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尼采《论道的的谱系》
- 格式:wps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尼采谱系学
尼采谱系学(Nietzschean genealogy)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的一种研究历史和文化现象的方法论。
尼采在他的著作《权力意志》(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尼采谱系学的核心理念是把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看作是一个由权力、欲望和意志驱动的过程。
尼采认为,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念都是在历史上深受权力和意志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因此,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这些现象背后的真实动机和权力结构。
尼采谱系学与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不同,它不仅关注事实和事件的描述,更注重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关系。
尼采认为,传统的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当时的权力结构所塑造和操控的,因此需要透过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来理解历史的真相。
尼采谱系学对于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观念和价值观并不是来自于某种客观的真理,而是受到权力和意志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塑造和影响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历史和文化现象。
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原创版)目录1.尼采著作的阅读顺序2.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阅读3.阅读尼采著作前的准备工作正文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尼采哲学思想的读者来说,阅读尼采的著作顺序是很重要的。
根据一些学者和评论家的建议,以下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阅读顺序:1.《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这是尼采全集 14 卷中最好读的一本,对于初次接触尼采的读者来说,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是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是他最知名也最重要的著作。
3.《悲剧的诞生》:这本书是尼采早期的代表作,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他的思想发展脉络。
4.《道德的谱系》:这本书是尼采关于道德观念的探讨,对于理解他的道德哲学很有帮助。
5.《权力意志》:这是尼采晚期著作中的一部分,阐述了他的权力意志观念。
6.其他作品:在阅读完以上著作后,可以尝试阅读尼采的其他作品,如《偶像的黄昏》、《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的,太人性的》、《朝霞》、《快乐的科学》等。
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阅读按照上述顺序阅读尼采的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悲剧的诞生》开始,读者可以看到尼采对于古希腊悲剧的探讨,以及他对于生命意志和理性的思考。
然后是中期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以哲学小说的风格呈现,象征着尼采思想的转折点。
最后是晚期的《权力意志》等著作,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尼采的道德哲学和权力观念。
阅读尼采著作前的准备工作在阅读尼采的著作之前,建议先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可以阅读海德格尔的《尼采》,这本书对于理解尼采的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尼采的著作,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知识。
一、“尼采、谱系学、历史"1、谱系学是单调、琐屑的,又是耐心、实录性的。
它运作于纠缠不清的羊皮纸领域,并以爬梳、复制过多次的资料为依据。
在这一基础上,显而易见,根据线性发展来描述道德的历史时,保罗·雷2错误地遵循了英语地区的倾向,也即将其全部的历史和起源都还原为对实用性的绝对关注。
他认为,语词保存了意义,欲望仍然朝着个别的方向,观念则保持其逻辑。
他忽视了这样的事实:言语和欲望的世界已熟知侵略、斗争、掠夺、伪装、计谋。
不过,从这些成分里,谱系学又重新获得了不可缺少的约束:它必须在任何单调的终局范围之外,记录下事件的独特性。
它必须在最无望的地方,在我们易于感到无历史的地方,寻求它们。
也就是说,在情感、爱情、良心、本能之中,寻找它们。
对其反复出现,它必须表现得敏感。
这不是为了追踪其发展的渐变轨迹,而是要将其以不同角色介入的种种场合分离出来。
最后一点,谱系学必须界定其不露面的那些例子,也即未被意识到的时刻(柏拉图在希拉库司,并未变成默哈默德)。
3因此,谱系学需要耐心,以及有关细节的知识。
它取决于原始材料的大量积累。
“它的庞大纪念碑”建立于“审慎和微不足道的真理上,并遵循着严格的方法”。
它们不可能是“大量蓄意的错误”形成的产品。
简而言之,谱系学需要苛刻的学识。
谱系学家并不把自己和历史对立起来,而哲学家崇高、深刻的凝视也许可以和学者鼹鼠式的视角形成对照。
相反,对理想的意指方式和无限的目的论拒绝作元形而上学的处理。
