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市乌拉满族旅游文化与汉英翻译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The Urad ethnic minority in China has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ing a unique tradition of folk song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These folk songs reflect the Urad people's close connection to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ir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s the world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there is a growing nee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traditional songs into other languages to help preserve and promote Urad culture.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乌拉特民歌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一步挖掘乌拉特民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意义,以期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原汁原味的传达出乌拉特民歌所承载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观。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拓展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乌拉特民歌翻译领域的应用,提高汉英翻译乌拉特民歌的质量和准确性,为乌拉特民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推广做出贡献。
通过深入探讨生态翻译学在乌拉特民歌翻译中的应用,为未来其他民族音乐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1.3 研究意义乌拉特民歌是蒙古族乌拉特人民的独特音乐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底蕴。
2018年第:/_总第79。
期)大放f_小议吉林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提升左丹(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随着吉林省旅游国际影响力的逐年提升,将吉林省旅游外宣资料客观准确地翻译给国外旅游者,实现旅游外语 翻译资料的外宣功能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提升吉林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质量的策 略,阐述了研究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一、研究状况述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国际影响力逐渐提高,各行各 业日益兴盛,旅游业不断壮大。
旅游外宣翻译要客观准确地 反映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这一问题值得我国旅游业关注和 研究,也是借以提升区域文化传播度、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快 速发展的重要实践研究。
吉林省内很少有学者对旅游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他们 多从吉林省旅游 的发度研究,的《吉林省本土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王奇的《吉林省历史文 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整合开发研究》、李振军的《吉林省旅游 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等。
有个别学者从生态学视 对旅游外宣 进行研究,《吉林省 旅游文化的特点及汉英翻译研究》中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研 究吉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译 中提高译文 等。
吉林省地 ,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领域有重要地。
吉林省是一个旅游 大省,仅拥有连绵的山脉、的查干湖等优美的自然资源和地,有 客的少 文 ,有历史的、。
吉林省是一个多 省,全省共有48个少 ,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劳作中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少数民族文化。
吉林省 有的 、、林、草原、湿地、火地貌、少风等禀赋做文章,推出白风光、伪满史、山温泉、雾凇奇观、冬季狩猎、天然滑雪、边疆风情等消夏避 暑、体验等旅游精品项目和精品线路,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和认可。
随着吉林省客源市场的不断拓宽,吉林旅游的国际影 响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旅游外宣文”的翻译重要性 日益突显,把吉林省 的旅游 通过精准贴切的文本翻译展示给国外游客,是个极其关键的问题。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分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不同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的传播。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然而,传统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生态翻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问题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翻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中,生态翻译学的原则常常被忽视,导致翻译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常常忽视了翻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翻译的生态化,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这一原则常常被忽略,导致传统文化的生态性和整体性无法在翻译中得到体现。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常常存在着文化价值的失真。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蕴含着许多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
然而,由于翻译的目的性和现实需求,翻译常常将传统文化简化或扭曲,导致价值观念的丧失。
再次,语言的转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的一个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常常包含着深奥的意味和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这些语言特点在翻译中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呈现,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存在的困境还包括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差异等问题。
翻译人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足,导致翻译中的误差和不准确性。
三、生态翻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翻译人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眼光。
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地翻译出合适的表达方式。
其次,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和保护原文的生态性和整体性。
不仅要翻译文字的表层意义,更要传达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研究摘要:生态翻译从提出到理论框架构建,再到应用翻译研究,已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在翻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利用生态翻译三维转换理论,探讨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力求提高当地旅游文本翻译质量,吸引更多境外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中华文化向外传播。
