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创作特征及演唱诠释
- 格式:doc
- 大小:12.12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是继瓦格纳、勃拉姆斯之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他对整个晚期浪漫派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沃尔夫、马勒等人一同将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一、艺术歌曲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意义艺术歌曲在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生涯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他的创作重心更多地倾向于交响诗和歌剧,但他对这种小型创作体裁始终有着偏爱,可以说,他的创作是从歌开始,以歌结束。
1870年,六岁的理查•施特劳斯为伯母写下《圣诞之歌》,到临终前的1948年留下遗作《锦葵》,此曲到1983年才被发现,在此之前《最后四首歌》一直被认为是他最后的作品。
理查•施特劳斯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多首艺术歌曲,歌曲贯穿他一生的创作,也影响着他一生的几个重要节点。
二、在演唱中如何把握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特点一关于声音的要求理查•施特劳斯很多歌曲的歌词来自于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因此,要表现这些诗歌浪漫的格调和幽静、细腻的情感,就要善于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现手法。
一般来说,演唱艺术歌曲大多用钢琴伴奏。
但理查•施特劳斯的许多艺术歌曲是用乐队伴奏,因此,演绎他的一些作品时需要一定的声音强度来表现其作品风格的,这样也会增强作品戏剧性的色彩。
在声音的使用上,要以头腔共鸣为主,不宜加入过多的胸声,尤其不能让声音在喉咙或口腔中,要在声音圆润清澈的基础上加进力度的变化和对比,以完美诠释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般来说,在演唱歌曲时往往越向高声区声音的强度越大,但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曲中,很多向上的、向高声区走的音程,却没有按常规让声音强度变大,而是有意识地使声音收住一些。
如此在音程上行时的控制,符合理查•施特劳斯一些歌曲音乐风格的要求,从而显出其合理性和作品的优雅。
这从很多歌唱家演唱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二关于旋律演唱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在旋律上比早期浪漫主义德国艺术歌曲那种近似古典主义的典雅、内敛、规整、精致更富伸缩性,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则更为热情和富于戏剧性。
探析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及钢琴伴奏的特色
理查·施特劳斯作为德国晚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作曲家、指挥家,其创作涉及了交响诗、歌剧、艺术歌曲等诸多体裁。
他的艺术歌曲主要作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是艺术歌曲经历重要变革的时代,无论从调式调性还是思想内容上来看,他的二百多首歌曲反映出了这样的变化,同时也凸显出其歌剧思维对艺术歌曲创作产生的影响。
《最后四首歌》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巅峰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人生最后一部作品,整套作品深奥而富有哲理性,令笔者忍不住去探寻他的创作背景,来源,以及所想表达的内容。
这四首歌原本是为声乐和管弦乐队而创作,但之后由于麦克斯·沃尔夫(Max Wolff)发行出版了声乐与钢琴版本,从而使笔者大胆的以钢琴与声乐表演方式深入体会此版本,并从钢琴与声乐表演的版本出发,和乐队与声乐的版本作以比较,从这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角度来感受《最后四首歌》给听众带来的“新”艺术价值。
本文主要以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钢琴版本为研究对象,从日常练习与舞台演奏中的理解与感受出发,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对钢琴伴奏者的要求,以使得今后计划演绎本套曲的同行们予以参考。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曲》创作风格及演唱特点之初探作者:刘冰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1期【摘要】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是欧洲浪漫主义晚期德、奥艺术歌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
在他一生音乐创作的生涯中,艺术歌曲占有重要比重。
