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2
古诗赏析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构成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
“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
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秋夜朱淑贞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
一、诗歌形象
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意境赏析
二、诗歌语言
炼字: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叠音词。
炼句
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绚丽飘逸;简洁明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缠绵哀怨
三、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借代;反问;夸张;对偶;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
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起兴;虚实结合;借古讽今……
构思立意:开门见山;以景结情;卒章显志;铺垫;首尾照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意向组合……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概括思想内容
评价观点态度
五、比较鉴赏
意象意境比较;语言比较;表达技巧比较;思想感情比较。
诗歌复习要点一、诗歌鉴赏复习要点考点一、诗歌内容、情感古代诗歌情感分类:情感:悲、喜、闲内容:咏史、托物言志、思乡、边塞、田园;送别、人生际遇、爱情、杂感、闺怨(一)咏史怀古诗[内容情感] a评判历史、b借古伤己、c借古讽今[常用技法] 借景抒情、对比、用典、衬托、抑扬[常见意象] a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
b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
c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
d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二)咏物言志诗[内容情感] (1)单纯咏物(2)托物言志(寓意) (3)托物喻理(4)托物讽世[常用技法]a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b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拟人、对比。
[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三)羁旅思乡诗[内容情感] a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
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b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c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常用技法]a 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b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c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d细节描写、e抑扬、f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考大纲求: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境界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重点1.认识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种类;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建出来的生动详细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怀主人公)形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情景)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掌握形象的特点,解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怀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或许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绘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情痴心、朴实朴实,女青年美丽开朗、机灵调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分别时的无穷伤心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义,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奋和善而又清醒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旁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怀主人公的形象,其实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边几种形象种类。
(1)傲视显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表现了李白淡于荣华、傲视显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显贵、豪迈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伤时感事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1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其实不不过逗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伤时感事的性格。
(3)寄情山川、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显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政界的憎恶,对田园的喜欢;如王维《山居秋暝》经过对晚秋节气空山新雨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山川风光的喜欢。
(完整版)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提纲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提纲⼀.基础知识:1.字词(字⾳、字形、近义词语成语)2.⽂学常识(重要作家作品、诗歌流派)⼆.鉴赏能⼒:1.内容梳理:(筛选整合)(1)意象?类别(直接意象和间接意象)?特点?意境?选择?意义?⽂化意蕴?(2)情感?(3)画⾯场景?(4)抒情层次?2.语⾔风格:(举例分析)(1)多义性(A意象本⾝,B意境意蕴,C借助⼿段)(2)跳跃性(A意象随时空跳跃,B意象随意识流跳跃)(3)可感性(A化抽象为具象,B借助修饰语—作定语的形容词和作状语的副词)(4)⾳乐性(A外在的回环往复的⾳节美,B内在的诗⼈情思的律动)3.表现⼿法:(判定分析)(1)虚实相⽣(化虚为实、借虚引实、虚实错置、虚实交错)(2)复沓⼿法(3)⼈称变换(第⼀⼈称、第⼆⼈称、第三⼈称)(4)对⽐(5)开头结尾照应(问头答尾,问尾答头)(6)⽩描、细节、反衬、渲染。
