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七市高三三月联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备考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17.07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
此次期末联考试卷考试内容覆盖了历史必修三个模块的全部内容。
命题在坚持考查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反映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点。
从总体来看,题量适中,知识点的覆盖面比较全面,但是难度不大。
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如历史概念模糊不清:2题中对于吏的考察,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学生很多选择了A项,“分封制长期存在”,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
致使很多同学丢分。
又如阶段特征的掌握比较欠缺:如11题中学生不能明确中国抗战的准备和国民党围剿红军时间区分,大意丢分。
2、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不强:如25题理解材料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前部分,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后半部分,结果导致断章取义。
3、审题不清、理解不到位:如27题中: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原因,学生大多没有依据材料进行概括,而是简单的按自己的想法概括。
三、在20XX年高考复习备考中应注意的事项。
1、回归课本、落实双基,突出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的掌握注重主干知识体系结构的多次重复构建,正确牢固地形成主干知识网络体系,以应对不同的情景材料,要尽量把这一工作做实做好。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若将知识体系、历史阶段特征掌握好,再能将历史概念理解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2、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技巧,培养学科思维能力能力只有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示例题,切实加强课堂训练。
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尤其是小论文题型的基本解题模式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3、在选做题方面,个人认为应该是相对容易得分的,所以建议老师们在平时授课和练习的过程中,尽量选一些自己最拿手的模块讲解;以及根据学生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去做一些训练。
介休一中20XX年1月28日。
高三三练历史试卷分析本次试题是高三学年历史学科模拟高考试题,考查内容为高考范围内容。
试题的命制贯彻高考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精神,体现新课标理念,既注重对学生基础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具体考查,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隐性综合考查。
与一练、二练试题相比,试题内容形式和命制风格基本一致,难度有一定降低,有利于学生在高考前树立信心,既是学生在高考前的一次较好的适应性练习,也能够客观检测我市各校历史学科的备考状况,为各校最后的备考冲刺提供相应信息。
下面对本次试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特点1、突出考纲新课改理念,注重学科素养,一定程度上关注时政热点。
试题整体上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和阐释问题的能力为主,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命题对能力的考查全面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核目标。
不善于思考总结、内化知识,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选择题第29题考查了长征时期中共革命中心任务的转变;当今领导人注重国家的法制建设,材料部分第40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宪政探索。
2、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合理,考查有所侧重。
选择题24——26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依次是汉武帝文教措施和选官制度的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明朝中后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27——30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依次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19世纪末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十年对峙时期国内形势和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一五计划的战略布局;31——35考查世界史,依次是罗马法的特点、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背景、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东欧剧变后的欧洲格局。
从考查意图上看,通过新情景创设,角度设问,考查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本质认识和发展影响。
3、非选择题考查指向清晰明确,便于学生发挥。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高三历史备课组本次模拟考试我校使用市期末统考卷,现将对试卷命题的认识和学生的答卷情况分析如下:第一:对于试卷的整体评价。
1.试卷结构:本卷命题是按照新课标全国卷的基本结构,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题有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命题形式基本符合高考要求,也有机结合了期末统考的实际。
2.试卷知识分布:必修一政治文明16分,必修二经济文明51分,必修三思想文化22分,选修占11分(改革和人物二选一)近几年高考,经济史所占比重较大,本卷也反映了这一特点,但作为期末统考,政治文明分值太小,很多主干知识没有涉及。
3.命题特点:本卷命题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考要求,注重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但旧课标痕迹明显,新情境下的创新题不多,太注重对知识本身的考查。
第二:我校学生答题情况就整体而言,本试卷学生最高得分78分,及格率45%,其中选择题最高46分,一般学生得分在30到36分之间。
主观题评分较严,最高35分,30分以上占15%,平均得分在24分左右.具体大体情况如下:1.选择题正答率在50%以下的有第3 4 7 9 13 14 20小题,第3题很多同学不看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错选C D 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基本历史理论较差。
4题错选A B的占相当比重,反映出学生对解答原因类问题思路模糊,史实不清。
7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德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很多同学虽然有一定认识,但对特点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生错选A。
9题错选D的占一半以上,学生只看到自给自足没仔细看D项说的是田庄经济。
13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只从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去考虑,忽视题干提供的信息只是国企改革的成果。
14题学生对题干信息解读不准确,只注意“走向西的海路”错选哥伦布,而没有解读出题中的关键信息第一次走海路。
20题学生不能排除④,反映出学生史实掌握不清特别是时间概念太差。
2.主观题26题考查必修二古代城市经济,材料选择的北宋和明清为核心考点,设问难度不大,但学生答题并不理想,一般得7分左右,主要问题有审题不清,例如第一问表现原因不分;信息提取能力有限,信息点不全,不知道上升到一定高度认识和概括;第三问对于城市趋势的认识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失分。
高三联考历史试卷分析崔建新一、试题分析本次试题考察范围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没有选考内容,难度明显比上次丹东试题简单。
但试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仍注重能力立意,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