本文以理查·施特劳斯晚期的收官之作——《最后四首歌曲》创作特点和演唱风格加以论述,详实的论述了《最后四首歌曲》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曲 ;创作风格;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理查·施特劳斯作为浪漫派晚期德国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之一,除了交响诗、歌剧、室内乐等,他一生还写有200多首艺术歌曲。
这些歌曲有钢琴伴奏也有管弦乐队伴奏,旋律常常是短小的动机,和声新颖,强调歌曲与伴奏的融合。
在他众多歌曲中,《最后四首歌曲》如“天鹅之歌”般完美收官,总结了这位音乐巨匠全部音乐创作的灵魂所在。
这四首歌曲分别是《春天》《九月》《去睡眠》和《在晚霞中》,其中前三首是根据赫塞(Herman Hesse)的诗谱成,第四首是以艾辛多夫(Toseph von Eichendorff)的诗谱写的。
整部作品创作与1948年,并于1950年5月2日,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弗拉克斯塔特(Kristen Flagstad)首演于伦敦的皇家亚波特音乐厅,弗特凡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在完成这部为女高音独唱与大型编制的管弦乐队写成的作品一年后,理查.施特劳斯便撒手离世。
不难看出,在这部巨作中融入精炼了这位音乐巨匠将一生的音乐创作精髓,整部作品流露出作曲家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博爱和对死亡的预示,这种感情不单是停留在音符上,而用哲理性的音语言为听众加以展现。
因此,聆听到这些乐曲,都不禁会感受到一种强烈而深刻的震撼与感动。
当代音乐2021年第5期MODERNMUSIC理查 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以«小夜曲»«明晨»为例王㊀娅[摘㊀要]作为晚期浪漫派杰出的代表作曲家ꎬ理查 施特劳斯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ꎮ本文从其生平㊁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歌曲创作及具体歌曲的演唱分析三个部分进行阐述ꎬ以期更好地把握其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特色ꎮ[关键词]理查 施特劳斯ꎻ艺术歌曲ꎻ创作特征ꎻ演唱[中图分类号]J652 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89-03[收稿日期]2020-12-11[作者简介]王㊀娅(1975 ㊀)ꎬ女ꎬ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ꎮ(南通㊀226007)㊀㊀一㊁理查 施特劳斯 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曲家理查 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ꎬ1864 1949)ꎬ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ꎮ他出生于慕尼黑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中ꎬ其母亲是啤酒商的女儿ꎬ父亲是当地宫廷歌剧院乐队首席圆号手ꎬ富有良好的教养与音乐才华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ꎬ施特劳斯自幼便学习钢琴和小提琴ꎬ在梅耶尔门下又学习和声㊁对位和配器ꎬ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ꎮ其音乐创作早期专注于标题性交响音乐ꎬ代表作有«意大利交响幻想曲»ꎬ交响诗«麦克白»«死与净化»«唐璜»等ꎮ1900年后创作重心转向歌剧ꎬ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莎乐美»«埃勒克特拉»«玫瑰骑士»«没有影子的女人»等ꎬ成就非凡ꎮ不过正是这样一位被誉为李斯特交响诗㊁瓦格纳歌剧传人的作曲家ꎬ对艺术歌曲这种小型音乐体裁却是情有独钟ꎬ甚至其一生的音乐创作可以说是以歌曲开始ꎬ以歌曲结束ꎬ与其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ꎬ是作曲家本人最细腻的内心情感的表达ꎮ施特劳斯所创的200多首艺术歌曲在声乐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ꎬ既承接了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㊁舒曼等人的传统ꎬ又深受瓦格纳的影响ꎬ带有鲜明的晚期浪漫主义色彩ꎮ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管弦乐及歌剧创作上的天赋ꎬ将其恰当地运用在歌曲创作中ꎬ使这种原本精致抒情的小型音乐体裁充满了歌剧咏叹般的戏剧性和震撼力ꎬ显示出诗意与戏剧性巧妙结合的独特风格ꎬ使艺术歌曲的创作ꎬ继勃拉姆斯㊁沃尔夫㊁马勒之后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ꎮ二㊁理查 施特劳斯艺术歌曲创作的三个主要阶段作为德国晚期浪漫主义乐派的重要作曲家ꎬ理查 施特劳斯精通德奥音乐的传统ꎬ谙熟欧洲音乐的成果ꎬ有着高超的作曲技巧ꎮ从他六岁开始创作出平生第一部歌曲«圣诞之歌»至逝世前一年为女高音与管弦乐团所创作的«最后四首歌»ꎬ共完成200多首艺术歌曲ꎬ这些歌曲可谓是多姿多彩㊁风格各异ꎬ既有感情充沛气质热烈的抒情歌曲ꎬ又有蕴含高度演唱技巧㊁充满戏剧性张力的深刻作品ꎮ总之ꎬ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中ꎬ自由流畅的旋律㊁精妙卓越的和声和新颖精巧的配器ꎬ让歌曲充满了 