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级上册 第五课
- 格式:docx
- 大小:21.3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五课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五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五课教案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增强宪法意识;认识到宪法是维护每个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力目标:能澄清对人权认识的误区,提高辨别能力,初步形成客观完整的人权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实际行动尊重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权知识目标:了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懂得这一原则归根到底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知道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认识到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都十分广泛,懂得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意义;了解国家在立法、执法、监察、司法和守法等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知道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认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学难点: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宪法宣誓制度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提问:宪法宣誓有何意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总结:宣誓仪式本身是一次活生生的宪法教育,有助于公民更好地认识宪法,增强宪法观念,从而尊重和维护宪法,促进宪法实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宪法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活动一:阅读周记设计意图:以小眉所提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通过了解悬挂国徽的要求来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中小眉的周记,思考她提出的三个问题。
(1)除了这三个国家机关外,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提示:如检察院、驻外领事馆、出入境口岸等。
【考点】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第五课做守法公民1、法律的作用?(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
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怎么做?(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 、刑法的作用、内容: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定义、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7、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有什么途径?(1)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8、诉讼的作用、类型:(1)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材习题答案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P46·运用你的经验)1.(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参考答案】(1)因为小勤在工地上捡拾铁卡子的行为实际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触犯了法律,所以才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参考答案】(2)可以避免。
如果小勤懂得法律,知道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他就不会做违法的事情,从而也就可以避免上述行为的发生。
(P47·探究与分享)2.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参考答案】镜头一中朱某捡拾他人遗失的物品拒绝归还,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二中李某等人在公共场合做出不文明行为,扰乱了体育馆的观看秩序,不仅影响和侵害了其他观众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妨害社会管理,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中赵某手持利器抢夺他人财物,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
(P49·探究与分享)3.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参考答案】有或者没有。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即可。
(P50·探究与分享)4.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上述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镜头一中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是能够履行合同义务,但却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是典型的违约行为,造成买方损失,应承担违约责任。
我国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栅栏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镜头二中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的顾客的肖像,是侵犯顾客肖像权的行为,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第1课时法不可违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二、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重点:认清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
难点: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视频《人民的名义》(片段),回答:这段视频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这段视频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一、违法无小事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回答:(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答案提示:(1)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小勤可以多了解法律,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2.教师: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活动一: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和P48相关链接,分小组讨论并回答:(1)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2)什么是违法行为?(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类别?答案提示:(1)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1.知识目标:知道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含义;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违法和犯罪;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律意识;警惕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重点:法律的作用;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2.难点: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导入新课近年来,在交通事故现场哄抢的事件屡有发生,严重侵害他人财产权益,败坏社会风气,亟须加以规制。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实践中,对于交通事故现场发生的哄抢案件,如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应当以聚众哄抢罪追究刑事责任。
思考:对此,你有何看法?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社会需要规范,而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二、探究新课活动一:对比分析案例,领悟知识案例一:在这个道路交通高度发达的时代,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显著加快,而乱停乱放也给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若城市为心脏,道路为血管,那么违章停车就是引起血管阻塞甚至心脏猝死的诱因,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不会因几条道路的拥堵而完全崩溃,但有些违章停车所带来的危害是你意想不到的,同时也是受害者始料未及的……思考:你看到过这种情景没有?违章停车有何危害?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机动车随意乱停乱放的影响及危害:(1)将车停放在非机动车道入口和非机动车道中间,迫使通行的非机动车只能很无奈地在机动车道上如履薄冰冒险行驶。
八年级xx与法治上册5.3善用法律
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________,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法律服务所、__________、公证处、__________等。
2.诉讼是__________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__________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__________.
3.诉讼俗称“打官司”。
下列关于诉讼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B.诉讼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C.受到不法侵害,我们只能通过诉讼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D.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重要途径
4.下列能给我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
①法律服务所②律师事务所③公证处④居民委员会⑤法律援助中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5.据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农民工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约63%的人表示气愤,约60%的人会选择“不干了或忍气吞声”。
对此,你给农民工的正确建议是()A.到当地政府部门静坐抗议B.到劳动仲裁机构提起诉讼
C.可通过诉讼途径维护权益D.利用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
6.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把“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予以删除。
这一做法()
A.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B.表明不需要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C.要求青少年更应该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D.违反xx和法律,是不合理的
7.小林放学回家时,看见一歹徒骑摩托车实施抢劫,当即报案,并向公安部门提供了歹徒的相貌特征、车牌号和去向,公安部门根据小林提供的线索很快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这说明()
A.小林是未成年人,不应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B.公民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责任
C.青少年要奋不顾身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D.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是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唯一有效方法
8.中学生孙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辆货车撞伤,永远失去了右腿。
孙某的父母为此痛心不已,他们找到肇事司机要求赔偿,但该司机对此置之不理,孙某的父母想起诉他,可对法律知识又知之甚少。
(1)孙某的父母可以寻求哪些机构的帮助?
(2)孙某的父母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维护儿子的合法权益?
答案
1.法律救助律师事务所xx中心
2.人民法院最xx最后屏障
3.C 4.C 5.C 6.C 7.B
8.(1)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
(2)①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②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