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8讲-4章-4.4-结构分析-节点抗震设计(2017)
- 格式:pdf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1
—钢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56号方圆大厦1402室Phone : 010-8802-6170 Fax : 010-8802-6171 E-mail : Beijing@M odeling, I ntegrated D esign & A nalysis S oftware目录简要 (2)设定操作环境及定义材料和截面 (3)建立轴网 (4)建立框架柱及钢支撑 (8)楼层复制及生成层数据文件 (10)定义边界条件 (11)输入楼面及梁单元荷载 (11)输入风荷载 (15)输入反映谱分析数据 (15)定义结构类型 (17)定义质量 (17)运行分析 (18)荷载组合 (18)查看反力及内力 (18)梁单元细部分析 (19)振型形状及各振型所对应的周期 (20)稳定验算 (20)周期 (21)层位移 (22)层剪重比 (22)层刚度比 (23)一般设计参数 (23)钢构件设计参数 (26)钢构件截面验算 (27)钢结构优化设计 (29)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 (32)简要本例题介绍使用Midas/Gen 的反映谱分析功能来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
例题模型为六层钢框架结构。
基本数据如下:轴网尺寸:见平面图柱: HW400x400x13/21主梁: HN400x150x8/13次梁: HN300x150x6.5/9支撑: TN175x175x7/11钢材: Grdae3层高:一层:4.5m 二~六层:3.0m设防烈度:7º(0.10g)场地:Ⅱ类设定操作环境及定义材料和截面1:主菜单选择文件>新项目文件>保存:输入文件名并保存2:主菜单选择工具>单位体系: 长度 m, 力 kN定义单位体系3 : 主菜单选择模型>材料和截面特性>材料:添加材料号:1 名称:Grade3 规范:GB(S)数据库:Grade3 材料类型:各向同性定义材料4 : 主菜单选择模型>材料和截面特性>截面:添加:定义梁、柱、支撑截面尺寸定义梁、柱截面建立轴网1 : 主菜单选择模型>栅格>定义轴线:添加:定义X、Y轴网间距定义轴网12 : 主菜单选择模型>单元>建立: 建立梁单元,同时关闭栅格、轴网轴网13 : 主菜单选择模型>用户坐标系>X-Y平面: 激活UCS平面保存当前UCS,定义当前用户坐标系名称为“1”定义用户坐标系14 : 主菜单选择模型>用户坐标系>X-Y平面: 定义插入点(即原点)旋转角度30º,准备插入另一个轴网。
钢结构节点设计钢结构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的结构形式,其节点设计至关重要。
节点是钢结构中连接各个构件的关键部位,它们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钢结构节点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梁柱节点、梁梁节点、柱柱节点等。
每种节点都有其特定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
在梁柱节点设计中,要考虑梁和柱之间的弯矩、剪力和轴力的传递。
通常采用的连接方式有焊接、高强螺栓连接和栓焊混合连接。
焊接连接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刚度,但施工难度较大,对焊接质量要求高。
高强螺栓连接施工方便,可拆卸,但节点刚度相对较弱。
栓焊混合连接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梁梁节点的设计重点在于保证梁之间的荷载传递顺畅。
例如,在简支梁的连接中,要确保节点能够承受剪力和局部压力;而在连续梁的节点处,除了剪力和压力外,还需要考虑弯矩的传递。
柱柱节点的设计需要考虑柱子的受压和受弯性能。
对于多层框架结构,柱柱节点的连接形式会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在进行钢结构节点设计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和规范。
首先,节点的承载力应不低于所连接构件的承载力,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节点的变形能力也要与构件相适应,避免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出现过大的变形。
其次,节点的构造应尽量简单,便于施工和质量控制。
复杂的节点构造不仅增加施工难度,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此外,节点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设计要求,设计师需要对节点的受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通常包括使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分析软件来模拟节点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优化节点的几何形状、连接方式和构件尺寸,以提高节点的性能。
在材料选择方面,节点所使用的钢材应与构件的钢材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强度和性能。
同时,高强螺栓、焊缝等连接材料也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于节点的性能也有着重要影响。
钢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与分析摘要:钢结构是一种具有较高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体系,然而,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结构节点往往成为整个结构的薄弱环节。
为了确保钢结构的安全性,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和分析钢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钢结构节点在抗震性能方面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优化措施,以提高钢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