它把自己和关于“起源”的追求对立起来。
2、在尼采那里,我们发现“起源"4一词的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未得到强调,并且发现与”创始“、”世系“、”血统"“出身”之类的用语交替使用。
例如,在《道德谱系学》一书里,“创始”或“起源”被同样用来指义务或负罪之良心的起源。
在《快乐的科学》一书讨论逻辑或知识的时候,其起源被不加区别地表示为“起源”、“创始”或“世系”。
该词的另一用法得到强调。
!"#$$%年,在普法战争中惨败的普鲁士一步步走向帝国制度,病中的尼采发表《道德谱系》(&’(’)*+&,+-.+/)*0,下文简称《谱系》)。
时隔七十一年,两次大战浩劫之后,栖居纽约的德国学者汉娜・阿伦特写就了《人类状态》(12’23.)(4+(5616+(,下文简称《状态》)7#8。
这两部毁誉参半的作品,是关于“自由”的思想史中前后呼应的两个章节。
尼采和阿伦特试图从古典自由主义的困局中拯救“自由”,其目的在于拯救人自身、拯救危机中的民主和不民主的政治。
本文试就尼采和阿伦特在《道德谱系》和《人类状态》中所提倡的自由观、同启蒙哲学的关联、以及对当代学者的启示作一评析。
一、启蒙神话和价值重建关于自由的争论处在#9世纪以来东西方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核心。
而尼采和阿伦特的个人命运和学术发展,也同当代哲学革命密切相关。
这场运动由费希特和黑格尔发端:对启蒙时代形而上的自我观进行了深刻反思。
自霍布斯以降,古典自由主义建立于一个哲学命题之上:你我是具有完全和独立理性的主体,社会乃个体自愿立约结合的产物。
正当的政治和社会选择,应该是由这样“形而上的自我”自愿、自主地运用理性的结果。
是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
这种社会观衍生出两种关于自由的理解:一种是英美自由主义方面以洛克为代表的权利说。
人身、财产和自由,是上帝给予人的神圣权利,个人通过集体所作的一切政治和社会选择都从保卫这些权利出发。
创建政制是为了保护个人避免在野蛮状态下自相残杀;在宪法框架内设立“极简政府”、“守夜人国家”是为了避免监守自盗。
另一种内容提要对于尼采和阿伦特,古典自由观表现了人类对生命世界的恐惧,结果导致人同真实世界的敌对和隔绝。
他们希望建立一种超越启蒙理性的自由伦理,使我们能够尽情拥抱世界之网,并为其中不能以简单因果论驾驭的行为之链承担责任。
尼采把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大政治”中权力意志的自我超越,而经历二战劫难的阿伦特则寻求在大众民主社会中实现后形而上学的集体自由。
尼采的谱系学
《尼采的谱系学》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其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
尼采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谱系,从最初的野蛮时代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每一代人都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发展和进步。
这种谱系是由强者和弱者之间的斗争所塑造的,而弱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只有最强者才能生存下来并继续发展。
尼采强调个体的意志和力量,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并尝试超越自己的限制。
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强者,对于那些无法超越自己的人,他认为他们应该被淘汰。
尼采的谱系学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许多人认为他的理论过于极端和残酷。
然而,尼采的思想也为许多现代哲学家和文化人士提供了启示,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体意志的重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 1 -。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
海德格尔对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涉及到他对尼采的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解和批判。
在海
德格尔看来,尼采的艺术命题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一,是他对存在的一种探求和表达。
海德格尔将尼采的艺术命题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即“危险”和“永恒回归”。
下面将
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艺术命题的“危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尼采的艺术命题
涉及到一种“超越性”的状态,即艺术家要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真理。
这种超越
性也带来了危险性。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超越性可能导致艺术家的脱离现实,使其陷入一
种虚无的境地。
尼采的艺术命题中的危险性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对人类真实存在的
否定。
艺术家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现实和人类的根本。
这种危险性带来了对人
类生活的背离和破坏。
海德格尔指出,艺术家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现实的因素,
以及人类生活的根本需求。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艺术命题的“永恒回归”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尼采的艺术命题中
