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火生: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12
卢梭公意理论的内容与当代价值卢梭认为,政府不过是公意的执行者,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卢梭公意理论的,欢迎阅读查看。
一、卢梭公意理论的提出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提出了“公意”的概念。
卢梭开篇即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4,根据他书中的设想,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存在一个所谓的自然状态。
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们都是生而自由的,过着平等而孤独的野蛮人那样的生活。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生了私有制,人类原本那种自然状态中的生存方式由于面临诸多障碍而日益陷入困境。
当每个个人都无法独自抵御这些障碍的侵害时,人类就不得不改变其生存方式,逐渐由孤独走向联合,共同应对生存挑战,否则只会灭亡。
于是,人们逐渐探索出一种结合形式,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每个参与结合的个人的人身和财富,并且按照卢梭的描述,这一结合使得全体中的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在服从他自己,所以仍然像自然状态中那样是自由的。
人们联合起来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存在,就形成了人类社会。
为了保证社会共同体的生活能够正常进行,人们一起订立了契约---“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此,卢梭从自然状态的逻辑起点出发,论述了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并且为了使社会生活得以维系,人们又必须要订立社会契约,从而引出了他的公意理论。
在公意的最高指导下,人们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生存危机,克服了每个个人都不能独自克服的障碍,最终重新过上了自由而平等的幸福生活。
二、卢梭公意理论的内容(一)公意的内涵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并集中讨论了“公意”,据统计“公意”一词共出现了84次(包括注释部分)。
虽然如此,纵观全书他也没有给“公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将公意与个别意志、众意进行对比和区分来阐述其内涵的。
本文初稿曾于2004年6月提交给在北京举行的“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修改稿刊于《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六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7-383页。
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缘起与内涵谈火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要】共同意志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试图这一概念的缘起和内涵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文章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将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概念,将其放回到17、18世纪法国思想的背景中,考察其含义的演变;然后,我将对卢梭共同意志概念的内涵提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并考察其与当代政治哲学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共同意志共同的普遍的陪审团原理共同意志(General Will)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①历来众说纷纭,在政治思想史上可能还没有哪个概念象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这样麻烦。
②在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共同意志这一概念会呈现出绝然不同的面貌。
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卢梭政治思想的定位。
本文试图针对国内目前卢梭研究中的某些缺失面,对这一概念的缘起和内涵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本文的考察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将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概念,将其放回到17、18世纪法国思想发展的背景中,考察其含义的演变;然后,我将对卢梭共同意志概念的内涵提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并指出它与当代审议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共同意志:一个概念史的考察早在1934年,著名的卢梭研究专家亨德尔(C.W.Hendel)在其所著《让·雅克·卢梭:道德家》一书中就提出,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是通过博丹、霍布斯和被称为“德国霍布斯”的普芬道夫(Samuel Pufendorf)一路传下来的。
尽管亨德尔的这本著作非常出色,但是,40年后,奥克肖特的学生赖利(Patrick Riley)通过详细的文本考证,发现亨德尔的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论卢梭的公意思想》篇一一、引言卢梭,这位法国启蒙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论影响了后世无数思想家和政治家。
公意思想作为卢梭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其思想体系及现代社会的政治架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卢梭的公意思想展开讨论,探究其内涵、意义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卢梭公意思想的内涵卢梭的公意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政治哲学中,指的是人民通过集体意志形成的公共意志,即公意。
公意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决策、表达意志的结果,是社会契约的核心。
在卢梭看来,公意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障人民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手段。
三、公意思想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卢梭的公意思想产生于启蒙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
在封建社会中,人民缺乏自由和权利,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卢梭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提出了公意思想,旨在通过人民的集体意志来改变社会现状,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公意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即人民通过契约将自身权利委托给集体,以实现公共利益。
