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详释、习题(中考复习版)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8
初中文言虚词解释、习题(中考复习版)——[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
④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4)“而或”: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与臣而将四矣( )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6、长跪而谢之 ( ) 7则名微而众寡( )8挟天子而令诸侯( )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2、可计日而待也(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 )()18、委而去之( )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 )24、再而衰,三而竭( )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 )26、时时而间进( )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 ) 32、足肤皲裂而不知( )33、久而乃和( )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 )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8、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 )39、水落而石出者( )暮而归( )40、往来而不绝者( )41、启窗而观()4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43、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 )44、太守归而宾客从( )游人去而禽鸟乐( )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中考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
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
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专练)一、选择题(共 77 分)1.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场主积薪其.中(麦场)B.一狼洞其.中(柴堆)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屠自后断其.股(狼)【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其”的用法的能力。
“其”可做代词,代人、事、物等;也可做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
这里结合语境理解即可。
C其:代屠户。
故选C。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骤:急)B.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C.去后乃.至(乃:于是)D.太丘舍去.(去:离开)【答案】C【详解】C.大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乃:才。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答案】A【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A连词,用来;B介词,因为;C介词,凭借;D介词,把。
故选A。
4.下列各项中,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D.切问而近思【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虚词“而”的用法。
题干中“而”表转折。
A.而:表顺承;B.而:表转折;C.而:表修饰;D.而:表并列;故选B。
5.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C【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第十三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中考文言文测试中,文言虚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有的虚词还可做实词用,如:“之”、“其”都可做代词用,“之”、“为”还可做动词用。
因此,应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识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也、夫”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
这些虚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和用法差别很大,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考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比较两个句子中一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形式出题,要求选择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部分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2. 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3. 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4. 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考点之一:虚词“之”[类型1]:用作代词对策:A、代人、代事、待物。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类型2]:用作助词对策:A、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译,可不译;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D、音节主次,用于凑足音节,无实译,可不译。
[类型3]:用作动词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去、往、到。
示例1:辍耕之.陇上。
(动词,去、到)示例2:二世杀之.。
(代词,代扶苏)示例3:时人莫之.许也。
(代词,这件事)示例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助词,的)示例5:宋何罪之.有?(无实译,宾语前置的标志)考点之二:虚词“以”[类型1]:用作介词对策:A、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B、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
[类型2]:用作连词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用来、来、以致。
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中考14个文言虚词练习题一、之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妇拍而呜之。
——代人,他。
《口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肉食者谋之。
默而识之。
渔人甚异之。
闻之,欣然规往。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执策而临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相当于“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到”、“往”、“去”等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其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表愿望第三人称代词。
“他的”、“他们的”、“它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题汇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中学13个文言虚词详释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1. "其"的用法其,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他”、“她”等。
例如:(1)孔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淡水一样清澈,而小人之间的交情却像甜美的醴酒。
(2)《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因为生了个女儿,被贾母责备。
王夫人听了后,不得不叹了口气,心里想着:“其实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血肉,何必这么计较呢?”2. "乃"的用法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所以”。
例如:(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他砍了一整天,却一根柴都没砍到。
他很生气,就拿起斧子砍树,结果斧子却断了。
他想了想,乃用手拍着树干说:“你不给我柴,我也不给你皮。
”(2)《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为被贾母责备,心中很不舒服,就跑到荣府去找宝钗。
宝钗见他面带愁容,问他怎么了,他便把事情说了一遍,乃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在世,难免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
”3. "之"的用法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1)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原上草”、“古道”、“荒城”都是“之”的用法。
(2)《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里玩耍,宝玉忽然看到了一只蝴蝶,就追了出去。
黛玉看他跑得那么快,担心他会摔跤,便喊了一声:“宝玉,小心脚下!”这里的“脚下”就是“之”的用法。
4. "者"的用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那个”,用于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
例如:(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学”、“朋”、“人”都是“者”的用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5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1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2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3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4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文言虚词——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臣之妻私臣C.辍耕之垄上D.何陋之有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轩敞者为舱B.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C.在水之涘能以径寸之木D.乃大惊乃不知有汉4.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皆布衣之士也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6.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7.下列句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B.湖心亭一点C.上下一白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8.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又数刀毙之B.实是欲界之仙都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D.相与步于中庭尝射于家圃9.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以钱覆其口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笑而遣之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执策而临之B.其真无马邪弗学,不知其善也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货恶其弃于地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子之不知鱼之乐11.对下列加粗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A.两个“以”相同,两个“则”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则”相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则”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则”不同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再而衰,三而竭足肤皲裂而不知C.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D.望其旗靡被其辙乱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14.“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15.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乃记之而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潭西南而望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句意为:他的妻子提出疑问。
文言文阅读实词及虚词专题一.字词解释(一)实词1.考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活用2.解决方法(1)课内迁移法:即搜寻课内学过的有关该词的意义,将其代入语境“对号入座”。
时为放风筝之戏()(2)针对积累法:中考 140 个一词多义(3)推断法①字形字音推断法托阍者通焉()略无阙处()②词语(句子)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四字词语及句子讲究对称。
前倨后恭()()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③组词推断法(1)语境推断法(留空填空法):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固定的搭配和语言逻辑,因此要紧扣上下文意思,结合句意和语境来推断理解。
我()饭帝引之讨论()(2)组词推断法:即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组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含义,90%的解释可以用组词法。