的“永恒回归”是一种对存在的肯定和回归。
海德格尔指出,尼采认为存在是无法改变和
逃避的,而艺术家要做的就是接受存在,回归到存在的本源。
尼采的艺术命题中的“永恒”指的是存在的真理,而“回归”则是指艺术家要回到存在的本源,感悟到存在的真理和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艺术命题中的“永恒回归”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肯定。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存在的真理和本质,从而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现实世界,并成为现
实世界中的伟大人物。
叶秀山尼采的道德谱系•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3期•叶秀山•摘要:尼采根据他的“意志”的基本哲学思想,使经验的“道德谱系学”得到升华,进入哲学的层面。
尼采的“道德谱系学”一方面否定康德由“实践理性”悬设的绝对“善良意志”,揭示了“善—恶”的历史内容;另一方面强调“意志”作为价值的“创造者”,其本身就拥有“评判权”,而无待“上帝—神”的“最终审判”。
在这种意志哲学的基础上,尼采区分了“强者”与“弱者”两种不能转化、不能沟通的“意志”,它们具有不同的“道德谱系”。
尼采无情地鞭笞了欧洲“奴隶—弱者意志”的泛滥,揭示这种意志在“谱系”上之低下。
本文努力从哲学理论的层面,阐述尼采“道德谱系学”的内容实质,并试图指出这个学说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道德问题自斯宾诺莎、康德以来,进入西方哲学的核心,奥古斯丁所强调的“意志自由”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尤其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将“意志自由”置于他的哲学的宝塔尖上,使“意志”在哲学理论上彻底摆脱“情感—欲求”的制约,成为纯粹理性的形式,对于进一步阐发“意志”的“主动性—能动性”极具启发作用,这我们从以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路中,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
“意志”具有“纯粹主动—能动性”,这是叔本华哲学的基本立足点,而在这一点上,尼采和叔本华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和康德一脉相承的。
然则,“意志”和“道德(之善)恶”又是什么关系,尼采有自己的视角。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感到,在这个问题上,尼采比康德和他的老师叔本华推进了一步,只是他的基本思想常常为他的情绪式的挖苦讽刺,甚至义愤填膺的谩骂所掩盖,不容易清理出头绪。
这里需要冷静的分析思考,以及连贯的历史推论,才能走出他无意中设置的“迷宫”。
一道德问题的定位——道德谱系学康德把“道德”和“意志”等同起来,“善”—“恶”为“意志”的特性,而不是一种经验的“评估”。
人世间的道德评价都是相对的,只有理性的意志才是绝对的。
由意志的绝对自由,推出道德评价的意义来。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前半叶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与尼采之间几经波折后,海德格尔较早地认识到了尼采所运用的方法和他的思想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则,这使得他能够独特地解读尼采的思想,并在尼采思想衰弱时推广和解释它。
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的哲学可以重质重心的改变现代欧洲哲学的方向和意义。
在尼采眼中,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和展示,艺术创造出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立于真实世界的。
对尼采来说,“假”的世界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假世界里,艺术可以独立地创造出一个美丽而有意义的世界来。
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这个想法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揭示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和人类的生命。
在尼采看来,艺术是阐述生命真正意义的方式。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尼采的这个观点是比较深刻的,但是他更关注的是尼采的艺术理念背后的哲学原则。
海德格尔在他的《尼采I》一书中探讨尼采的艺术哲学,并提出了许多有关艺术的问题。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艺术创造世界的过程是心灵运作的结果,这个过程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解放出来,使我们得以生活在艺术的世界中。
尼采的这个想法,无疑是在给当代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心理疗法,他认为艺术可以超越真实世界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意义。
随着尼采对寻求真理和意义的重心的转移,他受到了许多新兴思想和运动的影响。
在线条和意行的转换中,他提出了“超越真实”这个概念,他希望摆脱真实世界的束缚,进入一个更高的现实。
这与传统的辩证法的思想是不同的,传统辩证法里,真实世界必须存在才能得到真理。
在尼采的眼里,真实世界并非最终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他要我们去发现与所谓真实世界不同的、纯粹的世界。
在这种不依赖真实世界存在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寻求生命的真正意义。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启示和创造,它鼓励我们摆脱真实世界,走向意义的高峰。