意大利式的温柔㊁绮靡ꎬ同时又兼有日耳曼的雄浑与严肃 [1]ꎬ无愧为德奥艺术歌曲中的瑰宝ꎮ纵观其创作的风格趋向ꎬ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ꎬ早期(1870 1884)ꎬ中期(1885 1906)ꎬ晚期(1918 1948)ꎮ(一)早期创作阶段施特劳斯早期写下了40多首歌曲ꎬ不过多数已经遗失ꎮ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主要是模仿19世纪早期艺术歌曲的风格ꎬ如分节歌㊁通谱歌及民歌等风格ꎮ一部分是为了家庭式社交音乐会而写的ꎬ另一部分是送给经常鼓励他创作的舅妈乔安娜 普秀尔的ꎮ由于受到其父亲对古典时期作曲偏好的影响ꎬ施特劳斯在此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上较为保守ꎬ歌曲结构较为简短ꎬ音乐重于抒情ꎬ在调性上多为近关系转调模式ꎬ与中㊁晚期的歌曲调性比较显得单纯㊁平易ꎮ在诗词的选择上ꎬ这一时期的歌曲多以自然㊁超自然力量㊁幻想㊁死亡等为主题ꎬ大部分为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的诗人诗作ꎬ如歌德㊁海涅㊁伯恩斯㊁拜980伦㊁克鲁波㊁史提勒等ꎮ施特劳斯在以史提勒的诗词所作的«红玫瑰»(RoteRosen)一曲中ꎬ以织度厚实的和弦为伴奏ꎬ配以谐和的和声及抒情的旋律ꎬ传达出诗中的热情ꎬ唱出玫瑰在太阳下绚丽绽放的美丽景象ꎮ(二)中期创作阶段从1885年至1906年间ꎬ施特劳斯创作完成100多首艺术歌曲作品ꎬ占其艺术歌曲总量的一半左右ꎬ这也是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空前的成熟期ꎮ这个时期的歌曲旋律美妙抒情ꎬ既沿袭了浪漫乐派舒伯特㊁舒曼等人在诗词与音乐密切结合上的传统ꎬ又接受了新德国乐派的影响ꎬ如在歌唱旋律中加入变化半音和朗诵式旋律以增加歌曲的戏剧性等ꎮ1885年根据诗人H 吉姆的诗作创作的«万灵节»ꎬ诗词描写在每年五月 万灵节 这天ꎬ能与死去爱人的灵魂相会ꎬ以表达恋人间的相爱不渝ꎬ施特劳斯在此曲充分使用了半音变化技法ꎬ微妙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与往昔回忆之间动摇的情绪ꎬ歌曲深邃的意境㊁执着的情感ꎬ使其成为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ꎮ根据吉姆另一首诗创作的«忍耐»ꎬ作曲家以级进或同音反复的宣叙调式旋律ꎬ表达了诗作中对逝去的年轻岁月的无奈感伤ꎬ曲调极其伤感优美ꎮ施特劳斯在这一时期的诗词选材较为特别ꎬ在1885年至1890年间ꎬ其歌曲取材多自较少为人所知的诗人的诗作ꎬ如达恩㊁吉姆㊁夏克等ꎮ而1891年后ꎬ作曲家又开始对当代诗人诗作产生兴趣ꎬ如亨克尔㊁戴梅尔㊁麦克等ꎬ歌词内容大都以表现爱情为主ꎬ情感真挚细腻ꎬ非常适合演唱ꎬ作曲家精心的创作为原本无名的诗作增添了光彩ꎮ施特劳斯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大都清新流畅ꎬ旋律线条悠长ꎬ充满歌唱性ꎬ无论是和声手法ꎬ伴奏织体ꎬ还是调式调性的变化ꎬ都较之早期有了很多新的突破ꎮ在19世纪末ꎬ他开始用管弦乐队为他以前创作的歌曲进行配器ꎬ使歌曲的情感幅度较之先前有了更大幅度的扩展ꎮ施特劳斯这一创作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可谓精彩纷呈ꎬ如以吉姆诗集«最后的叶片»中的八首诗创作了作品编号 十 的艺术歌曲:«奉献»«夜»«大丽斯»«秋水仙»«万圣节»等ꎬ还有作曲家献给新婚夫人保丽妮的«平静ꎬ我的心灵»«瑟西莉»«秘密的邀请»和«明晨»ꎬ这些作品如今都已成为艺术歌曲史上的精品之作ꎬ得到了广泛的流传ꎮ(三)晚期创作阶段施特劳斯的晚期艺术歌曲包含从1918年至1948年间的创作ꎬ此时期的艺术歌曲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ꎬ其创作手法以结合新古典乐派花腔式旋律与新德国乐派的半音及朗诵式旋律为主ꎬ巧妙地把18世纪的优美典雅与19世纪后期的丰饶多姿合为一体ꎮ旋律创作上深受瓦格纳㊁李斯特的影响ꎬ常是短小动机的连续ꎬ音域宽广开阔ꎬ爱好以跨音域大跳的方式来延展戏剧的张力ꎻ和声上多采用较多复杂或不和谐的手法ꎬ转调频繁ꎬ造成了调性模糊甚至是无调性的效果ꎬ使大小调体系走到了崩溃的边缘ꎬ也为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ꎻ歌曲的篇幅与情感幅度也较之早㊁中期的创作有了较大㊁较深的扩展ꎬ很多歌曲都有前奏㊁间奏和尾奏ꎬ情绪起伏更大ꎬ内涵更丰富ꎮ如«最后四首歌»中的«在晚霞中»ꎬ就长达10分钟左右ꎮ而管弦乐队的伴奏ꎬ更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歌剧咏叹调般的戏剧性和震撼力ꎮ此阶段施特劳斯在歌词的选择方面ꎬ除选取许多知名诗人的诗创作外ꎬ也增添了多部翻译自外国的诗作和东方诗集ꎬ更有倾向于对古希腊㊁古犹太传说描写的ꎬ表现出其创作意识中强烈的主观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ꎮ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最后四首歌»以及«我要编花束»«坏天气»等ꎮ意义非凡的«最后四首歌»是为女高音和管弦乐而作ꎬ这套作品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声乐作品之一ꎬ 也是除了马勒的作品以外ꎬ艺术歌曲由管弦乐伴奏的典范:气势磅礴㊁旋律飞扬㊁乐句特长㊁高潮一个接一个ꎬ有时热情有时温和平静ꎬ有细致的描述也有热情的颂扬ꎮ施特劳斯的早期歌曲有时会被批评为矫揉造作ꎬ旋律迁就和声ꎬ但这套作品却被认为无比诚恳动人ꎬ充满深沉的个人情感 ꎮ[2]三、两首代表作品的演唱分析(一)«小夜曲»这首旋律欢快㊁充满青春活力的小夜曲是理查 施特劳斯于1886年去意大利旅行时根据FriedrichvonSchack的诗作谱写而成的ꎮ这是一首甜蜜的爱情诗歌: 