(参考古诗的表现⼿法)三.朗读1.停顿:(1)语法停顿(主谓语之间停顿较长,修饰语与中⼼语之间停顿较短)(2)情感律动停顿(《⽆题》诗歌第⼀句)2.重读:(1)语法重读:(主语、谓语、修饰语)(2)情感律动重读:(《⽆题》诗歌第⼀句和第⼆句)3.语调语速:(依据情感律动)四.同题材⽐较阅读1.题型:古诗与现代诗⽐较、现代诗与现代诗⽐较、同⼀个作家不同时期同题材诗歌⽐较。
2.⽐较异同点:(1)内容⽅⾯:意象(中⼼意象和集合意象)、情感(2)形式⽅⾯:抒情⾓度、语⾔风格、表现⼿法另补充强调:1.象征意象意蕴解读: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群体。
2.⽐喻意象意蕴解读:从喻体特点看本体特点,从知⼈论世挖喻体隐喻意义。
3.意象交融:意象之间是本体和喻体关系。
(《蛇》中的寂寞和蛇,草原和乌丝)4.意象叠映:意象组合顺序是按照诗⼈的意识流动顺序。
(《预⾔》)5.意象对⽐式组合:两个意象之间或者两组集合意象之间构成对⽐关系。
(《窗》《这⼉》)6.意象复沓式组合:意象回环反复出现。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一、考纲要求: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鉴赏诗歌的形象(一)、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
“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常见题型】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解题思路与方法】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
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本词上阙的景物有、、、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
这首诗中的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
这首词应是一首写之情的诗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
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这个题,你可以这样作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辅助提纲一、解读诗句的基本常识1.知晓“活用”,理解词句。
①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2.留意“互文”,参互理解。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齡《出塞》)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3.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注意“省略”,添补字词。
①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二、解读古典诗歌的要领1、捕捉关键词句领悟主旨诗有诗眼,句有句眼,诗眼、句眼即诗歌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2、抓住诗歌意象领悟意境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作者借以抒怀的凭借物。
诗歌的意境是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
3、借助风格流派把握思想感情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王维的诗画一体、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等。
通常论风格或说格调,常用的术语有:典雅、壮丽、新奇、雄浑、冲淡、纤秾、秾丽、柔靡、绮丽、豪放、自然等等。
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合在一起又形成不同流派。
如诗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词有婉约派、豪放派等等。
4.读其诗,知其人——知人论世①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背景。
②诗人自身经历遭遇。
③同一作家的多样风格。
三、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一)表达技巧的鉴赏知识1.修辞手法角度: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双关、对比、互文、化用、叠词、衬托、反语等。
2.表达方式角度重点注意描写、抒情。
⑴描写:①描写角度②描写顺序③描写方法⑵抒情①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直接倾吐在作品中,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九上诗歌赏析复习提纲一、《塞下曲六首》之一(李白)1、默写全诗2、如何理解首联中包含的物候现象?3、诗歌中“晓”“宵”二字,对表现守边将士的精神有何作用?4、如何理解“折柳”的含义?1、略2、这是由于地势高下产生的温差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这里的“天山”即“祁连山”,由于其海拔高,山上温度低,因此尽管是五月的时候,仍然是冰天雪地,看不到花草。
3、“晓”“宵”二字,画龙点睛地把将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使人肃然起敬。
4、“折柳”语意双关,既指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见不到内地杨柳依依的景致,也含蓄表达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二、《凉州词》(王之涣)1、默写全诗2、试从物候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3、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一、二句的图景描绘出来。
4、“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语意双关,既指,又指5、这首诗描写了塞外荒凉壮阔的景象,表现了守边将士久戍思家的哀怨和凄苦之情。
1、略2、物候现象:凉州地处高纬度地区,又加上周围群山环绕,海洋暖湿气流无法到达这里,因此气候干燥寒冷,春天短暂得几乎感觉不到,所以“春风不度玉门关”。
3、在苍茫的西北荒漠上,黄河犹如一条金色的绸缎,缓缓地流向天边的白云深处;沉沉暮色中,一座孤零零的边境小城坐落在高达万仞的群峰之间。
4、自然界的春风朝廷的关心三、《塞下曲》(卢纶)1、默写全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的守边将士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单于夜遁逃”的/?3、一二句极富暗示性,试说说它暗示了哪些信息?4、三四句言有尽而意无穷,试作分析。
1、略2、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发生,那是被围困已久的单于乘着夜色逃跑了。
3、第一,月黑雁飞,暗示敌情已经发生;第二,敌人被围已久,将乘黑夜逃跑;第三,将军极富作战经验,正密切观察敌情;4、后二句描写将军雪夜率军追敌的壮举,突出了将军杀敌卫国的精神。
不正面写轻骑远追及辉煌的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将士人们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有关文史知识点梳理提纲一.诗歌分类按体现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旳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旳尚有经典旳人物形象和经典旳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重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旳感情。