四、公意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公意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公意思想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集体决策的重要性,有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其次,公意思想强调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此外,公意思想还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通过集体协商解决社会矛盾、通过公共政策实现社会公平等。
五、公意思想的挑战与反思然而,公意思想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反思。
一方面,公意思想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如民主制度、公民参与等。
另一方面,公意思想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民粹主义的泛滥、集体决策的低效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公意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六、结论总的来说,卢梭的公意思想对于理解其政治哲学和现代社会的政治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公意思想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集体决策的重要性,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本文初稿曾于2004年6月提交给在北京举行的“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修改稿刊于《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六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7-383页。
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缘起与内涵谈火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要】共同意志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试图这一概念的缘起和内涵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文章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将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概念,将其放回到17、18世纪法国思想的背景中,考察其含义的演变;然后,我将对卢梭共同意志概念的内涵提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并考察其与当代政治哲学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共同意志共同的普遍的陪审团原理共同意志(Genera l Will)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①历来众说纷纭,在政治思想史②在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共同意志上可能还没有哪个概念象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这样麻烦。
这一概念会呈现出绝然不同的面貌。
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卢梭政治思想的定位。
本文试图针对国内目前卢梭研究中的某些缺失面,对这一概念的缘起和内涵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本文的考察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将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概念,将其放回到17、18世纪法国思想发展的背景中,考察其含义的演变;然后,我将对卢梭共同意志概念的内涵提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并指出它与当代审议民主(delibe rati v e democracy)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共同意志:一个概念史的考察早在1934年,著名的卢梭研究专家亨德尔(C.W.Hendel)在其所著《让·雅克·卢梭:道德家》一书中就提出,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是通过博丹、霍布斯和被称为“德国霍布斯”的普芬道夫(S amuel Pufend orf)一路传下来的。
邓嗣源:认清卢梭的公意及平等的实质一、卢梭的公意与卢梭的平等卢梭认为不平等既是罪恶的原因,也是罪恶的结果,于是他立志铲除不平等,把实现平等作为他的理想。
如果说,公意(公共意志)是卢梭政治学说的灵魂,那么,平等就是卢梭政治学说的核心。
卢梭说,公共意志是“思维中的存在”,即某种观念、思想,它指向“不同利益的共同点、一致之点”,指向“共同利益”、“公共利益”。
那末,这公共利益是什么呢?卢梭明白指出,就是平等。
卢梭写道:“首先的而且最大的公共利益,永远是正义。
大家都要求条件应该人人平等,而正义也就不外是这种平等。
公民要求的只是法律和遵守法律。
人民之中的每个人都很清楚,如果有了例外,那就会对他不利。
因此,大家都怕有例外。
而怕有例外的人就会热爱法律。
”(《山中书简》第9书)这是说,公共利益就是无一例外的“条件人人平等”。
卢梭写道:“如果我们探讨,应该成为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目的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便会发现它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
自由,是因为一切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国家共同体中同样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
”(《社会契约论》)这是说,公共利益,即“全体最大幸福”,就是平等。
卢梭写道:“我们制度之下的根本大法应该是平等。
”(《科西嘉制宪拟议》)卢梭写道:“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
”(《社会契约论》)在卢梭的著作中,人们可以找到更多类似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卢梭的公意就是关于平等的思想理论。
实现了这种平等,就有了一切美好的东西:正义、自由和全体最大幸福;只要创立起这种平等及其制度,公意就会像灵魂注入躯壳一样让共同体拥有生命,公意就会像红太阳从东方升起那样照亮大地、温暖人间。
卢梭通过描述论证了“不平等”既是罪恶的原因也是罪恶的结果,几乎把“不平等”等同于罪恶;接下来他要论证,实现“平等”就是正义,就是自由,就是公共利益,就是“全体最大幸福”,简直把“平等”等同于正义、自由、公共利益和“全体最大幸福”。
许纪霖:革命后的第二天发布时间:2014-06-26 11:26 作者:许纪霖字号:大中小点击: 9773次——中国“魏玛时期”的思想与政治(1912~1927)【内容提要】在现代政治之中,究竟谁能代表公意?是议会民主制之下通过投票选出的代议士,还是行政威权之下代表民族整体意志的主权者,还是在民粹革命之中通过直接民主,由人民直接在场,呈现公意?在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之中,这是英美、德国和苏俄三种不同道路的区别。
而在1912年~1927年短短的15年间,民国的政治便浓缩走过了从英美的议会民主制到德国式的行政威权制再到仿效苏俄的党国体制道路。
其间制度转换之快、动荡之激烈,世所罕见。
而制度表层的剧烈变革的背后,正是公意的实现与代表性危机所致。