草地上脚步轻轻ꎬ微风吹拂着树枝ꎬ我在这花园中等着你ꎬ溪水静静地流着ꎬ万物都睡了ꎬ而我的爱却醒着ꎮ 作曲家用细腻生动的音乐把情人间炙热的心情和月色下梦幻㊁朦胧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ꎮ此歌为二部曲式ꎬ全歌在愉快的呼声中展开ꎬ速度很快ꎬ情绪活泼而又柔和ꎬ采用了6/8和9/8拍子ꎬ而且几乎每一个乐句都是由最后一个八分音符起唱ꎬ演唱者在唱时要有每一小节二拍或三拍的感觉ꎬ做到在活跃的基础上大线条地演唱ꎬ这样才不至于使句子显得支离破碎ꎮ第一部分为两小段ꎬ各有22小节ꎬ描述一对恋人相约的情景ꎬ因钢琴部分已做了很好的描绘和铺垫ꎬ所以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激动又不能随意放大音量ꎬ整个力度需控制在PPꎬ即使是大幅度的音程跳动ꎬ高音也不要太突兀ꎬ乐句要交代得清楚ꎬ把诗词清晰地念唱出来ꎮ在第二小段末尾小节演唱需做一点渐慢的处理ꎬ然后钢琴间奏再回原速ꎬ为转入下一部分作好准备ꎮ第二部分通过转调ꎬ音乐转入另一意境(见谱例1):在朦胧的夜色中ꎬ恋人依偎在菩提树下ꎬ甜蜜拥吻ꎬ沉浸在梦幻般爱情的喜悦里ꎮ此段增加了许多的临时变化音ꎬ要求演唱者在连贯歌唱的同时掌握好音准ꎮ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ꎬ演唱者的情绪及音量要逐渐加强ꎬ最后达到歌曲最高㊁最饱满的#Aꎬ不过力度在此时还要有所控制ꎬ要符合作曲家 mf (中强)的要求ꎬ歌曲最后4小节又恢复到轻声ꎮ090当代音乐 2021年第5期㊀㊀谱例1:此曲的演唱难点在于音符快ꎬ歌词多ꎬ由于是小夜曲ꎬ又不能完全放声ꎬ即使音区较高ꎬ所以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弱声演唱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感觉ꎮ演唱时尤其要重视气息的支持ꎬ避免用轻声演唱高声区时声音发虚ꎮ本曲适合于轻型抒情或花腔女高音演唱ꎬ舞台效果很好ꎮ(二)«明晨»1894年理查 施特劳斯在他30岁时创作了四首具有重要意义的套曲Op.27ꎬ他将这套作品作为新婚纪念送给了保丽妮ꎬ诗词由JohnHenryMackay创作ꎬ«明晨»是四首歌曲中最后一首ꎬ也是其中最为珍贵的一首ꎬ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光明的幸福梦境ꎬ也是处于爱情幸福中的施特劳斯内心的真实写照ꎮ此曲为带前奏和尾奏的一部曲式ꎬ歌曲开始的13小节由钢琴单独出现ꎬ理查 施特劳斯把乐思和诗意融合在他钢琴伴奏中ꎬ表达出早晨宁静㊁清纯的意境ꎬ演唱者最好能把这十几小节钢琴弹奏的旋律铭记于心ꎬ以便让自己更好的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ꎮ人声在第14小节的弱拍似宣叙调般插入ꎬ与伴奏声部步调并不一致ꎬ这与福列的«月光»有异曲同工之妙ꎮ歌声与琴声同时在唱ꎬ有时甚至把主要旋律给了伴奏ꎬ如果离开表现丰富的伴奏部分只唱旋律ꎬ演唱者不容易抓到要领ꎬ甚至可能会觉得旋律没有那么好听ꎬ所以伴奏与人声的相互融合显得尤为重要ꎮ曲末的13小节是全曲最为动人之处(见谱例2)ꎬ同音反复的旋律ꎬ音程变化很小ꎬ人声被要求一直保持安静且平稳的轻吟ꎬ钢琴伴奏部分被作曲家用了几个和弦带来微妙温暖的色彩变化ꎬ把歌声衬托得极为迷人ꎬ演唱者要用心去感受伴奏中所蕴含的深意ꎬ体味歌词表达的意境ꎬ歌声力度要轻ꎬ唱出连绵悠长的声乐旋律ꎬ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一位沉浸在幸福回忆中的情人的喃喃自语ꎮ㊀㊀谱例2:此歌虽然简单ꎬ但要求歌唱者气息要沉着ꎬ声音连贯㊁均匀平稳ꎬ随着音乐的起伏音量可有所变化ꎬ但整个力度都必须控制在轻声的范围内ꎬ既使在#F或G这两个较高音的地方都不能用强音演唱ꎬ绝不能破坏宁静的气氛 ꎮ[3]演唱者在演唱时还要注意语气的变化ꎬ把握好语言的强弱规律ꎬ避免生硬呆板ꎬ同时注意与伴奏的配合交流ꎬ把作曲家沉浸于爱情幸福之中的内心情感完美地表现出来ꎮ结㊀语理查 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ꎬ在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ꎬ西方音乐界给与了他很高的评价ꎬ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用音乐来体现德语诗篇所饱含的诗情的典范ꎮ其艺术歌曲创作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ꎬ作品既具备传统的高贵㊁典雅气质ꎬ又像一首首充满极强戏剧张力的交响诗ꎬ 他非常巧妙地将18世纪的高雅情致和瓦格纳式的丰富多彩融合为一体 ꎮ[4]歌曲中 简明抒情的旋律㊁丰富多彩的和声㊁变化多端的节奏以及精湛的配器技巧ꎬ将诗词的美和热情用音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ꎬ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ꎮ[5]施特劳斯把艺术歌曲从家庭音乐会或小型聚会的小世界引领入了一个由大乐队伴奏ꎬ从而获得更多掌声㊁吸引更多观众的广阔天地ꎬ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古典与现代㊁传统与革新之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ꎬ为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画上了绚烂的一笔ꎮ注释:[1]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1999:140. [2]席慕德.有心如歌 席慕德谈歌艺[M].上海:文汇出版社ꎬ1999:211.[3]储声虹ꎬ徐㊀朗ꎬ余笃刚.外国艺术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ꎬ2004:143.[4]王大燕.