如于谦旳《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以石灰自喻,体现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旳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旳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旳襟怀和崇高清白旳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方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
重要写法: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旳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方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1.读诗时要"想诗"。
诗中旳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自身固有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有旳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须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一)知人论世,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理解诗所体现旳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纲要根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现将诗歌鉴赏要点归纳总结如下:一、主要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1.借景抒情诗(从写作目的上划分):悟景(境)析情。
2.咏史怀古诗(从写作性质上划分):①感慨兴衰;②寄托哀思;③托古讽今。
3.伤春伤别诗(从写作内容上划分):①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寄寓人生感慨;②对亲朋、好友、爱人等的思念;③美人迟暮。
4.山水田园诗(从写作对象上划分):以境寄情(向往与厌恶)。
5.托物言志诗(从写作技巧上划分):①描写物之特征,摄取物之神韵、品性;②寄寓情感;③物人合一。
托物言志诗,通过三种技巧的共同运用达到表达心志、情操等目的。
6.边塞诗(从写作内容上划分):①抒写将士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战斗精神;②抒写边塞军旅生活,传达将士们的思念之情;③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
二、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①借景抒情;②营造氛围;③塑造背景或环境;④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或情操;⑤以景衬境、以景衬情;⑥奠定情感基调。
三、诗歌鉴赏内容要点1.形象①人形象,包括人物的品质、情操和思想感情;②景(环境)之特点;③物形象(咏物诗):物之特征。
2.表达技巧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②托物言志(象征);③反衬(对比、烘托);④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或双关)等;⑤虚实结合、动静结合;⑥用典;⑦调用角度,如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等。
3.语言①清新、自然、朴素(如山水田园诗);②豪放俊逸(如李白诗);③沉郁顿挫(如杜甫诗);④峻伟奔腾,雄浑豪迈(如边塞诗)⑤委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如用典诗和咏史怀古诗);⑥平实、直白(如白居易诗)。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一、复习提要广州市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因此,古诗词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6、运用技巧,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二、知识归纳1、内容归纳七――九年级课内和课外古诗词篇目和内容分类课内古诗词有30首,课外古诗词有11首是新课标的推荐篇目,共41篇2、典故归纳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看孙郎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6八百里..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分麾下炙,……马作的卢典故: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3、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4、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王湾次北固山下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杜甫望岳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陆游游山西村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木兰诗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杜牧赤壁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苏轼水调歌头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王安石登飞来峰4、考点归纳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5、艺术手法归纳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绚丽明快、清新淡雅、言简意赅、含蓄委婉、苍劲悲凉、豪放雄健等;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附:诗歌鉴赏常见的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三、例题精析主要题型:一鉴赏形象题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这首诗歌的第一题考查的就是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形象的鉴赏,答题时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抓住“早春”字眼进行想像;然后结合关键词语“近却无”进行分析,最后用通顺的语言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例如“草色”,语言力求优美;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关键在于能够紧扣重点词语进行赏析,语句通顺,其次才是语句有文采;.