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政治 5讲 新八年级 4课2 社会生活道德(学生版)
- 格式:pdf
- 大小:302.93 KB
- 文档页数:3
【知识点】道德与法治⼋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活讲道德》第四课社会⽣活讲道德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尊重他⼈?(1)尊重他⼈是⼀个⼈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要尊重他⼈的⼈格、权利等。
(意义)(2)每个⼈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
(必要性)(3)尊重使社会⽣活和谐融洽。
尊重是维系良好⼈际关系的前提,是⽂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社会⽂明程度。
(作⽤)2、尊重从我做起,怎样做?(1)积极关注、重视他⼈。
对他⼈的疑惑给予细致的解答,对他⼈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
对所有⼈要⼀视同仁,不能以家庭、⾝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轻视、歧视他⼈。
(3)学会换位思考。
要设⾝处地为他⼈着想,不把⾃⼰的意志强加给他⼈,体会他⼈的感受,理解他⼈的难处,包容他⼈。
(4)学会欣赏他⼈。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他⼈,给予他⼈积极的评价。
3、⽂明有礼的重要性?(1)⽂明有礼是⼈⽴⾝处世的前提。
⽂明有礼会使⼈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的尊重和认可。
(2)⽂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明有礼有助于⼈们友好交往,增进⼈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明祥和的社会。
(3)⽂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我们的⼀⾔⼀⾏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4、做⽂明有礼的⼈,怎样做?(1)做⽂明有礼的⼈,要态度谦和,⽤语⽂明。
(2)做⽂明有礼的⼈,要仪表整洁、举⽌端庄。
(3)做⽂明有礼的⼈,需要在社会⽣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
5、怎样平等待⼈?(重点掌握)①发⾃内⼼地尊重他⼈的⼈格,对所有的⼈⼀视同仁。
②社会⽣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体、智能、性别等⽅⾯的原因⽽轻视、歧视他⼈。
6、怎样学会换位思考?(重点掌握)“⼰所不欲,勿施于⼈。
”在⼈际交往中,我们要设⾝处地为他⼈着想,不把⾃⼰的意志强加给他⼈,⽽应该将⼼⽐⼼,体会他⼈的感受,理解他⼈的难处,包容他⼈,像尊重⾃⼰⼀样尊重他⼈。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1.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①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②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2.是否受到他人尊重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理体验?①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
②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3.如何理解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治?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怎样做到尊重他人?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②平等对待他人;③学会换位思考;④学会欣赏他人。
5.怎样做到关注、重视他人?①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
②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6.怎样做到平等对待他人?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7.怎样做到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样尊重他人。
8.怎样做到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9.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10.我们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文明有礼的重要意义)①对个人: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对社会: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③对国家: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11.如何理解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2课时以礼待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礼是什么,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过程与方法】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明有礼对个人的意义和对社会和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文明有礼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
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
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请问他悟出了什么?教师明确: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
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第2课时:以礼待人。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待人礼为先1.阅读教材——识礼2.礼是什么?教师明确: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活动一:文明有礼使人安身立命设计意图:日常生活是检验人们文明素养的最好途径。
本活动以一个中学生在一顿普通晚餐上的不文明行为做素材,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文明有礼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1.学生阅读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1)你认为小岩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应如何改进?提示:到了就餐地后,“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玩手机”,说明他不注意坐姿优雅,而且不注意帮家长操心聚餐安排;朋友来了后,不主动打招呼,“眼睛没离开手机”,说明他不尊重客人;“菜刚上齐,他就拿起筷子夹菜吃”,说明他不注意待客礼仪,请客人先吃菜;妈妈提醒他,他“很生气”,说明他不懂得以礼待人。
正确做法是:客人来之前查看饮食安排、注意坐姿端正,客人来时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动筷子。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教材习题答案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课时尊重他人(P32·运用你的经验)1.(1)面对上述两种场景,你的感受有何不同?(2)就上述场景,谈谈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尊重他人。
【参考答案】(1)左侧场景中的两位运动员在比赛之后相互握手,是尊重对手的表现;右侧场景中的学生随手乱扔垃圾,是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成果的表现,反映了该学生素质偏低,缺乏修养。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P33·探究与分享)2.(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我赞同左边两位同学的观点。
列举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即可。
(2)我认同这个观点。
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
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帮助或许可以解决物质方面的问题,但良好的心理体验更重要,因此“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P34·探究与分享)3.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参考答案】①图书馆是社会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有权利进馆阅读,但是衣冠不整本身就是不文明的表现,进馆读书会影响其他人的阅读体验,也有损图书馆的形象。
②穿戴整齐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也是文明的体现,尤其是图书馆这样的场所,衣冠不整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③如何穿着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在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场所,穿着不当不仅影响自己的形象,也容易引起其他读者的反感,不利于社会和谐。
④图书馆不允许衣冠不整者进馆读书,体现了管理者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的理念,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能够促进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减少摩擦。
(P34·探究与分享)4.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1课时尊重他人 (1)第2课时以礼待人 (8)第3课时诚实守信 (14)【课程标准】1.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3.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4.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第1课时尊重他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
二、能力目标1.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
2.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尊重每一个人。