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9:210. [5]同[3].(责任编辑:张洪全)190王㊀娅:理查 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 以«小夜曲»«明晨»为例。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理查·施特劳斯是20世纪最杰出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他以其浪漫主义风格的交响乐作品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交响诗《堂吉诃德》。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施特劳斯丰富的作曲技巧和华丽的管弦乐编曲,更是一部通过音乐表达故事情节的杰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堂吉诃德》这部交响诗进行演唱分析,探讨其音乐内涵和演绎技巧。
《堂吉诃德》是一部根据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交响诗,共分为四个乐章:《堂吉诃德》、《唐吉诃德的冒险》、《甜蜜的爱情》和《堂吉诃德的归来与死亡》。
整部作品以堂吉诃德这位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为题材,展现了他的冒险故事、绅士风度和对爱情的追求,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
施特劳斯将这些情节通过丰富的管弦乐编曲和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演唱方面,《堂吉诃德》的演绎需要管弦乐团和指挥家具备高超的技术和表现力。
乐队应当能够准确地演奏施特劳斯精心设计的管弦乐部分,表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冲突和浪漫情感。
指挥家则需要通过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丰富的表现力,引导乐队将作品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队需要对施特劳斯的管弦乐部分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施特劳斯的作曲风格以其极为复杂和华丽的管弦乐编曲而著称,他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交响乐器的音色和技巧,将音乐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在《堂吉诃德》中,乐队需要准确地演奏出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如拨弦、吹气、击打等,以展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音乐画面。
乐队还要能够完美地协调各种乐器的合奏和对位,使得整个管弦乐声部能够音韵和谐地呈现出来。
这对于管弦乐团来说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在平时的排练中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解能力。
指挥家在演绎《堂吉诃德》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表现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作为整个管弦乐团的领导者,指挥家不仅要对施特劳斯的音乐风格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要有能力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具体的乐队指挥。
作者: 马玉峰
作者机构: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71-7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创作特征;施特劳斯;解析;浪漫主义音乐;艺术歌曲;艺术成就;作曲家;浪漫派
摘要: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是德奥晚期浪漫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大师。
他一生中前期的主要创作体裁是交响诗,后转向歌剧的创作,此外还有交响曲和艺术歌曲等。
艺术歌曲虽然不是他最重要的创作体裁,但是艺术歌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完全可以和他在歌剧、交响诗创作领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相媲美。
论文关键词: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创作特征;演唱处理论文摘要:《最后四首歌》不仅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辞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从尘世中得到解脱、净化,具有高度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该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与以往的德国艺术歌曲不同。
作曲家将人声器乐化,因此在演唱上也具有相当高的要求。
