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39.07 KB
- 文档页数:2
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对28例(30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结果术后追踪观察3~12个月,平均眼压(16.22±3.36) mm hg;视力:指数\/1 m 2只眼,0.1~0.4 15只眼,0.5~0.8 13只眼。
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本组病例未发生前房出血、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使手术一次完成,既能维持正常眼压,又能提高视力,而且手术不需昂贵设备,医疗费用少,适合社区基层医院特别是贫困山区开展。
[关键词] 青光眼;白内障;小梁切除术;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图分类号] r7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027-02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以往多采用两步法,即先行抗青光眼手术,待眼压控制后,再行白内障手术。
此法长期控制眼压较好,但需2次手术伴有2次并发症的危险[1]。
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根椐不同情况选择切口,不仅可避免损伤结膜巩膜组织,并具有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使术后眼压达到单纯小梁切除术效果,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2],但是超声乳化系统价格昂贵,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尚难于推行[3],笔者随机选取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8例(30只眼)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8例(30只眼),男13例(15只眼),女15例(15只眼),年龄35~90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18例(20只眼),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并发白内障9例,外伤白内障继发青光眼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作常规的全身和眼科检查,术前眼压在25~50 mm hg,平均眼压(31.93±6.26) mm hg。
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实际效果。
方法:对56例(62眼)白内障施行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56例(62眼)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0.5者55眼(88.71%),术后三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58眼(93.55%)。
结论: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患者经济负担小等优点,适宜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白内障;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白内障是一种眼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1]。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减退和视物模糊。
白内障已成为我国首位的致盲原因[2]。
目前白内障的治疗,迄今尚无特效药物[3]。
当白内障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时,应手术治疗。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具有创口小、不需缝合切口、切口愈合快、前房维持好、易于处理术中并发症、术后反应小等优点,并且简便易行,安全可靠[4]。
我院自2007年至2009年表面麻醉下行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2009年,我院对56例(62眼)白内障施行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本组患者均为健康无其他病症,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8岁。
术前视力:手动/眼前~0.3,无眼部手术外伤史。
1.2手术方法:白内障术前常规准备,术前1小时复方托吡卡胺散瞳2次,0.75%盐酸奥布卡因术前点术眼2次,从10点至1点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暴露角巩膜缘及部分巩膜,在角巩膜缘上方做反眉行切口,切口顶端距角巩膜缘1.5~2mm,弧长为6~7mm,切口长度视晶体核的硬度而定,用隧道刀做深度为0.2~0.3mm的角巩膜隧道,隧道向透明角膜内延伸1~1.5mm,用3.2mm穿刺刀穿透入前房,自制截囊针环形撕囊,进行水分离与水分层,将晶体核分离完全,用Sinskey钩以机械方式将核脱至前房。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目的:探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580例(627只眼)白内障行非超声乳化的小切口摘除,植入直径为6.0 mm的PMMA一体型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1周内裸眼视力高于0.5达到85%,术后2个月裸眼视力高于0.5者达90%。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的差异分别为:(1.18±0.58)、(1.06±0.48)、(0.56±0.38)D。
结论:改良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人工白内障摘除及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标签: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及PMM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在我国广泛应用,但手术切口(10~12 mm)所引起的较高度数的角膜散光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已被眼科医师所认识。
目前多数患者就诊时为成熟期或近成熟期,在广大农村过熟期也有之,晶体核心大而硬,囊膜弹性差,悬韧带脆弱,显然已不是超声乳化的适应证[1]。
且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因设备昂贵及费用较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推广受到了限制。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结果可与超声乳化术相媲美,而且经济实惠、简便易行、安全可靠,自问世以来,已逐渐被人们接受。
我们在2003年3~12月采用改良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580例(627只眼)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580例(627只眼),男259例(276只眼),女321例(351只眼)。
年龄31~95岁,平均68.2岁。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567例(611只眼),外伤性白内障10例(1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3例(6只眼)。
术前视力光感-0.4,核硬度0~3级332只眼,4级以上295只眼。
资料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采集,隧道刀、晶体圈套器、冲洗针头均为国产。
1.2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麻醉,作以上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在上方或颞上方作5.5 mm的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深度为巩膜厚度的一半,外切口距角膜缘2.0 mm,内切口位于角膜缘内1.5 mm的透明角膜。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选择276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视力恢复情况,和散光度、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视力恢复情况差异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术后散光度、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疗效佳,值得在临床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非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白内障属于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由于各种因素如老化、遗传、局部性的营养障碍、外伤、免疫功能出现异常,以及辐射等因素导致患者晶状体代谢发生紊乱,使晶状体变得混浊[1]。
目前治疗白内障主要以手术为主,能使大部分患者的视力恢复,乃至接近正常值[2]。
我院对收治的182例白内障患者采用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视力恢复速度快、费用低等优势,本组182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从2010年4月——2012年4月共收治276例白内障患者,其中男129例,女147例;年龄在(42-80)岁,平均年龄为(54.7±10.3)岁。
经检查,202例单眼,74例双眼,一共有350眼。
根据患病的性质分类:195例老年性白内障、119例代谢性白内障、11例外伤性白内障、25例并发青光眼。
根据核的硬度来分级,其中11眼ⅰ级、88眼ⅱ级、209眼ⅲ级、42眼ⅳ级。
1.2 组别分类本文的182例白内障患者为治疗组,给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并在医院内随机选出168例白内障患者,给予超声乳化技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白内障的类型、手术前的视力度数,以及核硬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