关键词:生态翻译;三维转换;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132-02收稿日期:2018-12-06基金项目:2017年河套学院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乌拉特文化汉英翻译研究”(项目编号为HYSY201729)作者简介:李丛森(1986-),女(汉族),黑龙江省双鸭山人,硕士,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翻译。
一、生态翻译三维转换理论概述生态翻译由胡庚申提出,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
其核心理论包括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三维转换等。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的重要方法,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指译者在语言形式方面的适应性转换,并且这种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文化维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困难,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
交际维指译者还应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实现。
语言维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比较、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差异,二者在词法、句法、逻辑、遣词造句、行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译者要提高自身的语言、逻辑和表达能力。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应选择契合度较高的词汇,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生态语境,使英语读者能够流畅地读取译文、理解其意义,尽可能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市乌拉满族旅游文化与汉英翻译研究刘力源;王范杰【摘要】文化旅游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具备极为鲜明的文化旅游特色,可以吸引到中外游客的目光.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乌拉满族文化的汉英翻译,旨在指导译者翻译出可以促进中外交流的译本,让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创造出更大的现实经济价值.【期刊名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5)004【总页数】3页(P122-124)【关键词】乌拉文化;生态翻译学;汉英翻译【作者】刘力源;王范杰【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吉林 13210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吉林 132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吉林市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旅游文化名城,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是其主要旅游文化特色之一。
作为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满语“乌拉”即为汉语的“沿江”之意。
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主要集中于乌拉街满族镇。
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位于吉林市龙潭区,古称“洪泥罗”城,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1]。
五任清朝帝王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
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悠久的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涉及饮食、节日、建筑、民风等方方面面。
独特的吉林市乌拉文化具备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也迫切需要保护、开发,与时代相结合走出国门[2]。
因此,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需要更加准确、易懂、优美。
生态翻译学,则对于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研究给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其提供理论支持,有较强的指导性。
吉林市的乌拉文化极具满族特色风情,以乌拉镇为切入点,不难发现作为中国满族文化第一镇的乌拉镇,承载了最古老、最原味的满族文化。
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在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汉英翻译策略。
乌拉特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素有“内蒙古南大门”之称,其生态环境独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因此,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翻译生态翻译是指翻译过程中关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翻译观念,是翻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一种翻译形式。
生态翻译强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翻译过程中,包括词汇、语法、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二、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翻译特点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翻译要求考虑到以下特点:1. 多元民族语言乌拉特前旗地域辽阔,多民族共存,旅游文本中存在汉语、蒙古语、藏语等多种语言用词,翻译需要考虑语言多样性。
2. 生态环境乌拉特前旗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本中需要涉及大片草原、湖泊、林区等各种自然环境,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翻译特点。
3. 地方文化乌拉特前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旅游文本中涉及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地方文化内容,翻译需要注重文化特色和文化差异性。
三、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应该充分考虑到原文的特点,并合理运用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具体策略如下:1. 注意语言多样性乌拉特前旗的旅游文本中存在多种语言,翻译应该根据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2. 关注生态环境翻译乌拉特前旗的生态环境独特,翻译时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特色的翻译,例如“大片草原”可以翻译为“vast grasslands”。
3. 注重文化特色乌拉特前旗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翻译时应该注意注重文化的传递与表达,例如“蒙古包”可以翻译为“yurt”。
4. 完善旅游词汇乌拉特前旗的旅游词汇比较特殊,翻译时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和文化内涵对词汇进行选择和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新兴领域,以关注自然、人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为特点。
乌拉特民歌作为蒙古族特有的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生态传统和文化内涵。