文章从背景、曲式结构、创作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演唱者较好地把握作品,对声乐教学也有积极意义。
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1949),是19世纪至20世纪伟大的后浪漫主义作曲家。
他出生于德国一个中产阶级音乐家庭,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职业生涯,目睹了世界大战给欧洲社会、政治、文化带来的巨大震荡。
这一切都反映在其作品之中,正如他的《在晚霞中》所唱“现在的日子让我疲惫”。
战时和战后的一切让他开始对人生和未来感到困惑,很难积极面对这个世界。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施特劳斯把管弦乐队的伴奏用到了艺术歌曲上,选用的题材也是思考自然界中关于死亡意义的诗篇。
《最后四首歌》是他晚年的最后一部作品。
其创作灵感来源于1946年作曲家在瑞士度假时读到的艾欣朵芙的诗《在夕阳下》。
诗中,一对老夫妇对近在咫尺的死亡的沉思,使作曲家产生深深的共鸣,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抒j晴欲望。
施特劳斯在1948年完成这首歌曲的创作后,又被赫赛的诗《春天》、《九月》和《进人梦乡时》所吸引,他将它们也改写成了歌曲,这就是著名的《最后四首歌》。
《最后四首歌》的演唱顺序是后人根据季节转换而定的,每两首分成一组。
在第一组中,《春天》赞美了春季的景象、声音和芬芳;((九月》描写了从夏季到秋季的转变,花园走到了它一年的尽头。
第二组表现的是对睡眠的渴望。
女高音在《进人梦乡时》唱道:“现在的日子让我疲惫,我所有的感观都沉醉在睡眠里。
”《在晚霞中》呈现出的是夜晚将至时的寂静景象。
“它把我们带到了旅途的尽头。
我们游荡得多么劳累。
这会不会就是死亡”。
随着英国管奏出理想的主题,这最后一句歌词又把我们带回到《死与净化》的世界中。
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内容摘要】理查·施特劳斯的声乐演唱,由于加入了交响乐队的伴奏,具有开放性的歌曲音乐会的特点和交响性的特征。
他的作品细膩、明亮、柔和,歌曲中体现了“诗意与戏剧性”的完美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听众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歌唱家在演唱他的歌曲时,就好像演唱的是一首首充满戏剧性力量的进行曲。
演唱者如果把握了施特劳斯歌曲中的诗意与戏剧性,也就把握了他歌曲演唱的总体风格特征。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声乐演唱分析一、《奉献》创作于1883年,歌词取材于基尔姆的同名诗篇。
1982年女高音歌唱家诺尔曼和德国莱比锡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使这首歌曲更加声名远播。
当今的歌唱家们也习惯性地将《奉献》作为独唱音乐会的返场曲目,以再一次表达对观众的感激之情。
《奉献》与舒曼的《献词》一样,其主要内容就是向心中的爱人表达自己的喜欢、爱慕之情。
如果将两首歌作为比较的话,那么《奉献》则更优于《献词》,因为它所表达的爱情更加细腻和完美。
《奉献》在结尾处也运用得非常好,主要是在主大三和弦上由五音向上作大六度的跳进,使全曲结束在主和弦三音的方式,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意犹未尽。
《奉献》为大调,歌词共分三段,从而形成三个自然的音乐段落。
每一段的起首音乐都相同,旋律明快,高音有规律地出现,不断在重复中展开新的变化。
演唱者要注意的是,三个歌曲的自然段落都各有千秋,在围绕感情的进一步处理上,每一段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不同,前两段“谢谢你”,是整首歌曲的高潮,歌唱时应尽量把声音放送出来。
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全曲中的第三段,人声的力度要求达到了两个forte,歌唱者应用戏剧性歌剧咏叹调的演唱方法来演唱,用戏剧性力量的旋律推动情绪的不断升华。
钢琴的尾奏部分,应同样以戏剧性力量的演奏方式来淋漓尽致地抒发作曲家的情感。
二、声乐交响套曲《最后四首歌曲》由《春天》《九月》《入睡之时》《在夕阳中》4首歌组成,女高音声部演唱,交响乐队伴奏。
理查·施特劳斯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析论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被公认为20世纪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横跨多个体裁,其中最知名的是他的交响诗以及声乐作品。
《最后四首歌》(Four Last Songs)是施特劳斯晚期作曲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的最后一组作品,完成于1948年。
这个音乐套曲由四首独立的歌曲组成,分别是“生命之泉”(Frühling),“夏日”(September),“成熟的果实”(Beim Schlafengehen)和“上帝的宇宙”(Im Abendrot)。
这些歌曲是根据不同的诗人创作的诗歌而谱写的,融入了施特劳斯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
首先,从乐曲的整体结构来看,《最后四首歌》呈现了明显的德国后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每首歌曲的结构都相对简洁,但音乐情感的表达深沉而丰富。
整个套曲的结构形式严谨,四首歌曲依次排列,形成一种完整的音乐叙事。
其次,在乐曲的旋律构成上,施特劳斯运用了丰富的旋律变化和旋律发展手法。
