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善良》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0.01 KB
- 文档页数:4
《善良》说课稿说课人:张佳敏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叫张佳敏。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善良》。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和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共同探讨关于“善良”这一课题。
一、说教材(一)教学背景本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侧面的人性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此阶段仍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若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受个别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同时,他们仍处在青春期、叛逆期,不同程度的出现冷漠、自私、缺乏信任等倾向。
必须强调的是,他们毕业后将直接面临社会,参加工作。
由此看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善良教育更是不可或缺。
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出于本单元对人性美的感悟要求而制定本次知识目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善良的美好”。
)2、能力目标:能在自主学习中自觉运用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本篇议论文逻辑性强,议论方法独特,同时是对中学时期学习议论文的巩固,很有学习必要。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用善心看待世界,做一个善良的人。
(本课授课时间正值“3月雷锋活动月”,结合学生们每周积极做好人好事,引导时机恰当。
)(三)重点难点像《善良》这样的议论性短文,拿来教授给学生,可供挖掘讲解的东西实在太多,但限于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同时,善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天对《善良》一课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
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自觉运用议论文的阅读方法,领悟做人的道理。
这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根据这样的重点、难点,我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接下来我一一介绍。
《善良》教案长春市艺术学校韩桂娟【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启发学生对社会道德现状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对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2.品味作品语言,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1.研读课文,领会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探讨研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他们因爱心感动中国,他们因善举感人至深。
可是却有人说:善良过时了,善良就是愚蠢,善良是无能的表现。
究竟善良是什么?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人的本性“善良”还要不要回归?今天我们就来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1.学生简介王蒙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善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善良的定义与内涵2. 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3. 培养善良品质的方法与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善良的理解和体会。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善良的表现和意义。
3. 实践指导法:教师提出实践任务,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善良,并分享实践经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善良的定义与内涵:教师详细讲解善良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3. 分析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教师举例说明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
4. 讨论培养善良品质的方法与途径: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善良品质。
5. 分享实践经验: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在生活中实践善良的经验,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和讨论环节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善良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善良教育读本》或其他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善良行为的真实案例或故事。
3. 视频资源:寻找与善良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和讨论。
八、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善良行为展示会”:让学生准备一些体现善良行为的实际例子,通过展览或表演的形式分享给其他同学。
2. 开展“善良实践周”活动:鼓励学生在一个月内每天至少做一件善良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善良》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文章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文章《善良》,使学生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善良》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
2.3 教学难点文章的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善良品质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
3.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讨论等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善良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善良的定义和价值,引起学生对善良的兴趣和关注。
4.2 讲解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
4.3 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讨论等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4 情境体验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善良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关于善良的文章,进一步加深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善良的故事或文章,如《雷锋的故事》、《爱的教育》等,以丰富学生对善良主题的理解。
6.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志愿活动,让学生将善良的品质付诸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评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需求,以便改进今后的教学。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懂得关爱他人。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善良的品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题《善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性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展现善良品质,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能力。
2.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课后练习或者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提问或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
善良一、课文解读善良,虽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作家王蒙在经历了社会风雨和人生沉浮之后,对“善良”的内涵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全文12 个自然段。
首段暗示提倡“善良”的现实针对性。
第2 〜4 自然段,从人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入手,否定了因为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和恶狼的法则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并进而指出,那些“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的人,自己就成了毒蛇或恶狼。
如果说以下的文章多是理性阐述的话,这几段文字却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愤慨,你看那连连串起的反问句,是在问谁呢?问世人,还是问自己?第5 〜9 自然段,将善良与凶恶对比,否定凶恶,肯定、歌颂善良;第10 〜11 自然段,将善良者与凶恶者对比,否定恶人,肯定和赞扬善良者。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明确表态:“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那重复出现的两个“我”字,表明了作者旗帜鲜明的态度。
结尾处则巧妙用一个“例如”,不但照应了文章开头提倡善良的现实针对性,还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善良啊,作为道德的最基本元素,是永远不可丢失的!二、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品味本文爱憎鲜明的语言。
2.领会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3.熟读全文,背诵喜爱的段落(如第5 〜9 自然段)。
(二)教学时数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 课时。
(三)操作流程1.感悟(1)导入可以“农夫与蛇”的故事简洁导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借助随书光盘中的课件导入,也可开门见山,并板书课题和作者。
(2)感受文本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这篇文章对“善良”做了多角度的阐述。
除首尾两段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就两个寓言发出议论,二是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三是把善良者与恶人作对比。
阅读全文,具体说说上述三部分各包括哪些段落。
全文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3)感悟内容1)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①第一部分包括第2 〜4 自然段,第二部分包括5 〜9 自然段,第三部分包括10 〜11 自然段。
《善良》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和理解《善良》这篇散文的内容,了解作者对于善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需要,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并表达《善良》这篇散文的主旨和内涵,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教学准备:1. 散文《善良》的课文2. 课堂PPT3. 学生作品展示板4. 答题纸、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些感人的励志视频,或者讲述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对“善良”这一概念进行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善良的渴望。
然后导入教学内容,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善良》。
阅读散文(15分钟):让学生阅读《善良》这篇散文,让学生在心里默读一遍,然后大声朗读一遍,教师边听边记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
理解内容(15分钟):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理解散文的内容和作者的目的,并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什么是善良?作者如何表达对善良的理解?2.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例子来阐释善良的内涵?3. 你怎么理解文中的“善良之心”、“善良之行”、“善良之语”?讨论交流(10分钟):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在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善良这一概念的理解。
写作练习(2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写一篇短文。
