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范例解析之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分析复习进程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16
图书阁楼设计案例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图书阁楼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概念,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并且兼具艺术感和实用性。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设计案例为例,对图书阁楼的设计理念、特色以及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将能够深入了解图书阁楼的设计特点和实现方法,为今后类似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报告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会对整个报告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并说明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将包括设计案例的介绍、设计理念和设计特色三个部分。
设计案例介绍将详细描述图书阁楼的设计情况,设计理念部分将解释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设计特色部分将对图书阁楼的特点和亮点进行分析和展示。
在结论部分,将对设计案例进行总结和评价,展望未来图书阁楼设计的发展方向。
整个报告将系统全面地分析图书阁楼设计案例,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图书阁楼设计案例的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和特色,并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设计案例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图书阁楼设计的启发和借鉴,同时为设计师提供对于图书阁楼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通过本文的撰写,也能够促进对图书阁楼设计领域的交流和探讨,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2.正文2.1 设计案例介绍图书阁楼是设计师针对一个客户的私人阅读空间进行的定制设计。
这个案例的客户是一位热爱阅读的年轻职业女性,她希望拥有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角落,可以放松心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设计师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到客户希望这个空间既可以是私人阅读区,也可以作为客人休息的地方。
同时,客户对书籍的收藏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需要大量的书籍展示和存储空间。
在了解了客户的需求后,设计师提出了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案。
该阁楼设计采用了现代简约的风格,利用了空间的高度优势,将书架和休息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从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解读伊东设计思想1.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概况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坐落在东京多摩艺术大学八王子校区内,位于一座公园后略微倾斜的草坪上,设计师伊东丰雄,因为学校学生及教职工现有的共享公共场所是学校的自助餐厅,所以,希望利用图书馆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画廊,既可以用来吸引人们进入图书馆,也可以作为一个连接学校主要入口和公园的通道,同时,图书馆一层地坪随基地自然起坡,使得建筑的内外空间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如图1)。
图书馆的拱形结构体系,囊括了多种不同弯曲角度的弧线,这些弧线的核心是浮动网格,他希望不断变化的结构体系打破传统静态形式的束缚。
这些连续的拱形弧线将整个完整的空间划分为多个方形和三角形区域,不通过隔墙,自然而然的划分空间,保证了空间穿透性,满足多样、动态、三维的复杂形体,使整个图书馆室内空间具有一种“流动与静止”的空间特质。
该图书馆于2007年2月落成,由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入则建筑和设备设计,佐佐木睦朗构造计画研究所进行结构设计。
基地面积159184.8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39.46平方米,占地面积2224.59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地上部分为钢框架混凝土结构,地下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1:图书馆外部形态2.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创作思想的解读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立面采用清水混凝土和玻璃幕墙,使整个建筑内部充满自然光,同映射了室外的景观,且回廊式的空间塑造了一种隧道感,使人们在穿过不同拱形空间时有不同的体验。
建筑师伊东丰雄在设计图书馆时希望在首层为校园内所有人设计一个完全开放的画廊,使之成为一个穿行的通道。
且伊东丰雄对于暂时性、流动性、透明性空间的创造也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
对此,笔者尝试从时代背景以及日本传统建筑观念的角度进行分析,尝试解读伊东丰雄对流动性理论与古典元素结合的图书馆设计,分析伊东丰雄设计思想变化的影响因素。
2.1时代背景的影响伊东丰雄1965年毕业与东京大学建筑系,至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高校图书馆设计实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的中心,其设计和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以某高校图书馆为例,对其设计进行实例分析,探讨其优点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某高校图书馆位于校园中心位置,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设计藏书量约为10万册。
该图书馆设计以现代化、智能化和人性化为主要特点,旨在为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便捷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
该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以读者为中心,注重功能性和人性化。
整个空间分为三大区域:阅读区、借阅区和休闲区。
阅读区占据图书馆大部分面积,采用开放式布局,便于读者获取图书信息;借阅区设有独立的借书处和还书处,方便读者办理借阅手续;休闲区则提供咖啡厅、休息室等场所,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
该图书馆注重智能化设施的配备,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读者的使用体验。
例如,采用自助式借阅系统,读者可以通过自助终端查询图书信息、办理借阅手续;设立电子阅览室,提供电脑、平板等设备,方便读者进行电子资源的查询和使用;还设有智能排架系统,根据图书借阅情况自动调整书架顺序,提高图书查找效率。
该图书馆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了对读者的关心和尊重。
例如,为残障人士提供专用通道和设施,方便其进入图书馆;设立24小时自习室,满足不同时间段读者的学习需求;还提供充电插座、免费WiFi等便利设施,方便读者学习和交流。
该图书馆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方便读者使用;智能化设施配备完善,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读者体验;人性化设计细致入微,尊重和关心读者需求。