他巧妙地运用了悠扬的旋律线条,在歌曲中描绘出了丰富的情感变化。
尤其是在“夏日”这首歌曲中,施特劳斯以优雅的旋律呈现了夏日的宁静和美丽。
此外,施特劳斯在和声的运用上也显示出了他的独特风格。
他善于创造丰富的和声色彩,通过和声的变化来营造音乐的情感氛围。
在《最后四首歌》中,他运用了许多和声技巧,如和声的转调、变调和色彩的改变,使得音乐更加生动丰富。
另外,施特劳斯对于管弦乐的运用也是他音乐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利用管弦乐的声音特色和乐器的独特性,创造出富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的音乐效果。
在《最后四首歌》中,管弦乐与歌声的交织紧密而协调,既强化了歌曲的表达,又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
最后,施特劳斯在歌曲的表演要求上也给了演唱者很大的发挥空间。
《最后四首歌》要求歌唱者具备深厚的音乐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
理查施特劳斯声乐交响套曲《最后四首歌》的创作手法及演唱分析作者:李丽丹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内容提要]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是19世纪末浪漫主义音乐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最后的四首歌》(为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是施特劳斯生平音乐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对演唱者的声音技巧要求很高,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诗词大意、调式调性、演唱风格、演唱技巧的具体分析,力求使演唱者能够更准确的表达此作品。
[关键词]戏剧性/调式调性/ 配器/演唱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2)04-0315-6一、新颖的创作手法理查·施特劳斯在《最后四首歌》的创作手法上在去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他的创作思想开阔,手法新颖。
这部作品无论从构思的精湛、旋律的戏剧性、和声的色彩、调式调性的变换、节奏的多变、配器的丰富和整部作品的规模,都是以往的艺术歌曲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1.巧妙的构思在这部作品中,女高音似乎成了整个乐曲音响中的一个声部,因此应当称这部作品为声乐与乐队的交响套曲。
这部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春天》可看成是整部声乐套曲的前奏,《九月》、《入睡》是作品的两个抒情乐章,《黄昏》是最后的大型终曲。
笔者认为这种写作手法更像交响乐的构思。
这部作品的音乐特色就是优美的旋律并没有完全交托给女高音单独完成,而是分别在第二乐章结尾,第三乐章第二段歌词结束后安排了他最喜爱的圆号和小提琴去演奏两端非常优美而动听的独奏段落。
所以,它并不像一般的声乐套曲和艺术歌曲,声乐占主导地位管弦乐只是起伴奏作用,而在这部作品中乐器也担当了重要的作用。
整部作品总的倾向是由较为动荡的开头走向安详的末乐章,其中的高潮就在第三首乐曲的后半部分。
施特劳斯就是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从《春天》到《九月》而又走入了《入睡》这三种不同情绪的转换,把听众带到了一个梦幻般的情境,也为我们欣赏这套作品的最后一首《黄昏》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促成《最后四首歌》之间的统一。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明天》分析及演唱作者:蒲东珂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2期摘要: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作曲家、指挥家。
艺术歌曲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首艺术歌曲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献给妻子的礼物。
本文结合自身的演唱体会对该作品的分析、演唱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明天;分析;演唱处理一、作品背景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06.11-1949.09.08)又称为R.施特劳斯。
德国浪漫派晚期作曲家、指挥家。
出身于音乐家家庭,父亲FJ.施特劳斯是慕尼黑宫廷乐队首席的圆号手。
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熏陶,5岁起随父亲的同事竖琴家A.汤伯学钢琴,6岁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圣诞歌曲,7岁首次随母亲听歌剧和音乐会,8-16岁跟堂兄慕尼黑宫廷乐队长B.W.施特劳斯学习小提琴。
11-16岁,师从慕尼黑宫廷乐队长F.W迈耶学习作曲。
12岁时写了作品第一号《节日序曲》。
此后,陆续创作了多首艺术歌曲。
1894年,回慕尼黑排练歌剧《贡特拉姆》(作品25)时,施特劳斯与剧中女主角扮演者订婚,并于10月结婚。
四首艺术歌曲(作品27)是他专门为妻子而作,分别题为《安静吧,我的心》、《塞西里》、《明天》和《秘密的约请》。