【关键词】公意代议民主制行政威权制党国代表制魏玛共和Abstract:Representative democracy,administrative authoritarianism,or party-state system,which of these three political systems can best represent the “general will” in a modern country?Different choices and practices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and so we have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administrative authoritarianism in Germany,and theparty-state system in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20th century. In a short period of 1912-1927,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went these three systems successivel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flicts and convergences amo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over the issue of political reconstruction on the day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t shows that such a violent transition of political systems was directed by the ever-changing ideas of realizing “general will” and the cri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resulting in special experiences and political ideas in modern China.Keywords:general will,representative democracy,administrative authoritarianism,party-state system,Weimar Republic一场突如其来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年的中国君主专制。
2024年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意学说引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时代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的公意学说成为了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石之一。
公意学说旨在阐述社会成员在契约的基础上形成共同意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合法、公正的政治权力。
本文将从公意学说的定义出发,探讨其与众意的区别、特点、实践应用以及与现代民主的关系,并对公意学说进行批判与反思,最后阐述其历史影响和当代启示。
一、公意学说的定义在卢梭的理论中,公意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是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意志表达。
这种意志超越了个体利益,代表了社会的普遍利益。
公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将公意描述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二、公意与众意的区别众意则是指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集合,它可能包含私利和偏见。
与公意相比,众意是分散的、多样的,并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公意与众意的区别在于,公意是社会成员在理性、公正和普遍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意志,而众意则是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
三、公意学说的特点公意学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普遍性:公意代表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而非个别或少数人的利益。
至高无上性:公意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
理性与公正性:公意是在理性思考和公正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受个人私利的干扰。
不可转让性:公意是不可转让的,任何个体或团体都不能代表或转让公意。
四、公意学说的实践应用公意学说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代议制民主中,议员被选为代表人民的意志,他们在议会中通过讨论和投票来表达公意。
此外,公意学说也为现代国家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基础,法律被认为是公意的体现,旨在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五、公意学说与现代民主公意学说对现代民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上,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试析卢梭的法律思想让雅克·卢梭,这位在十八世纪思想界熠熠生辉的人物,其法律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法律思想的基石是他的社会契约论。
他坚信,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和平等的,但这种自然状态存在着种种不便和危险。
为了保障自身的权利和利益,人们自愿地通过契约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将个人的部分权利让渡给这个共同体,从而形成了国家。
在这个契约中,每个人既是主权者的一员,又是国家的臣民。
在卢梭看来,法律是公意的体现。
所谓公意,并非是个别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表达。
这种公意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它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幸福。
法律的制定应该基于公意,只有这样的法律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他强烈反对基于个人私利或特权而制定的法律,认为那是对正义的亵渎。
卢梭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他认为,无论贫富贵贱、出身地位如何,在法律面前都应一视同仁。
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否则法律将失去其应有的效力和尊严。
这种平等观念,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更是实质上的平等,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能享受到法律所带来的公平待遇。
卢梭的法律思想还强调了法律的目的是保障自由。
他认为,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
法律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对自由的保障和规范。
通过法律,人们明确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在何种范围内可以自由行动,从而避免了混乱和无序。
同时,卢梭重视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一旦法律经过正当程序制定出来,就应当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随意变更法律会破坏法律的权威性,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进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然而,卢梭的法律思想也并非完美无缺。