在全球化的今天,乌拉特民歌的传播和翻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问题,旨在揭示生态翻译学在民歌翻译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乌拉特民歌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将生态翻译学理念引入乌拉特民歌翻译实践中,有助于增强民歌在国际间的传播和认知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乌拉特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是分析乌拉特民歌在生态翻译学中的意义和特点,探讨其在汉英翻译中的挑战与可能的解决策略;二是通过实践探讨生态翻译学在乌拉特民歌翻译中的应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实践效果;三是讨论生态翻译学在乌拉特民歌翻译中的可行性,确定其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为生态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探索乌拉特民歌翻译的新途径,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 正文2.1 生态翻译学概念解析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关注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更注重翻译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应该对环境造成破坏。
在生态翻译学的理念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生态和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生态翻译学倡导翻译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和保护生态环境。
这种新的翻译理念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文的意义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翻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应该对环境造成破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译在生态中文翻译学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文翻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生态平衡的观念:
- 和谐(Harmony)
- 平衡(Balance)
- 循环(Cycle)
- 生态(Ecology)
- 自然(Nature)
2.尊重大自然的思想:
- 大自然(Nature)
- 天地(Heaven and Earth)
- 四时(Four Seasons)
- 農耕文化(Agricultural Culture)
3.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念:
- 人与自然的和谐(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 和衷共济(Coope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 尊重生命(Respect for Life)
4.生态保护与环境意识:
- 绿色发展(Green Development)
-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生态中文翻译时,除了直译,还需要考虑文化
背景和语境的差异,尽可能准确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和价值观。
同时,也要注重翻译的简洁性、流畅性和易理解性,以便更好地传播和推
广生态观念。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的翻译学理论,通过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翻译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在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中,生态翻译学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将通过初步探索,讨论乌拉特民歌的生态翻译。
乌拉特民歌是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它们传承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智慧。
在进行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生态信息,努力将这些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的受众。
我们需要理解乌拉特民歌中所蕴含的生态观。
乌拉特民歌通常吟唱自然风光、动物、植物等元素,反映了乌拉特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敬。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传达这种生态观,使目标语言的受众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机和美丽。
乌拉特民歌中常常运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自然界的美和力量。
在翻译这些隐喻和比喻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原文的形象感,并与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相契合。
乌拉特民歌中常常用“大海”隐喻广袤的草原,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ocean”或者其他类似的形象词,传达出原文隐喻的力量。
乌拉特民歌的节奏和音调对翻译也有很大的影响。
乌拉特民歌通常是口头传承的音乐形式,其中融入了乌拉特人的情感和情感,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
在翻译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原文的节奏和韵律,以使目标语言的受众能够感受到乌拉特民歌的独特魅力。
生态翻译学为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通过注重乌拉特民歌中所蕴含的生态观和生态词汇,传达隐喻和比喻,保持原文的音乐特点,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传达乌拉特民歌中所表达的生态智慧和美感。
乌拉特民歌的生态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作为蒙古族的主体,乌拉特民歌是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文化内涵。
生态翻译学是以认同语言的对等性、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为原则,将翻译过程置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互动的语境之中进行的一种翻译学研究。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的问题及对翻译策略的启示。
一、乌拉特民歌的艺术特征及翻译难点乌拉特民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音乐形式,它采用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传统方式,以蒙古族独特的节拍和声音传达出自然美、生命美和情感美。
乌拉特民歌以其声乐技巧、唱腔优美流畅、独有的韵律感和表达力,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
它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独特的调式乌拉特民歌调性奇特,分为三大类:吉祥调、悲痛调和祈福调。
吉祥调为主要的歌曲形式,此调式明快欢快,广泛流传于乌拉特族群体中;悲痛调多采用低音调式,表现痛苦和离别的主题,代表性曲目有《蒙草原上》、《马头琴》等;祈福调常常以慢板为主,表现感恩和求神的主题,代表作品有《空谷幽兰》、《蒙古萨满之歌》等。
(二)深邃的文化内涵乌拉特民歌不仅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对祖先和故土的思念和感激,以及对牧民生活和草原精神的赞颂。
(三)复杂的音韵结构乌拉特民歌表达较为复杂,其音韵结构比较深奥,需要歌唱者将人声和马头琴、马鞭的声音融合成一种完整的音乐形式。
在音乐创作和演唱方面,要求演员在各个方面都要达到精湛的水平,唱腔优美、节奏鲜明、情感表达得体,才能真正诠释好乌拉特民歌的内涵。
