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寒销尽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1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郫县分校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诗中的一二句一个“”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二字写出了“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霁雪戎昱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深刻哲理的?4.古诗阅读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鉴赏及赏析答案《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是由汤恢所创作的,全词既有孤高的情怀,又充满着对红尘的向往,更有深深的悲愁无奈,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把南宋江湖词客的复杂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宋代:汤恢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
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
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
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
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
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
《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译文摘下青涩的梅子来佐酒,但酒薄不足以抵御暮春的残寒,更何况穿的是单薄的苎萝衣。
正是绿肥红瘦的暮春时节,杨柳枝叶婆娑,如团团绿云,柔软披垂。
落花纷纷,远望去像是降下的红雪。
沉思静想间,又隐约听到邻里的歌妓正低按秦筝,唱春词吟新诗。
回首往昔,那曾经的风流繁华,恍然如梦,只剩下斜晖脉脉,流水悠悠,一切俱已消逝,令人无限感伤。
我隐居在孤山山下,每日长掩苔扉,深居简出,一箪食、一瓢水足矣。
我常常羡慕青山安详宁静,好象在凝神沉思似的;也羡慕以前的隐士们以鹤、梅为伴,因忘记了人世的权谋机变,而能时刻保持着一颗恬然自得的心。
远望天涯,看看又是一年春尽,不禁黯然销魂,搔首踟蹰,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正随着春天匆匆流逝,眼泪便在不知不觉间轻弹暗洒。
这时耳边又传来了杜鹃的声声悲啼,那凄惨的叫声回荡在山间,仿佛在说着“不如归去”;荼种花正盛开,布满十里山谷。
《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注释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
苎(zhù)萝衣:苎蔗藤罗制的衣,山野隐士所穿。
冉冉:缓缓流动貌。
红雪:指凋落的红花。
霏霏:形容雨雪之密。
秦筝:指宝筝。
谢池春》是词牌名,又称为《玉莲花》、《怕春归》、《风中柳》、《风可柳令》、《卖花声》等。
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亦有六十四字﹐五仄韵﹐以及六十四字﹐四仄韵的变体。
《词律》、《词谱》均以路由词为正体。
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转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还,幕府遭解散,游于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
宣抚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是当时西北前线的军事要地。
陆游在这里任职,有机会到前线参加一些军事活动,符合他的想效力于恢复旧山河事业的心愿。
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为他一生最适意、最爱回忆的经历。
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
陆游在南郑,虽然主管的是文书、参议一类工作,但他也曾戎装骑马,随军外出宿营,并曾亲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认为过的是从军生活。
那时候,他意气风发,抱着“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的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
词的上片开头几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都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印证:“如《书事》的“云埋废苑呼鹰处,雪暗荒郊射虎天”,《蒸暑思梁州述怀》的“柳阴夜卧千驷马,沙上露宿连营兵。
胡笳吹堕漾水月,烽燧传到山南城”,《秋怀》的“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
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等等。
上面几句词写得极为豪壮,使人颇感振奋。
但全词感概,也仅止于此。
接下去一句:“笑儒冠自来多误”,突然转为对这种生活消失的感慨。
其一反前文的情况,有如辛弃疾《破阵子》词结尾的“可怜白发生”一句。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为本句词语的出处;作者《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则可为本句内容的注脚。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及赏析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及赏析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宋代〕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及注释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
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
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
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
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注释: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qī):倾斜,斜靠。
谙(ān)尽:尝尽。
都来:算来。
赏析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
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
夜,是秋夜。
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
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
“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
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用典一、考情简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三、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
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输橦布:织布纳税。
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浪淘沙慢·晓阴重》由周邦彦创作。
这是一首伤春念情的词作。
全词三阕,上阕追忆当年时令节候及折柳惜别的情事。
前者则是后者的烘托。
“拂面垂杨”与“红泪玉手”,细节传神,足见当年印象之深。
“念汉浦”以下三句抒言信断绝之憾。
中阕写别后情思。
在流动的情绪中,浓化别离的伤感。
无可奈何的凄凉,令人叹惜。
“凭断云留取”,最先使人哀叹。
下阕写去则去也,可“怨歌”,永唱。
虽“怨”,却不“恨”伊,只有“恨春”不给机会。
以景结情,留下怅远、空阔的情韵,使人回味无穷。
作品原文浪淘沙慢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
正扶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
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
望中地远天阔。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
翠尊未竭。
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叠。