可以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也可以是对身边一个善良的人的描述和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表达,加深对“善良”这一概念的理解。
展示与总结(10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教师在旁点评每个学生的作品,并适当引导和鼓励学生。
然后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善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善良的人。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善良的人,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善良》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善良行为和善良品质。
3. 讨论善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2. 阅读课文《善良》: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善良行为和善良品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善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善良的行为和品质。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反思分享法: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成长。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五、教学资源1. 课文《善良》文本。
2. 与善良相关的故事或案例。
3. 词汇卡片:准备一些与善良相关的词汇,如“关爱”、“乐于助人”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教学。
六、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信息。
2. 词汇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进行词汇教学。
3. 白板笔和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4. 小组讨论表格:用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善良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善良含义的理解。
2.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活动等。
3. 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达能力和观点明确程度。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对课堂的进度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采用其他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善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善良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表现。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善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
2. 如何激发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体验善良的行为。
2.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善良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善良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善良的行为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善良。
4.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善良行为带来的正面影响。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情景模拟所需的道具和场地。
3. 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角色扮演的活动。
4. 制定教学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善良行为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善良的含义,解释善良是一种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善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
4. 情景模拟:设定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实践善良行为。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善良,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6.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善良行为带来的正面影响。
7.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实践。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善良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分享。
3. 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观察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行为。
4.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他们在生活中的善良行为。
《善良》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善良,探讨善良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和行为,并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实践善良。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美学鉴赏能力,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和理解善良的力量和美丽。
2.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善良,形成习惯和自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教学材料:《善良》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莫泊桑的《善良的力量》、郭敬明的《小时代》等。
3. 课堂活动准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文学作品欣赏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善良的场景或者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善良。
引导学生讨论善良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理解和实践善良。
Step 2:文学作品欣赏(15分钟)选择《善良的力量》或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或朗读。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善良的力量和美丽。
Step 3: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善良的场景或故事,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进思维碰撞和相互学习。
Step 4:群体讨论(15分钟)让每个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和归纳,探讨善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Step 5:实践与反思(15分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善良。
可以组织一些乐于助人的活动,如清扫学校环境、为需要帮助的人募捐等。
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感受,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善良的理解和重视。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善良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强调善良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坚守善良,传递善良的力量。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和展示自己的善良实践经历和感受,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绘画等形式呈现。
《善良》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一篇关于善良的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善良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用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内心的善良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1.3 教学重难点1.3.1 重点: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用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1.3.2 难点:激发学生内心的善良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1.4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5 教学准备课文《善良》、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分享自己身边的善良之事。
1.6.2 课文阅读:让学生默读课文《善良》,理解课文内容。
1.6.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善良的理解和感悟。
1.6.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善良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会用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1.6.5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善良行为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善良的含义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善良的含义。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善良的理解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善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2.2 教学重难点2.2.1 重点:理解善良的含义。
2.2.2 难点:激发学生的善良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2.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4 教学准备课文《善良》、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2.5 教学过程2.5.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
2.5.2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善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善良的含义。
《善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学会用善良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他人。
(3)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善良的力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善良经历。
(3)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善良的品质,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
(3)激发学生对善良行为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学会用善良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他人。
(3)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2)如何激发学生对善良行为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善良?(2)学生分享自己对善良的理解。
2.讲解善良的含义(1)教师讲解善良的含义:善良是指心地纯洁,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2)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善良行为。
3.善良的力量(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善良影响他人的故事。
(2)学生讨论:善良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4.分享善良经历(1)学生分组,每组分享一个自己的善良经历。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
5.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2)学生分享自己的做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传播正能量等。
6.善良的价值(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价值体现在哪里?(2)学生讨论并总结:善良的价值在于传承美德、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等。