尽管该图书馆在设计上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对于特定学科领域的图书资源不够丰富,不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对于电子资源的更新和维护还需加强,以满足读者对于最新文献资源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和功能还将继续优化和发展。
在未来,高校图书馆将更加注重学科领域的全面覆盖,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同时加强电子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满足读者对于最新文献资源的需求;还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设施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和读者体验;将继续人性化设计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
梦想中的图书馆——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赏析一、前言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是我在做课上讲解PPT的过程中无疑发现的,由于担心与同学演讲“撞衫”,我询问了建筑系同学的意见,他向我推荐了日本当代建筑师伊东丰雄。
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风之塔,银色小屋,仙台媒体中心……但是却没有带给我多大的感触。
但是当我第一眼看到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时,我真的是被震撼了,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图书馆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图书馆都是死板的、有棱有角的,从没有像多莫大艺术馆这样以拱形为主的,所以它我第一眼时就完全吸引了我,带给我想要更加深入了解的冲动,因此我写下了这篇赏析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的文章。
二、基地或周围环境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属日本东京多摩美术大学八王子校区,位于东京郊区外,地势略微倾斜的斜坡之上,如图1、2。
校园的特征是基地整体均处于坡度1/20的斜面上,从学校正门口的公交停靠点下车,就能看到有“雕刻的森林”之称的广场,展示着多摩美术大学相关艺术家的雕刻作品。
在这之后就是新图书馆的基地,基地旁是已经完成的购物大楼、信息设计大楼和艺术学院大楼。
可以说,新图书馆占据着学生步行通道的重要位置,并延续着从正门开始不断持续的地面坡度。
图1: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周边环境图图2: 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周边环境手绘图三、设计过程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因为其学校的性质和建筑师的考量,从一开始设计就把建筑理念定在建成一个艺术空间多过图书馆的环境。
在设计的过程中,伊东丰雄团队不停地设计、否决、修改,最终才选定了两个弧面、两个直面,以拱形门为主题的建筑构架。
对于图书馆的基地,多摩艺术大一直希望能够建设三、四层的建筑物。
但是当伊东丰雄团队看过基地后,却认为必须要把图书馆全部埋入地下,从公交停靠点边开始将地下空间进行延伸,地面上则以“雕刻的森林”为意向展开设计,从而营造出洞穴般的空间效果,如图3所示。
但是在对地下空间进行了研究后,他们发现将图书馆全部埋入地下存在一定困难。
图书馆案例分析第一篇:图书馆案例分析总建筑面积:27428m2其中:地上部分:21808m2门厅及毗邻服务区:1630m2藏书及借阅服务区:13194m2 交流活动区:4382m2业务与行政办公区:2005m2辅助功能区:3404m2预留发展区:2813m2地下部分:5620m2 经估算,每平方米造价为3100元,总造价为8680万元。
建筑为一级建筑,防火等级设为一级。
总平面设环形消防车道,稿件包括11张A0~A1文本,及50张A3文本设计。
A0 perspective 02A0 perspective 04A1 perspective 01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design progressdevelopement areasfloor plan 0perspective 07题目为藏书量约为10万册的社区图书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图书馆采用开架管理方式,使用集中空调系统,未要求布置设备用房。
本次设计要求采用现浇混凝土方式建造。
建筑设计用时约11周,构造设计约4周。
构造设计作业结合建筑设计进行,内容包括构造体系与布置、立面及外墙构造、楼梯构造。
构造作业单独记分,内容未完全表达在最终的设计图纸中。
图1.基地体块模型红色路段车流量最大,但由于有高大的树木作为隔音屏障,噪音问题并不突出黄色路段车流量较小,路旁设有座椅,毗邻社区公园,较多人驻足于此地绿色路段以被改造为小区内停车场,对基地没有明显影响在这里,提取出与设计密切相关的元素进行分析,尝试找出建筑与环境的最佳介面1.东面剩余的半个足球场2.西北面高大的树木3.红、黄路段交汇的尖角部分4.南面的社区公园与1.东面剩余的半个足球场黄色路段此方向视野空旷,但景观不佳,而且由于此空地的未来发展并不在控制之中。
若建筑设计与此元素有较大联系,将担负很大的风险,故放弃了这个方向的设计,仅作为建筑的“背面”朝向来处理西北面高大的树木图1和图2为基地西北面的高大树木,经测量,树冠半径最宽约7米,树高在15米左右在基地中最突出的元素就是这一排高大的行道树。
图书馆建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文华公书林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管理完善的公共性质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遍及整栋建筑。
该馆由设计,于1910年竣工。
馆舍坐南朝北,东西最宽处约为2073米,南北约为2438米,在进深方向由北向南依次展开为三个段落,馆外院内略植草木,主立面取横三段、纵三段式。
近观文华公书林,其让人感到大气、美观,是名副其实的闳宇崇楼。
文华公书林是清末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典型的校舍建筑代表,在继承欧洲建筑大多具有的古希腊神庙建筑风格的同时,吸收了造型严谨的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的法式风格,且不拘泥于固定的法式风格,而是遵循具有美感且均衡的比例原则,寻求感官美。
此后,公共图书馆运动又催生了一大批各类图书馆,如京师大学堂图书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图书室、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等。
文章论述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建筑风格的变化。
一、以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为主中国清代建筑严格遵循《清工部工程做法》,每一栋建筑在外观形制上都有章可循。
但图书馆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如果按照清代的木结构建造,则难以满足其使用要求。
因此,初期的图书馆建筑在保留传统形制的基础上,在内部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当时先进技术。
北平图书馆图1是一座将外在美观与内部功用相结合的经典建筑。
北平今北京在历史上曾是多个王朝的首都,各类古建筑星罗棋布,在此处建设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必须考虑其与周围古建筑的协调性和作为图书馆的功能性。
因此,整个建筑遵循传统建筑、现代技术的建设原则。
从形制上看,北平图书馆极具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风格,主楼平面呈王字型,高两层,带地下室一层,由前楼、中楼、后楼、东西配殿及月台组成,均用走廊连接组成一体,底部采用金刚座形式。
该图书馆整体以前楼为中轴线并加以强调,东西配殿、中楼、后楼衬托出主楼的雄伟壮阔,恰当地处理了主要与从属、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使建筑主从分明、以次衬主,加强了表现力,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馆舍内部则使用了当时先进的建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