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地震是造成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体系,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地震活跃地区。
然而,受制于结构节点的设计和施工等因素,钢结构节点往往成为整个结构的薄弱环节,容易造成节点的破坏,导致整个结构的倒塌。
因此,钢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和分析对于确保钢结构的安全非常重要。
2. 钢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关键问题钢结构节点在地震作用下承受巨大的力学反应,其抗震性能不仅与材料的性能有关,还与节点的连接方式、构造形式、接触面压力、几何参数等因素密切相关。
钢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节点连接方式节点的连接方式是影响结构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见的节点连接方式包括焊接、螺栓连接等。
焊接连接具有强度高、刚度大、承载力大等优点,但焊接过程中易产生应力集中、热裂纹等问题;螺栓连接具有构造换位、拆装方便等优点,但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松动和失效。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节点的连接方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2.2. 节点构造形式节点的构造形式直接影响其受力性能和整体刚度。
常见的节点构造形式包括刚性节点、半刚性节点和滞回节点。
刚性节点具有承受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反应能力,但刚性过大容易导致节点的破坏;半刚性节点具有一定的可变形能力,在地震作用下能吸收一部分能量,但变形后容易产生超限位变形;滞回节点具有较大的可变形能力,并能有效消耗地震能量,但需要特殊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浅析钢结构节点抗震设计的问题【摘要】本文针对高层及多层钢结构节点设计中容易忽略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钢结构;节点设计;抗震1.节点抗震设计的原则在钢结构设计工作中,连接节点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
为使连接节点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设计时应合理地确定连接节点的形式和方法。
目前,节点有非抗震和抗震设计之分,非抗震设计可以按照组合内力来设计节点,抗震设计则不宜这么做,抗震规范上对节点抗震设计有一系列的要求,显然按照组合内力来设计节点是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
以刚性连接的梁拼接节点为例,如将梁翼缘的连接按实际内力进行设计,则有损于梁的连续性,可能使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与内力分析模型不相协调,并降低结构延性。
因此,对于要求有抗震设计的结构,其连接节点应按构件截面面积的等强度条件进行设计。
进行设计时,首先应判定所设计的节点有无抗震要求。
对于抗震结构,为了保证其安全,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构件的承载力(《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手册》1-3),“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理念应是工程师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5.4.2中规定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满足下式:s≤r/yre。
其中,s为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r为构件承载力设计值;y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强节点、强连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钢框架体系梁柱连接节点的基本设计原则是:节点必须能够完全传递被连接板件的内力,在强震作用下节点能够发挥材料的塑性,保证结构在梁内而不是在柱内产生塑性铰,以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
基于制作简便及经济性等因素,国内钢框架体系的梁柱节点主要采用全焊式或栓焊式连接,其最大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mu≥1.2mp(《建筑抗震设计规范》8.2.8-1),vu≥1.3(2mp/l)且vu≥0.58hwtwfay(《建筑抗震设计规范》8.2.8-2)。
公式中mu,mp,vu的计算见图1。
mp=[bftf(h-tf)+twh2/4]fy,mu=bftf(h-tf)fu。
浅析钢结构抗震设计一、介绍钢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在抗震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钢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二、概念说明钢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设计钢结构建筑时,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三、意义1.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从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2.保护财产安全:抗震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和内部设施的破坏,减少财产损失。
3.提高建筑品质: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的品质和保值性。
四、主要内容1. 设计准则•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因素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参数。
•根据设计地震作用的参数计算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