【重点难点】重点: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
难点:尊重他人的做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不尊重人的图片,提前做好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故事导入一:《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了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4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知识点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1、为什么要学会尊重他人?(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是相互的)答:①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对个体)③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对社会)2、为什么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答: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
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3、如何尊重他人?答: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②平等对待他人。
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③学会换位思考。
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学会欣赏他人。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4、礼的主要表现有:礼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5、为什么待人要以礼为先?(文明有礼的重要性?)答:①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②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③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④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6、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答:①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②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思维导图核心笔记1、平等对待他人:(1)原因: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2)做法:①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②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2、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3、诚信的含义:①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重点知识记忆1、为什么要尊重他人?①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③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特征。
2、怎样尊重他人?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②平等对待他人。
③学会换位思考。
④学会欣赏他人。
3、为什么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①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
②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4、怎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①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
②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5、为什么要平等待人?如何平等待人?(1)原因: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2)做法:①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②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6、怎样换位思考?P35①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②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7、怎样欣赏他人?①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②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③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8、为什么要文明有礼?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 1 课时尊敬别人中心骨干1.尊敬即敬爱、重视。
尊敬别人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外在表现。
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别人的人品、权益等。
2.遇到别人尊敬可以增强自尊、自信,产生优秀的心理体验,如知足感、成就感等。
相反,假如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与认同,常常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3.尊敬使社会生活和睦和睦。
尊敬是维系优秀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尊敬可以减少摩擦,除去隔膜,增进相信,形成互敬互爱的和睦关系,进而促使社会进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4.踊跃关注、重视别人。
尊敬别人,需要我们考虑别人的感觉,仔细对待别人,赐予别人应有的、适合的关注,而不冷淡、忽略别人。
我们应当重视别人,对别人的迷惑赐予仔细耐心的解答,对别人的恳求赐予热忱的帮助。
5.同等对待别人。
同等候人要求我们发自心里地尊敬别人人品,对全部的人视同一律。
6.学会换位思虑。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身临其境为别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应当将心比心,领会别人的感觉,理解别人的难处,包含别人,像尊敬自己同样尊敬别人。
7.学会赏识别人。
我们要擅长发现别人的潜质和专长,真挚地赏识和赞叹别人的长处和闪光点,赐予别人踊跃的评论。
8.为何要尊敬别人?(1)尊敬别人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外在表现。
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尊敬别人的人品、权益等。
(2)遇到别人尊敬可以增强自尊、自信,产生优秀的心理体验,如知足感、成就感等。
相反,假如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与认同,常常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3)尊敬使社会生活和睦和睦。
尊敬是维系优秀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点。
尊敬是互相的,尊敬可以减少摩擦,除去隔膜,增进相信,形成互敬互爱的和睦关系,进而促使社会进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开卷速查必备1.如何理解人生来同等?人生来同等,这类同等集中表此刻人品和法律地位上的同等。
在人品上,每一个人都是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
在法律地位上,每一个人同等地享有权益和同等地执行义务。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知识点1.为什么说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的意义)答:(1)尊重他人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怎样尊重他人?答:(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人。
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
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1.礼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是什么?答:(1)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文明有礼对个人的重要性)(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文明有礼对社会的重要性)(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文明有礼对国家的重要性)3.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答:(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1.什么是诚信?答:诚信的含义:诚实、守信用。
2.诚信的作用是什么?答:(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
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
(诚信对个人的意义)(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设计(3课时)一. 教材分析《社会生活讲道德》是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四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公共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发展。
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素养。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生活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讨论题目。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3.准备相关的情景道具,用于情景模拟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德?为什么我们要讲道德?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如个人礼仪、公共道德、家庭美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