7.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善良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善良行为,制定行动计划。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善良经历。
《善良》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八章《共筑美好精神家园》第三节《善良》,内容主要包括:善良的含义与表现,善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和传递善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善良品质,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善良品质,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爱他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共同点,引出善良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善良的含义与表现,让学生了解善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a. 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善良的含义。
b. 举例说明善良的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善良的积极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善良事迹,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培养和传递善良,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善良的含义与表现2. 善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3. 培养和传递善良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善良的认识,以及如何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阐述善良的意义,并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善良的内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身边的善良事迹,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同时,推荐一些关于善良的书籍和文章,让学生深入了解善良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善良事迹。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善良》教案《善良》教学目的:1、掌握文学常识,学习掌握对比论证法。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文章论证的严密。
3、进行善良教育,在生活中信守与人为善的原则。
教学重点:1、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及作用。
2、认识善良的意义,在生活中信守与人为善的原则。
教学难点:对生活中有些现象的认识。
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是善良。
也有人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因此,一句善言,万两黄金难求;一颗善心,一座神圣的庙宇。
还有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有男子气概;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
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
”究竟,善良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二、作者介绍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三、生词学习(课后题一)四、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并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与作用。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善良》优质课件 (一)善良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之一,它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善良品质。
为此,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编写了《善良》这一单元,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善良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介绍一份优质的《善良》课件,以供教师教学参考。
一、课件结构该课件共分为五大部分。
首先,是课前热身环节,包括情景模拟、影视欣赏等,旨在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意愿,准备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是教材解读环节,详细阐释课本知识点,引导学生积累善良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接下来,是互动问答环节,采用竞答、团队PK等形式,从游戏化的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课堂互动。
第四个环节是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和实际的行为模拟,让学生明白善良不仅存在于理论知识中,更需要在实践中体现。
最后,是课后延伸环节,包括思维拓展、课外阅读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件特色该课件具有多个特色优势。
第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包括视频教学、游戏化互动、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吸取知识。
第二,结合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善良概念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从实践中领悟行为准则。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通过情景模拟等形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寄托,让他们充分体会善良能够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
三、课件应用本课件主要适用于中职语文基础下册教学,可作为辅助教材使用,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
优质的课件内容和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课件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化。
总之,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但同时良好的品德素质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所介绍的《善良》课件采用多种互动的形式,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意义,让学生在充满欢乐和好奇的课堂氛围中习得更多有关善良的知识和信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品德上的素养。
《善良》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善良》。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内容、结构及地位
本文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主编倪文锦,2013年第二版,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教学大纲编写的,本文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与欣赏,主要学习人性美。
《善良》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王蒙。
语文作为一门职业院校的基础文化课,除了传授书本知识外,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概念不断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况,告诉人们要用善良之心对待他人和社会。
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阅读这样的文章不仅能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
由于中职的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中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理清课文结构。
2、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掌握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用善心看待世界,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重点难点
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掌握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领悟做人的道理。
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学生的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思维活跃,但是思考问题不够深入的特点。
因此1.运用阅读法,让学生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
2、“问题引领”的点拨教学法。
3、情境创设教学法。
课堂多媒体设计主要考虑三点:一是出示以“善良”为主题的图片来导入新课;二是提供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三是展示生活中有关善良的图片,便于学生讨论。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要会学。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所以,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着力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
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拓展思维。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联系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善良的人。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新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好的导入方法,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为本课设计的导语是:春晚小品《扶不扶》大家都看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不会像郝建一样伸出你的双手呢?小时候听过的《东郭先生和狼》《农夫与
蛇》的故事好像在告诉我们,善良,换来的也许是恶性报复,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性最本性的一面“善良”还要不要保留呢?今天我们就来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作者的简介。
以上用时控制在3分钟左右。
2、作者简介及生字词(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
用时3分钟。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因此,接下来,我要求同学们迅速地阅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这一环节大约用时8分钟。
理清课文结构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在学生阅读完后,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这里,我主要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现实中,我们是否应该保持善良?
②为什么要保持善良?
③保持善良对国家社会有什么作用?
按照这三个问题给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学生集体分析给出答案,用时控制在5分钟。
4、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划分好层次后,我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其中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相信同学们很快会说出答案,而接下来的1个问题稍有难度,需要同学们深入思考探讨的。
首先让学生再次对第二部分进行阅读,分小组讨论探究,然后指名学生回答,明确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主旨,并用多媒体展示,这一环节估计要15分钟左右。
5、拓展延伸
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举自己亲眼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善良之举和凶恶之行,看看哪种情况多一些,想想其中的原因,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
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补充和总结,多媒体展示丛飞等人的案例,得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一结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既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一环节大约用时10分钟。
6、作业:课后练习,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完成。
7、板书设计。
新大纲的要求是板书精而简,所以我的板书是课文的结构以及对比论证。
善良王蒙
一(1~ 4):提出问题。
对比论证
三(12):解决问题。
我的说课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基础部——语文——李阳
2016年
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