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图书评介・迈向绿色生态翻译 ———评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3黄秀敏(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betty1971@ 天津市 300191)摘 要 许建忠教授的新作《翻译生态学》对翻译生态学做出了较系统性的探索,完成了将生态学这一自然学科和翻译学这一社会科学充分熔合起来研究翻译的创举,创造了一个新的翻译研究领域,为中国译学乃至世界译学做出了贡献。
本文对其进行介绍和简评。
关键词 生态翻译 翻译生态学 译论 书评Abstract Translation Ecology,a monograph by Pr ofess or Xu J ianzhong,p resents a syste matic study of ecol ogicaldi m ensi ons of translati on,which all ows mutual per meati on of translat ol ogy and ecol bining natural and s o2cial sciences,it opens a ne w interdisci p linary field of study.The paper revie ws the gr ound2breaking book.Key W ords ecol ogical translati on translati on ecol ogy translati on studies revie w1 引 言国内外译界知名人士许建忠教授对翻译研究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时有充满真知灼见的文章闪耀于国内外权威翻译杂志。
许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工商企业翻译实务》曾被国际翻译家联盟誉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拓了一个翻译研究新领域”的学术专著。
时隔七年,许教授又推出了另一部凝结他多年汗水和知识、智慧之力作:《翻译生态学》。
著作洋洋洒洒30余万字,条清缕析,令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1、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 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
2004 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3]2005 年7 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4]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5]2、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6]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应该作如下理解:翻译的选择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译者的自然选择和对译本的自然选择。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翻译的生态环境。
“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6] 从自然选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的作用和所处的位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需要在发生变法。
2022年第9期总第561期No.9,2022SumNo.561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1引言美好安徽,迎客天下。
安徽名山荟萃,水系纵横,其美之美,在于山水之间也。
然而,山水之美非所到而不能及也。
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外游客来访均受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对安徽景点进行介绍成为宣传安徽的首要方式。
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旅游宣传资料文本的翻译,其中不仅仅是翻译景点的名称,更有意义的是译出风景名胜背后的故事、所在地的民俗,以及安徽省的旅游文化。
将文化融入风景,能够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021年,安徽画报社出版《安徽画报》特刊——《安徽文旅》。
该刊为双语刊物,现已出至第7期,每一期精选一个主题,选取安徽省特色景点,以精美图片配名家散文,辅以精准的英文翻译,凸显安徽的自然之美和人文风情,是安徽省旅游文化外宣的极佳素材。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安徽文旅》期刊中的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分析该翻译文本,研究其中体现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以期为我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从而更好地输出安徽省优秀自然文化景观,并讲好安徽故事。
本文首先回顾关于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其次对生态翻译学理论进行阐释,然后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角度,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对《安徽文旅》的旅游翻译文本进行分析。
2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文献综述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旅游外宣翻译”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418条结果,这些文献从不同视角研究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策略,包括跨文化视角、目的论视角、功能理论视角等。
从跨文化视角研究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有郭振龙等的《跨文化视角下北京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研究》和刘敏的《跨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从目的论视角研究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有崔东琦的《目的论视角下跨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策略探讨》和方茜的《目的论视角下红色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以《英雄》为例刘芳【摘要】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文的产生是译者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贾佩琳拥有丰富的字幕翻译经验且精通中西文化,由其担任电影《英雄》的字幕译者是对其自身能力、兴趣和国际市场适应的结果.翻译过程中,贾佩琳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了适应性选择,有意识地选择了缩减、省略、释义等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字幕翻译,最终实现了“译有所为”.【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6)006【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字幕翻译【作者】刘芳【作者单位】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生动等特点,逐渐在文化输出市场占领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推力。
观众对外国影片的欣赏离不开翻译,且随着受众数量的日益增多,影视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也在扩大;然而,较之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对翻译本身的研究很少。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进行影视字幕翻译的探讨。
“作为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1]。
生态翻译学凸显了译者的地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视为居于中心地位,翻译是译者对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的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将生态翻译学引入到字幕翻译研究中,既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又可以更具体、全面地加深对字幕翻译的认知。
作为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
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区别于传统的语境概念,涵盖了交际、社会、文化等方面,“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1前言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