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
恨春去、不与人期。
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作品注释1、城堞:城上齿状的矮墙。
2、脂车:车轴涂上油脂的车,润滑以利快行。
3、乍阕:方停,刚结束。
4、红泪:胭脂泪。
5、离鸿:此处喻离别的恋人。
6、琼壶敲尽缺:《世说新语》载,晋王敦酒后,咏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作品译文大清早阴云密布,严霜打的青草凋残,浓雾笼罩城上矮墙,南街上车儿正等待出发,东门外别宴也已停歇。
垂柳正拂人面,柔嫩的杨柳枝已可以编结。
我以手掩面拭泪,亲自把送别柳枝采折。
想那时汉浦别后,她就如鸿雁不知飞向何处,长时间音信断绝。
情切切,登高望远地遥天阔,在这露冷风清之时,我只能苦熬着长夜漫漫。
叹人间万事最难忘的,只有轻率地离别。
翠玉杯中酒未喝完,愿凭借天上残云,留住西楼下落的明月。
丝织的衣带失去了光泽,绣被叠一旁,连环锁已解,旧香早已消歇。
浙江省2017 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忆旧游·别黄淡翁吴文英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
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②。
叹病渴③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
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④,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⑤。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苏州留别友人所作。
②尘沙:指旅途上的灰尘、风沙。
③病渴:指消渴之疾。
④ 葵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重游兹观,当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
⑤秋蛇:指文字。
1.“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两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一句所描绘的景致相似。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如何渲染离情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论诗(五首选二)【清】赵翼(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菀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四)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3.这两首诗讨论了诗歌的评论与创作问题,作者分别得出了怎样的观点?4.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②挼(ru ó):揉搓。
5.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 ___ 句的注释。
6.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西晋左思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忆秦娥刘克庄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
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
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地方。
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说说诗人情感的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5分)答: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和对他们坚持抗争的声援,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
(2分。
答到任意两点得满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
(1分)鸿雁,是一种候鸟,春季自南方飞往北方。
鸟可以飞回,人却不能回去,真是情何以堪!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去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表示慰问,个中滋味,难以尽表。
真是蕴藉深致。
(2分。
答到好处得2分。
如果写到含蓄、深远、意味深长之类,而无对词意的阐发,仅得1分。
词句意思理解正确,得1分。
)(2)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3分)答: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
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
奢华的宫殿,满目凄凉。
(2分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得分。
)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
(1分)3、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联系?答案: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这一形象,是要带去词人对中原人民的问候,表达了对沦于金人统治的中原人民的关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
专题10 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卷】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之情。
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
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白日西斜,广阔天涯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2.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词中的意象。
(1)首联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这里抓住了“白日西斜”“天涯广阔”的自然景象。
(2)“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离愁”直接点明了作者对离愁的无限感慨,“吟鞭东指即天涯”则通过“天涯”这个开阔的意象表现了豪放和洒脱。
2.本题考查诗歌主题。
(1)龚自珍的诗。
翻译: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自比为落花,落花从枝头落下,化为肥料,滋养大地,为新花的成长做贡献。
作者虽然离开朝廷,但是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依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一片拳拳爱国之情。
(2)孟浩然的诗。
翻译: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第一联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鸟儿清脆的鸣叫,营造了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氛围,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第二联则从视觉角度,运用联想,写春花被吹落到地的景象。
小寒节气的文学作品赏析小寒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寒冷的气息正式降临。
在这个冬季的转折时刻,文学作品往往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着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
以下将为您赏析几首描写小寒节气的文学作品,欣赏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一、《小寒》——王之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乐随横笛,弦断有谁听?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小寒》。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小寒时节江山秀美的景色。
湘江、橘子洲、万山红遍等形象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而横笛、琵琶等乐器则烘托了独自欣赏美景的境界。
最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则是以战争反衬出了景色背后的人间悲欢离合。
