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情手段。
因此同学们在答此类题时应遵照“何景渲染何种气氛,衬托何种情感”的答题模式作答。
古人云“诗言志”,作者的每次创作都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简单附会,字字句句、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作者情感的描述,而这种情感很少有人能像李白那样从胸中喷薄而出,而是含蓄地假借他物表现出来。
因此咏诵诗歌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意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意境与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