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更新规划—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773.67 KB
- 文档页数:30
2017年2月刊第6期当代经济摘要:工业遗产是工业化进程的遗存,是工业文明的见证,具有珍贵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
本文用文献综述法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各城市的工业遗产改造工作起到理论及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综述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江西省战略产业选择研究,编号:14YJ29;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项目,生态文明、环境规制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编号:JJ1436;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江西省景德镇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编号:GJJ14633。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综述邱婷,冯玉平(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面临被淘汰、改造和迁移的命运。
在这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过程中,遗留下了大量工业遗产,它们承载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发展记忆。
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志,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等多重价值。
而且,它们多是工厂建筑、机器设备,破败消亡的速度很快,一旦消失便不可恢复。
因此,要充分重视工业遗产的价值,既要考虑现代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大限度保存好工业文明的遗迹。
在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制定的《下塔吉尔宪章》中明确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强调了工业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1]。
在我国,2006年在无锡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发布了《无锡建议》,呼吁全社会投入到工业遗产普查、认定和评估工作中[2]。
2006年5月,国家文物总局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正式颁布了工业遗产领域的法律性文件———《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方式和任务[3]。
来自民间、业界、学界和政府的多方努力,在谋求发展的同时相当数量的工业遗产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利用。
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已有研究及实践,对各城市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发展起到理论及实践层面上的指导作用。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结构与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逐渐显露出来,它们不仅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些工业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保护与再利用的双重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价值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存续情况十分复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众多工业建筑应运而生。
这些建筑见证了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同时,这些建筑在工艺、结构和设计上都具有独特性,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工业建筑面临着被废弃或拆除的命运。
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浪费,也是对城市记忆的抹杀。
因此,保护和再利用这些工业建筑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工业时代下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1. 保护策略(1)立法保护: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档案记录:建立工业建筑遗产的档案数据库,对每处遗产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评估,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原貌保护:在保护过程中,尽量保持工业建筑的原有风貌和结构,避免过度改造和破坏。
2. 再利用策略(1)功能转换:根据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将工业建筑的功能进行转换,如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
(2)文化旅游: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3)绿色能源:结合工业建筑的特色和功能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利用等。
四、实践案例分析本部分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我国工业建筑遗产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变迁,更承载着独特的工业文化价值。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大量工业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闲置的困境。
因此,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挑战我国工业建筑遗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涉及多个行业与领域。
这些建筑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许多工业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闲置的困境。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许多工业建筑遗产遭受了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的威胁。
三、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的理论基础1. 保护原则:在保护工业建筑遗产时,应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保护工作应注重维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历史价值,同时考虑到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和未来发展需求。
2. 再利用途径: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途径多种多样,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开发、社区服务、科学研究等。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实现工业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和价值最大化。
四、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1.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扶持力度。
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
2. 科学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确定保护级别和再利用方向,为后续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提供依据。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工业建筑遗产的认识和关注,提高公众参与度。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举办展览、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意识和责任感。
工业遗产资源的再利用——工业遗产旅游文献综述摘要:工业遗产是社会遗产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业遗产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近年来,我国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也有所开展,但相比较国外的同主题研究,我们仍存在很大差距。
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有关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进行对比和分析,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工业遗产研究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道路。
关键词: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利用引言: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中国的工业遗产有近百年的历史,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但是我国的工业遗产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全国只有11处工业遗产列入“国保”名单,近代的工业城市中大量工业遗存也所剩无几。
同时,伴随着我国目前城镇化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在“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停产搬迁,工业重心从城市中心退出,房地产开发随之跟进,造成大量旧工业区闲置,厂房、机械设备等废置造成大量浪费,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不可逆的拆毁,大量珍贵档案在流失,因此工业遗产资源的充分转化和有效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带来了契机。
