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三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详解之倒装句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更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困惑。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好好梳理一下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类型,帮助大家轻松攻克这个知识点。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就是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这种倒装句在文言文里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但也需要我们有所了解。
比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这里把“甚矣”这个谓语提到了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强调了愚公对智叟不聪明的强烈感叹。
再如《论语》中的“贤哉,回也”,正常语序是“回也贤哉”,意思是“颜回真是贤德啊”。
通过主谓倒装,突出了对颜回贤德的称赞。
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初中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倒装句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比如《曹刿论战》中的“何以战”,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战”,意思是“凭借什么作战”。
又如《逍遥游》中的“彼且奚适也”,正常语序是“彼且适奚也”,意思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无、莫、毋、弗”等。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再如《硕鼠》中的“莫我肯顾”,正常语序是“莫肯顾我”,意思是“不肯顾念我”。
(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比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是“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还有《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者”,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
三、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比如《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正常语序是“有翼然临于泉上亭者”,意思是“有一个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亭子”。
中学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中学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初中课内文言文倒装句汇总倒装句知识点: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谓语置于主语前,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2、宾语前置动词,介词可接宾语。
文言文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介词后。
宾语前置则是将宾语置于动词/介词前。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3、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知识重点知识点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知识重点知识点【技法指津】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高考试题一般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通过翻译文言语句来考查我们是否掌握有关文言句式的语法知识。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以现代汉语规范的语序为参照的。
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规范语序是“(定)主+(状)谓+(定)宾”,即“宾语”在“谓语”之后,“状语”在“谓语”之前,“定语”在“主语”“宾语”这些中心语之前。
如果“宾语”放在“谓语”之前,就是“宾语前置”;如果“状语”放在“谓语”之后,就是“状语后置”;如果“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就是“定语后置”。
牢记“(定)主+(状)谓+(定)宾”这个公式,是熟练掌握倒装句的基础。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将宾语移到谓语之前的现象,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
如:而莫之夭阏者。
(《逍遥游》)代词“之”作“夭阏”的宾语,“莫之夭阏”应理解成“莫夭阏之”,翻译为“没有什么阻碍它”。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恶、奚”等。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何”作“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翻译为“大王来时拿什么东西呢”。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翻译为“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
这些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翻译为“凭什么了解他呢”。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三、介词倒装句,即将宾语提到介词前面,形成“宾语——介词”的语序,突出宾语。
如:1.何以战?《曹刿论战》2.是以见故。
《屈原列传》3.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四、定中倒装句,即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形成“中心词——定语”的语序,突出定语。
又分四种:1.定语移至中心词后,用“者”字煞尾,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倒装句式。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中心词分别是“群臣吏民”、“桃核”,定语分别是“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修狭者”,用“者”字煞尾。
2.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或“而”字,定语后面用“者”字煞尾,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倒装句式。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中心词分别是“马”、“缙绅”,定语分别是“千里”、“能不易其志者”。
3.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如不用“者”字煞尾,则于中心词和后置宾语中间加助词“之”,形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倒装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说》(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中间加“之”表示。
以上三种倒装句,一般只适用一部分修饰性定语,领属性定语则不能倒装。
4.数量词定语置于名词后形成倒装句。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㕓兮。
《伐檀》(2)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
《鸿门宴》中心词分别是“禾”、“白壁”,定语分别是“三百㕓”、“一双”。
五、特殊倒装句,即出于平仄、押韵、对仗的需要,颠倒语序形成的倒装句。
多出现在诗、词、曲中。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2)今日还乡故。
《高祖还乡》“萧萧班马鸣”本为“斑马萧萧鸣”,但这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写成“斑马萧萧鸣”则成了“仄仄平平平”,不合律,故调动语序以合律。
2019年中考文言文中倒装句大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
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归纳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原本应该位于主语之后的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改变了正常语序的一种句式。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改变语序增加了修辞效果。
二、倒装句的基本用法1. 谓语动词提前倒装句中,谓语动词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忽闻周公谓黄帝。
”(《尚书·洪范》)“晨兴起,炷香灯。
”(《子夜歌》)2. 助动词提前在倒装句中,助动词也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宁我负人不人负我。
”(《荀子·杂说》)“曷为乎哉?”(《论语·微子》)三、表示与正常顺序有所区别的情况1. 被强调部分提前倒装句可将需要被强调的部分放在主要成分之前。
例如:“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楚辞·屈原》)“今者父母皆委至,雠侮并至。
”(《战国策·赵策一》)2. 表示条件、让步或假设倒装句可以用来表达条件、让步或假设。
例如:“行行己所由,不由人所使。
”(《庄子·逍遥游》)“虽闻其声,未见其人。
”(《论语·微子》)四、表示目的或结果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经常被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为天下成仁者,必以平⼼验于世。
”(《荀子·劝学》)“岂独当宗东京口耶?”(《滕王阁序》)五、其他特殊用法1. 非谓语动词提前倒装句中,非谓语动词也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黄溢之乐类鸟光矣。
”(《庄子·外物》)“伏念旧事方难拂,朝归空接白云寻。
”(杜牧《秋夕即事》)2. 短语或副词提前倒装句也可以将短语或副词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举座皆惊骇而无言。
”(《左传·昭公十八年》)“至于高始陵,则眇凝于葱茏之间。
”(《文选·王安石韩明直辞》)六、结论总的来说,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改变语序增强了表达的语气和效果。
它可以用于表达条件、目的或结果,并且可以突出强调某个成分。
掌握好倒装句的基本用法和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以及提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2019初三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归纳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三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归纳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
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
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
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