乌拉特民歌的翻译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差异乌拉特民歌的创作和演唱语言多为蒙古语,与目标语言汉语和英语存在明显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差异,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意把握原文语言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合理的转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商标英译解读胡燕【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Tradema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ales of goods. Recently, a great number of Chinese goods have been ex-por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erefore, the issue of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em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 -translatology, which comprise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e dimension and social dimens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temming from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optimiz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emarks.%商标对于产品的销量具有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大量的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汉语商标的翻译问题也备受关注。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借鉴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以及“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的翻译方法研究汉语商标英译,以期解决汉语商标英译中的问题,促进商标翻译的发展。
【总页数】3页(P99-101)【作者】胡燕【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新词英译策略分析——以2018年度汉语新词为例 [J], 张美;王荣媛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新词英译策略分析--以2018年度汉语新词为例 [J], 张美; 王荣媛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J], 胡文婷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J], 胡文婷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J], 熊紫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和原理,接着探讨了乌拉特民歌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然后分析了当前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乌拉特民歌的独特之处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可以为生态翻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文化背景,研究现状,翻译方法,视角,成果,未来方向1. 引言1.1 介绍研究背景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领域的新兴分支,致力于研究翻译在生态环境中的角色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翻译学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
乌拉特民歌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意义和文化价值。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乌拉特民歌在汉英翻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当前,关于乌拉特民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民族音乐学和文化研究领域,而对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研究尚未有系统性的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丰富翻译学理论,促进文化交流和生态保护的深入发展。
1.2 阐明研究意义阐明研究意义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的重要性和意义。
乌拉特民歌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通过研究乌拉特民歌的翻译,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拓宽人们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2. 正文2.1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和原理生态翻译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翻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翻译学的框架下,翻译被视为语言之间的转换,而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被看作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考虑到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浅析吉林省满族说部的生态翻译学研究作者:孙丽华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24期摘要:满族说部源自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满族自古以来流传的民间讲述形式,展示了民族迁徙、族际交往与征战的历史画卷,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同时还有天文地理、动植物种类等北方少数民族丰富的知识。
满族说部情节完整,气势宏大,再现了满族文化自然积累、发展的原生形态。
吉林省满族说部的翻译研究首先要从翻译理论的适用性入手。
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吉林省满族说部的翻译研究,立足于满族说部深厚的历史文化层面,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取得语言生态的动态平衡,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忠实地传递语言信息,在交际层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得以体现,注重译文的预期功能,优化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满族说部;生态翻译学;适用性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2-01满族说部源自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满族自古以来流传的民间讲述形式“讲古”,其讲述和传承部族英雄事迹,追念祖先,教育后人,增强民族或宗族的凝聚力。
满族说部中展示了民族迁徙、族际交往与征战的历史画卷,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同时还有天文地理、动植物种类等北方少数民族丰富的知识。
满族说部情节完整,气势宏大,再现了满族文化自然积累、发展的原生形态。
2006年5月,满族说部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抢救满族说部这一重要的口头文化遗产,吉林省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抢救、发掘和整理满族说部的工作。
专家学者对满族说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然而,无论是纵观满族说部的研究历史,还是横向考察当前最前沿的满族说部研究成果,很难找到研究满族说部的语言特征并将其翻译成英文等不同国家的语言,使其得以在域外广泛传播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满族说部翻译的适用性探讨吉林省满族说部的翻译研究首先要从翻译理论的适用性入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作者:李丛森李刚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04期摘要: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指导,以王宏印教授《鸿雁》英译本为基础,初步探讨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研究,指出译者在民歌汉英翻译时要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提出民歌翻译应注意事项,对日后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乌拉特民歌; 汉英翻译中图分类号:H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4-154-002一、引言“一带一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平台。
