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0 绿 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1.13 KB
- 文档页数:3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春夜喜雨》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它是首五言律诗。
本单元共有八首关于春的古诗,对于它们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诗歌方法的掌握,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春夜喜雨》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特点展开。
本诗写于公元761年春,杜甫这时在成都定居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本年的二月间,成都发生旱灾,经历了旱灾的人,最懂春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欧歌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初读古诗,了解诗意2、品读诗文,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作者内心的情感美3、再次朗读古诗,深入体会古诗的语言美4、学习本诗的写法美全诗教学的重难点就是感受是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三、说教学安排:一课时四、说学情本班学生虽已学会理解诗意的方法,但在运用上还不是很熟练。
五、说教法我采用预案导学法进行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然后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再指导,再总结。
六、说教学流程1、根据题目确定朗读基调后,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把握朗读节奏,找出韵脚,明确押什么韵,然后朗读体会古诗和谐的韵律美。
3、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4、品味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着重抓住“知、潜、重”三个字来体会。
5、学习本诗的写法6、教师小结,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发挥你的丰富合理的想象力,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一幅画面。
此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7、布置作业七、说板书设计春夜喜雨五言律诗杜甫《春》说课稿篇2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0《白桦》公开课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白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白桦树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易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描绘大自然和家乡的课文比较容易产生共鸣。
但是,对于一些修辞手法和诗歌的节奏感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节奏感,能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朗读指导:通过示范朗读、分组朗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白桦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白桦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理解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文内容相关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绿》(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绿》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自然段总写春天的美丽,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从树的绿和花的五颜六色两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一段再次总结春天的美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于描绘景色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诗意,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难点:感受课文的诗意,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绿》。
2.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解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品味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诗意,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体会课文的优美。
5.想象与表达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2《乡下人家》说课稿一、纵横联系,说教材【教材分析】《乡下人家》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精神,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难点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二、突显主体,说学情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
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三、促进发展,说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四、发散思维,说过程(一)诵读经典,导入课文(5分钟)学生背诵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经典诵读中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与《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10分钟)新课标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绿》说课稿【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短诗三首》《绿》《白桦》和《在天晴了的时候》4首诗歌组成。
本单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不同的意境,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了解诗歌的特点,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本文《绿》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绿,重点是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本节课应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来感知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美。
通过对每节诗的内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以及对朗读的指导,感受自然界的绿色美。
最后还可通过课本阅读链接中宗璞笔下的《西湖漫谈》与艾青笔下的《绿》对比阅读,将这首诗的主题进行深入总结,并让学生积累自己知道的写植物的诗句,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梯度,有层次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受现代诗的音乐美;读出想象,体会现代诗的艺术美;读出情感,感受现代诗的人文美。
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现代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2个汉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体会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作用。
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主题图片。
【教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及理由。
2.教师多媒体展示: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致远;还有人喜欢绿色,因为它充满了生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艾青的《绿》。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对作者艾青的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绿》课文原文、知识点及说课稿【课文原文】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__________本诗作者艾青,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知识点】我会写:瓶:花瓶酒瓶水瓶瓶颈守口如瓶挤:拥挤排挤挤牙膏挤牛奶挤眉弄眼叉:交叉叉鱼鱼叉铁叉叉烧叉车挥:指挥挥动挥霍大笔一挥挥汗如雨形近字:挤(拥挤)济(人才济济)叉(交叉)杈(树杈)挥(挥手)辉(光辉)多音字:倒:dào倒车 dǎo摔倒重:chóng重复 zhòng重要叉:chā交叉 chǎ叉着腿 chà劈叉反义词:集中——分散整齐——杂乱课内词语: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整齐节拍理解词语:【出奇】特别;不平常。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不同事物有部分相同,重合。
【指挥】发令调度。
【节拍】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写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绿。
第二部分(4~5):写绿色聚集重叠的静姿和动态。