二、《寒夜》——白居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此篇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夜》。
诗人以寒夜为背景,通过写临洮的守夜牧马人哥舒的形象来展现小寒节气的严寒。
北斗七星高挂天空的描写表达了夜晚的寒冷,而哥舒带着刀来守夜,则显得倍加凛冽。
最后两句“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则表达了牧马人对冷寒气候的畏惧,突出了节气的主题。
三、《子夜吴歌·秋歌》——李白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软梦渐消瘦,独立谢晖晖。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诗人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营造出寒冷的氛围。
银烛秋光、轻罗小扇和牵牛织女星等形象描写了秋夜的寒凉,而“软梦渐消瘦,独立谢晖晖。
”这句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和寒冷感。
最后一句“沙场秋点兵。
”则以军事战争的景象与小寒季节相结合,突出了节气的特点。
四、《雪朝》——柳永雪满山原瑞气浮,四野晶莹丽景寒,洞庭瀚海无边色。
边鸿雁仰天飞,绝岛楼烟一碧对象,雪尽又姑晴。
“千里鹤声过楚杨,尘花挂树络,怪谿蛇碧,朵朵杏花宵离恨。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秋思赏析【—之秋思赏析】,作者感慨之语。
在春华秋实的季节里,词人感悟到的,却是韶华已逝,华年空度的落寞。
一“醉”字,意味着借酒销愁,而愁又是无法消除的,所以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加添一分了。
前三句,先写秋夕的风雨。
细雨飘洒在梧桐叶上,汇集到叶边,一点一滴,滴向空阶,滴向愁人的心上。
这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景。
可是“被风惊碎”四字便使语意新警。
被惊碎的是细雨?是秋声?也许是风过雨停了?模糊的语义唤起了读者的想象。
独宿孤馆的倦客,在这寒夜,恐怕也尝尽凄凉况味吧。
“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沉水”,描写的是室内的环境:薰笼上烘着潮润的衣服,细细的烟气从烧着沉水香的炉子烟中袅袅升起。
两句表面是景,实质是情,词人孤寂的形象已在炉烟中隐现出来了。
“悠悠”二句,就是作者感叹之语。
两句与上文一虚一实,可视化写下去,尤其“一分秋、一分疲惫”,造语亦法号多样,本意尤为雄健。
“紫箫”三句,意为箫声已断,欢事难再,客子更美感寂寞;只好提出诉讼笔去写下封家信,心中充满着诚挚的愁恨。
“夜寒鸿起至”,四字警炼,在写景中存有无穷的怨意。
“又何苦、凄凉客里。
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自怨自艾,悔恨不已。
作者筹钱前贤之事,言自己的心志,即为向往这种悠闲生活,因此也用“草堂”、“竹溪”筹钱所指他故乡旧日游居之地;究竟为了什么,竟忘了美景闲情,而终日在客途中仆仆风尘?下文随即将笔一转回,“落叶西风,吹起旧几番尘世?”与上片头三名契合。
无情的西风,年年如是到来,仿佛在催人老回去!“吹起旧”句十分崭新警,存有两重含义,一就是时代变迁之忧,一就是个人身世之美感。
西风几度,人世间又出现了多少变迁?在这里,词人也许怀著更深刻的家国的痛思吧。
“从前”二句,指多年来已尝尽了流落天涯的滋味,如今听到悲凉的商歌,便勾起怀归之兴。
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
词中的商歌,有感秋之意。
可是故里迢遥,欲归不得,这怎能不令人“憔悴”、“恨切”呢?“千里”二字,含有多少难言的隐痛。
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原文及赏析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谢池春·残寒销尽宋代:李之仪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译文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
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
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
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
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注释谢池春:词牌名。
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花径:花丛间的小径。
风沼:风中的池沼。
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
仍:连续。
著人:让人感觉。
频移带眼:皮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
恁:这样,如此。
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分付:交托。
鉴赏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
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
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
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
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
《浣溪沙·琴川慧日寺蜡梅》鉴赏《·琴川慧日寺蜡梅》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咏物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琴川慧日寺蜡梅》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浣溪沙·琴川慧日寺蜡梅朝代:宋代作者:吴文英原文:蝶粉蜂黄大小乔。
中庭寒尽雪微销。
一般清瘦各无聊。
窗下和香封远讯,墙头飞玉怨邻箫。
夜来风雨洗春娇。
注释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得名。
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鹃”“浣纱溪”“掩萧斋”“清和风” “换追风”“最多宜”“杨柳陌”“试香罗”“满院春”“广寒枝”“庆双椿”“醉木犀”“锦缠头”“霜菊黄”“频载酒”。
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见唐词,仄韵始自李煜。
《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多用对偶。
⑵琴川慧日寺蜡梅:《苏州府志》载:常熟琴川横港七弧如琴弦然;慧日寺在常熟县治北九十步,梁初吴僧慧响建。
鉴赏上片开头“蝶粉”一句,状物拟人,盛赞蜡梅。
言蜡梅花外黄而芯粉红,香气扑鼻,婷婷而立又好像三国时闻名东吴的绝色佳人“大小二乔”。
“中庭”两句,写景寄情。
言慧日寺的庭院中虽因日照而已有暖意,但四周墙角还残留着积雪,这也是点出了蜡梅开花的时令。
几株蜡梅树悄立庭院,满树无叶而花,与赏花的词人一样显得清瘦无聊,真是失意人对苦命花,使词人顿生“同病相怜”之感。
下片写观花后的联想。
“窗下”三句,言词人虽是站在远处窗下,但还是能闻到阵阵蜡梅花香扑鼻而来,仿佛感受到了春姑娘已从远方启程而来的信息。
但是寺院的墙外却飘过来一阵阵似怨似泣的玉箫声,它好像是在哀叹着,眼前这满树的蜡梅,若经过一夜风雨吹打,就会落英缤纷,零落成泥了。
这里是感叹“良辰美景”难以永留。
作者介绍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
与贾似道友善。
春天美景的诗句(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春天美景的诗句春天美景的诗句春天美景的诗句11、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版本一)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
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
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
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
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
著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
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
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
“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没有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分付,有交托之义。
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