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课诗歌鉴赏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6
品读诗歌教学设计——《饮酒》(人教版初中学语文第八册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教学理论依据:一、依据新课程的标准——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让学生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
二、《饮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这个单元要求:了解诗人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特别是体会其中的名句、佳句的含义。
※设计背景分析:古典诗词教学淡化或不被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一、社会环境给教学造成的困境:当前商品社会给传统的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人们面对着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把现实功利需求置于首位。
因此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去钻研古奥的文字、句子。
二、学生阅读诗词的障碍1、学生兴趣单薄:主要原因是因为诗歌的故事性不强。
2、理解诗词有困难:古典诗词离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学生学习的障碍比较多,古典诗词文字含义存在不确定性。
其次,古典诗词具有诗词意境的含蓄性。
3、应付考试是主要动机:学习诗歌的目的是为了鉴赏美,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人生和社会,然而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同学可能不会去读古诗词更谈不上鉴赏了。
以这种态度对待诗歌阅读,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的。
※教学过程一点击白板【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美读贯穿课堂,以《饮酒》为例教会学生品读诗歌的方法,然后进行运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美读贯穿课堂,以《饮酒》为例教会学生读诗的方法,然后进行运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教师将制作的课件和学生搜集到的一些关于本课内容的有关材料(电子课文、图片、文字、视频……)上传到“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初中版)”。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初中版)”的建立不仅为本节课提供资源准备,也可是学生或老师平时学习、整理、搜集、储备资源的一个网络平台。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30课《祖国赞歌》教案《祖国颂歌》教案一、教学内容:1、音乐欣赏:《忆秦娥·娄山关》2、音乐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3、音乐欣赏:《我和我的祖国》4、音乐欣赏:《祝酒歌》5、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二、教学目标:1、聆听《忆秦娥·娄山关》、《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祝酒歌》。
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代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
2、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掌握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基础知识。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
三、教学准备:1、钢琴、视听音响设备(卡座、DVD等),磁带、音乐光盘、电脑等音乐多媒体教学设备。
2、投影设备:投影仪,幻灯机等。
3、有关教学图片资料:全山石《娄山关》,群众歌曲类大合唱资料,艺术歌曲类着名作曲家,舞台演唱等资料。
四、教学过程:1、教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学生在抒情流畅的圆舞曲节奏风格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欣然入座。
2、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是否听过老师播放的这首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曲调流畅,激越、抒情、歌词真挚,亲切感人)这首歌曲的主题是什么?你听过有什么样的启发?这首歌曲属于什么艺术形式?(教师:这首歌曲创作于1986年,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表现了人民对祖国满怀深情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
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圆舞曲节奏风格。
使人听了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感的升华。
这首歌曲属于声乐艺术中的群众歌曲)。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09、P212,作以补充。
3、教师简析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教师讲清定义后,特别说明: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都是不同的国家,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
有时,很难严格地将它们区别开来。
一般来说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群众歌曲的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专题10 诗歌鉴赏一、鉴赏类型(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鉴赏方法(一)形象分析法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三)表现手法分析法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鉴赏角度(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专题30 规范作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及结构技巧”一、真题速递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201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请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答案】运用了比拟和排比手法,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解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
诗歌鉴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通过诗歌鉴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的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情感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对经典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课件。
2. 教材准备:选取经典诗歌的课文材料,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为本节课的诗歌鉴赏做铺垫。
2. 课文分析与鉴赏(30分钟)选择一首经典诗歌,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全文,并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韵律。
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3. 学生表演和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表演,并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进行总结和归纳,概括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鉴赏的方式,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的表演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还可以更加合理,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同时,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第十五讲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类鉴赏第七类即事感怀——闲情逸事抒感慨,流传到今皆难忘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鉴赏技巧: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第三步:分析感怀的表达技巧(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怎样结合)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例如思乡怀亲、送友、赠人、人物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对此,我们要了解到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诗人所抒之“怀”是深挚感人的。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赠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
我们要细加领会。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诗人以浅易的语言抒发了真挚诚恳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事”与“怀”的结合是很自然、高明的。