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二鉴赏语言题例题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分析:第二题考察的就是典型的语言鉴赏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思考,包括修辞、用典、句式等方面,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切入,抓住“聚”和“怒”这两个字进行分析;另外,在陈述理由时,要分点说明,即先说“聚”的含义,再说“怒”的含义,这样写,能够答到考点上,中考是踩点给分的;而且,也能使自己的答案内容清晰,便于阅卷老师的批改;“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三鉴赏表达技巧题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分析:这道题目的第二个问题,考察的是在尾联中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的问题;要回答好这类问题,首先要对“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从本题来看,在尾联中,重在写景和抒情,通过设问的方式,点出了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愁”字,表达了一种乡思之情;因此,答题时应仔细推敲尾联在写景上的特点,即抓住哪些词语,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合的;有了这样的思路,答题时才能答到考点上;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四点评思想内容题例题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分析:第二题考察了学生对诗歌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要做好此题,就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要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歌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期间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写的作品,所以题名“望岳”;诗中描绘了泰山磅礴的气势,雄伟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抱负非凡的广阔胸襟和对自己前途积极乐观的情绪;回答时还要联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的意思进行迁移,理解不畏艰险,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些意思,才能准确答题;,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⒉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五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例题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分析:这一题的考点是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答好此题,就要了解后庭花的指代义――是南朝荒淫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靡靡之音,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这一典故,只有了解这一典故,才能理解作者对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之时,仍沉迷于声色歌舞,不理朝政的激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积累在初中阶段出现过的典故,对于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在组织语言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例如本题,第一问就先要回答出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是怎样的,然后才说出其中的理由;要答好第二个问题,同样离不开对典故的熟悉,而且回答时还要规范,有条理;;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五、拓展练习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①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的情感;2、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②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5、读下列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①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②“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6、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句子是:为什么:7、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回答问题;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①此诗又名或,入乐后便成为别席离宴的绝唱;②诗中写饯别饮酒为什么用“更尽”而不用“更进”③诗的前两句除交代送别时间、地点与环境外,还有其它作用,请写出两点来;9、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节选自木兰诗(1)用现代汉语翻译“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根据诗意,揣摩画线的句子;请从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答;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叙述,让你想到什么②“不闻爷娘唤女声”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叙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10、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①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②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11、将下列景物与相关的情感连线:梅花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鸿雁凄凉悲伤的象征;草木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鸟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梧桐忠贞高洁柳树离别;松、竹、梅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月亮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12、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作者在写景中选取漂泊无定的扬花和叫着“不归去”的子规这两种景物,有何用意(2)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运用等颜色,烘托了气氛,表达了感情;14、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4)15、阅读过零丁洋,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颔联用和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 16、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7、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和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18、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何日遣冯唐”一典中,作者把自己比作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②对故乡无限依恋或对故乡的思念2、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②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3、①“浮云”是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是比喻义;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4、①开轩面场圃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一、评价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考点解读:1.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按题材的不同,可将古诗词分为以下几种:咏史怀古诗别离贬谪诗爱情闺怨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感怀诗谈禅说理诗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别离贬谪诗1.把握别离贬谪诗的思想内容别离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表达离愁憋绪,多迷恋、伤感。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表达自己的志向。