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翻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翻译策略、美学研究、译介研究、文化传播、不同地区及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翻译研究,但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研究仍相对匮乏。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指导,以王弘印教授的《鸿雁》英译本为基础,对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进行初步探讨,指出在民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转换,使英文读者理解民歌要表达的意思和文化内涵,促成有效交际,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乌拉特民歌概述乌拉特,蒙古族部落名称,意为“能工巧匠”。
乌拉特民歌于2011年收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中的乌拉特民歌指的是近现代乌拉特蒙古族民歌(1840-),即鸦片战争以后内蒙古西部乌拉特地区的民歌。
它主要在四个地区流传,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包头西部蒙古族居住地区。
乌拉特部落在进入河套平原后,其民歌仍保留着科尔沁民歌的某些特点,在三百余年的发展中,融合了鄂尔多斯、阿拉善、喀尔喀等毗邻地区民歌的特点,体现出多元化风格特点。
乌拉特民歌体裁种类丰富,几乎涵盖了乌拉特人所有的生活领域,因此它又被称为是“乌拉特生活之歌”。
乌拉特民歌可分为赞歌、思乡曲、宴歌、爱情歌、时政歌等类别。
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希望能够通过对生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提高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质量。
一、生态翻译理论介绍生态翻译是由加拿大翻译学者韦雷教授创立的一种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该尊重生态环境和文化多样性。
生态翻译的核心理念是“生态平衡”和“文化共生”,即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二、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特点乌拉特前旗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下辖的一个旗,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而被誉为“内蒙古的绿色明珠”。
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主要涉及其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1.自然元素丰富:乌拉特前旗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大柴旦自然保护区之间,拥有丰富的草原、沙漠、湖泊等自然景观。
2.多民族文化共存:乌拉特前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得以共存。
3.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乌拉特前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乌丹城、格勒巴博物馆、阴山道教文化遗址等。
1.尊重自然环境: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中涉及到了丰富的自然元素,翻译应该尽量还原其自然美景,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其自然的原始美。
例如:草原风光原文:乌拉特前旗的草原景色如画,有着茂密的牛奶草、兴安松、野花等。
2.保护生态环境:在翻译中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倡生态旅游,让读者了解到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例如:沙漠保护原文: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是全球最大的冷漠之一,它的保护意义重大。
译文:The Tengger Desert is the third largest desert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largest cold deserts in the worl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3.尊重跨文化差异:乌拉特前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翻译应该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展示多元的文化魅力。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乌拉特民歌是蒙古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对乌拉特民歌进行翻译已成为当前翻译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过去的研究中,从传统翻译理论和方法出发,人们对乌拉特民歌的翻译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难以完全准确地表达其原汁原味。
有必要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传承和弘扬乌拉特民歌的文化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探讨乌拉特民歌的翻译困难与挑战,探索生态翻译学在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并最终为提升乌拉特民歌翻译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态翻译学将为我们带来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和思考,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问题,重点分析乌拉特民歌的特点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实践操作和方法论的探索,旨在探索生态翻译学在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中的应用,提出相关的启示并展望生态翻译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此研究,旨在促进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工作,同时探讨生态翻译学在音乐翻译领域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意义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研究领域,其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乌拉特民歌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研究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对于推广蒙古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乌拉特民歌的翻译,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其原本的生态与环境意义,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探索生态翻译学在乌拉特民歌翻译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度,为中外文化间的交流搭建桥梁。
对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进行初探,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为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英语作文Jilin City is a city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is home to the Ura-Maon ethnic minority. The Ura-Maon people hav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s distinct from the Han Chinese majority. Let me tell you more about the Ura-Maon culture.The Ura-Maon people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which is a member of the Tungusic language family. They also havetheir own traditional clothing, music, and dance.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of the Ura-Maon people is colorful and embroidered with intricate patterns. It is often made of silk or felt. Ura-Maon music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horse-head fiddle and the suona, a type of wind instrument. Ura-Maon dance is energetic and often performed in groups, with dancers dressed in their traditional attire.吉林市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城市,是乌拉满族的故乡。