有人认为,他所强调的公意有时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在现实中难以准确界定和实现。
而且,他对于法律执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考虑不足,可能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卢梭的法律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卢梭公意理论的当代解读(一)【摘要】公意理论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公意是整个共同体意志的表现,是国家的最高指导。
社会契约旨在使个人充分享有自由的权利的同时保障共同体秩序稳定。
公意是对共同体意志的最高要求,甚至是道德层面的要求。
因此在很难达到公意要求的情况下,分析公意理论的当代价值对国家结构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意理论社会契约当代价值一、卢梭公意理论的内涵卢梭认为,基于社会契约人们成结合政治共同体,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
公意理论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公意是整个共同体意志的表现,公意是国家的最高指导。
“只要有若干人结合起来自认为是一个整体,他们就只能有一个意志,这个意志关系着共同的生存以及公共的幸福。
”因此,公意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共同体的人民必须服从公意,如果拒绝服从,人们就会迫使他服从公意。
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卢梭指出众意与公意之间经常总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
1]公意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即使人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但各种利益最终会形成总体上的一致。
然而,公意的逻辑起点是私意,它的形成必经众意,那么,在此过程中无法避免个人把自己的意志扭曲成形式上的公共意志。
“人民是决不会被腐蚀,但人民却往往会受欺骗,而且唯有在这个时候,人民才好像会愿意要不好的东西。
”公意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存在差距甚至发生冲突,就会造成政治共同体的毁灭和国家的灭亡。
卢梭认为,公意是永远正确的,但是那指导着公意的判断却并不永远都是那么明智的。
对于这种不可避免的因素的存在,卢梭主张用投票的方式形成公意,投票作为实现实现公意目标的最好方案充满了现代价值。
唯有公意才能约束个人,判断个人私意是否符合公意要经过人民的自由投票。
2020年第36期(总第882期)丈敖冬‘科评卢梭的公意思想盛洁(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卢梭的公意思想是社会契约论的主旨,在著作《社会契约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公意源于社会契约,具有普遍性、神圣性、强迫性的特点。
卢梭的公意思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缺陷,但是作为人类思想的智慧,他的公意思想对当代政治思想仍具有影响力。
关键词:卢梭《社会契约论》公意人民主权“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財84'5"。
卢梭视自由和平等为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在《社会契约论》开篇中就批判了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类服从君王的政治不合法性。
“放弃自由就是放弃成为一个人。
就是要交出人权甚至还有人的责任”™"5)。
普遍的自由是人类的本性,以自由平等协商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基础,因此卢梭提出了公意思想。
一、卢梭《社会契约论》视域下的公意思想(一)卢梭的公意思想内涵。
卢梭为公意来源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是国家政权的起源,为建立公正平等的一种社会契约形式,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找到一种联合体的形式——在合形式,的和个合其他人们的生、等,合自相合时,他依然是遵从自己的意愿并保持以往的自由%由此卢梭提出了的(有本为)念:“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将他的人身与所有他共同的:置的最高之%在们的之中,我们把每一位成员都看作整体不的一部分。
”'$((8%$'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有出的定,是在第中他指出:“在所有人的意志和公共意志之,在的%普遍利益,而前者人利益,众意无非是的总和。
从这些相的中,有人的是了互相的减,则保留了不同意志的总和。
”m(84'5)在这段话中卢梭将公意(公共意志)和众意(所有人的意志)做了比较。
是有成的简单相生的集合,强调的主要是“公共的大我”,其侧重点在公共利益上,考虑的是所有人的普遍利益,具有普遍性。
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浅析“公意”【摘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思想准备阶段和爆发后的发展进程中,在法国的革命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位置,同时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公意学说是卢梭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灵魂”和“尖端”,对法律哲学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的。
本文通过重点分析卢梭“公意”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以期对“公意”学说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卢梭公意(公共意志)内涵特征《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伟大的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代表作。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其“公意”学说理念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
一、公意的内涵公意(或公共意志)是卢梭政治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把握公意的内涵有两个着眼点:第一是公意形成的原因,第二是公意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全体一致。
(一)公意形成的原因――主权者共同的公共意志卢梭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产生公意。
“社会契约是一切文明社会的基础”。
原初社会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生而自由、平等,过着孤独的野蛮人的生活。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的生存出现种种障碍而面临着严重危机。
为了从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中走出来,打破枷锁,自我保全,理性指导人们联合起来,相互之间签订协议,自愿将自身及其全部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建立社会契约,形成共同体,“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