在这种意义中,艺术被认为是超越真实世界的,而且是创造新命题的工具。
在尼采的哲学架构下,艺术是生命的表达和实现,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来独立地创造出一个富有意义的世界来。
尼采谱系学
尼采的谱系学(Genealogy)是他的一种历史和文化分析方法,用于揭示道德和价值观念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历史起源。
尼采认为道德和价值观念并非纯粹客观存在,而是由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塑造而成的。
他通过谱系学的方法,试图揭示这些概念的起源以及他们的背后的力量关系。
尼采的谱系学主要集中在他的作品《道德的谱系学》中,他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道德观念是如何通过历史演变和权力关系的运作而形成和塑造的。
他认为道德体系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权力斗争、社会等级制度、权威和压迫等因素息息相关。
通过对谱系的分析,尼采试图使人们对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真实意义和来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人们对道德的盲从和价值观念的接受往往是机械地、不经思考地进行的。
通过研究和揭示道德观念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人们可以对这些观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更加自主地决定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尼采的谱系学方法对于理解和分析道德、文化、权力关系和历史演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帮助人们审视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与运作,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思考。
尼采_论道德的谱系天一书楼藏书《论道德的谱系》尼采: (1887)第一章、“善与恶”“好与坏” 一我们应当归功于这些英国心理学家的还有初探道德发生史的尝试,可惜他们并没有就此提出任何疑点。
我承认,他们本身就是个疑点,他们甚至在写书之前就把一些基本观点提出来了——他们本身就很有意思~这些英国心理学家们到底想要做什么,人们发现他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就是把我们内心世界中的龌龊部分暴露出来,从中寻找积极的、先进的、于人类发展有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这是些人类智慧的尊严最不愿意看到的部位,他们就是在这些习惯势力中,在健忘中,在盲目和偶然的思想网络和思想机制中,在任何一种纯粹被动的、机械的、反射性的、微不足道的和本质上是愚蠢的部位找寻积极的因素。
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得这些心理学家总是朝着这一个方向努力,是否是一种隐秘的、恶毒的、低级的、连他们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贬低人类的本能,是否是一种悲观主义的猜忌,一种对失意的、干瘪的、逐渐变得刻毒而幼稚的理想主义的怀疑,是否是对于基督教(和柏拉图)的一种渺小的、隐秘的、从未跨过意识门槛的愤忿和积怨,抑或是对于稀奇的事物、对于令人头疼的反论、对于存在本身的可疑点和荒唐处的一种贪婪的嗜好,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混合,其中含有少许卑劣、少许忧郁、少许反基督教、少许快感、少许对调味品的需求,……可是有人告诉我说,这不过是些冷血的、乏味的老青蛙,它们在人的周围爬行跳跃,好像是在它们自己的天地中:在一个泥塘中一样。
我很不愿意听到这些,而且我不相信这些。
假如允许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表达一个愿望的话,那么我真心地希望这些人能够是另外一副样子,希望这些灵魂的研究者们和显微观察者们能够是基本上勇敢的、高尚的、自豪的动物,能够知道如何控制他们的情感,并且训练他们自己为真理牺牲所有的欲望——为任何一种真理,哪怕是朴素的、辛辣的、丑陋的、令人不快的、非基督教的、非道德的真理,因为这种真理确实存在着。
尼采、谱系学、历史尼采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
谱系学是尼采提出的一种文化历史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尼采认为,人类历史是由许多个人所共同创造的,每个人都有其文化背景和思想价值观。
尼采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祖先,而这些祖先构成了他们的谱系,也就是他们文化传承的源泉。
在尼采看来,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受其谱系文化的影响,因此,研究个人的谱系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行为。
谱系学将文化传承的思想引入历史研究中,尼采认为历史是由特定的谱系文化所创造的。
历史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决定的。
因此,历史并非真实的记录,而是由一种意志力所塑造的,这种意志力来自于个人和整个文化所共同的谱系。
谱系学在历史研究中的贡献是明显的。
传统的历史研究主要关注事件和事实的描述,而忽略了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思想。
谱系学则将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个人的谱系文化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在谱系学的视角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也要发生变化。