[1]本文正是选取了理查德·施特劳斯送给妻子这四首艺术歌曲中的其中一首《明天》(Morgen!)又名为《明晨》来探究。
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约200多首艺术歌曲,也发展了他自己称作“音乐中的诗意,音乐中的表现”[2]的音乐风格。
这首艺术作品《明天》很好的体现了他充满诗意的创作理念,安静柔美充满幸福的旋律令人陶醉。
二、歌曲分析及演唱的艺术处理。
《明天》是带由短小尾声的复乐段(单一部曲式)结构。
A段(1-16)小节,在我们声乐学习者中常采用钢琴伴奏,整个前奏开始,演唱者可以跟着静谧温柔的旋律进入歌曲情绪中,想象施特劳斯献给妻子这首充满幸福与爱意之歌的心情。
理查德·施特劳斯与赫尔曼·黑塞(下)——《最后四首歌》的艺术内涵探析理查德·施特劳斯与赫尔曼·黑塞(下)——《最后四首歌》的艺术内涵探析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与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继续聚焦于施特劳斯与黑塞的合作之作《最后四首歌》,探析该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内涵。
《最后四首歌》是施特劳斯的一部交响诗作品,由黑塞的诗歌创作灵感而来。
黑塞是一位哲学家和作家,他的作品探讨了生与死、宇宙存在和人类心灵的命运等深刻的主题。
施特劳斯对黑塞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诗歌作为灵感源泉,创作了《最后四首歌》。
作为一部代表作品,《最后四首歌》融合了施特劳斯多年来艺术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该作品中运用了广泛的音乐手法和符号,以营造一种宁静、宏大的音乐氛围,表达无尽的、超越个体的人类命运。
首先,通过乐曲的结构和音乐元素,施特劳斯传达了黑塞诗歌中的深远哲学思考。
他巧妙地运用了交响乐的发展性结构,以及各种乐器和声部的对话与回应,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巧妙的音乐构思。
作品中的旋律婉转悠扬,节奏运动自然,音乐动态变化丰富,将人类生存的曲折多变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些音乐元素与黑塞哲学作品中思想的发展和转变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音乐世界。
其次,施特劳斯通过《最后四首歌》中的歌词和旋律来表达黑塞思考人生和死亡的主题。
作品中的词句充满着深情和哲思,诉说着一个人在临终时对生活的回顾和对死亡的接纳。
歌词描绘了一个人迎接死亡时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宇宙的敬畏以及对永恒的追求。
旋律既抒情又庄严,以强烈的情感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将黑塞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
最后,施特劳斯通过音乐的韵律和和声,表现了人生的无尽循环和宇宙的永恒存在。
作品的音乐结构呈现一种回环式的构思,让人感觉时间似乎在缓缓流动。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创作特征及演唱诠释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德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最后一位作曲家。
他一生涉猎的体裁十分广泛,艺术歌曲、歌剧、交响诗、交响曲、协奏曲等等,其中他创作的歌剧和交响诗占总数量的比重较大。
作为管弦乐大师,他的作品既有雄伟壮观的,又有温润如水、极具哲理,广受人们的喜爱,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知音;作为一代歌剧巨匠,他的作品极受人们关注,是经典的保留剧目;作为20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创作的传承者,他创作的作品量大而且质量高,被列为继舒曼、勃拉姆斯、舒伯特、沃尔夫之后德国最伟大的艺术歌曲作家,其作品是众多国际声乐大赛、声乐艺术家的必备曲目;而作为指挥家、音乐活动家,施特劳斯更是创办了如今大名鼎鼎的萨尔茨堡艺术节。
正是这位卓越的艺术奇才,让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光芒在马勒、瓦格纳等人之后,又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
本文通过对理查·施特劳斯生平介绍,艺术歌曲的总体创作特点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进行完全分析,包括歌词、和声、曲式等方面。
最后通过不同版本的分析比较,探寻这部作品在演唱技法上的处理和运用,希望可以为以后的演唱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最后四首歌》是理查·施特劳斯晚期创作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948年,于1950年在伦敦演出,各曲虽结构短小精炼但表现手法多样,构思精密严谨,内容
极富个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四首歌曲创作技法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来获得对理查·施特劳斯独特音乐创作风格的解读以及作品深刻内涵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