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的,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
”这种由社会契约而形成的主权者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的道德共同体,是“公共的大我”,具有统一性和独立人格,具有生命和意志,这种共同体的意志就是公意。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浅谈卢梭之公意与众意摘要:读让﹒雅克﹒卢梭之《社会契约论》,思之发现卢梭的奠基理论“公意”竟然有其自身的矛盾,虽然“在某种确定的意义上说,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形式,关于它的种种概念必须被看作是导致了特定形式的描述的特殊类型的实践活动……”,但笔者颇感新奇,故欲浅议之。
关键词:公意众意德国学者歌德是这么评价让﹒雅克﹒卢梭的“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其奠定如此殊荣。
穷卢梭一生之著作,“公意”是其一以贯之的学说。
卢梭提出的“公意”(the general will)的原意是想要建立一种社会机制来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来造成一种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又能使每个人的意愿在社会中得到实现,即在卢梭的公意学说中,他说“公意是永远稳固的,不变的而又是纯粹的,但是它却可以向压在它身上的其他意志屈服。
”在此基础之上他继续分析,他说“公意与众意之间经常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公意只是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剩下的总和仍是公意。
”在此我们隐约的可以这么认为在《社会契约论》中“公意”是作为“众意”的相对概念提出的。
基于《社会契约》中的公意,卢梭的逻辑结果便是人民主权论。
人民主权论一般被认为是卢梭理论的最高成就,也被认为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最高成就,更是卢梭获得歌德如此称赞的平台。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构成的统一政治体,存在一种超乎各成员之上的绝对权利。
这里的超乎各成员之上的绝对权利就是卢梭所说的“公意”。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权利并不是与公意完全吻合的,而这种权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若等同与公意,才是卢梭所谓的主权。
卢梭认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亦即,主权是一个整体的人民共同体,是公意的体现所在。
个人仅是一个成员,他们的集合体就是卢梭所区别的众意。
在对比公意和众意的基础上卢梭剑走偏锋的单独从主权方面试图进一步向我们说明公意的价值。
试论卢梭的公意思想作者:孙国栋来源:《法制博览》2019年第01期摘要:卢梭的公意学说在政治哲学史上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细读其经典著作《社会契约论》,我们可以对他的思想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长久以来,公意学说没有深深植入人们的内心,也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以本文从公意学说的政治思想角度以及对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启示方面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公意学说;政治思想;法治建设中图分类号:D091;B56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2-0151-01一、公意思想内涵在卢梭的经典著作《社会契约论》中,他将国家的起源归结于社会契约,他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在《社会契约论》第二卷明确提到:“众意和公意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
”通过这段话,我们必须理解公意并不是简单的公民意志的相加与集合,它更多强调的是“公共的大我”,即就是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由于个人利益它天生就具有自私的性质在里面,所以个人意志无法达成一致,就算勉为其难达成一致,那么它也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在里面。
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公意更多的关注的是共同体的利益,它能够对一个公共群体产生平等性的影响。
而不是像私意一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所以,我们能够得出,公意思想的着重点更多的是放在公共利益上,与个别意志具有密切联系性,但是它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成员中每一个公民更“真正”的利益。
二、公意思想特征通读《社会契约论》这本著作,我们会发现“公意”思想可以说是构成了这本书的基础。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首先它具有极强的公正性。
公正乃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保证公正性的存在。
而“公意”思想正好有这一特征,它从开始就表明了公共利益,而它的归宿也在公共利益上。
然后,其具有至高无上性。
“公意”思想它的基础在于个人利益,目的而是实现公共利益。
卢梭的公意学说一、公意的概念及特征卢梭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是一切文明社会的基础。
”在原初社会状态下的人们本应自由而平等,却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自然地自由、平等,他们出于本能服从于强力,却过着孤独的、不安定的、个人随时受到威胁的野蛮人的生活。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的生存出现种种障碍而面临着严重危机。
为了从这种不利状态中获得解救,人们联合起来,相互之间订立契约,自愿将自身及其全部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从而形成共同体,“这一由所有人结合而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被称作城邦,现在则称作共和国或者政治体。
当它扮演一个被动不为的角色时,人们叫它国家,而当它扮演一个主动作为的角色时,又叫它主权者;当把它和它的同类物之间作比较时,把它叫做政权。
这一结合体当中的结合者则被集体地称作人民,而且当这些人分享主权权威的时候,他们称自己为公民,而当他们把自己至于国家法律之下的时候,就被称作臣民。
”这种由社会契约而形成的主权者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的道德共同体,是“公共的大我”,具有统一性和独立人格,具有生命和意志,这种共同体的意志就是公意。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此可知,卢梭的公意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人们有订立契约的想法时一起产生的一种类似自然法的、实质性的理性意志,是不受个别意志变化无常的影响的一种精神,是主权者共同体的公共意志和最高指导,代表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和共同幸福。
为了加强对于公意的理解,卢梭提出了公意有四个特征。
第一,公意具有普遍性。
“公意要真正成为公意,它在目标上以及本质上必须要有普遍性;而且它必须来自于所有的人,又适用于所有的人;如果公意指向任何个别的限定的对象的话,它就丧失了公正性——因为在我们对那些很陌生的东西做出判断时,我们没有任何可靠而公正的原则来指导自己”。