传统历史上,人物往往被评价为英雄或罪犯,事件则被看作胜利或失败。
谱系学则更加注重事件和人物代表的文化价值,强调人物的谱系背景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对事件的评价也更深入、全面。
总之,尼采提出的谱系学在启示人们认识历史和文化上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谱系学强调文化传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强调个人所在的文化背景对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谱系学的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的深入探讨,为人们理解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谱系学方法论解读——理解历史的新视角事物生成的两种说法:一是起源说;一是来源说。
起源说是追究建构历史的基础,坚持对事物追根溯源的认识,把起源学说看作是事物形而上学高贵本质的体现。
尼采以“来源”取代“起源”,以来源说为代表的谱系学方法论来认知历史的间断性内涵。
福柯继承尼采的思想,提倡一种否定线性历史的历史观,讲究历史以褶皱的方式星罗棋布的呈现,坚持历史的非连续性。
来源分析展现事物的所有标识,以便将它们逐一区分。
标签:起源;来源;历史;谱系学传统历史主义者认为事物的存在具有连续性,通过推演,可以承继过去,影响未来,认为历史是在感性层面上突显出自我意识,在理性层面上显示逻辑推理,事物成为一种预先的存在和预定的实现。
起源被看作是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根据,一旦固定了事物的起源,此事物也就被贴上了标签,事物最初的丰富性就被抹杀,逐渐失去其内在意义。
尼采使用“Ursprung”表示“起源、出身、诞生”等含义。
中译为“起源”,由起源去推演事物的演绎,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连续性成了历史得以被理解的重要依托。
福柯选用尼采使用过的另一词:Herkunft,其意为根源、来源。
来源分析不是要追逐同一和相似,而是要展现所有标识,以便将它们逐一区分。
尼采和福柯对传统历史观的批判和对新历史方法——谱系学的建构,让我们找寻到一种全新理解历史的视角。
因此,要放弃去追问事物的“起源”,去聆听历史,就会发现事物背后并没有所谓的本质,只存在对历史的不同解释,历史如同画家手中可以调和不同颜色的画板,需要浑然天成的存在。
谱系学方法论的解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谱系学概述谱系学探寻事物出现的偶然性、间断性、断裂、差异和漂移,反对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只关注事物在偶然间的反射,感知事物在断裂间的存在以及事物在差异中的反复重构。
一如福柯所认同的历史观——真实的历史是杂乱无章的话语与实际权力之间错综复杂关系发生变化的历史,是一种建立在彻底否定线性历史观的基础之上的反历史的历史观。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
尼采一向被誉为现代艺术理论的先驱之一,他的思想在20世纪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批评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他认为尼采的艺术命题涉及到现代艺术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在《尼采论亡神之说》一书中指出,尼采追寻一个“真实存在”的艺术命题,即艺术的本质是在追求真实存在的过程中被启示和显现的。
尼采认为,现代人们已经失去了与神灵和神圣存在的联系,艺术成为了唯一可以带领人们重新与神圣存在对话的方式。
艺术家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真实存在呈现给观众,启示他们对于现实的反思、理解和超越。
这种启示并非来自于人类的主观意识,而是超越人类主观和客观界限的真理和存在。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艺术命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遗憾,因为它将艺术局限在了一种思想和概念的组合中,使得艺术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存在方式。
艺术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思想和概念的表达工具,而应该是一种与思想和概念平行的存在形式。
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对于真实存在的深入感悟和表达方式,创造出一种独立于思想和概念的艺术领域。
艺术家应该追寻真实存在而不是追求真理,艺术的本质在于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展示和启示真实存在。
尼采哲学的翻译介绍与影响摘自《陈应年:20世纪西方哲学理论东渐述要》在西方哲学东渐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这就是尼采哲学最早是通过赴日留学生或在日本逗留流亡的中国学者传入中国的。
梁启超1902年第一次把尼采传入中国,是受到日本西方哲学著作的影响。
1904年王国维学习、研究德国哲学,从康德开始,经过叔本华、尼采,再回到康德。
他涉略的哲学家很多,但他潜心研究和热情传播的却是康德、叔本华和尼采。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1907年撰写《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同样是受到在日本流行的尼采思想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尼采思想受到我国思想界的重视与宣传。
陈独秀曾多次援引尼采思想以开导和启发中国青年。
新文化运动中,尼采思想受到文学界的大力推崇。
郭沫若、田汉、茅盾都曾宣传过尼采的“超人”哲学。
1922年《民铎》杂志出版“尼采专号”,广泛地介绍了尼采的学说。
