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1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44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老子》四章原文老子的《道德经》四章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
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
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
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上面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勉强而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道经·第五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译文
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
所以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
圣人的眼中,百姓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圣人对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第dì一yī章zhānɡ】道dào 可kě道dào ,非fēi 常chánɡ道dào 。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 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 ,名mínɡ万wàn 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妙miào ;常chánɡ有yǒu ,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徼jiǎo 。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 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 之zhī玄xuán 。
玄xuán 之zhī又yòu 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 之zhī门mén。
【第dì二èr 章zhānɡ】天tiān 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 之zhī为wéi 美měi ,斯sī恶wù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 之zhī为wéi 善shàn ,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有yǒu 无wú相xiānɡ生shēnɡ,难nán 易yì相xiānɡ成chénɡ,长chánɡ短duǎn 相xiānɡ形xínɡ,高ɡāo 下xià相xiānɡ盈yínɡ,音yīn 声shēnɡ相xiānɡ和hé,前qián 后hòu 相xiānɡ随suí。
一、通假字①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同“形”,形体)②其脆易泮(同“判”,分离)③起于累土(同“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为①埏埴以为器(介词,当作)②是以圣人无为(名词,作为)③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动词,干预,治理)④为之于未有(动词,做)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鸿门宴》)⑥若属皆且为所虏(与“所”连用,表被动)(《鸿门宴》)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担任,充当)(《论语》)⑧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跟、同)(《桃花源记》)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替,给)(《庖丁解牛》)⑩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鸿门宴》)(11)我世世为洴澼絖(动词,从事)(《五石之瓠》)(12)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鸿门宴》)(1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六国论》)2.道①故有道者不处(名词,道德)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途径,方法)(《马说》)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名词,道路)(《齐桓晋文之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师说》)3.当①当其无,有车之用[介词,在(某处、某时)]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面对)(《木兰诗》)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动词,主持,执掌)(《谏太宗十思书》)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阻挡,抵挡)(《鸿门宴》)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动词,对)(《短歌行》)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蜀道难》)4.复①复众人之所过(动词,弥补,补救)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送东阳马生序》)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副词,再,又)(《劝学》)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词,繁复,重复)(《游山西村》)5.过①复众人之所过(名词,过错)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鸿门宴》)③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动词,探望,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6.伐①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②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史记·魏公子列传》)③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讨伐,攻打)(《曹刿论战》)④坎坎伐檀兮(动词,砍伐)(《伐檀》)⑤伐无道,诛暴秦(动词,进攻,征伐)(《陈涉世家》)7.是①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②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指示代词,此)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判断动词,是)(《琵琶行并序》)④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形容词,正确)(《书后赋诗》)⑤唯利是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者①自见者不明(代词,用在动词后,指代人,……的人)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代词,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事物,……情况)(《伶官传序》)③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助词,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鸿门宴》)9.