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五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9.77 KB
- 文档页数:15
高中语文第五、六、七单元佛理禅趣、家国天下、天理人欲单元阶段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5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大段:仔细。
B.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切己:切身。
C.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丑:厌恶,憎恨。
D.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自文:自己写文章。
解析D项,自文:自然成文。
答案 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若读之.数过随其所见,笔之.于书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然.纵不读书C.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木受绳则.直D.变而为.院本化而为.鸟解析第一个“则”表示判断,那么;第二个“则”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A项,代词;B项,连词,表转折;D项,动词,成为。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A.乃为人欲引去B.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C.君子喻于义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析例句与D项为判断句。
A项,被动句。
B项,状语后置句。
C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与“决定目之为经矣”中的“目”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B.笔.之于书C.吾妻之美.我者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解析 B 项,名词作动词。
A 项,名词活用为形容词;C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 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 B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以.嗜鱼,故不受也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 子其.治事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置杯焉.则胶D.⎩⎪⎨⎪⎧ 相追之,乃.其父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解析 D 项,竟,竟然。
A 项,因为/用、拿;B 项,还是/大概;C 项,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98篇,全书两卷,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百喻经》中的故事原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这本书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不仅《百喻经》如此,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一、注音嫌.________ 嗤.笑________ 庵.________ 敕.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益⎩⎪⎨⎪⎧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患⎩⎪⎨⎪⎧食已口爽,返为其患.汝患.渴逐水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不患.寡而患不均 归⎩⎪⎨⎪⎧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后五年,吾妻来归.当⎩⎪⎨⎪⎧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我今当.一一尝之为⎩⎪⎨⎪⎧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其所乘马为.他所夺三、古今异义食已口爽.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________ 以其怖故,不能战斗..________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________ 五、分析句式类型若但尝一,何以可知________汝马本黑,尾何以白________何以不乘________即用其语,以刀斩头________默然无对,为人所笑________如此痴人,世间所笑________六、积累名句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晋灵公不君史学鼻祖——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
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
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说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它的写作立足于对春秋社会的批判。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记录诸侯、卿大夫的活动,并把笔触深入到商贾、卜者、刺客、乐师、妾媵、百工、皂隶等阶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业盛衰的叙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角逐;而对鲁季孙氏、齐田成子、晋国韩赵魏诸卿与公室的矛盾,郑子产的改革等描述,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其趋向。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为“十三经”之一。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它不仅是历史著作,为我们留下大量关于春秋时政治、外交、军事、礼俗等方面活动和言论的宝贵记录,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贵族士大夫形象,或巧言善辩,或直言极谏,或睿智深沉。
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对应学生用书P29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对应学生用书P8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天工开物》两则含解析第七单元科学之光经典原文7《天工开物》两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国在古代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让我们走进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来探究一番吧!美天工神工不朽是人工,开物造物传世乃人物。
字体赏美文宋应星断想我们先看一下宋应星的简历。
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他28岁,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
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推官、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去世。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他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目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
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
从这段简短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宋老先生其实也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他前半生美好的时光,全部用在了科举考试上,28岁中举后,先后五次进京会试不第,才改弦易辙,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他抛弃书生意气,深入生产生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写入书中.中国波澜壮阔的官场上少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吏,却多出了一个空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科学家。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认为宋应星弃仕从研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在当时,宋应星的选择,却是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花未全开月未圆。
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
A、B、D三项都是介词,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2)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做事,不刻意去做,顺应自然施行教化,不强行制定违背自然规律的指令。
(3)国家小,人口少,拥有各种各样的器具而不使用,使百姓对死亡看得很重而不愿迁移。
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0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害心,脱除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
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不胡乱地消耗,实在可以拯救社会的弊端。
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实在是有它的重要意义。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八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阶段检测二(六~十单元)(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大段:仔细。
B.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切己:切身。
C.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丑:厌恶,憎恨。
D.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自文:自己写文章。
解析:D项,“自文”的意思是“自然成文”。
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B .{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C .{①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②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D .{①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②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解析:A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人心。
B项,①介词,用;②介词,把。
C项,①动词,是;②动词,做,制造。
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答案:D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公害而莫或除之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B.穷得多少义理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D.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解析:A项,动词,清除,革除/名词,台阶;B项,动词,推究,追究到底/动词,穷尽,走到尽头;C项,均为动词,通晓; D项,动词,说,讲/名词,主张,学说。