选择题几乎都是材料型,创设新的情境,注重考察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迁移能力。
四道非选择题也都将材料与教材结合设问,突出主线与重点知识的考察。
但个别设问存在分数不明确,导致学生答题时,侧重点出现偏差,失分较多。
二、学生答题情况(一)亮点:学年总平均分64.7分,90分以上三人,3年17班80分以上19人,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前一段复习是卓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是对路的,是对我们前一段教学的极大肯定和鼓舞。
(二)存在的问题:1、选择题:第一:审题不细,比如时间没看准,正确和错误看马虎。
第二:基础知识记得不牢固,分不清哪段时间出现的史实。
第三:材料看不懂或不会看、抓不住关键词。
2、非选择题:第一:审题马虎,出现落问现象。
第二: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较差:如不能准确归纳概括,只盲目翻译原文。
第三: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判断考查的知识点并与教材有机结合。
第四:语言不够规范、字迹不够工整,条理不够清楚。
三、教学改进措施1、对试卷及考试情况进行及时讲评,注重讲方法、讲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边讲解边提问,力争举一反三。
抓住每班亮点鼓励学生树立分分必争、高考必胜的信心。
2、继续贯彻以往复习思路:先建构每单元知识网络,再据课标要求夯实每课知识点,最后进行针对性巩固和训练,形成良好的复习思维习惯。
3、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遗忘,坚持背、讲、问、练紧密结合。
背就是基础知识过关;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结合点、讲联系点;问就是反复提问,不厌其烦地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强化记忆。
否则课堂上会了,下课就忘了;昨天会了,今天就忘了。
练就是进行针对性训练,一个考点一练,一个单元一练,一周精选一套综合习题一练(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既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又可训练思维和方法。
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②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强调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欠缺;③审题和解题缺少方法和技巧。
因此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把考纲要求的四中能力测试目标落到实处。
历史能力测试四种目标是什么呢?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即强调解读题目中的历史信息。
第一层次是审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和要求,基本要求为“精”、“准”二字。
第二层次是提取题目中材料的有效信息。
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呢?一是要求题目要求来提取信息;二是依据以学知识去理解材料有效信息的内涵。
第三层次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强调链接课本知识。
第一层次是根据试题考查要求去链接知识。
第二层次是将题目中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有效链接。
第三层次是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强调阐释历史的能力。
第一层次是表述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关键是从特征入手。
第二层次要求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层次是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强调解决情境问题,即解决新的情境问题的能力。
第一层次是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
第二层次强调表述思路的清晰性,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
第三层次强调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三轮复习要处理好两件事:一是模拟测试,二是回归教材。
在高模拟测试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精选近三年的各地高考试题和今年的模拟试题进行强化训练,及时暴露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②进行有征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以弥补一轮复习中的不足,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③进行规范化做题,训练学生的应试技能。
①②③①②③在回归教材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系统复习主干知识,线索清晰,要点完备;②对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内容,要抓住与教材知识的联系,思考其现实意义有哪些;③注意查缺补漏,细致入微,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看,因为只有最后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
2016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连云港、徐州市高三3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2016. 0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
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反映了当时A.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B.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C.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D.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
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
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
由此可知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3.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迎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4.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高三月考历史试卷分析官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分析一、试题评价1、总体评价本次试卷的风格采用全国卷的基本形式和全国卷的命制风格(重技能的考查),全卷共12道选择题,共48分;3道材料题,40题3问共25分,41题2问共12分,选做一个15分。
全卷共100分。
本次试卷改变了以往历史考试过于重视基础的情况,基本超越了教材知识,体现新情境、新材料的命制风格,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将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复习工作因注重的问题,有利于复习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试卷特点评价本次试卷主要目的是对考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明确学生目前的学习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便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试卷的风格可以看出这是重庆卷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全国卷重技能和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的转变,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试题立意:凸显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
相比重庆卷重知识的情况,本次试卷尤其强调学科能力的考查,本次试卷中单纯考查依靠史实的题型已不多,就算考查史实也是要根据史实并结合材料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如选择题中1(孔子政治思想)、2(秦汉思想基础)、5(汉唐政治)、8(史论结合)、10(资本主义萌芽)、12(古代文学的发展)等题。
材料题突出历史技能的考查,如13(1)、14(2)问考查概括、分析,13(2)问考查提取信息、说明,13(3)考查评述,14(1)考查解读表格。