以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介词,因,因为)②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表目的的连词,来)10.其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王者寿(代词,指代第三人称)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表假设,如果)(《齐桓晋文之事》)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大概)(《师说》)④以乱易整,不武。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0001《论语》学而第一0002《论语》为政第二0003《论语》八佾第三0004《论语》里仁第四0005《论语》公冶长第五0006《论语》雍也第六0007《论语》述而第七0008《论语》泰伯第八0009《论语》子罕第九0010《论语》乡党第十0011《论语》先进第十一0012《论语》颜渊第十二0013《论语》子路第十三0014《论语》宪问第十四0015《论语》卫灵公第十五0016《论语》季氏第十六0017《论语》阳货第十七0018《论语》微子第十八0019《论语》子张第十九0020《论语》尧曰第二十0021《老子》老子第一章0022《老子》老子第二章0023《老子》老子第三章0024《老子》老子第四章0025《老子》老子第五章0026《老子》老子第六章0027《老子》老子第七章0028《老子》老子第八章0029《老子》老子第九章0030《老子》老子第十章0031《老子》老子第十一章0032《老子》老子第十二章0033《老子》老子第十三章0034《老子》老子第十四章0035《老子》老子第十五章0036《老子》老子第十六章0037《老子》老子第十七章0038《老子》老子第十八章0039《老子》老子第十九章0040《老子》老子第二十章0041《老子》老子第二十一章0042《老子》老子第二十二章0043《老子》老子第二十三章0044《老子》老子第二十四章0045《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0046《老子》老子第二十六章0047《老子》老子第二十七章0048《老子》老子第二十八章0049《老子》老子第二十九章0050《老子》老子第三十章0051《老子》老子第三十一章0052《老子》老子第三十二章0053《老子》老子第三十三章0054《老子》老子第三十四章0055《老子》老子第三十五章0056《老子》老子第三十六章0057《老子》老子第三十七章0058《老子》老子第三十八章0059《老子》老子第三十九章0060《老子》老子第四十章0061《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0062《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0063《老子》老子第四十三章0064《老子》老子第四十四章0065《老子》老子第四十五章0066《老子》老子第四十六章0067《老子》老子第四十七章0068《老子》老子第四十八章0069《老子》老子第四十九章0070《老子》老子第五十章0071《老子》老子第五十一章0072《老子》老子第五十二章0073《老子》老子第五十三章0074《老子》老子第五十四章0075《老子》老子第五十五章0076《老子》老子第五十六章0077《老子》老子第五十七章10078《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0079《老子》老子第五十九章0080《老子》老子第六十章0081《老子》老子第六十一章0082《老子》老子第六十二章0083《老子》老子第六十三章0084《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0085《老子》老子第六十五章0086《老子》老子第六十六章0087《老子》老子第六十七章0088《老子》老子第六十八章0089《老子》老子第六十九章0090《老子》老子第七十章0091《老子》老子第七十一章0092《老子》老子第七十二章0093《老子》老子第七十三章0094《老子》老子第七十四章0095《老子》老子第七十五章0096《老子》老子第七十六章0097《老子》老子第七十七章0098《老子》老子第七十八章0099《老子》老子第七十九章0100《老子》第八十章0101《老子》第八十一章0102《大学》大学第一章0103《大学》大学第二章0104《大学》大学第三章0105《大学》大学第四章0106《大学》大学第五章0107《大学》大学第六章0108《大学》大学第七章0109《大学》大学第八章0110《大学》大学第九章0111《大学》大学第十章0112《大学》大学第十一章0113《大学》大学第十二章0114《中庸》中庸第一章0115《中庸》中庸第二章0116《中庸》中庸第三章0117《中庸》中庸第四章0118《中庸》中庸第五章0119《中庸》中庸第六章0120《中庸》中庸第七章0121《中庸》中庸第八章0122《中庸》中庸第九章0123《中庸》中庸第十章0124《中庸》中庸第十一章0125《中庸》中庸第十二章0126《中庸》中庸第十三章0127《中庸》中庸第十四章0128《中庸》中庸第十五章0129《中庸》中庸第十六章0130《中庸》中庸第十七章0131《中庸》中庸第十八章0132《中庸》中庸第十九章0133《中庸》中庸第二十章0134《中庸》中庸第二十一章0135《中庸》中庸第二十二章0136《中庸》中庸第二十三章0137《中庸》中庸第二十四章0138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10139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20140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30141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40142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50143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60144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70145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80146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0147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20148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30149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40150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50151 《庄子》梁惠王章句下60152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10153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20154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30155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120156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2 0157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1 