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求谏》检测卷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59.00 KB
- 文档页数:12
课后针对训练12 求谏一、语言文字应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太宗知其.若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C.①木从绳则.正②怒则.滥杀无罪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则”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则海内可安。
(3)木从绳则正,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则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求谏选好人,用好人,首先必须先了解人,知道人。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
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应该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那只能缘木求鱼,永远难得。
要让一个人一生没有错误,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样利用他的优点,让他能够发挥优势。
要任人唯贤,莫任人唯亲。
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类人才,做到“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用人不疑”,不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
[角度]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局面;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关于从谏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取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孟尝君有好士之名,门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
“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别人,更要相信自己。
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句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慰问D.但思正人..匡谏正人:正直的人解析:C项,勖:勉励。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皆失其举措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左手倚一衡木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解析:B项,“知”同“智”,聪明,明智;C项,“衡”同“横”;D项,“孰”通“熟”,仔细。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 求谏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
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
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诤臣。
著有多部史书和《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该书共分10卷40篇。
两千年间,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一、注音俨.肃________ 钳.口________鲠.议________ 王珪.________ 刍荛..________ 狂瞽.________ 诋诃..________ 愆.过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愿大王少假.借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假.令仆伏法受诛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藉⎩⎪⎨⎪⎧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寻⎩⎪⎨⎪⎧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后⎩⎪⎨⎪⎧后.从谏则圣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幸⎩⎪⎨⎪⎧幸.诸公数相匡救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比⎩⎪⎨⎪⎧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渐⎩⎪⎨⎪⎧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渐.入佳境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________ 实愿罄.其狂瞽 ________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________ 便即护短.不纳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________下为百姓所怨 ________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________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 ________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________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________五、积累名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课后针对训练12 求谏一、语言文字应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太宗知其.若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C.①木从绳则.正②怒则.滥杀无罪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则”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则海内可安。
(3)木从绳则正,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则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求谏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若此.家.臣.渐.正.滥杀无罪.死.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则”都是连词。
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分别是:A 项,进见的百僚;C项,来奏事之人;D项,可使报秦之人。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____,则海内可安。
(3)木从绳则正,____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则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课后针对训练12 求谏一、语言文字应用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述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太宗知其.假设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C.①木从绳那么..滥杀无罪..正②怒那么D.①言而不用,那么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那么〞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以下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那么海内可安。
(3)木从绳那么正,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那么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设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那么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求 谏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
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
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慰问。
D.但思正人..匡谏 正人:正直的人。
项,勖:勉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申之以孝悌之义B.{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于是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项,均为介词,对于;A 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 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D.{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项,凭借/垫着;B 项,写作/劝酒;C 项,征兆,苗头,开端;D 项,对待/际遇,机会。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 .皆失其举措..B.此之谓自谦..C.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D.所以..诤臣必谏其渐项,古义:举止失当。
今义:举动;措施。
B 项,古义:自我满足。
今义:自己表示谦虚。
C 项,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遇到,相见。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基础夯实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增加。