卢梭公意理论述评刘秀在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的历程中,树立着好几座思想的丰碑,它们层层深入,将人类历史一步步向前推进,摆脱了中世纪的神学阴影,开创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
文艺复兴,在崇仰神性的世界重新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和地位;宗教改革区分了宗教和世俗两个世界,把信仰限定在宗教的范畴,而把世俗世界留给了人类的理性,发出了现代自由主义的先声—信仰自由;启蒙运动更因其奠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而在思想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法国三大启蒙思想家中,卢梭可谓是最复杂、最有争议的一位。
他才华出众,所学涉及多个领域,十分庞杂,他的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和社会平等三大理论,其中“公意”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在该书中,“公意”一词出现了81次)。
因此,把握公意的深刻内涵对于认识卢梭的政治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对“公意”理论作简要的梳理,并给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卢梭在开篇就点出他的政治主张,即“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认为人们生来都是平等和自由的,每个人都只有在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时候才转让自由。
关于国家的由来,卢梭认为成员的结合构成国家,而结合的原因来源于义务。
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中,出现过这种境况,即人类遇到了极大地困难,每个人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克服困难,必须要通过相互合作,共同经历难关,这就需要大家结合起来。
结合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强力,父权,还是神的旨意?卢梭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得出,强力并不构成权利,父权不能剥夺自由,只能通过约定,共同进入社会。
这就提出了他著名的社会契约理论,即”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身和我们的全部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把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接纳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文章中第一次提到公意,可以说公意和社会契约理论密切相关。
结合全文,我们如何来把握公意的内涵呢?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是作为“众意”的相对概念出现的。
卢梭“公意”一解卢梭曾以一段话概括了《社会契约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页23)在此之后,他又作了进一步表述:“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
”(同上)卢梭这一思想,体现了一种奇妙的政治构想,这种构想,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群善良、无私的人类个体。
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人人都是自由、独立、善良、无私的,正是这样的人群才构成签订社会契约的前提;一种异想天开的创制方式。
在不明确召集人、召集方式与订约程序的情况下,每一个人与所有人订立社会契约,把个人的一切交给人们的结合体,这一过程是完全自愿的、平等的、毫无保留的;一种前所未闻的政治形式。
按照卢梭的说法,“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
”(同上书,页25);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机制。
由所有人相互缔约创制的这个共和国、这个政治体、这个主权者、这个国家或政权,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同上书,页76),“永远准备为人民而牺牲政府,却不是为政府而牺牲人民。
”(同上书,页81)一种永远不犯错的意识形态——公意。
卢梭明确指出,众意不等于公意,在公意由谁来认定、如何认定均不明确的情况下,他断言,“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同上书,页39)卢梭的构想比较复杂,以上是几个主要特征。
即使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卢梭发明的这个叫做“人民主权”的“主权者”,堪称一片美妙的海市蜃楼,一座令人向往的乌托邦。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人们通过相互订立契约创制“共同体”,无论在创制过程中,还是创制完成后,“公意”都是一个重要概念。
原文为英文,收入黄德伟编:《卢梭在中国》,香港大学,1997年,第97-107页;后发表于《政治學報》(台湾)第三十期,1998年12月。
“共同意志”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张佛泉/ 著谈火生/ 译政治权威如何才能与个体自由相容?这是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政治哲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其中,卢梭就是突出的一个例子,他的《社会契约论》一开篇中将此问题作为全书的主旨,并声称他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我不清楚。
是什么才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我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1卢梭的勇气和他对这一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令吾人佩服之至。
卢梭将“共同意志”(general will, Volonté générale)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政治体是通过社会契约产生的,它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与意志。
简单地讲,在卢梭看来,政治体自己的意志就是“共同意志”,它应该符合如下条件:1、它是源于全体人民的;2、它是关涉全体人民的。
共同意志不仅来自于作为整体的人民,而且事关那些属于全体人民的事务;3、它的目标指向公共利益。
共同意志排除所有迎合私人利益的企图,因此,它永远是正确的,不可能错误:“……共同意志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2一个流行的看法是:全体人民所有个体意志的总和就是卢梭所谓的共同意志。
因此,卢梭特意在共同意志和全体意志(will of all, Volonté de tous)之间进行了区分。
对于卢梭而言,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我们可以从他区分二者的方式中明确地看到卢梭所谓的共同意志究竟是什么。
卢梭是这样说的:全体意志与共同意志之间经常存在很大的差别;共同意志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全体意志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它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1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1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摘要:公意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历来众说纷纭,认为公意与极权专制主义密不可分,或辩称公意思想实际上关注的是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本文对这些争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卢梭的公意思想存在抽象、含混的特点而易引起歧义;过于理想化而难以操作,易于被操纵。