一、国外文献综述工业遗产研究起源于英国这个工业革命最早发端的国家。
19世纪中期,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在英国开始引起重视,并出现了有关工业遗产的展览,但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出现。
60年代后,专家们对工业遗产研究的重点从原来的“考古”转移到“保护”上来,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开始从“保护”转变为“利用”,研究也逐渐涉及工业遗产的保护途径、方法、管理等。
结合国内外相关国家针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主要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一)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根据论文《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遗留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珍贵的工业遗产。
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被遗弃或者改造,而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也逐渐被忽视。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不仅能够传承历史记忆,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新的机遇。
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文化工业遗产不仅仅是建筑和设施,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历史的缩影。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过去的社会和生活,传承历史文化。
2. 培育文化产业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可能性。
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中心等,可以激发地方经济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3. 推动城市发展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使得城市更具吸引力和活力。
再利用工业遗产也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和改善,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三、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1. 工业遗产保护不足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工业遗产被拆除或者被遗弃,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和重视。
2. 工业遗产再利用存在问题部分工业遗产在再利用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周、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导致再利用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浪费和破坏。
3. 社会对工业遗产的认知不足一些市民对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缺乏积极的参与和支持。
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对策与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相关政策,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
2. 完善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的工业遗产保护机制,包括评估、保护、修缮和管理等方面的措施,确保工业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3. 拓展再利用途径国家和地方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引导进行创新性的再利用项目,提升工业遗产的价值和功能。
4.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工业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和理解,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工业建筑不仅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国家文化传承与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概述我国工业建筑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遗产不仅见证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还承载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三、后工业时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后工业时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工业建筑遗产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好这些遗产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
其次,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工业建筑遗产,还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及挑战目前,我国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主要包括:保护意识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
此外,如何在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同时,实现其再利用价值,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强化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知识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3. 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4. 运用先进技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数字化技术等,对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
5. 多元化利用途径:根据工业建筑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探索多元化的利用途径,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教育科研等。
正在经历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转塑,大量工业用地面临再开发的机遇[2]。
在后工业时代,地方产业转型继续深入,遗产保护观念不断升级,外部政策驱动与内部价值表达的需求并存,工业遗产需要结合其自身所处的政策、文化环境做出更深入的价值挖掘与表达。
姑苏区于2012年开展了工业遗产认定、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工作,经过了十年的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方面,苏州很多工业遗产都是用地转型腾退的工业用地,它们的再利用往往受到用地属性、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制约,仍保持着工业用地性质、封闭的边界和有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使用方式与产权、用地调整错位的“非正式更新”[3]成为更新主流,不利于推动遗产自身与其所在城市的有效融合。
因此,在城市用地更新的语境下,系统分析工业遗产的用地特征与再利用状况,探讨其背后成因,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业遗产的多元价值。
1 姑苏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现状1.1 姑苏区工业遗产概况姑苏区作为苏州市历史变迁的重要舞台,见证了苏州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存资源。
目前姑苏区现存工业遗产总量较大,类型丰富,本次研究主要选取《苏州古城工业地块保护和更新规划研究》摘要 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应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做出深入研究与应对。
文章介绍了苏州市姑苏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结合用地更新背景对工业遗产的影响,分析姑苏区工业遗产的用地规模、性质、强度等用地特征,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应从边界开放、用地转型政策引导、转变观念等三个方面应对工业遗产的背景转变,以期为姑苏区工业遗产的后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用地更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姑苏区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2.05Abstract In the era of stock renewal,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hould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responded 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use in Gusu District, Suzhou, and analyzes the scale, nature, intensity and other l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Gusu District,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for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t proposes to respond to the contextual shif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of open borders, policy guidance on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attitudes. 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Gusu District.Key words land renewal;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use; Gusu District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各地发展的主要基调[1]。