B.见人卖炭,时.得速售时:经常。
C.若.但尝一,何以可知若:你。
D.诣.市卖之,以其贵故诣:到。
解析C项,若:如果。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代词,代沉香;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
C项,连词,就。
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若可饮尽,我当饮之C.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D.汝莫愁也,我教汝出解析C项,“直”通“值”,价值。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即便..逐走至辛头河B.过去有人,痴无智慧..C.昔有愚人,至于..他家D.傍人语言..解析A项,古义,立即;今义,即使。
C项,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D项,古义,告诉;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答案B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导学号549500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昔.(从前)有一人,先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中盛.(装着)谷B.有一老人来语.(告诉)之言C.汝当斩头..(指斩骆驼的头),自得出之D.即用.(用途)其语,以刀斩头解析用,采纳。
答案D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人称代词,指养骆驼的人;指示代词,那。
B项,副词,已经。
C项,副词,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
D项,副词,不要;代词,没有谁。
基础夯实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增加。
B.见人卖炭,时.得速售时:经常。
C.若.但尝一,何以可知若:你。
D.诣.市卖之,以其贵故诣:到。
解析C项,若:如果。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代词,代沉香;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
C项,连词,就。
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若可饮尽,我当饮之C.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D.汝莫愁也,我教汝出解析C项,“直”通“值”,价值。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即便..逐走至辛头河B.过去有人,痴无智慧..C.昔有愚人,至于..他家D.傍人语言..解析A项,古义,立即;今义,即使。
C项,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D项,古义,告诉;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答案B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导学号549500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昔.(从前)有一人,先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中盛.(装着)谷B.有一老人来语.(告诉)之言C.汝当斩头..(指斩骆驼的头),自得出之D.即用.(用途)其语,以刀斩头解析用,采纳。
答案D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人称代词,指养骆驼的人;指示代词,那。
B项,副词,已经。
C项,副词,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
D项,副词,不要;代词,没有谁。
《求谏》练习题一、基础知识训练1.下列选项中加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下列选项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D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皆失其举措B.属予作文而记之C.左手举一衡木D.上恤孤而民不倍4.“其”字的含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类活用与其它不相同的一项是(A )A.不远千里而来 B.臣亦不能独全其家C先诚其意者 D 甘其食,美其服6.下列各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C. 于是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申之以孝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7.下列各句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A.莫之继也B.是以其未得之也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D.而良人未之知也8.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曼联队和阿森纳队积分一路领先,在英超联赛中已成()之势②农业部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做好备耕工作,以免耽误()③深夜十一点多钟,我们到了涪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江水太湍急了A、对峙农事由于B、对峙农时因为C、鼎足农时由于D、鼎足农事因为10、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平民的感同身受的心态,目睹并体验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B、那些几年前才兴建起来的“达标升级”工程,曾几何时,竟灰飞烟灭,先后在安丰塘附近的地平线上消失了C、航天公司早早就将“杨利伟”三个字注了册,使得这群如同闻腥而至的秃鹫一般的人们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 求谏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
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
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诤臣。
著有多部史书和《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该书共分10卷40篇。
两千年间,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一、注音俨.肃________ 钳.口________ 鲠.议________ 王珪.________ 刍荛..________ 狂瞽.________ 诋诃..________ 愆.过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愿大王少假.借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假.令仆伏法受诛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藉⎩⎪⎨⎪⎧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寻⎩⎪⎨⎪⎧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后⎩⎪⎨⎪⎧后.从谏则圣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幸⎩⎪⎨⎪⎧幸.诸公数相匡救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比⎩⎪⎨⎪⎧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渐⎩⎪⎨⎪⎧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渐.入佳境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________ 实愿罄.其狂瞽 ________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________ 便即护短.不纳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________下为百姓所怨 ________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________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 ________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________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________五、积累名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6 求 谏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俨.肃(y ǎn) 钳.口(qi án) 鲠.
议(ɡěn ɡ) 王珪.(ɡu ī) 荛.(ch ú r áo) 狂瞽.
(ɡǔ) 诋诃..(d ǐ h ē) 愆.过(qi ān) 纂.
组(zu ǎn)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假⎩⎪⎨⎪⎧ 必假.颜色(动词,改换)善假
.于物也(《劝学》)(动词,凭借)假.
令伏法受诛(《报任安书》)(连词,假如,如果)因求假
.暂归(《孔雀东南飞》)(名词,假期)愿大王稍假.借之(《荆轲刺秦王》)(动词,宽容)
(2)信⎩⎪⎪⎪⎪⎨⎪⎪⎪⎪⎧ 信.为难矣(副词,确实)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名词,信物,信用)自可断来信.(《孔雀东南飞》)(名词,信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形容词,可靠的)
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并序》)(副词,随意)信.言不美(《老子》)(形容词,言语真实的)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动词,讲信用)
(3)属⎩⎪⎪⎪⎪⎪⎨⎪⎪⎪⎪⎪⎧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动词,作,写)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动词,连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动词,嘱咐)举酒属.