贬谪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2.注意送别诗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与作法。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3.留心贬谪诗词中的序或注释要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诗歌鉴赏提纲一、容1、历史背景2、作者经历生卒年、身世、生平、追求、遭遇、思想、性格〔著名诗人:屈原、渊明、白、杜甫、白居易、轼、辛弃疾、清照、陆游〕3、引用典故4、思想感情不同的提法:意思、容、思想、感情、中心思想、主旨、题旨、意图、意蕴效果:深刻、含蓄、鲜明、辛辣、冷峻诗歌的主旨往往是作者阐述的*种哲理,或者是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进展反思后的总结等等。
我国古代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建功立业、忧国忧民、羁旅行役、蔑视权贵、怀才不遇、怀古伤今等。
第二类归隐田园、寄情山水。
第三类忆友怀旧、思乡念亲、别恨离愁等。
5、意象和意境附:“近体诗六首“意象解读意象,是作者借以传递自己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中国古典诗歌开展到唐代已臻成熟,诗中对意象的运用吸收了前人之长,同时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很多“意象〞几乎成了表达*些特定情感、情绪的“代号〞。
下面以“近体诗六首“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为例进展说明。
“山居秋暝“:空山:“空〞为全诗的诗眼。
“空山〞点出山的寂静空旷。
在向往隐居生活的诗人眼中,这种“空〞是山的魅力之一。
“山〞似乎在等着他欣然来归,诗人只有置身于空山之中,心灵才会得到充实。
新雨:秋雨而“新〞,“新雨〞而“后〞,一扫季节、天气带来的阴郁沉闷之气,写出作者舒畅欣喜的心情。
明月:“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寄托了诗人们各种复杂的情感。
“明月〞要么成为良辰美景的组成局部,要么就是“不谙离恨苦〞的无情之物,反衬着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心忧患。
清泉:清泉之“清〞,与“浊〞相对。
“清泉〞代表了高洁出世的人生理想。
可它在山而清、出山而浊,又对有精神洁癖的诗人有警示的作用。
浣女:自西施浣纱的故事之后,“浣女〞形象已笼罩了一层浪漫色彩。
吴王夫差身边的西施象征沉重的“责任〞,溪边浣纱的西施却代表轻灵的“自由〞。
“浣女〞的笑声就是自由之歌。
渔舟:是隐居图画的典型容之一。
代表与山水合一的生活环境、卑微平凡却自得其乐的谋生方式。
. . .. . .诗歌鉴赏提纲一、容1、历史背景2、作者经历生卒年、身世、生平、追求、遭遇、思想、性格(著名诗人:屈原、渊明、白、杜甫、白居易、轼、辛弃疾、清照、陆游)3、引用典故4、思想感情不同的提法:意思、容、思想、感情、中心思想、主旨、题旨、意图、意蕴效果:深刻、含蓄、鲜明、辛辣、冷峻诗歌的主旨往往是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者是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进行反思后的总结等等。
我国古代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建功立业、忧国忧民、羁旅行役、蔑视权贵、怀才不遇、怀古伤今等。
第二类归隐田园、寄情山水。
第三类忆友怀旧、思乡念亲、别恨离愁等。
5、意象和意境附:《近体诗六首》意象解读意象,是作者借以传递自己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臻成熟,诗中对意象的运用吸收了前人之长,同时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很多“意象”几乎成了表达某些特定情感、情绪的“代号”。
下面以《近体诗六首》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为例进行说明。
《山居秋暝》:空山:“空”为全诗的诗眼。
“空山”点出山的寂静空阔。
在向往隐居生活的诗人眼中,这种“空”是山的魅力之一。
“山”似乎在等着他欣然来归,诗人只有置身于空山之中,心灵才会得到充实。
新雨:秋雨而“新”,“新雨”而“后”,一扫季节、天气带来的阴郁沉闷之气,写出作者舒畅欣喜的心情。
明月:“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寄托了诗人们各种复杂的情感。
“明月”要么成为良辰美景的组成部分,要么就是“不谙离恨苦”的无情之物,反衬着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心忧患。
清泉:清泉之“清”,与“浊”相对。
“清泉”代表了高洁出世的人生理想。
可它在山而清、出山而浊,又对有精神洁癖的诗人有警示的作用。
浣女:自西施浣纱的故事之后,“浣女”形象已笼罩了一层浪漫色彩。
吴王夫差身边的西施象征沉重的“责任”,溪边浣纱的西施却代表轻灵的“自由”。
“浣女”的笑声就是自由之歌。
渔舟:是隐居图画的典型容之一。
代表与山水合一的生活环境、卑微平凡却自得其乐的谋生方式。
不过,诗、画中的渔、樵都是被作者美化了的,与现实中的渔、樵是两码事。
王:是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不见得是真的“王之”。
诗中的王总是徘徊在“留”与“归”的矛盾中。
身为“王”却向往隐居山野,诗人似乎有意加大身份的落差,以求诗句能对读者心灵有更大的冲击力。
《登高》:猿:诗词中时常传来它们的声音,悲凉又带一点儿神秘。
这声音虽然来自陌生的山野,却总能在失意的诗人心上激起共鸣。
落木:飘向地面的落叶代表“短暂”,它总是提醒诗人,年华易逝、生命脆弱,而它静静地躺在地上时,无奈中又有一种悲壮意味。
长江:水是流动的,长江却象征“永恒”。
个人的小小悲欢、历史的代代兴替,在一路高歌的长江身边都只有无话可说、自惭形秽。
台:平顶而高出地面的建筑物,便于远眺。
登高远眺,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平面状态,诗人往往获得特殊的体验。
诗词中,“台”是诗人抒情的起点。
霜:鬓上霜,和地上霜一样既冷且静。
它悄悄地来临,冷冷地闪光,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东西。
镜中霜鬓是岁月的刀痕,诗人只能黯然以对。
酒:酒带来沉醉、带来灵感、带来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酒是一道闸门,当这道闸门也关上(“潦倒新停浊酒杯”)时,诗人只好无奈地咀嚼现实中的苦难。
《蜀相》:碧草:碧草代表生机,“碧”即是春色。
它越是纯净鲜润,与诗人心理现实的反差就越大。
当诗人心不再有生机勃勃的兴奋,“碧”也成了刺得人心痛的颜色。
黄鹂:鲜妍而且欢快,如不识愁滋味的小儿女。
诗词中它的歌唱要么烘托诗人的喜悦,要么反衬了现实的沉重。
英雄:诗词中的英雄都已故去,后人只能站在历史的废墟上想象他们的雄姿,其生前辉煌和身后惨淡有时勾起诗人心中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有时让诗人看到前人丰碑之下自己的矮小身影。