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
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
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生态学原理在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都掀起一股生态热,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即回归自然。
令人惊喜的是,生态学原理在翻译研究中也被借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从生态与翻译的关系入手,论证生态学原理在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这些原理包括生态环境基础论、生态系统论、生态和谐论、生态环境论、生态结构论、生态功能论、生态原理论、生态规律论、生态行为论、生态演替演化论、生态监测评估论、生态调控论、全球本土化论、非完美论、可持续发展论等。
关键词:生态学应用翻译和谐论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生态翻译学初期发展的基础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切入点为生物学理论,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论证结果必然是强调“活物”的重要作用,因而其研究结论就必然是确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而翻译生态学则是将翻译学和生态学两者充分融合,创建了一个由“天、地、人”构建的新的交叉学科,强调其是创建一个崭新的交叉学科。
翻译生态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的切入点自然也比较多,目前的两种研究模式也只涉及其中的某些切入点,如能进一步扩大范围,对其进行全面探索,则翻译生态研究必定会兴旺发达,并在译界占领其应有的一席之地。
既然生态与翻译的关系密切,其有关原理借用到应用翻译及其研究中,必然会开辟一个应用翻译研究的新天地。
这里我们就讨论生态学原理在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其运用可归结为以下15个方面:(1)生态环境基础论。
世间万物的诞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是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既然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那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人类生态环境。
应用翻译研究也是如此,它有着自己赖以生存的沃土。
凡应用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必受所处天地环境的影响,打上其地域的烙印。
这就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译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审视域外译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2)生态系统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
【摘要】基于伟大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论和适者生存论,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
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
生态翻译学有其自身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原则方法和内容。
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生态环境;理论背景;翻译过程
1、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
2004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3]2005年7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4]“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5]
2、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6]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应该作如下理解:翻译的选择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译者的自然选择和对译本的自然选择。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翻译的生态环境。
“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6]从自然选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的作用和所处的位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需要在发生变法。
在第一阶段的生态环境中没有译者,而译者是要被生态环境选中。
在第二阶段译者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译者而是已经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被翻译的生态环境所接受的译者。
因此这时译者代表翻译的生态环境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
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
”[6]“译者必须兼顾两头,瞻前顾后,即进入作者的创作活动,有进入读者的阅读过程;既要了解作者,又要了解读者;既要对作者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
[7]用自然法则和适者生存理论来讨论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也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根基。
3、生态翻译学内容
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生态环境囊括了所有与翻译息息相关的因素,从宏观上把握了整个翻译过程。
生态环境不仅指的是语言环境,它还包括译者所面对的诸如文化,交流,社会,原文与译文等众多因素。
翻译的原则:生态学的本质和过程不仅给翻译提供了新的阐释,而且也为翻译提供了新的原则,方法和评论标准。
生态翻译学有其自己的翻译原则,例如:(1)文本生态;(2)多维整合;(3)多元共生;(4)译者责任。
但生态翻译学翻译原则的精髓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翻译的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把生态环境内的各要素考虑进来进行翻译。
讲究翻译中的动态平衡,体现生态之美。
“其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8]译评标准:生态翻译学倡导多样统一性。
翻译标准太单一往往形成以偏概全的局面,多样化的翻译标准才能使译作评判更为合理客观,但同时也有宏观上的统一性。
生态翻译学的译评标准将转换的程度到读者的反馈,译者的素质等多个因素都考虑进去。
“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6]“在翻译研究尤其是翻译评论中,多元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也势在必行”。
[9]翻译的过程: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有两个过程:首先是译者被生态环境选择的过程。
接着是被选中的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而第二个过程被看作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不断循环变化的过程。
“ 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10]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中国外语,2011.6.
[2] 余志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J].江海学刊,2005.6.
[3] 宋志平.翻译适应选择论:一部简约创新之作[J].外语研究,2007.5.
[4] 刘爱华.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面对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
[5] 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
[6]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4.
[7] 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81.
[8] 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一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4.
[9] 王鲜杰.翻译评论应有多元标准[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10] 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