特别是1923年郭沫若译《查拉图司屈拉抄》在《创造周报》上连载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尼采的某些著作在哲学、文学界受到广泛的欢迎。
如《扎拉图士特拉如是说》有郭沫若译本(创造社,1928年版)、萧赣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徐梵澄译本(生活书店,1936年版)、雷白韦译本(中华书局1940年版)、高寒译本(贵阳文通书局,1947年版);其他译作有:《朝霞》(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快乐的知识》(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看那这人》(高寒译,文通1947年版;刘恩久译,沈阳文化书店1947年版)。
评论著作有《超人哲学浅说》(李石岑著,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尼采哲学与法西斯主义之批判》(苏联勃伦蒂涅尔著,段洛夫译,潮锋出版社,1938年版)、《从叔本华到尼采》(陈铨著,重庆在创出版社,1944年版)。
这些原著的翻译表明尼采哲学在中国读者中颇有市场。
茅盾1920年写了《尼采的学说》一文,内容涉及尼采传略及著作、尼采的道德论(上、下)、进化论者尼采、社会学者尼采。
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观点首先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论,虽然这个观点继承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尼采也没有完全套用叔本华的理论,他抛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
强力意志论肯定了人性,对人生存价值有一定的肯定。
尼采表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人要肯定自己,并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尼采高呼“上帝死了”,来告诫人们不要受宗教的束缚。
人生来就为了死去,这是人的宿命,这无疑是一种悲剧,所以尼采认为人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欲望,让有限的生命不留下遗憾。
尼采的第二种观点是“超人”。
尼采认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超人”是超越弱者,征服了他人的人,并且,尼采还把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在他心中,“上等人”就是超人,可以支配“下等人”,而“下等人”则是愚蠢,荒谬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尼采的学说便有了等级制度的意义,他赞扬天才和杰出群众,同时鄙夷群众,并且尼采对于女人态度一向高傲,具有大男子主义。
尼采哲学观点还有许多细小的分支,虽然尼采在有生之年,但是他的学说没有得到一定的发扬,但是在他去世不久这些观点便影响了整个德国乃至整个世界。
尼采作为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诗人,哲学家,文化批判人以及语言学家和思想家,主要的成就还是在于哲学思想上。
他提出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人,并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他的思想以及著作延续至今。
对于尼采而言,他的生活就是哲学思索。
他创立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并鲜明而高调地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的哲学没办法进行推理论证,因为这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体系在里面,纯粹是基于尼采的个人生活积累,全部都是他对于人生的感悟,痛苦或快乐。
所以尼采在他的第一部《悲剧的诞生》中就已经开始了他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他认为在当时这样一个社会,即使物质上很充足,但是人们依旧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的意义,也无法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这样的思想到目前为止都被很多学者拿来批判现在的社会,一直延续至今。
并且尼采还有一个思想也在现在很为受用,他认为宗教使人束缚,无法让人随心所欲,所以他在《论道德的谱系》中高呼“上帝死了”这样的话语,告诉人们要去寻找自由的灵魂,而不是被宗教锁住。
尼采·谱系学·历史学题解:这篇文章首先见于Hommage a Jean Hyppolit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71),页145-72.依据Paul Rabinow编的英文版The Foucault Reader (Pantheon House, 1984)一书中所集“Nietzsche,Genealogy,History”一文中译。
1、谱系学是灰暗的、细致的和耐心的文献工作。
它处理的是一堆凌乱混杂、残缺不全,并几经誊写的羊皮纸文件。
就此而言,和英国人一样,保罗·李*用一种单线发展来描述道德的历史,将整个道德的历史及其创始都简约为完全是对功利的关注。
他假定语词都保持了它们的含义,假定欲求始终如一地指向某一个的方向,还假定了思想坚守自己的逻辑;并且,他假定,人们所说和所要的事物世界中并不存在为人们知晓的入侵、斗争、掠夺、伪装和圈套。
然而,对于谱系学而言,就必须考虑下述这些方面:它必须在不考虑任何单一的终极因(finality)的情况下,标出事件的独特性;它必须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在我们通常往往认为没有历史的地方——在情感、爱、良知、本能中——守候这些事件;它必须对事件的重现保持敏感,但不是为了追踪事件演进的渐进曲线,而是重新找出事件扮演不同角色的不同场景;谱系学甚至还必须界定没有出现这些事件的地方,没有发生这些事件的时刻(例如,在叙拉古,柏拉图就没有成为穆罕默德)。
因此,谱系学要求耐心和了解细节,并且,它依赖于原始材料的大量积累。