公意思想的可贵之处由其阐发而来的人民主权思想为人民反抗暴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意;理想化;反抗依据;公意(the general will),①是卢梭国家学说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对这一思想历来众说纷纭,垂200余年而未绝。
总体来看,对公意的争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由伯克首开其端,贡斯当、塔尔蒙、罗素等紧随其后。
②中国国内则以学者朱学勤为代表,认为卢梭的公意与极权专制主义不可分割。
另一派学者则主要是为卢梭辩护的,认为卢梭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先行者,公意思想事实上关注的是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实现。
西方有查普曼、狄瓦瑟、里奇等等,中国的有钱弘道、崔之元、袁贺等。
③一、公意的定义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卢梭自己对“公意”的定义,卢梭首先认为公意(the general will)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
公意不同于众意(the will of all)或所有个别意志的集合(the ollective will),它只包含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the common interest)。
继而卢梭区别了公意与众意。
公意与众意有着明显的不同,因为众意只是若干个别意志的总和,它着眼于私人利益。
而“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
”[1](P35)卢梭赋予公意极高的地位,他认为“公意”作为人民整体意志的表现,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只有“人民”本身才能代表,公意永远是公正的,任何团体个人都不能违背公意。
拒不服从者,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即所谓的“强迫自由”。
这样看来,公意在卢梭那里就成为了一种抽象性的一般意志,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色彩。
论卢梭的公意理论摘要:公意的逻辑起点是自然状态,在这里,准备了公意最原始,最纯洁,最高尚的质料。
公意的产生依赖五个条件:自然状态的假定,集体、社会、共同体、国家的约定产生,共同点的存在,人数的多少,正确性和正义性。
在这些条件的背后,公意的内涵是:整体的共同体生活观,共同性与公共性,社会归属,伦理关怀,政治原则,人民行动和民主诉求,公约数共识,心理成分与感情寄托。
公意主要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其理想的内容和现实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使得公意抽象虚无。
那么公意必须更新转型,它与代议制联姻是事之必然。
接下来是如何厘清公意和代议制的关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主题。
关键词:卢梭公意整体人民民主公意理论一提出,便是惊天动地的。
它那强烈的革命性指导了资产阶级革命,也影响了无产阶级革命,推动着民主向更深程度,更高层次发展。
公意理论是卢梭整个哲学观与政治观的基础,反映了卢梭的集体主义生活观或整体性的,社会性的共同体生活观的浪漫情怀。
公意将“人”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给人以无限的关怀,张显了作为人的“主体性、自我自主、独立、自由、平等、价值、目的和尊严”,使人从天国神权、封建专制中回到了世俗社会、自我人生,得以彻底解放。
在卢梭那里,公意作为国家、民主、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并指导、规范着国家、政府机构的运转。
公意不仅有伦理意蕴,也有政治意蕴。
由于卢梭把公意的确定和执行都限定在理想条件之中,致使公意难以付诸实践。
卢梭在诸如公意与共同利益、人数多少、代议制民主的关系问题上没有论述清楚,更没有解决它们之间的难题和矛盾,导致公意概念及其内容含混不清,具有极大的笼统性、抽象性,被后世有的学者诟病为极权主义的先驱理论,并同样被认为会滑向专制、暴政的深渊。
从对公意的研究方面来讲,尤其是我国学者缺乏创新视角,有关论著、文章只是停留在“介绍性、宣传性、复述性”的研究模式上,即把卢梭原著里的思想话语用稍有不同的语言再次传诉给读者。
事实上,这是同一种思想,同一个意思的相同表达。
本文初稿曾于2004年6月提交给在北京举行的“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修改稿刊于《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六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7-383页。
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缘起与内涵谈火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要】共同意志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试图这一概念的缘起和内涵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文章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将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概念,将其放回到17、18世纪法国思想的背景中,考察其含义的演变;然后,我将对卢梭共同意志概念的内涵提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并考察其与当代政治哲学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共同意志共同的普遍的陪审团原理共同意志(General Will)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①历来众说纷纭,在政治思想史上可能还没有哪个概念象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这样麻烦。
②在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共同意志这一概念会呈现出绝然不同的面貌。
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卢梭政治思想的定位。
本文试图针对国内目前卢梭研究中的某些缺失面,对这一概念的缘起和内涵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本文的考察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将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概念,将其放回到17、18世纪法国思想发展的背景中,考察其含义的演变;然后,我将对卢梭共同意志概念的内涵提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并指出它与当代审议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共同意志:一个概念史的考察早在1934年,著名的卢梭研究专家亨德尔(C.W.Hendel)在其所著《让·雅克·卢梭:道德家》一书中就提出,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是通过博丹、霍布斯和被称为“德国霍布斯”的普芬道夫(Samuel Pufendorf)一路传下来的。
尽管亨德尔的这本著作非常出色,但是,40年后,奥克肖特的学生赖利(Patrick Riley)通过详细的文本考证,发现亨德尔的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赖利提出,共同意志这一概念经过了从神学观念到政治观念的转型,这一①General Will 的通行译法是“公意”,也有人建议译为“普遍意志”或“共同意志”,还有人主张译为“公共意志”,在港台文献中也有译为“公意志”的。