0158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2 0159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3 0160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4 0161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1 0162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2 0163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3 0164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4 0165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5 0166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6 0167 《孟子》离娄章句上1 0168 《孟子》离娄章句上2 0169 《孟子》离娄章句上3 0170 《孟子》离娄章句上4 0171 《孟子》离娄章句上5 0172 《孟子》离娄章句下1 0173 《孟子》离娄章句下2 0174 《孟子》离娄章句下3 0175 《孟子》离娄章句下4 0176 《孟子》离娄章句下5 0177 《孟子》离娄章句下6 0178 《孟子》离娄章句下7 0179 《孟子》万章章句上0180 《孟子》万章章句下1 0181 《孟子》万章章句下2 0182 《孟子》告子章句上10183 《孟子》告子章句上20184 《庄子》告子章句上30185 《孟子》告子章句上40186 《孟子》告子章句上50187 《孟子》告子章句上60188 《孟子》告子章句上70189 《孟子》告子章句上80190 《孟子》告子章句下10191 《孟子》告子章句下20192 《孟子》告子章句下30193 《孟子》告子章句下40194 《孟子》尽心章句上10195 《孟子》尽心章句上20196 《孟子》尽心章句上30197 《孟子》尽心章句上40198 《孟子》尽心章句上50199 《孟子》尽心章句上60200 《孟子》尽心章句上70201 《孟子》尽心章句上80202 《孟子》尽心章句上90203 《孟子》尽心章句上100204 《孟子》尽心章句下10205 《孟子》尽心章句下20206 《孟子》尽心章句下30207 《孟子》尽心章句下40208 《孟子》尽心章句下50209 《孟子》尽心章句下60210 《孟子》尽心章句下70211《弟子规》弟子规10212《弟子规》弟子规20213《弟子规》弟子规30214《弟子规》弟子规40215《弟子规》弟子规50216《三字经》三字经0217《百家姓》百家姓0218《千字文》千字文0219《庄子》逍遥游0220《庄子》齐物论0221《庄子》养生主0222《庄子》大宗师0223《庄子》应帝王0224《庄子》天下0225《诗经》国风.鄘风载驰0226《诗经》国风.邶风北门0227《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0228《诗经》国风.邶风谷风0229《诗经》国风.邶风击鼓0230《诗经》国风.邶风简兮0231《诗经》国风.邶风静女0232《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0233《诗经》国风.邶风日月30234《诗经》国风.邶风式微0235《诗经》国风.邶风新台0236《诗经》国风.邶风雄雉0237《诗经》国风.邶风燕燕0238诗经》国风.邶风终风0239《诗经》国风.王风采葛0240《诗经》国风.王风大车0241《诗经》国风.王风葛藟0242《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0243《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0244《诗经》国风.王风黍离0245《诗经》国风.王风兔爰0246《诗经》国风.卫风硕人0247诗经》国风.卫风伯兮0248《诗经》国风.卫风河广0249《诗经》国风.卫风考槃0250《诗经》国风.卫风氓0251《诗经》国风.卫风木瓜0252《诗经》国风.卫风淇奥0253《诗经》国风.卫风竹竿0254《诗经》国风.鄘风柏舟0255《诗经》国风.鄘风君子偕老0256《诗经》国风.鄘风桑中0257《诗经》国风.鄘风载驰0258《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0259《诗经》国风.召南小星0260《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0261《诗经》国风.周南关雎0262《诗经》国风.周南卷耳0263《诗经》国风.周南桃夭0264《诗经》国风.周南兔置0265《诗经》国风.周南苤苢0266《诗经》国风.周南汉广0267《诗经》国风.召南鹊巢0268《诗经》国风.召南采蘋0269《诗经》国风.召南甘棠0270《诗经》国风.召南行露0271《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雷0272《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0273《诗经》国风.豳风东山0274《诗经》国风.豳风伐柯0275《诗经》国风.大雅生民0276《诗经》国风.小雅白驹0277《诗经》国风.小雅采薇0278《诗经》国风.小雅常棣0279《诗经》国风.小雅鹤鸣0280《诗经》国风.小雅鹿鸣0281《诗经》国风.小雅斯干0282《诗经》国风.小雅庭燎0283《诗经》国风.郑风缁衣0284《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0285《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0286《诗经》国风.郑风女日鸡鸣0287《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0288《诗经》国风.郑风萚兮0289《诗经》国风.郑风褰裳0290《诗经》国风.郑风丰0291《诗经》国风.郑风风雨0292《诗经》国风.郑风子衿0293《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0294《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0295《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0296《诗经》国风.郑风溱洧0297《诗经》国风.齐风敝笱0298《诗经》国风.魏风十亩之间0299《诗经》国风.魏风伐檀0300《诗经》国风.唐风绸缪0301《诗经》国风.唐风葛生0302《诗经》国风.秦风蒹葭0303《诗经》国风.秦风黄鸟0304《诗经》国风.秦风无衣0305《诗经》国风.陈风衡门0306《诗经》国风.陈风月出0307《诗经》国风.豳风鴟鸮国学励志系列之经书之首《易经》0308《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0309《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40310《易经》系辞上传第三章0311《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0312《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0313《易经》系辞上传第六章0314《易经》系辞上传第七章0315《易经》系辞上传第八章0316《易经》系辞上传第九章0317《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0318《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0319《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0320《易经》系辞-间奏0321《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0322《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0323《易经》系辞下传第三章0324《易经》系辞下传第四章0325《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0326《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0327《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0328《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0329《易经》系辞下传第九章0330《易经》间奏0331《易经》说卦传第一章0332《易经》说卦传第二章0333《易经》说卦传第三章0334《易经》说卦传第四章0335《易经》说卦传第五章0336《易经》说卦传第六章0337《易经》说卦传第七章0338《易经》说卦传第八章0339《易经》说卦传第九章0340《易经》说卦传第十章0341《易经》说卦传第十一章0342《易经》间奏0343《易经》序卦传10344《易经》序卦传20345《易经》间奏0346《易经》杂卦传0347《易经》尾声.