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的棕地再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结构的转型,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工业遗址大量闲置,以及棕地(Brownfield)资源的再开发问题。
与其将这些遗址和棕地置之不理,不如将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进行棕地再开发,实现资源性转化和环境功能的再建设。
本文将就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的棕地再开发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考。
我们需要理解棕地的概念。
棕地指的是那些具有潜在环境风险和社会经济障碍的未利用或者低效利用的工业用地。
在中国,棕地主要包括工业遗址、废弃矿山、破败建筑等。
这些区域往往存在着污染物遗留和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也给城市更新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对棕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对于棕地再开发的方式,多为采用简单的土地整治、绿化或者开发为住宅和商业区等方式。
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不能充分挖掘工业遗址潜在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并且也不能对于土地污染进行根本性的解决。
我们需要将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进行综合性的棕地再开发。
要实现棕地再开发,首先需要对工业遗址进行保护。
对于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址,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保护,并加以修缮和再利用。
对于存在土壤和水体污染的工业遗址,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环境治理,将其改造为安全、环保的区域。
通过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不仅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还可以减少新土地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在工业遗址保护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开发。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可以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科技研发园区、生态景观区等多种功能区域。
可以在工业遗址内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还可以将工业遗址改造为生态园区,通过植被恢复和环境治理,打造生态湿地、城市森林等多样化生态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
对于废弃矿山和破败建筑等其他类型的棕地,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保护和开发。
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的棕地再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老旧工业区逐渐转变为棕地,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隐患。
传统的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常常只注重旧建筑的保护和改造,而忽视了对整体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本文将重点探讨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的棕地再开发,以期为城市棕地再开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要明确棕地再开发的概念。
棕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历史的旧工业用地,由于其产权不清晰、环境污染等问题而长期荒废或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
棕地再开发是指对这些废弃工业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和城市功能的优化升级。
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的棕地再开发,首先需要将保护工作置于首要位置。
保护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风貌,是棕地再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这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出台政策法规,推动工业遗址的保护工作。
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合作的保护机制。
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原有工业设施的修复和改造,使其成为现代产业的载体,在保持历史特色的同时实现功能的更新和提升。
保护和开发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的棕地再开发也需要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保留和修复传统工业建筑的可以将其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园区、艺术创意中心等,实现产业升级和功能转换。
通过引进新的产业和业态,将工业遗址重新赋予生机和活力。
在棕地再开发中,环境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于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和治理。
在进行工业设施改造和新建时,需要采用环保科技,减少排放和资源消耗,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棕地再开发还需要充分考虑周边的交通、配套设施等问题。
优化交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周边的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
也需要重视对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的棕地再开发,既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的棕地再开发棕地再开发是指将已经开垦过但现在处于废弃状态的土地再度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
由于近年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工业区、工厂和厂房等都已经废弃且无人问津。
然而,这些废弃的土地却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保护和再开发这些棕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开发理念。
对于已经废弃的工业区、工厂等棕地,其再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业遗址保护。
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证明和文化遗产,工业遗址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因此,在棕地再开发中,应该注重工业遗址的保护、修复和利用。
同时,棕地再开发也需要围绕社区的需求展开。
社区需求是再开发的基础,只有在社区的支持与参与下,才能取得发展的最终成功。
在规划和设计中,应该密切关注社区的需求,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保证再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打造出符合社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紧密围绕工业遗址保护和社区需求展开再开发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创意和文化产业。
工业遗址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再开发也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新起点。
在保护工业遗址的同时,可以鼓励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出一个兼顾文化、创意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区域。
总之,棕地再开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只有在严格遵循工业遗址保护和社区需求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寻求文化、创意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棕地再开发的成功。
《国内外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棕地问题日益凸显。
棕地,指因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而废弃的土地,其环境问题、安全问题及景观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背景及现状(一)国内城市棕地景观更新背景及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棕地。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开始对棕地景观更新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在棕地景观更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对污染土壤的修复、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景观设计的创新等。
然而,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更新速度较慢、政策支持不足等。
(二)国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背景及现状国外在棕地景观更新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许多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推动棕地景观更新。
同时,国外学者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欧洲国家在棕地更新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美国则更加注重棕地更新的经济效益与社区参与。