《石头城》:空城:“空城”暗示的是大动荡大破坏。
遭受苦难的人也许有惊心动魄的命运巨变,但诗句中只有静默的城墙,讲述着无声的故事。
诗人听懂了,也希望读者能听懂。
女墙:“女墙”之名引人遐思,这一名称有和平生活的色彩,可它的位置功用却注定了它逃不开争战。
《锦瑟》:锦瑟:富丽、精巧。
可以发出优美的声音,可它在诗人的轻抚下静默时的形象更加动人,当它从岁月的尘封中展露华贵的容颜时尤其动人。
蝴蝶:它与庄周的名字永远地联结在一起,象征迷离的身份、陷于悖论的处境。
诗人因悲生悟,又似悟实迷。
写下字句的只能是蘧蘧然的庄周,栩栩然的蝴蝶是另一种境界,只能在梦中一见。
杜鹃:“杜鹃”是花名也是鸟名。
鸟名又有杜宇、子规等多种。
名字与鸣叫声一样扑朔迷离。
春归时节本已让人伤感,它的鸣叫似从遥远的故乡传来,往往触动诗人最脆弱的一根心弦。
珠泪:蚌病成珠,心酸流泪。
蚌的痛苦凝结成珍珠,诗人的泪水化成了诗句。
珠泪是表达出来的痛苦,能写诗,是一件幸运的事。
《书愤》:中原:中原在宋以后的诗词中总是成为诗人眺望的地方,代表了未抒解的家国之恨和未实现的英雄之志。
瓜洲:江南江北分界之地,一边是烽火中原,一边是烟雨江南。
瓜洲是军事要地,也是让诗人徘徊伤感的驻足地、观察点。
铁马:战争的象征,给人以冷而硬的印象。
在诗词中凝聚着作者对“战争”的感受。
长城:边关的标志。
地理上的长城是安全地区的边界,众口传诵的名将是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二、语言1、文言写成2、特殊词法(使动、意动)3、特殊句法①省略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②倒装句:春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一夜飞度镜湖月。
多情应笑我。
③名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4、特色通俗、典雅、朴实、平淡、华丽、绚烂、简洁、洗练、诙谐、委婉、含蓄5、了解鉴赏语言的常用术语如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质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绚丽(文采绚烂,词藻华丽)、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沉郁、雄浑、有节奏美、音乐美等等。
6、熟悉名家名派的不同语言风格名家如渊明的闲适恬淡、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自然、诗中有画、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轼的豪放、清照和柳永的清丽、辛弃疾的慷慨悲壮等。
名派如山水田园诗派的清新优美、恬淡宁谧、边塞诗派的悲凉慷慨、豪放派的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的语言清丽、缠绵悱恻等等。
同一作家的总体风格大致不变,但也不尽相同,尤其要注意特例。
如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但也有充满慷慨之气的边塞诗作《使至塞上》《观猎》。
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也有豪气昂扬的作品《夏日绝句》。
所以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形式1、表达方式①(狭义)记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说明;议论(P209、4);抒情(直接—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古典诗歌的常见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这一情景来抒发感情的方式。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来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操,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篇有名的托物寓意的小诗,它通过咏蝉传达出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4、借事抒情.古典诗歌除借助景、物来抒情外,往往还借助一些“事”(即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情,如“折柳、吹笛”等可以理解为借事抒情,抒发离情别绪。
5、借古喻今(怀古伤今),这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方面的经验或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鉴戒。
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借此以表达诗的主旨。
②修辞:比喻、拟人、夸、对比、对偶、双关、反语③艺术手法:象征、虚实、铺垫、渲染、衬托、白描、工笔、勾勒、浓墨重彩、精雕细刻、起伏跌宕、欲扬先抑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1、比喻是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描写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以“芙蓉”比面,以“柳”比眉,以“梨花”比容颜,以“雨”比泪痕。
2、拟人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将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3、夸可以说是诗人为表达难言之意、描摹难传之状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放大镜”。
如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若用地理常识科学标尺衡量,可说纯属撒谎。
可是读者并没有对这首诗的真实性发出疑问,反而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感情的愉悦与行舟的轻快。
4、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际遇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5、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所谓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以次要事物来正面衬托主要事物。
有以哀衬哀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用落叶纷纷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种苍凉气氛,衬托诗人的沉郁感情。
有以乐衬乐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用明媚开朗的(白日)和翠色可人的美景(青春),来衬托诗人那种兴奋难遏的感情。
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条件,以次要事物的反面衬托主要事物的正面。
它或以乐衬哀,或以苦衬乐,或以动衬静。
如“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闹衬静;“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则是色彩上的反衬。
衬托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段。
我们常说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6、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实际意思是木兰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7、双关即利用词语间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讲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是另有所指。
它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