课文主题:这首诗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情景,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表达了诗人对“绿”的喜爱和赞美,对春天、生活、生命的热爱。
问题归纳:1、诗中呈现了哪些绿色,有什么特点?这些绿色的特点是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2、想象这些绿色集中在一起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场春雨润醒了小草,田野里小草破土而出,远远望去一片嫩绿;润绿了杨柳,杨柳摆动着腰肢,随风舞蹈。
润动了河水,碧绿的河水,犹如一面绿色的大镜子,倒影出我们的笑脸,倒映这两岸的翠柳。
【导语】艾青的诗歌《绿》运⽤⽂字的魅⼒⽤⽂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树⽊⼤地中的⼩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命的颜⾊,是⽣命的象征。
绿是⾃然的颜⾊,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第10课《绿》课⽂原⽂ 好像绿⾊的墨⽔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是绿的, 流的⽔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起, 重叠在⼀起, 静静地交叉在⼀起。
突然⼀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起…… __________ 本诗作者艾青,选作课⽂时有改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第10课《绿》知识点 我会写: 瓶:花瓶酒瓶⽔瓶瓶颈守⼝如瓶 挤:拥挤排挤挤⽛膏挤⽜奶挤眉弄眼 叉:交叉叉鱼鱼叉铁叉叉烧叉车 挥:指挥挥动挥霍⼤笔⼀挥挥汗如⾬ 形近字: 挤(拥挤)济(⼈才济济)叉(交叉)杈(树杈) 挥(挥⼿)辉(光辉) 多⾳字: 倒:dào倒车 dǎo摔倒 重:chóng重复 zhòng重要 叉:chā交叉 chǎ叉着腿 chà劈叉 反义词: 集中——分散整齐——杂乱 课内词语: 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 整齐节拍 理解词语: 【出奇】特别;不平常。
【重叠】(相同的东西)⼀层层堆叠。
【交叉】不同事物有部分相同,重合。
【指挥】发令调度。
【节拍】⾳乐中每隔⼀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定强弱分别的⼀系列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段落⼤意: 第⼀部分(1~3):写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绿。
第⼆部分(4~5):写绿⾊聚集重叠的静姿和动态。
课⽂主题: 这⾸诗运⽤⽂字的魅⼒,⽤⽂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的情景,绿是⽣命的颜⾊,是⽣命的象征。
《短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短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歌”单元,这一单元的目标是通过学习的层层深入,使学生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在赋予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本文的三首短诗均出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是其永恒的主题。
该诗集由164首短诗组成,本课选用了其中的第71、第131、第159首短诗,并按顺序编排。
《繁星(七一)》紧扣“回忆”一词展开。
一、二行点明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三、四、五行运用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营造出具体的情境,一方面将回忆的场景具象化,另一方面为回忆的内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母爱的温馨。
《繁星(一三一》中,诗人由大海联想到星光和花香,并通过比较,说明了大海对于在海边长大的诗人而言,影响深远。
首行直抒胸臆,接着用三个反问句体现诗人对于大海的情感,就如同星星有光辉,花儿有香气一样,是自然而然、始终如一的。
这首诗的二、三、五行最后一个字分别为“光、香、响”,形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繁星(一五九》和第一首诗相似,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
首行将情感化为一句感叹,接着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心底最无助的时候,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倚靠,说明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温暖港湾。
诗中两处“风雨”的内涵有别,“天上的风雨”指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心中的风雨”则是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苦难。
三首现代诗虽然短小,却饱含深情,意蕴丰富。
二、说学情四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接触过现代诗,但是对现代诗特点了解相对模糊。
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通过探究学习,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森林》优秀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森林》一课,属于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关于森林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动植物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森林的概念,掌握一些常见的森林动植物的名称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以及对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记忆森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展示动植物的特点和生活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森林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森林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动植物的好奇心。
2. 研究(20分钟)1. 通过课文导入,让学生快速了解森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森林动物和植物有直观的认识。
3. 分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对森林动植物的观察和发现。
3. 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和归纳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 引导学生发表对森林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4. 拓展和巩固(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森林的小调查或自主阅读,拓展学生对森林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五、教学资源1. 课本《森林》2. 相关图片和动画3. 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六、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和讨论,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森林和动植物的认知水平。
2.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和个别辅导。
以上是本节课的优秀说课稿,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说教材】《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
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
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
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
”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绿》说课稿
一、说教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三、说教法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
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拓展说话训练时,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使用已积累的好词佳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
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2.学生汇报,教师明确:
(四)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出示第一小节:
自己轻声读读。
指名读。
全班齐读
3.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奇”
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4.齐读第一、二小节。
5.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第四节:
(1)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绿挤在一起,重叠、交叉在一起”。
(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五)拓展运用,读写训练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3.试背课文。
全文朗读。
五、说板书设计
绿
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挤、重叠、交叉
按着节拍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