(2)情境创设: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本试卷中的6(社会生活)、7(理学、心学对比)、11(对外关系),都是通过创设情境,根据对情境中所反映的现象进行解读,找出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通过学生作答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这类题型目前学生难度较大,很多同学不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能力薄弱。
(3)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本次试卷运用文本资料、地图资料、表格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即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文字对文字、文字对地图、文字对表格的转码。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一、试卷的形式1、呈现方式: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图片和表格为亮点:2、提问方式三年总结:“是什么”占主导,“表明了”上升较快,几乎占到一半,三年都考了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特点、变化,呈现出由原因影响单纯的是什么,变为概括指出,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加强,试题难度增大,值得注意几点08年比较题,09年认识题,在10年没有出现,但未必2011年就不出现,也要加强训练。
二、试卷的内容三、命题规律1、命题形式相对固定。
选择题:12题文化常识题。
13—17题为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题。
18—23题为世界史内容。
中外内容基本各占一半,除12题外,基本都是材料选择题,其中必有一个表格和一个图片(地图)题。
主观题:37题为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三部分学科综合。
基本都是三问,提问方式一般是特点、变化、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影响。
39题为点热点问题,属学科间综合。
2、考查能力基本一致。
①材料阅读能力贯穿始终。
②概括能力逐渐占据上锋。
③读图看表能力日益重要。
④分析原因影响依然重要。
3、渗秀新课改新教材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大纲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外,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都有在高考题中有所渗透。
4、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所有试卷几乎没有了死记硬背的东西,高考命题,已经完成了由重知识为主到以重能力为主的转变。
四、教学的反思1、学科基础知识的牢固①制定计划,有序推进,《一轮复习计划与方法》、《二轮复习计划与方法》。
②教导仔细阅读教科书,掌握教材知识,给每个自然段定个小标题;找出段落层次要点;弄清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必须记住的史实关键词,理解基本观点,把材料的史实与观点联系起来。
③围绕核心,明确阶段特征,重查时段,核心史实,历史概念,中国古代史重点突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文明整个发展,世界史重视工业文明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张,引入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一方面认识历史发展的线索,一方面紧扣“结点”整体认识历史。
中,注意课本中的小字、引文等内容,把它们当成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培养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自己有一个渐进性的提高。
主观题部分3道主观题总体难度不大,只是阅读量和以前的练习相比大一些,造成部分同学没有答完,或者答的非常匆忙,导致没有拿到应拿的分数。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提高阅读速度,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主观题的阅读量都比较大,所以在平时复习、练习中都要不断提高,向高考靠拢。
除阅读速度外,一些主观题常见的问题仍然存在,包括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答案要点不全面,语言表述不够准确,书写不工整等等。
针对这些常见问题,要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渐克服,把每一次训练都当成考试认真对待,严格要求,才能逐渐克服这些问题。
三、今后复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熟记主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和解题速度。
2、把课本当成材料来读,从中提取信息,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
3、体会做题技巧和答题技巧。
4、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培养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试题卷一、选择题(每空4分,共48分)1、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8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人员损失共584267人,其中伤290467人,牺牲160603人,被俘45989人,失踪87208人。
读下图(图1),下列表述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图1①图1没有包含1931年至1937年间的军人伤亡,也没有包含东北抗联的伤亡②人民军队紧密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③许多人为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④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部队只牺牲了1位将领,而国民党部队却牺牲了100多位将领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2、“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整齐,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A.平均地权 B.民权主义C.发展实业 D.实行社会救济5、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到:“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
高三三月联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备考对策
一、试卷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试卷题型基本稳定,知识考查覆盖面广。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学情分析
本次考试,本校最高分85分,为全市最高分,80分以上4人,70-80分24人,60分以上总计104人,平均分为57.79,总的情况还比较理想。
从具体题目来看,选择题24、26、31、32、34错的人数较多,主观题41题、选做题48题得分普遍偏低,这些都暴露出我们的学生存在很多问题:材料读不懂,信息把握不准;审题不准,材料概括能力欠缺;选做题选择不合理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这样做:
三、复习策略
1、紧抓《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多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复习教学的正确方向,增强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少做无用功,提高复习效果。
2、利用二轮复习,引导学生构建较为合理和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对历史事物来龙去脉的理解,以便更
好地理解记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
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归纳一些专题,并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精选题目演练。
从三月调考之后,每周做两套题,选近几年高考题、各地的模拟题和信息题进行演练,并在练后及时进行批阅和讲评,并针对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法和规律的指导。
5、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在做客观题时,学会利用五个思维模型,即:运用转换思维巧妙选,依据史观准确选,求同求异对比选,题干选项对照选,盯住程度性词语谨慎选;在做主观题时,要做到“二审二答”,即审问题、审材料;答知识、答规范。
现在距离高考仅八十来天了,在这短暂的复习备考时间里,我们历史组三位老师一定紧密团结在一起,精细、科学备考,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龙泉中学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