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1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39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主题:老子对世界万物的变化采取一种静观其变的态度。
认为道自身本来没有预先设定的意识,所以天地无所谓仁与不仁,也不刻意求仁或不仁,只是听其自然发展,从来不作评论;而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原文与今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只是听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们听凭百姓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空虚而不会穷竭,愈挤压它风量愈大。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议论太多,必有所失,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由天地不仁所引起的思考如果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老子这一章显然是针对当时的儒家学说的。
【憨山大师注释】此言天地之道,以无心而成物。
圣人之道,以忘言而体玄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好生爱物之心。
刍狗,乃缚刍为狗,以用祭祀者。
且天地圣人,皆有好生爱物之仁。
而今言不仁者,谓天地虽是生育万物,不是有心要生。
盖由一气当生,不得不生。
故虽生而不有。
譬如刍狗,本无用之物。
而祭者当用,不得不用。
虽用而本非有也。
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虽是爱养百姓,不是有心要爱。
盖由同体当爱,不得不爱。
虽爱而无心。
譬如刍狗,虽虚假之物。
而尸之者当重,不得不重。
虽重而知终无用也。
故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犹,似也。
橐(tuó),即皮韝(gōu)。
乃鼓风铸物之器。
籥(yuè),即管籥。
乃承气出音之器。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枉己从人之意。
动,犹感触也。
谓橐籥二物,其体至虚而有用,未尝恃巧而好为。
故用不为伸,不用则虚以自处,置之而亦不自以为屈,故曰虚而不屈。
且人不用则已。
若用之,则触动其机,任其造作而不休,故曰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然道在天地,则生生而不已。
道在圣人,则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
大道之妙如此。
惜乎谈道者,不知虚无自然之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老子》道经·第五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译文
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
所以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
圣人的眼中,百姓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圣人对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第dì一yī章zhānɡ】道dào 可kě道dào ,非fēi 常chánɡ道dào 。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 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 ,名mínɡ万wàn 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妙miào ;常chánɡ有yǒu ,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徼jiǎo 。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 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 之zhī玄xuán 。
玄xuán 之zhī又yòu 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 之zhī门mén。
【第dì二èr 章zhānɡ】天tiān 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 之zhī为wéi 美měi ,斯sī恶wù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 之zhī为wéi 善shàn ,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有yǒu 无wú相xiānɡ生shēnɡ,难nán 易yì相xiānɡ成chénɡ,长chánɡ短duǎn 相xiānɡ形xínɡ,高ɡāo 下xià相xiānɡ盈yínɡ,音yīn 声shēnɡ相xiānɡ和hé,前qián 后hòu 相xiānɡ随suí。
一、通假字①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同“形”,形体)②其脆易泮(同“判”,分离)③起于累土(同“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为①埏埴以为器(介词,当作)②是以圣人无为(名词,作为)③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动词,干预,治理)④为之于未有(动词,做)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鸿门宴》)⑥若属皆且为所虏(与“所”连用,表被动)(《鸿门宴》)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担任,充当)(《论语》)⑧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跟、同)(《桃花源记》)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替,给)(《庖丁解牛》)⑩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鸿门宴》)(11)我世世为洴澼絖(动词,从事)(《五石之瓠》)(12)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鸿门宴》)(1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六国论》)2.道①故有道者不处(名词,道德)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途径,方法)(《马说》)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名词,道路)(《齐桓晋文之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师说》)3.当①当其无,有车之用[介词,在(某处、某时)]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面对)(《木兰诗》)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动词,主持,执掌)(《谏太宗十思书》)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阻挡,抵挡)(《鸿门宴》)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动词,对)(《短歌行》)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蜀道难》)4.复①复众人之所过(动词,弥补,补救)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送东阳马生序》)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副词,再,又)(《劝学》)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词,繁复,重复)(《游山西村》)5.过①复众人之所过(名词,过错)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鸿门宴》)③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动词,探望,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6.伐①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②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史记·魏公子列传》)③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讨伐,攻打)(《曹刿论战》)④坎坎伐檀兮(动词,砍伐)(《伐檀》)⑤伐无道,诛暴秦(动词,进攻,征伐)(《陈涉世家》)7.是①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②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指示代词,此)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判断动词,是)(《琵琶行并序》)④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形容词,正确)(《书后赋诗》)⑤唯利是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者①自见者不明(代词,用在动词后,指代人,……的人)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代词,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事物,……情况)(《伶官传序》)③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助词,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鸿门宴》)9.以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介词,因,因为)②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表目的的连词,来)10.其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王者寿(代词,指代第三人称)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表假设,如果)(《齐桓晋文之事》)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大概)(《师说》)④以乱易整,不武。
第一章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
)2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1 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 5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 为无为,则无不治 。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1-5章(王弼本)先秦-老子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0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0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0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对照翻译: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老子》五章知识点总结一、第一章在第一章中,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一重要观念,表明“道”是超越言语和理性的,无法被言说或理解。
这一概念对于后世的哲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
老子还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强调了实质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名”和“实”相对应的,但“名”只是表面的现象,“实”才是事物的真正本质。
通过这样的观点,老子提出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第二章在第二章中,老子深入阐述了“道”的概念,并将其与“无为”的观念相联系。
他认为“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和行为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无为”则是指不主动去追求功名利禄,不做过多的干预和干涉。
老子认为,只有随顺“道”,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然和谐状态。
老子在这一章中还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强调了柔弱的力量是最大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第三章在第三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以无为之事,来治理天下。
他认为,政治统治者应该保持谦逊和不争之心,尽量减少对人民的干预和束缚。
只有放弃私欲,保持谦逊和无为的态度,才能真正治理天下。
老子还提出了“智者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等观点,强调了智者无为的处世态度和治国方针。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世的统治者们提出了深刻的思想挑战。
四、第四章在第四章中,老子讨论了“道”的无形和无名,他认为“道”无形无名,却包容万物,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这一观点强调了“道”是超越言语和理性的,只有超脱世俗,才能领悟和通达“道”的真谛。
老子还强调了“道”的包容和无为的态度,他认为只有放弃私欲,顺应“道”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然和谐状态。
这一观点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第五章在第五章中,老子讨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的观念,强调了天地的无私和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