客(《赤壁赋》)(动词,劝人饮酒)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并序》) (动词,隶属)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动词,管辖)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名词,类,辈)。
《求谏》第二课时测评练习
一、达标检测
1.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②⑤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答案:1.A 2.C
二、拓展迁移
结合你所知道的我国古代帝王纳谏和拒谏的事例,谈谈虚心求谏对我们今天工作和学习的借鉴意义,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有文采的话。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论证方法。
)
三、布置作业
“读史使人明智”,历代帝王的盛衰成败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呢?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片段,谈谈你的看法。
《求谏》练习题一、基础知识训练1.下列选项中加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下列选项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D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皆失其举措B.属予作文而记之C.左手举一衡木D.上恤孤而民不倍4.“其”字的含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类活用与其它不相同的一项是(A )A.不远千里而来 B.臣亦不能独全其家C先诚其意者 D 甘其食,美其服6.下列各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C. 于是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申之以孝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7.下列各句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A.莫之继也B.是以其未得之也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D.而良人未之知也8.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曼联队和阿森纳队积分一路领先,在英超联赛中已成()之势②农业部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做好备耕工作,以免耽误()③深夜十一点多钟,我们到了涪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江水太湍急了A、对峙农事由于B、对峙农时因为C、鼎足农时由于D、鼎足农事因为10、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平民的感同身受的心态,目睹并体验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B、那些几年前才兴建起来的“达标升级”工程,曾几何时,竟灰飞烟灭,先后在安丰塘附近的地平线上消失了C、航天公司早早就将“杨利伟”三个字注了册,使得这群如同闻腥而至的秃鹫一般的人们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求谏》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遇:遇见,遇到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属:写C.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冀:希望D.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勉励【解析】选A。
遇:对待。
2.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A。
均为动词,做。
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它,代意见。
C项,①代词,代君主;②代词,情况。
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靠。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食已口爽..,返为其患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解析】选D。
A项,古义:举止/今义:举动,措施;B项,古义:败坏了口味/今义:清爽可口;C项,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4.下列句子中与“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B.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C.朕亦不以为忤D.恐惧乎其所不闻【解析】选B。
例句和B项为被动句。
A、D项,定语后置句;C项,否定句。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译文:(2)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译文:答案:(1)君主假如自以为是,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2)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
这像会写文章的人,有技艺的工匠,都自夸有本领,别人比不上。
二、拓展阅读(2015·昆明高二检测)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
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六)求谏(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六)求谏(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六)求谏(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六)求谏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寻:不久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遇:见面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比:近来D.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信:确实解析:选B 遇:对待.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错误!B。
错误!C。
错误!D。
错误!解析:选C A项,“藉”,①凭借;②垫着。
B项,“属”,①写作;②劝酒.C项,“渐",都是征兆,苗头,开端。
D项,“遇",①对待;②际遇,机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错误!B.错误!C.错误!D。
错误!解析:选D 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则”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选B B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分别是:A项,进见的百僚;C项,来奏事之人;D项,可使报秦之人.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求 谏[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俨.肃(y ǎn) 钳.口(qi án) 鲠.议(ɡěn ɡ)王珪.(ɡu ī) 荛.(ch ú r áo) 狂瞽.(ɡǔ)诋诃..(d ǐ h ē) 愆.过(qi ān) 纂.组(zu ǎ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假⎩⎪⎨⎪⎧必假.颜色 动词,改换善假.于物也 《劝学》 动词,凭借假.令伏法受诛 《报任安书》 连词,假如,如果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名词,假期愿大王稍假.借之 《荆轲刺秦王》 动词,宽容(2)信⎩⎪⎪⎪⎨⎪⎪⎪⎧信.为难矣 副词,确实今行而无信. 《荆轲刺秦王》 名词,信物,信用自可断来信. 《孔雀东南飞》 名词,信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形容词,可靠的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并序》 副词,随意信.言不美 《老子》 形容词,言语真实的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动词,讲信用 (3)属⎩⎪⎪⎪⎨⎪⎪⎪⎧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动词,作,写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原列传》 动词,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通‚嘱‛,动词,嘱咐举酒属.客 《赤壁赋》 动词,劝人饮酒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 并序》 动词,隶属 司命之所属. 《扁鹊见蔡桓公》 动词,管辖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名词,类,辈(4)因⎩⎪⎪⎨⎪⎪⎧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副词,于是,就 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介词,凭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经由,通过因.遗策 《过秦论》 动词,沿袭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名词,缘由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 (2)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4)护短.不纳(形容词作名词,短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皆失其举措..古义:举止。
求谏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 B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 C .如属文..之士 属文:写文章 D .危亡之渐.渐:浸,浸染 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B .雕琢害农事..C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 .皆失其举措..解析:D 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太宗知其.若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 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 C.⎩⎪⎨⎪⎧ ①木从绳则.正②怒则.滥杀无罪D.⎩⎪⎨⎪⎧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A 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 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 项,“则”都是连词。
就。