三、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研究方法与策略(一)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棕地景观更新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
实地调查可以了解棕地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案例分析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数据统计则可以量化分析棕地更新的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二)研究策略1. 生态优先策略:在棕地景观更新中,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通过修复污染土壤、恢复植被等措施,提高棕地的生态价值。
2. 社区参与策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棕地景观更新的决策、设计、施工等环节,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3. 政策引导策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棕地景观更新。
例如,提供资金扶持、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为棕地更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4. 创新设计策略:在棕地景观更新中,应注重创新设计,将现代科技、文化元素等融入设计中,提高棕地的景观价值。
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导向的棕地再开发1. 引言1.1 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工业遗址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保护和开发工业遗址,可以使人们了解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感受工业文明的发展轨迹。
2. 促进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
许多工业遗址位于城市核心地带或者产业园区周边,通过对这些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3.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开发往往会带动周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激发创意潜能,培育新的文化产业。
4. 促进旅游业发展。
许多工业遗址如工厂、码头、仓库等,具有独特的工业风情和历史沧桑感。
将这些工业遗址修复和转化为文化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1.2 棕地再开发的背景意义棕地再开发也有利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许多传统的工业遗址在城市更新中被重新开发为文化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基地、艺术中心等新型产业载体,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升级。
由于这些重新开发项目常常会注重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建筑风貌,可以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2. 正文2.1 棕地再开发的概念及内涵棕地再开发是指对工业遗址和废弃厂区进行重新规划和开发,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这种开发方式既可以有效保护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又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棕地再开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业遗址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文化、历史和环境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开发策略。
进行规划设计,将工业遗址转变为具有现代功能的新型城市空间,如文化创意产业园、生态公园、商业中心等,实现功能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保护和修复工业遗址的建筑和设施,保留其历史痕迹和原有特色,彰显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棕地更新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生研究——以北京马坊工业园区改造为例摘要:以棕地更新、存量规划双重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为研究对象,通过北京平谷马坊工业园区的棕地改建计划,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区的整理与利用,提出了基于经济最优且坚固环境效益的存量规划策略,以期为棕地复兴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棕地更新;工业建筑遗产;存量空间利用引言棕地(Brownfield),是相对于绿地(Greenfield)的一种规划上的术语。
棕地指曾经用于开发建造,但现今又废弃不用的建设用地。
对于棕地定义的界限,国际上有很多不同的叙述,美国学术界认为棕地是被污染的工业用地,维基百科的定义则外延更加宽广,棕地被界定为废弃的、闲置的以及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与商业场所,其不一定为污染用地。
本文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分析将基于维基百科对棕地的定义。
如今,环境问题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不断被加大重视,棕地更新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这些废弃的土地逐渐成为了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棕地再开发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生途径从“十一五”开始,工业用地“转型”开始成为地区升级更新的抓手之一。
工业用地在用地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可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型,二次利用发展办公和商业用途[1]。
对于棕地中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国内外成功案例都非常多,如北京798、上海田子坊等,证明工业厂房除了以前创造出产品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外,现在还存在很多无形的价值。
这些案例也说明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模式正在向多方面摸索。
而这类适合改造的工业建筑遗产往往都占据了城市里区位较好的土地,建筑结构往往较为坚固,同时具有巨大的便于日后改造的内部空间[2]。
改造节约了重建的成本,减少了大量建筑垃圾、废气、废水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对北京马坊工业园区改造的启示2.1、规划范围的确定(1)、基地区位北京市马坊工业园区位于北京与河北两省交界处,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该园区是政府重点扶持发展项目,于2013年初正式挂牌,规划面积6131亩。
城市工业遗址的利用与更新研究综述摘要:“工业遗址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
在与新兴的信息产业竞争中旧时的工业生产逐步衰退,一部分制造业的厂房、仓库和生产资料及用地随之被遗弃。
而工业遗产和遗址的历史、科技、文化和社会价值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是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人们把握近代历史,解释社会进程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证,同时也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保护和更新利用工业遗址,赋予其新生命,恢复其生机是现代景观亟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工业遗产;工业遗址;保护;利用更新Abstract :"An industrial site is not a burden of the city,but it is precious wealth".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emerging information industry,the old industrial production gradually recedes. Part of the manufacturing workshop,warehouse ,production tools and land have been abandoned,but the uniqueness and scarcity of industrial heritage,the different sites,and the value of their history,science,technology,culture and society is precious wealth left by the industrial age. Also is the important material evidence for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history ,explaining the social evolution and knowing technology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it is carrying person's social identity and belonging of a generation or even several generation. Therefore it is an urgent challenge of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use-with updated research-the urban industrial site and give it new life to help it regain its vitality.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Industrial site;Protection;Use and update引言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模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以后科技进步致使曾经一度火热的大工业生产逐渐衰退,用于大工业生产的场地也随之被另作他用或是遗弃摧毁甚至成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