杜甫《月夜》,于清冷的月夜中思念因战乱离散的妻子,情与境是自然协调的。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
“事”和“怀”的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第27首浣溪沙[北宋]晏殊教材出处:统编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P148)原文呈现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内容:“新”“旧”对比,表达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
“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诗歌鉴赏与创作课程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和探索。
在诗歌鉴赏与创作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诗歌的美学价值,学习诗歌鉴赏的技巧,并尝试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一、诗歌鉴赏1. 诗歌的形式与特点诗歌有着独特的韵律和格式,比如四言、五言、七言等等。
通过学习诗歌的形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诗歌作品。
2. 诗歌的意象与隐喻诗歌常常通过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并理解诗人的隐喻手法。
3. 诗歌的主题与意义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意义,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背景和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意图。
二、诗歌创作1. 基础写作技巧在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如节奏感、押韵等等,来提升诗歌的表现力和韵律。
2. 表达个人情感诗歌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艺术形式,通过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世界对话,找到情感的宣泄和排解途径。
3. 探索诗歌题材在诗歌创作课程中,我们将尝试不同的诗歌题材,如自然、爱情、社会等,通过选择合适的题材来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
三、实践与分享1. 诗歌创作实践诗歌创作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我们将在课程中给予同学们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诗歌创作,并将创作的作品分享给大家。
2. 诗歌分享与互动通过互相分享创作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相互启发和激发创作灵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共同学习和成长。
四、课程收获与总结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能够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的进一步探索,还是对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诗歌鉴赏与创作课程都将成为你提升自身内涵和艺术修养的重要一环。
通过了解诗歌的形式、意象和主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鉴赏诗歌作品,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和人文关怀。
同时,通过诗歌创作的实践,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用文字将内心的世界展现给他人。
(一)归田园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2.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3.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4.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锄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头回家。
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山下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
“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忧虑。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
“,”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2.“征蓬”“归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出的画面。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一联。
(三)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入”“尽”字好在何处。
“随”:
“入”:
“尽”:
2.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出的画面。
句中“飞”字用得好,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何特点?
2、颔联写了什么内容,风格有何变化?
3、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4、怎样理解尾联中划线的词语?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归田园居》(其三)
1.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远离污浊官场的欣喜。
2.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诗人独自归家,道路狭窄而草木茂盛,以至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
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3.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D)
(二)《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借蓬草、归雁自况,说自己像“征蓬”一样出了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
了胡天,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凄凉、孤独和愤懑之情。
3、1)略。
2)从画面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图,写出了大漠既孤寂荒凉又壮观宏阔的奇异景象。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字既形象地描绘了茫茫大漠中烽烟孤单直立的景象,又突显了大漠既孤寂荒凉又壮观、刚劲、坚-*毅的奇异特点。
“圆”字既形象地描写了蜿蜒黄河之上圆日独挂的景象,又突显了大漠给人的既苍茫孤寂又亲切温暖柔和的奇特感受。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三)《渡荆门送别》
1.“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平中见奇,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这两句诗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初次见到这种壮景时的欣喜。
一个“尽”字形象写出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的情景。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出的画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
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着一“飞”字,动感十足,形神兼备,描绘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江面水汽蒸腾如云雾弥漫,写出夜间水中映月与黄昏天边云霞的美妙,表现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3.尾联借景抒情,说故乡的水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含蓄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登岳阳楼》(其一)
1、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①句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之所在。
②句“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
2、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
第③句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第④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写法)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融情入景,借景抒怀。
3、颈联抒写了国家之恨,家世之仇。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通过叙事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风霜”:语意双关,
既指自然事物,秋色浓重,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又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的社会现实,
“老木沧波”:“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国破家亡,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5、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