国学励志系列《左传》《史记》0348《左传》郑伯克段于鄢0349《左传》周郑交质0350《左传》石碏谏宠州吁0351《左传》臧僖伯谏观鱼0352《左传》郑庄公伐许0353《左传》季梁谏追楚师0354《左传》曹刿论战0355《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0356《左传》宫之奇谏假道0357《左传》阴饴甥对秦伯0358《左传》介之推不言禄0359《左传》展喜犒师0360《左传》烛之武退秦师0361《左传》崤之战0362《左传》王孙满对楚子0363《左传》楚归晋知罃0364《左传》子产坏晋馆垣0365《左传》子革对楚灵王0366《史记》管鲍之交0367《史记》晏子轶事0368《史记》老子送孔子0369《史记》司马穰苴治军0370《史记》孙子练女兵0371《史记》商君先见0372《史记》甘茂取宜阳0373《史记》孟尝君年少有才0374《史记》毛遂自荐0375《史记》魏公子迎侯嬴0376《史记》完璧归赵0377《史记》将相和0378《史记》赵奢破秦阏与0379《史记》李牧大破匈奴0380《史记》田单火牛阵破燕0381《史记》屈原与《离骚0382《史记》韩信拜将0383《史记》韩信破陈余井陉0384《史记》陆贾出使南越0385《史记》齐桓侯不信医致死50386《史记》石奢,李离执法0387《史记》游侠列传序0388《史记》滑稽故事三则0389《史记》陈涉起义国学励志系列唐诗,宋词0390《唐诗》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王勃0391《唐诗》渡汉江-宋之问0392《唐诗》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佺期0393《唐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0394《唐诗》感遇-陈子昂0395《唐诗》回乡偶书-贺知章0396《唐诗》咏柳-贺知章0397《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0398《唐诗》望月怀远-张九龄0399《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0400《唐诗》凉州词-王之涣0401《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0402《唐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0403《唐诗》过故人庄-孟浩然0404《唐诗》春晓-孟浩然0405《唐诗》宿建德江-孟浩然0406《唐诗》从军行(四首)-王昌龄0407《唐诗》出塞-王昌龄0408《唐诗》芙蓉楼送辛渐0409《唐诗》长信秋词-王昌龄0410《唐诗》闺怨-王昌龄0411《唐诗》观猎-王维0412《唐诗》使至塞上-王维0413《唐诗》山居秋暝-王维0414《唐诗》鹿柴-王维0415《唐诗》竹里馆-王维0416《唐诗》辛夷坞-王维0417《唐诗》鸟鸣涧-王维0418《唐诗》相思-王维0419《唐诗》少年行(二首)-王维0420《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0421《唐诗》渭城曲-王维0422《唐诗》将进酒-李白0423《唐诗》行路难-李白0424《唐诗》长相思-李白0425《唐诗》关山月-李白0426《唐诗》长干行-李白0427《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0428《唐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0429《唐诗》登金陵凤凰台-李白0430《唐诗》送友人-李白0431《唐诗》望庐山瀑布-李白0432《唐诗》早发白帝城-李白0433《唐诗》峨眉山月歌-李白0434《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0435《唐诗》赠汪伦-李白0436《唐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0437《唐诗》独坐敬亭山-李白0438《唐诗》塞下曲-李白0439《唐诗》玉阶怨-李白0440《唐诗》静夜思-李白0441《唐诗》子夜吴歌,秋歌-李白0442《唐诗》横江词-李白0443《唐诗》秋浦歌-李白0444《唐诗》长干曲(二首)-崔颢0445《唐诗》黄鹤楼-崔颢0446《唐诗》凉州词-王翰0447《唐诗》燕歌行-高适0448《唐诗》别董大-高适0449《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0450《唐诗》望岳-杜甫0451《唐诗》兵车行-杜甫0452《唐诗》石壕吏-杜甫0453《唐诗》前出塞-杜甫0454《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0455《唐诗》月夜-杜甫0456《唐诗》春望-杜甫0457《唐诗》蜀相-杜甫0458《唐诗》春夜喜雨-杜甫0459《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0460《唐诗》秋兴八首选二-杜甫0461《唐诗》登高-杜甫60462《唐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0463《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0464《唐诗》逢入京使-岑参0465《唐诗》枫桥夜泊-张继0466《唐诗》寒食-韩翃0467《唐诗》渔父歌-张志和0468《唐诗》滁州西涧-韦应物0469《唐诗》塞下曲(二首)-卢纶0470《唐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0471《唐诗》游子吟-孟郊0472《唐诗》新嫁娘词-王建0473《唐诗》故行宫-王建0474《唐诗》西塞山怀古-刘禹锡0475《唐诗》乌衣巷-刘禹锡0476《唐诗》竹枝词-刘禹锡0477《唐诗》琵琶行-白居易0478《唐诗》卖炭翁-白居易0479《唐诗》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0480《唐诗》问刘十九-白居易0481《唐诗》暮江吟-白居易0482《唐诗》古风(二首)-李风0483《唐诗》江雪-柳宗元0484《唐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0485《唐诗》题诗后-贾岛0486《唐诗》寻隐者不遇-贾岛0487《唐诗》雁门太守行-李贺0488《唐诗》南园-李贺0489《唐诗》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0490《唐诗》致酒行-李贺0491《唐诗》江南春绝句-杜牧0492《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0493《唐诗》山行-杜牧0494《唐诗》赤壁-杜牧0495《唐诗》清明-杜牧0496《唐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0497《唐诗》商山早行-温庭筠0498《唐诗》锦瑟-李商隐0499《唐诗》无题-李商隐0500《唐诗》无题二-李商隐0501《唐诗》马嵬-李商隐0502《唐诗》乐游原-李商隐0503《唐诗》夜雨寄北-李商隐0504《唐诗》江楼感旧-赵嘏0505《唐诗》风李峤0506《宋词选》长相思0507《宋词选》苏幕遮-范仲淹0508《宋词选》渔家傲。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1. 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探讨了人生哲学、政治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道德经》的1至81章进行细解。