吉林市旅游宣传资料英文翻译现状及策略探析作者:吴琼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1期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吉林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旅游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吉林市的旅游人次逐渐提升。
当前吉林市旅游影响力不断增强,为了满足国外游客需求,需要对旅游宣传资料进行精确翻译。
本文将具体探讨吉林市旅游宣传资料的英文翻译现状及应对举措,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吉林市旅游宣传资料英文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102-02在旅游宣传过程中,译者占据至为重要的位置。
宣传翻译具有特殊性,关乎国家对外交流的水平,因此,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国外游客的心理,达到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目的。
一、研究情况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旅游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为了扩展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需要对旅游资料进行翻译,反映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工作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关注的重点,成为我国旅游业研究的中心内容。
为了推动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加速区域旅游文化的传播,应该发挥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实效性。
[1]当前吉林市很少有学者对旅游宣传资料的英文翻译问题进行思考,一些学者立足吉林省旅游经济视角,对旅游资料的开发进行了分析。
李茜燕在相关著作中论述了吉林省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本土文化的保护。
王奇在相关著作中分析了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路径,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还有一些学者立足生态学视角,对旅游资料的翻译问题进行了研究。
陈杰在相关论述中分析了吉林省旅游文化的特点以及汉英互译的现状,强调要提升译文质量。
吉林市处于我国的东北部,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东北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吉林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吉林市拥有一碧如洗的松花江,拥有贯穿城市的山脉,拥有美丽的雾凇,拥有热情好客的居民。
吉林市分布着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和遗址资源,参观历史文化古迹、饱览遗址资源,可以领略时代的发展变化,感受城市的巨大变革。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市乌拉满族旅游文化与汉英翻译研究刘力源,王范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吉林132101)摘要:文化旅游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
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具备极为鲜明的文化旅游特色,可以吸引到中外游客的目光。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乌拉满族文化的汉英翻译,旨在指导译者翻译出可以促进中外交流的译本,让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创造出更大的现实经济价值。
关键词:乌拉文化;生态翻译学;汉英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of Manchu Tourism’s Culture in Jilin City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LIU Liyuan,WANG Fanjie(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Jilin132101)Abstract:The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ays of tourism constantly.TheManch culturecan attract a lot of tourists’attention who come from both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by Long history, special national custom,and distinct feature of cultural tourism.The research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nch culture in Jilin city,which ba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is aimed at guiding the translators to translate the version.This version can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d create more real economic value.Key words:Manch culture;Eco-Translatology;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1引言吉林市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旅游文化名城,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是其主要旅游文化特色之一。
作为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满语“乌拉”即为汉语的“沿江”之意。
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主要集中于乌拉街满族镇。
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位于吉林市龙潭区,古称“洪泥罗”城,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1]。
五任清朝帝王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
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悠久的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涉及饮食、节日、建筑、民风等方方面面。
独特的吉林市乌拉文化具备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也迫切需要保护、开发,与时代相结合走出国门[2]。
因此,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需要更加准确、易懂、优美。
生态翻译学,则对于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研究给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其提供理论支持,有较强的指导性。
2吉林市乌拉文化汉英翻译现状吉林市的乌拉文化极具满族特色风情,以乌拉镇为切入点,不难发现作为中国满族文化第一镇的乌拉镇,承载了最古老、最原味的满族文化。
乌拉满族文化以其独有的风情,影响着一代人,也影响着文化自身。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乌拉文化同世界所有文化一样需要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碰撞。
而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则是实现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重要桥梁之一。
但是基于吉林地区英语翻译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原因,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普及性范围不广吉林市乌拉文化若想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更收稿日期:2016-07-01基金项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科研青年基金项目(吉农院合字[2016]第Q04号)作者简介:刘力源(1980-),女,吉林省磐石市人,讲师,从事英语教学。