乃复效小儿辈()(3)近义词推断法日(二)虚词1.常考题型: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选项2.四大类(有时四种作用都有)(1)指代作用(代词):之、其、何①之a.【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下车引之( )b.【动】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处所,到送孟浩然之广陵( )c.【助词】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语气助词,调节音节,不译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②其a.【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回也不改其乐( ) 屠自后断其股( )b.【指示代词】这、这些、那、那些、其中、其中的仁在其中矣( ) 其一犬坐于前( )c.【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反问、期望、祈使等语气,表示难道、大概、或许、还是、可要、一定要等其真无马邪( )③何a.怎么将复何及()奈地坏何()b.多么水何澹澹()c.什么一旦ft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组合作用(介词):以、于、为①以a.【介词】用以刀劈狼首()把,拿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凭借、根据何以战()按照策之不以其道()b.【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c.【动】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于a.【介】介绍动作发生时间、处所,在、到、从其一犬坐于前(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向、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绍比较的对象,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为a.【动】是,就是知之为知之()做酿泉为酒()雕刻,刻有为宫室器皿()作为、当作可以为师矣()成为,变成反败为胜()b.【名】表现(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c.【介】替,给为人谋而不忠乎()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被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连接作用(连词):而、则、乃①而【连词】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表承接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修饰七十而从心所欲( ) 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②则【副词】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乃【副词】才去后乃至( )竟然,却乃不知有汉( )【连词】于是,就徒乃奔倚其下()【动】表判断,是乃石性坚重()【代】你(的),你们(的)家祭无忘告乃翁()(4)语助作用(助词):也、乎、夫、焉→最常考的虚词:之、其、而、以、于总结:1.之【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动】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处所,到【助词】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语气助词,调节音节,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指示代词】这、这些、那、那些、其中、其中的【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反问、期望、祈使等语气,表示难道、大概、或许、还是、可要、一定要等3.何怎么/多么/什么4.以【介词】用/把,拿/因为/凭借、根据/按照【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表结果,以致【动】认为5.于【介】介绍动作发生时间、处所,在、到、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向、给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由于、因为介绍比较的对象,比6.为【动】是,就是/做/雕刻,刻有/作为、当作/成为,变成【名】表现(心理活动)【介】替,给/向,对/为了/被7.而【连词】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8.则【副词】是,就是9.乃【副词】才/竟然,却【连词】于是,就【动】表判断,是【代】你(的),你们(的)(一)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1、“而” 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任重而道远B. 濯清涟而不妖C. 吾恂恂而起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2、“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溪深而鱼肥C. 乃记之而去D. 呼尔而与之3、“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 云归而岩穴暝B. 佳木秀而繁阴,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默而识之B.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C.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D.长跪而谢之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B、复制代词“这” C 动词“往”,“到了”“到…… 去” 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 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B. 夫晋,何厌之有?C. 布衣之怒D. 王之蔽甚矣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四时之景不同C. 多助之至D. 呼尔而与之3、“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 吾妻之美我者B. 公将鼓之C. 仲永之通悟D. 久之,蛇竟死呼尔而与之(三)、【以】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并解释(写选项即可)A、“因为”“由于” B “拿” “用” C “凭借”“依靠” D “把” E “按照”F “来”“用来”G “以致” “以至于”H “以为,认为”。
初中文言虚词解释、习题(中考复习版)——[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
④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4)“而或”: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与臣而将四矣()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6、长跪而谢之()7则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诸侯()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计日而待也()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18、委而去之()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24、再而衰,三而竭()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26、时时而间进()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32、足肤皲裂而不知()33、久而乃和()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8、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39、水落而石出者()暮而归()40、往来而不绝者()41、启窗而观()4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43、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44、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8、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49泉而茗者()50、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5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2、随波而逝()53、结友而别()54妇拍而呜之()55道渴而死()56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5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58、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60、拔山倒树而来()6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2、相委而去()63、暮而果大亡其财()64、马无故亡而入胡()65、堕而折其髀()引弦而战()6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6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6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9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0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三、链接中考:1、“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任重而道远B. 濯清涟而不妖C. 吾恂恂而起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2、“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 云归而岩穴暝B. 佳木秀而繁阴,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默而识之B.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C.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D.长跪而谢之(二)、【之】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人皆吊之。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复制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B、复制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足下卜之鬼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复立楚国之社稷()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3、时人莫之许也()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之谓失其本心()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故逐之()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内()由此观之()燕、赵、韩、魏闻之()数月之后()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虽我之死()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乐()太守之乐其乐也()16、若脱笼之鹄()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凡曝沙之鸟()城居者未之知()余之游将自此始()17、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菊之爱()18、山川之美()欲界之仙都()19、春冬之时(),天下之伟观也()五阵之势()20、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
21、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
2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复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3、藐小之物()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4、为之怡然称快()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松柏之后凋()。
三、链接中考: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B. 夫晋,何厌之有?C. 布衣之怒D. 王之蔽甚矣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四时之景不同C. 多助之至D.呼尔而与之3、“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 吾妻之美我者B. 公将鼓之C. 仲永之通悟D. 久之,蛇竟死呼尔而与之(三)、【以】一、意义或用法: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①以刀劈狼首②祭以尉首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①何以战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4、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屠惧,投以骨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按照”——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③河曲智叟无以应④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⑤属予作文以记之7、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以至于”——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8、动词,“以为,认为”。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9、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②自董卓已来自③自康乐以来(以:表时间)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以:方位)④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11、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卷石底以出。
1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3、复音虚词“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