2. 结构形式选择•根据建筑功能、使用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
•结构形式应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以提高抗震性能。
3. 抗震设计措施•采用合理的抗震连接件,如剪力墙、撑件等。
•合理设置剪力墙、加筋柱等构件,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4. 抗震性能评定•通过抗震性能评定,对设计的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等级评定,确保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五、结论钢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人员在设计钢结构建筑时,应该充分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采取合适的抗震设计措施,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从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钢结构的抗震设计§1.1 问题的引出在大震作用下如果结构要保持弹性工作状态则地震设计荷载太大,经济上无法承受。
因此目前国内外的结构抗震设计中都允许结构出现塑性变形,相应的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则采用对结构的弹性反应谱进行折减的方法来确定结构的底部剪力,但折减的思路却很不同。
例如欧洲规范(Eurocode 8)允许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进入非线性状态[1],即设计地震作用力通常小于相应的弹性反应值。
为了避免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复杂的非线性分析,欧洲规范采用在弹性反应谱的基础上除以反映不同延性等级的性能系数q 得到弹塑性反应谱。
性能系数q 其值与结构的体系能量耗散能力有关。
其中q 为:0/1.5D R W q q k k k = (1.1)式中:0q 为性能系数基本值,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连肢剪力墙结构体系,0 5.0q =,对于非连肢剪力墙结构体系,0 4.0q =;D k 为反映结构延性等级的系数,对高、中、低三种延性等级,D k 分别取1.0、0.75、0.5。
R k 为反映结构规则性的系数,对于规则结构和不规则结构,R k 分别为1.0和0.8;W k 为含墙结构体系的主导破坏模式系数,对于框架和等效框架双重体系,取1.0。
可见在欧洲规范中,延性差的结构其基底剪力比延性好的结构的基底剪力大2倍。
日本建筑标准法规(BSL )明确规定了两个水准的设计地震[1,2],第一水准为中等强度地震(EQ1)和第二水准的强烈地震(EQ2)。
在中等强度地震作用下,要求结构几乎没有损坏;在第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极限抗剪能力必须大于极限地震剪力:un s es i i V D F C W = (1.2)式中:i C 为楼层剪力系数;i W 为结构的总重量;s D 为结构影响系数(考虑结构延性对地震弹性反应谱进行折减的作用),对于延性良好的结构,0.30.4s D ≤≤;对于延性较差的结构,s D 取较大值,但最大值不超过0.55;es F 为结构布置系数以考虑结构刚度在平面和竖向分布的不规则影响。
钢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节点设计方法随着现代化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钢结构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钢结构的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抗震节点设计是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钢结构抗震节点设计方法。
抗震节点是指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点,它承受来自地震作用的力,并将其传递到整个结构。
因此,在抗震节点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节点的刚度、强度和耗能能力等因素。
通常,在设计节点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建筑用途以及材料性能等因素。
一种常用的抗震节点设计方法是剪力连接设计。
剪力连接是通过剪力钢板或剪力角钢等构件将两个连接构件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节点的强度和刚度的传递。
在剪力连接设计中,需要注意连接构件的稳定性和钢板的抗剪强度。
此外,选择合适的剪力连接构件的大小和材料也是非常关键的。
另一种常见的抗震节点设计方法是柱-梁连接设计。
柱-梁连接通常由梁柱连接板和焊接件组成。
这种连接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地震力传递给柱,并确保节点的刚度和强度。
在柱-梁连接设计中,需考虑焊接连接区域的强度和刚度,以及焊接接头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为了增强节点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加强筋或其他加固措施。
除了剪力连接和柱-梁连接外,还有许多其他抗震节点设计方法。
例如,翼板连接是一种常用的节点设计方法,它通过在节点处增加翼板来提高节点的刚度和强度。
此外,还可以利用剪力墙、悬挂节点等特殊形式的节点设计来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这些抗震节点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进行抗震节点设计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结构分析和计算。
首先,需要进行结构的静力弹性分析,以确定节点的刚度和强度需求。
然后,可以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或动力时程分析,以评估节点的抗震性能。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可以进行节点结构的优化设计。
总之,在钢结构设计中,抗震节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选择和设计节点连接构件,可以提高钢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