它的“庞大建筑”不可能是“有益的大错误”的直接产物,而是从“不显眼的、无足轻重的真理中,根据一种非常严格的方法”建造起来的.简言之,谱系学孜孜以求渊博的学识。
谱系学并不自视为历史学的对立面,在学者鼹鼠**式的眼光中,象哲学家一样故作高深。
相反,它反对各种理想意义和无尽的目的论作元历史式的展布(deployment)。
尼采:人生充满斗争,胜利的往往是弱者(一)尼采哲学,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尼采(1844—1900年),德国哲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作曲家、诗人、文化评论家,主要代表作有《我的哲学老师叔本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善恶的彼岸》《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尼采的哲学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这个从尼采的《我的哲学老师叔本华》的书名当中便可明白,尼采的哲学始终是逃脱不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大范畴的,虽然尼采声称他的哲学是对现代悲观主义哲学的批判,并且在《权力意志》等著作中对叔本华的许多观点予以驳斥,但尼采的哲学著作中依然喜欢使用“叔本华教导我们,所以……”之类的句子,可见叔本华始终是他的“老师”。
只不过,尼采的哲学在许多方面依然超过了叔本华。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根据尼采本人在其著作中的讲述,他20多岁的时候拜读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后,便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说:“自从读了叔本华著作的第一段,我便知道,他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要听。
”叔本华是德国伟大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他还是现代悲观主义哲学和唯意志论的开创者,对现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尼采站在叔本华这个“哲学巨匠”的身上,开创了他的西方现代哲学体系,对后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后现代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尤其显著。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二)尼采:人生充满斗争,生命是战争的结果在《权力意志》等哲学著作中,尼采提出,人并不是追求幸福的,人所追求的是“权力意志”,人充满了一种促使自身发展、强大的内在的力量。
此种“权力意志”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在整个生物界都是存在的,即便是那些原始森林中的每一棵树,它们之间都充满了斗志,都充满了促使自身茁壮成长的强烈渴望。
尼采说:“生命乃是战争的结果,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战争工具。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是的,我们的生命的过程、人生的过程,就是“战争”的过程,是斗争的过程。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关于尼采《论道的的谱系》
【摘要】尼采用他惯用的的格言警句风格探讨了道德偏见的起源,说明了他认为的“好”“坏”的价值判断起源,批判了基督教,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等等,但我认为有些观点过于极端,也许仍存在争议,并不能被更多人接受。
但也可能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尼采;道德起源;批判;宗教;现代文明
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
我认为,尼采不愧是一位诗人、散文家,他的语言总是充满毫无顾忌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表达,就像译者说的总是带着他惯用的格言警句的风格,这让他的哲学语言也带上了诗样的色彩,批判的的色彩,他的表达没有丝毫的保守,不像我认为的枯燥的哲学文章那样,他自信的、傲慢的、酣畅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谦虚、谨慎。
一、尼采“好”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好”人自己
首先,尼采说写《论道德的谱系》是来探讨“我们道德偏见的起源”,他认为之前英国心理学家初探道德发生史的尝试本身就是个疑点,尼采认为他们将道德起源的地方找错了,“人们发现他们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做着同一件事:就是把我们内心最龌龊的地方暴露出来,从中寻找积极的、先进的、于人类发展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些英国心理学家认为“好”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好”的受益者,而非“好人”自己。
而尼采这位自信的哲学家认为“好的判断来源于“好”人自己,也就是说那些高贵的、有力的、上层的、高尚的人们判定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行为是好的,意即他们感觉并且确定他们自己的行为是上等的。
”
而我认为,尼采并没有很好的在他文章中充分论述为什么“好”的价值判断是来源于“好”人自己。
他在之后的文章中则再次对英国心理学家的“好”的价值判断源于“好”的受益人的这种说法进行了否定,说它在心理分析方面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不自私的行为的功利”根本就不会被遗忘,而是越来越清晰。