D 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 .下为百姓所怨C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 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分别是:A项,进见的百僚;C项,来奏事之人;D项,可使报秦之人。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____,则海内可安。
(3)木从绳则正,____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则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求谏选好人,用好人,首先必须先了解人,知道人。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
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应该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那只能缘木求鱼,永远难得。
要让一个人一生没有错误,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样利用他的优点,让他能够发挥优势。
要任人唯贤,莫任人唯亲。
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类人才,做到“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用人不疑”,不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
《贞观政要》所总结的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倾心仁政等领导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颇值得现代人借鉴。
书中有许多名言佳句早【课内挖掘】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论断,你怎样看待“从谏如流”?请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观点。
角度]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课外运用】示例: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局面;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关于从谏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取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孟尝君有好士之名,门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
“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别人,更要相信自己。
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句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慰问D.但思正人..匡谏正人:正直的人解析:C项,勖:勉励。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皆失其举措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左手倚一衡木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解析:B项,“知”同“智”,聪明,明智;C项,“衡”同“横”;D项,“孰”通“熟”,仔细。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句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C.怒则滥杀无罪..D.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解析:A项,古义,举止;今义,举动,措施。
B项,古义,妃嫔;今义,漂亮的女子。
D项,古义,活着的人;今义,不熟悉的人。
答案:C4.下列句子中,与“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外欺于张仪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D项为定语后臵句。
例句与其他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D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①而耻学于.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解析:C 项,均为副词,竟然。
A 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用。
B 项,①介词,向;②介词,对于。
D 项,①连词,表递进;②连词,表转折。
答案:C6.填空。
唐太宗曾引用荀子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0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曰:“卿言是矣。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 .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盈:满,做完 B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渐:渐渐 C .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愆:过失 D .不合.问外人 合:应该 解析:B 项,渐:开端,开始。
答案:B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可反手而待也.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B.⎩⎪⎨⎪⎧①首创奢淫,危亡之.渐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C.⎩⎪⎨⎪⎧①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金器不已,必玉为.之②公为.我献之 解析:B 项,均为助词,的。
A 项,①助词,表陈述语气;②助词,表判断语气。
C 项,①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②表示转折关系,却。
D 项,①动词,做;②介词,替。
答案:B9.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A .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
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B .唐太宗认为褚遂良的观点很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还是将做完,都能及时得到下属的进谏。
C.这段文字写的是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向谏议大夫褚遂良求谏的事,唐太宗的做法说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坚守信用、能够听取他人意见的相对开明的君主。
D.这段文字有问有答,论证严密,运用了类比手法等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整段文字有很强的说服力。
解析:C项,“坚守信用”之说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C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食器之间,何须苦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2)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就不起作用了。
(3)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
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
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
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
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
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
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
又邀击①之泾江口,友谅死。
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
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
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
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
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蜀人设铁索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
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
黎明,蜀人始觉。
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
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
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
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
俟和至,乃受降。
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
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
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①邀击:拦击,截击。
1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薄:迫近B.数.其残暴斩之数:列举C.次.铜锣峡次:停留D.永忠与相比.比:匹敌解析:D项,比:亲近。
答案:D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桥傅于.城,遂克之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B.⎩⎪⎨⎪⎧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C.⎩⎪⎨⎪⎧复旋绕而.出故止封侯而.不公 D.⎩⎪⎨⎪⎧民怀其惠,为.之立祠及杨宪为.相 解析:A 项,在,介词。
B 项,用,介词/凭借……身份,介词。
C 项,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一说并列),连词。
D 项,替、给,介词/做,动词。
答案:A1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 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 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⑥永忠以和未至辞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②④⑥解析:①写廖永忠作战勇敢;④写廖永忠的战功;⑥写廖永忠不与主将争功,表现他的谦让。
答案:C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接见和嘉奖。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