但这些译法都不是很理想,我自己也找不到更好的译法,因此,在本文中采用“共同意志”这一译法,有时则直接使用原文。
②Richard Dagger, Understanding the General Will,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 ol.34, No.3 (sep.,1981),pp.359—371;克拉克(John A. Clark)早在1943年就提出,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常常遭到人们的抱怨,温和者怨其模糊,严厉者指责其自相矛盾,但是将其当作“过时”的概念予以抛弃却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John A. Clark, The definition of the General Will, Ethics, V ol.53, No.2 (Jan.,1943), pp.79-88.转型发生在法国的道德政治思想中,其起始时间可以以帕斯卡(第一位论述共同意志概念的伟大思想家)之死的1662年为标志,其结束则可以以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的1762年为标志。
如果说共同意志概念的创世纪在上帝那里,那么作为政治概念的共同意志的创世纪则无疑属于卢梭。
①2001年,奈德(Steven Nadler)进一步将共同意志这一概念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进到14世纪。
②但就总体而言,奈德的研究并没有推翻赖利的基本结论,不过是为赖利补充了新的论据。
下面我们就以这些研究为基础简要叙述共同意志概念的发展脉络。
③1、共同意志:从神学术语到政治术语Volonté générale一词最早是一个神学术语,据奈德的考证,其发明权应归于14世纪的法国神父和哲学家吉尔松(Gersonides, Levi ben Gershon),是他在《主的战争》(The Wars of the Lord)一书中第一次使用这个词。
④而据赖利的考证,这个词的最初出现则在17世纪,是安东尼·阿尔诺(Antonie Arnauld)发明了Volonté générale和Volonté particulière这一对概念,但却是帕斯卡赋予了它以生命的活力。
⑤从14世纪到17世纪,其间300年的时间,该概念含义的变迁目前尚不清楚。
不过,这个问题对我们的主题影响不大,因为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这个词从神学到政治学的转型,而不是作为其前史的宗教含义的变迁。
作为宗教术语,共同意志最初是指这样一种意志:上帝将决定谁应升天堂,谁应下地狱。
⑥但这样的观念中包含着矛盾,如果“上帝的意志是所有的人都得救”(这是有《圣经》的原文作依据的,圣保罗给其门徒的一封信中即如是说),那么他是不是有普遍拯救(universal salvation)的一般意志(General Will)?如果没有,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殊意志(particularly),认为某些人不应得救?我们发现,一般意志的概念一开始就直接关涉到上帝的公正性问题。
⑦这里的紧张关系在于,如果上帝要拯救所有的人,那么人的现世努力就没有意义,如果上帝只拯救被挑选出来的人,那么,上帝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又成了问题。
正是为了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圣奥古斯丁才引入了自由意志(free will)的概念,并对《圣经》做了重新解释。
他说,圣保罗书中“God wills that all men be saved”之中的all不是every,而是all sorts of,在这一意义上,all实际上意味着some,即拯救每一种类中被挑选出来的人。
阿尔诺就是继承了奥古斯丁的解释。
⑧这种关于神之正义的性质的争论可能和基督教哲学本身一样古老,圣奥古斯丁和贝拉基(Pelagians)曾就此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论战。
17世纪,战火再次在詹森派(Jansenism)和耶稣会(Jesuits)两派之间燃起。
这里我们没有篇幅去关心他们论证的细节,事实上,其论证的细节对于我们也不是关键的问题。
重要的是,在17世纪爆发的这场争论重新燃起了人①Riley, Patrick (1986),The General Will Before Rousseau,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preface,pp. 4—8 .②Steven Nadler , Gersonides on Providence: A Jewish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General Wil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62.1 (2001),pp. 37-57.③在中文文献中对此问题鲜有论及,就我有限的阅读,唯一的例外是崔之元1996年发表在《读书》上的《卢梭新论——彻底的自由主义必需关心公意》一文中有一小段涉及到这个问题。
可能由于杂志体裁的限制,崔文没有注明出处,但从行文上看,作者显然是读过赖利的文章。
④Steven Nadler , 2001。
⑤Riley, Patrick (1986),p14 .⑥崔之元在前揭文中将General Will在基督教中使用时翻译为“一般意志”,我同意这种译法。
⑦Riley, Patrick (1986),pp.4—5 .⑧Riley, Patrick (1986),pp.10—11。
们关于如何理解“God wills that all men be saved”的兴趣,对它的重新解释不仅有宗教上的意义,而且有政治上的意义,因为参与这场论争的不仅有帕斯卡和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这样的宗教思想家,而且有孟德斯鸠这样的政治思想家,他们都借助Volontégénérale和Volontéparticulière这样的概念工具来把握问题。
对于我们的论题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卢梭不仅十分熟悉这场论战,①而且深受帕斯卡、马勒伯朗士、孟德斯鸠等人的影响。
贝京格(A.J.Beitzinger)认为,帕斯卡的Volonté générale概念只具有宗教含义而没有政治含义。
寇汉(Nannerl O.Keohane)在仔细地比较了帕斯卡和卢梭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后提出,帕斯卡和卢梭均认为意志要想被抽象化(generalized),一种超人的干预是必须的。
不过,这种超人的干预在帕斯卡那里是由上帝来完成,而在卢梭那里则是由伟大的立法者来完成。
②如果说帕斯卡对Volontégénérale的应用还完全局限在宗教的含义上的话,那么,马勒伯朗士则为这一概念抹上了一层政治的色彩。
1674年,当他的处女作问世的时候,马勒伯朗士就将一般/ 特殊(general / particular)之间的区分政治化了(当然,这种政治化是在宗教的论述框架中进行的)。
对马勒伯朗士而言,一般意志是永恒的法则(eternal law),而不仅仅是对主权的占有。
他的这些思想成为后来孟德斯鸠和卢梭的Volontégénérale概念的先声。
③但孟德斯鸠并不是简单地继承马勒伯朗士对Volontégénérale概念的阐释。
他不象马勒伯朗士那样褒扬Volontégénérale,贬低V olontéparticulière,这一对曾经用来阐释神之正义本性的概念到了孟德斯鸠的手中,被用来阐释人之正义的本性。
他要将马勒伯朗士的空中楼阁建在坚实的大地上。
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用Volontégénérale和Volontéparticulière来区分立法权威和司法权威,而地方行政长官则取代了上帝的位置,负责将二者结合起来。
他的这种重新阐释赋予了这一概念以新的政治含义。
④在《罗马帝国衰亡论》的的第14章,孟德斯鸠用一个糟糕的立法者——提比略(Tiberius)——为例来展示V olontégénérale和Volontéparticulière之间的冲突。
⑤根据他的分析,提比略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他的politique générale和他的passions particulière s之间相互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