··122好地向其介绍文化魅力,必须做好景点的汉英翻译工作。
但在吉林市乌拉文化区,即乌拉镇,大部分旅游景点存在着“以汉语旅游词为主,外文旅游词鲜有其见”的现象。
乌拉街镇整个乌拉文化景区处于规划建设阶段,从目前的景区建设中,还是以汉语的旅游介绍词为主,基本很难见到英文的旅游介绍词。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大力普及和其便利性使之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很大一部分西方游客会通过网络了解一座旅游城市,了解一些旅游文化的细节,但在网页上有关英文的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旅游信息却寥寥无几,存在很大缺口。
2.2规范程度较低,专业性有待加强吉林市乌拉旅游文化目前主要针对人群仍然是国内游客,因此,在旅游景点介绍词的汉英翻译上,因经验不足存在着规范程度较低,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仍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
3生态翻译学内涵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翻译学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翻译行为,以期可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得到更为合理的翻译文本。
这一学说,在2001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且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翻译的理解在于“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3]。
总体上看,对于翻译,生态翻译学将其分九个核心研究点: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事后惩罚[4]。
在这个理论中,翻译行为是立足于译者,译者即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中心。
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翻译行为可理解为适应过程,也就是生态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译者需要根据原语文本做出改变进而适应于目标语语言环境。
即可以理解翻译是译者不断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的过程。
对于旅游翻译来说,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3.1译者为中心综合分析翻译生态学,不难发现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翻译的中心点放在了译者这一环节上。
译者即为翻译生态中的主导者。
当然,基于此理论,要求译者必须满足较高的要求。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语言基本功。
这也是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要求。
其次,译者要有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
这项要求是基于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
只有译者拥有丰富的过硬的中西方文化背景,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三维”转换。
再次,译者要有自己的创造力。
翻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再创作过程。
如果译者呆板,恪守教条,那么译文必将难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环境。
这可以理解为“译有所为”。
最后,则要求译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于动手查阅资料,进而得到高质量译本。
3.2翻译的适应性从生态翻译学中剖析翻译行为,即为原语文本不断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的过程。
当然,这其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比如生态范式、关联和序列、生态理念以及翻译的生态环境。
综合考虑后,译者需要考虑自己翻译文本的适应性,译文是否可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5]。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进行不断地选择语言,进而使自己的译文可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
其中的“三维”转换更是对译文的适应性很重要的考量。
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者相辅相成,缺一则译文质量必然受到损失。
语言维要求目标语同原语之间的转换必须通顺流畅,即翻译文本必须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且不失原语的语言风格。
文化维则是高一级的生态,即需要译者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并作出合理的选择,以期译文可以适应目标语的语言文化生态,能够符合读者的文化习惯,且保留原语的文化特性。
交际维,则是更高一级的生态。
要求译文可以适应读者的交际生态,并实现原语文本同目标语之间的交流需求,以期在读者范围产生共鸣。
综上,翻译的适应性则为生态翻译学中对翻译行为最为关键的解读之一。
4生态翻译学对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的汉英翻译的指导4.1直译意译兼备,但意译要慎重众所周知,乌拉满族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直译固然能极大程度上保留乌拉满族文化的底蕴,但是,全盘直译无疑是教条主义。
意译可以促进译本同读者的交流,但意译过度,无疑会失去乌拉满族文化的文化底蕴,也无法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考虑到翻译文本在英语语言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应当在翻译乌拉满族文化的过程中结合直译与意译,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但一般来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6]。
具体翻译策略如下。
··1234.1.1专有名词不译满族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名词已经专有化,这些名词是不需要翻译的,如果自行翻译会造成认知障碍,因此,在翻译乌拉满族文化文本前,要做好查阅资料的工作。
这也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
即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层面对专有名词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搜索查阅。
比如在其宗教文化中,“萨满教”在英语中有专有名词“Shamanism”,饮食文化中,满族人最具特色的饽饽美食“萨琪玛”在英语中有其专有名词“sachima”,等等。
4.1.2音译音译策略主要是为了保持其文化的独特性,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出发,这是对翻译适应性的深层分析。
旅游文化翻译为的是促进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真正的适应性则是要考虑如何保证自己文化的独有性,进而刺激其他文化的交流欲。
因此,音译可视为较为常规的翻译处理策略。
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中,有不少文化音译的效果要远比意译效果更佳,比如地名翻译如“乌拉街镇”可翻译为“Wulajie Town”,特色民族建筑“魁府”可翻译为“Kuifu”,侯府可翻译为“Houfu”。
还有一些具有满族特色的食品,本身汉语名字就是满语音译而来,音译为英语也十分妥帖。
4.1.3注释采用大量直译,很多名词对外国读者来说难以理解。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这样的翻译产物无疑是不具备适应性的,更严重的说,这样的翻译产物可能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翻译文本不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作为补偿性处理措施,注释法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一尴尬。
吉林市乌拉文化中萨满文化可谓是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以萨满教中的祭祀人“察玛”的翻译为例,仅翻译为“Chama”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加上一些解释性翻译如“priests in Shamanism who will attendsacrifice of Shamanism after learning and 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