但对自己的“好”的价值判断源于“好人”本身的说法只从词源学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说“最初的“好”由“高尚”“高贵”一词转化而来,而“坏”和“简朴”通用,“坏”这个字起初就是这样不屑一顾的径直把简朴的,普通的人置于高尚的对立面。
根据词源学,拉丁文中,“好”字最初用来标志贵族的、黄头发,而“坏”字最开始是用来指深肤色、黑头皮的人,、粗俗的人”。
尼采只是对自己观点从词源学方面证明“好”这个词是创造权和话语权贵族们根据自身的特征发展而来的。
因此,他认为人对“好”与“坏”价值的判断是出自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对自己做出的肯定判断,与他人无关。
尼采的这一论述“好”的价值判断源于好人自己,而非他人的观点没有形成理论上的有效论证。
二、人是不平等的道德哲学出发点
尼采的道德出发点是人的不平等。
这一点也是我们这些与生俱来认为人生而平等的人所不赞同的。
尼采“所有高贵的道德都产生于一种凯旋式的自我肯定,而奴隶道德则起始于对“外界”,对“他人”,对“非我”的否定:这种否定就是奴隶的创造性行动······高贵的价值评定方式则相反:这些价值是自发的产生和发展的,它只是为了更心安理得、更兴高采烈地肯定自己才去寻找其对立面”,通俗点说,即尼采认为贵族的“好”“坏”的价值判断是源于对自身高贵的肯定;奴隶“善”“恶”的价值判断源于他们对贵族的怨恨。
我认为,可能是尼采本性中有一种不平等的观念,也可能是他对社会历史的背景研究了解过分深刻,也可能是他所生活的启蒙运动后期社会并不十分民主和平等等诸多原因让他以一种人性最恶劣的底层的思考角度来做出这样的评价。
他写道“不能因为猛兽捕食羔羊而责怪猛兽”,因为那是强者的参保天性使然,这里有明显的不平等观念,我认为甚至是对“猛兽”的纵容。
他认为,弱者也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强者,但是他厌恶弱者使自己成为强者所使用的手段。
他带有讽刺意味的批判弱者想成为强者的方式,“那些被压迫者、被蹂躏着、被战胜者,他们出于无能者渴求复仇的狡猾在窃窃私语:“我们要和那些恶人有所区别,让我们做好人!所有不去侵占、不进攻、不求报的人,所有把报复全交给上帝的人,所有像我们这样隐蔽自己、避开一切罪恶,甚至很少有求于生活的人,像我们这样忍耐、谦恭、正义的人都是好人。
”“我们这些弱者的确弱,但是只要我们不去做我们不能胜任的事,这就是好”文章中尽是大篇幅的文字对这种他认为的“奴隶”“下等人”价值判断的批判嘲讽。
我认为,这也是与他的人的不平等的道德哲观点为出发点的。
译者说,尼采虽然偏袒贵族的“主人道德”,但他并不是像一向被解释的那样意在恢复“主人道德”,但我并不能完全确定这句话是真实的,因为在第一章的最后,尼采这样写道,“到此为止了吗?那些重大的理想对抗就这样被永久的搁置起来了吗?还是只不过是推迟了,长时间的推迟了?······是否有朝一日那古老的、憋闷已久的火势必会复燃成可怕得多的火焰,这难道不正是有人全心全力渴望的吗甚至有人要求,以致努力促使这一天的到来”,虽然尼采在文章中承认是基督教的奴隶道德统治世界的势力更猛,时间更长。
但从尼采讽刺的、不满的、傲慢的语言上并没有看出他是不希望贵族的“主人道德”统治世界。
三、尼采对宗教的无情批判
尼采认为的基督教是产生于“弱者”对“强者”的怨恨的,源于怨恨精神,而并非积极善意的,也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产生于“圣灵”。
尼采不仅评价基督教时采用这种强烈批判态度,对于佛教也同样如此。
“人类自身仍然在受着那些教士们的医疗方式的后果的煎熬!让我们试想某种饮食方式,试想斋戒、节制性欲、向沙漠逃循孤立······再试想,教士们的全部敌视感官的和懒惰而诡诈的形而上学,他们依据苦行僧的和使用玻璃扣而且观念固执的婆罗门的方式实行自我催眠术,以及对其根治术——虚无的、最后的、非常可以理解的普遍厌倦(或者对上帝的厌倦——渴望和上帝结成一种神秘联盟是佛教徒所渴望的虚无,涅槃——仅此而已)”在尼采的文章中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他对任何事情的毫无顾忌及其讽刺的的批判,在上述尼采论述道德起源的过程中他同时批判了教士与佛教徒。
我认为尼采是在对古老传统的东方佛教并没有充分认知的的情况下进行批判的,只能说基督教教士是在没有完全了解佛教徒的修行方式情况下挪用了佛教徒的其修行方法,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但不能否定佛教的斋戒等修行方式。
所谓“渴望和上帝结成一种神秘联盟”,佛教中是不存在上帝的,佛教徒没有将乔达摩·悉达多神话,而认为他仍然是普通的人,只不过是证悟后的人。
四、尼采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
尼采的讽刺与批判无处不在,他不仅批判基督教、教士,还批判启蒙运动、现代文明社会、民主。
“因为事实是欧州人正在变得渺小和平均,因为看到这种情况就感到厌倦······我们如今已不能再看到任何更伟大的东西,人还在继续走下坡路,还在变得更仔细、更温和、更狡黠、更舒适、更平庸、更冷漠、更中国式、更基督化······这是欧洲的劫难”“民主的偏见对所有追根溯源的工作施加了障碍性的影响,甚至连那个最客观的自然科学和生理学领域也不例外”。
他认为现代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但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现代文化显得非常颓废。
尼采一再用他的非理性的讽刺的诗样的语言批判一切他可以批判的东西,是纯粹的批判,并没有理性的原因分析及论述过程,他也曾说过,也许只有多年以后人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但就我个人而言,他的批判描述实在太过激烈和抽象(但这才是他的风格所在),未能完全理解。
但也许,尼采的批判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尚思想境界,他的
激烈的讽刺只是为了给现代文明以警示。
对《道德的谱系》有细致的阅读,对尼采相关的思想也有较准确的理解。
行文流畅,对尼采思想的梳理尤为清晰,虽然一旦开始批评就显得单薄。
另外,尼采的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首先以非理性的意志凌驾于理性之上,因此Nietzsche所作出的善与恶的判断本身是较理性论证更优先的,不宜指责尼采的观念缺乏理性辩护。
遗憾没有对众多的引述加注解标明出处,以及提供参考文献;另外,写作有几处错别字,有潦草之处。
分数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