答案:C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②樵者腰镰 ③后蛇伏以进 ④皆笔而书之 ⑤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⑥便即护短不纳⑦曰明道也 ⑧自西而东A.①⑤⑦/②④⑧/③/⑥B.①/②③④⑧/⑤⑦/⑥C.①/②④⑧/③/⑤⑦/⑥D.①⑥/②④⑧/③/⑤⑦解析:①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④⑧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③是名词用作状语;⑤⑦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C5下列语句,从句式特点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②其炎更烈于煤 ③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④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⑤最迟者后于清明 ⑥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⑦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⑧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⑨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⑩而不为古人所束缚A.①②⑥/③⑤/④⑧⑩/⑦⑨B.①⑥/②③⑤/④⑧⑩/⑦⑨C.①⑥/②⑤/④⑧⑩/③⑦⑨D.①④⑥/②⑤/⑧⑩/③⑦⑨解析:①⑥是判断句;②③⑤是介词结构后置;④⑧⑩是被动句;⑦⑨是定语后置。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单元质量检测四含解析单元质量检测四(第七至九单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豪:豪迈。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 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答案:C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A。
答案:A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3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及对学生成长影响初探作者:蒋承龙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8年第02期【摘要】在新课标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学生在高中课程中主要的语文选修教材,其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非常的重要。
学生能够在学习新课标下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不断的提高自我修养。
在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内涵后,才能够改变自身的观念与追求。
新课标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过程中,保证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引言(一)《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教材是以历史发展与儒道发端两部分组成,其中在构造方面主要是根据时间的顺序进行的排列。
包含了我国上千五千年的文化作品以及发展始末,一共有十个单元,另一个则是以中国文化作为主要内容结合上述内容,为学生能够在选修的过程中,了解到关于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精神。
(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分析1.教学措施实施的意义在新课标的实施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教学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的传承中国文化,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不断促进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学生阅读材料的数量,从而能够真正的实现我国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的群体,《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选修课程能够有效的将中国传统精神渗透到教学课程中,正确提高学生掌握民族责任感中的要点,加强学生对于国家的爱国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程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能够减少学生掌握知识的片面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措施的理论指导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以新课标下为主,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模式,改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标准,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以往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第九单元人文心声经典原文9《人间词话》十则《人间词话》成书于1908年,百年的寂寥悲戚,早已在远去的风中飘散无踪。
读《人间词话》,好似月下听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地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我们都会在那烟尘中慢慢老去,远处的烟尘下,不经意间我们又看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背影,但是转过身,它又慢慢消失在时间的河流当中。
书中此人的深情婉致亦让人心灵悸动,我们在读王国维的同时,也在品读其中那掩藏不住的久远的幽香。
古典文学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几句话就能把你带入那种诗境,让你体会到诗人的心声。
诗歌因心而发,并不是单纯因事而发。
诗歌最动人之处在于心灵的感悟与哀痛。
诗词是对自然的感悟,亦是对人生的咏叹。
诗有真情境界高,人无胸襟东施效。
美字体赏美文王国维之死刘再复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美学家王国维,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他于一九二七年投昆明湖自尽。
雪在无声地飘落,雪花在静悄悄地为你撒着纸钱。
你毕竟是天生的美学家,选择那么柔润的波,那么秀丽绝顶的湖,作为你的坟,连死也被美所拥抱。
雪飘落着,雪花在为你惋惜。
你是聪慧的学者,目光比别人伸延得更加遥远。
你看到了近代美的曙色。
你的笔,像长天的彩虹,吸取过西方科学的亮光,然后把他撒到故土的地上,你本来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时代也需要你更多的播种。
但你确是太认真的遗老,太怜惜那个死去的王朝,太迁就身上那一套过时的花衣布褂。
那些古老的鬼魂、陈腐的观念,竟有那么大的力量,搅乱你的神经,蒙住你明亮的眼,还紧紧地拽住你的衣角,把你拖进了永恒的寂寞。
学术上的启蒙家啊,政治上的蒙昧者;新的先驱,旧的忠臣;一半朝前向往,一半向后顾恋;在书本上驳斥着陈旧,在现实中恐惧着新生。
不可调和的矛盾,凝成了大苦闷,终于撕碎了你的心,胀裂了你的灵魂,并酿成了昆明湖这一节令人叹息的悲剧。
雪飘落着,雪花在为你叹惜!是呵,如果活的不被死的掐住了咽喉,如果前进的不被守旧的拖住了脚跟,如果春的萌芽不被冬末的残雪征服,那么,活着的,前进的,萌芽的,该会散发出多少更加浓郁的生命的芬芳。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 《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美佛法本无顿渐分,人性却有迟与疾。
字体赏美文慧能的“顿悟”说(信禀),而传法则是以心传心,说明法即是心法,心法要靠“自悟”,即“顿悟”。
这说明弘忍已有“顿悟”主张,慧能即常说他提倡的大乘“顿教"受传于弘忍.【课内挖掘】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角度] 花未全开月未圆.【课外运用】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为.天下兴利除害 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
A、B、D三项都是介词,替。
答案:C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悟言一室之内D.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解析:A项,“拂”同“弼";B项,“景"同“影”;C项,“悟”通“晤”。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何以渐顿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D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说:讲解 B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居住 C .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住:担任 D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 解析:B 项,住:停留.答案:B6.下列句子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 .蚓无爪牙..之利B .五祖夜至三更..C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D .小学..而大遗 解析:A 项,古义,鸟兽的爪和牙;今义,坏人的党羽。
C 项,古义,报仇;今义,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
D 项,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答案: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0题。
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名词,原因)B.温故.而知新(名词,旧知识)C.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D.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解析:A项,故:连词,所以,因此。
答案:A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错误!B.错误!C.错误!D。
错误!解析:D项,均为连词,况且。
A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趁机。
B项:①介词,表凭借;②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并且等.C 项:①名词,见性;②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答案:D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禅宗南北二派的)佛法虽然都是同一个宗派,传人却有南北的分别,所以就有了“南能北秀”二宗的分别。
(2)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10.文中说“法即一宗,人有南北”,“一宗”指什么?“南北”又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宗”指五祖弘忍;“南”指六祖慧能,“北”指神秀.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慧能拜师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
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
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经典..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
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节选自《坛经》卷二)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回头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持:拿来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准备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安排解析:C项,“宿”的意思是“过去的”“平素的”.答案:C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错误!B.错误!C。
错误!D.错误!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B项,“即",①副词,就;②连词,却。
另注意“人即有南北”的“即”也不同于第①句中的用法,这里的意思是“是”。
C项,“便",都是“就”的意思.D 项,“故",都是“特意”的意思.答案:B13.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组是(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⑥解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
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A1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
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可以想象当时传法的盛况.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
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
答案:D1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问语气。
(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
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
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
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
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
”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