2. 章节解读2.1 第一章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章,强调“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
正是由于“道”的存在,万物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和运行。
2.2 第二章第二章继续讨论“道”的重要性,并强调“道”与“名”之间的关系。
在“名”即思维和语言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失去对“道”的真正感知。
2.3 第三章第三章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核心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放弃自我,不以个人才干和优越感来压制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4 第四章第四章强调无欲无求的重要性,认为欲望使人心乱,并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矛盾。
只有通过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定。
2.5 第五章第五章延续了第四章的主题,强调“大道至简”。
只有减少物质欲望,简化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深层意义。
2.6 第六章第六章讲述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思想。
强调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和,才能与宇宙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2.81 第八十一章第八十一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被誉为“圣人篇”,总结了全书的主要思想。
它提到了“道”的无穷无尽和救赎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自省实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3. 总结《道德经》涵盖了众多哲学思想,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通过对81章的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包括尊重自然、节制欲望、不争不抗等。
这些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我,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与生活幸福。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读并将其中的智慧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注:本文中的解读仅代表个人观点,读者可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进一步探索《道德经》的含义。
道德经1至81章原文诵读
(最新版)
目录
一、道德经概述
二、道德经原文诵读的意义
三、道德经原文诵读的内容
四、道德经原文诵读的感悟
正文
一、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五千余字,以道为核心,探讨了道家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等内容。
二、道德经原文诵读的意义
道德经原文诵读对于当代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诵读原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感受道家学说的精神内涵。
其次,诵读原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古代汉语的美。
最后,诵读原文可以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三、道德经原文诵读的内容
道德经原文诵读的内容包括全书八十一章的内容。
每一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如第一章探讨道的概念,第二章探讨道的特性,第三章探讨道的运用等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道家的哲学、道德和政治思想,是研究道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四、道德经原文诵读的感悟
通过道德经原文诵读,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道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道、德、无为和自然,提倡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同时,道家学说还强调道德的内在修养,提倡人们应该诚实守信、宽容大度、慈悲为怀,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综上所述,道德经原文诵读对于当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家学说,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能够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恒的名词。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都是玄妙的道理。
玄妙啊玄妙,玄之又玄,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相互对立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立而体现,高下由相互对立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后由相互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讲仁和义,人民才能够回到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道德经1至81章原文诵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该经共分为81章,囊括了老子对人生、人性、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思考与哲学观点。
以下将为您逐章介绍并诵读道德经1至81章的原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贵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以下省略,直至第81章)通过诵读道德经,我们能够感受到老子对于道、德、人性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道德经以简练精炼的语言,表达了老子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独特见解。
希望这次的诵读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千年经典,并从中汲取智慧,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明确和自信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