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学

景观学

景观学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景观学 英文名称:landscape science 定义:研究景观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总论(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景观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目录

历史沿革
研究价值
专业简介
更名必要性
概念比较
差异认知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研究景观的地理学综合性分支学科。始于德国的近代地理学。拉采尔(F.Razel)注意到人为景观或文化景观的研究。普遍承认为地理学术语是在1906年施吕特尔(O.Schlter)的《人的地理学目标》 景观学
一文发展以后。他倡导景观作为人的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1910年阿?彭克提出气候在景观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假说,柯本采用按可见景观现象来进行气候分类的建议,1918年他用温度和雨量指标修改了他的气候分类。帕萨格(S.Passarge)在1913年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此后在20年代出版了《景观学基础》 、 《比较景观学》等巨著,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释,提出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多数德国学者同意施吕特尔的意见,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目的;但是,景观概念始终不很明确,在地理学界引起争议。赫特纳并不赞成景观学说,认为帕萨格的景观学只是地志学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但他还是提出景观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哈特向认为景观最好解释为“大气层下地球表层的外形”,与一般所谓的地球面貌类似。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O.Sauer)1925年发表《景观形态学》,倡导文化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景观学再次在欧洲兴起,马祖尔(E.Mazur)1983年指出:“直到近代为止,地理学还是唯一明确地把景观看作主题的科学”。苏联许多地理学家一般偏重于自然景观研究,20世纪20年代进行了景观调查和制图。1931年贝尔格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 ,阐述景观学说原理。苏联地理学者强调景观学起源于道库恰也夫的土壤地带学说;它渊源于洪堡的类似的自然综合体概念。苏卡乔夫(V.N.Sukachov)将其生物地理群落学说确定为景观学的一个单独分科,是景观的最小结构单位。波雷诺夫(B.B.Polenov)提出景观的地球化学特性。卡列斯尼克(S.V.Ka-lesnik)提出了景观学的精确定义和

景观分类、类型、结构等概念。索恰瓦(V.Sochava)认为景观是地理系统。
编辑本段研究价值
60年代以来,景观学再次成为地理学中的瞩目问题, 城市景观学
沿着景观的形态与发生、景观的稳定与演化、景观的分析与综合、景观生态与环境、景观价值与应用等方向发展。①景观的形态与发生是景观学的传统领域,借以追索形态、类型与发生等的联系的基本规律。②从静态的景观空间分析与结构研究走向动态的景观演化研究。③早期传统的、局限于表象的静态经验分析,已不可能解决景观综合问题,现代景观学走向动态的、深入到内部不同层次、从物质能量流通到整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系统综合,转化为自然—生物—人类系统的景观综合。④景观的生态学方向不断加强。⑤现代景观地理学中,景观的价值与应用方向受到高度重视,提出景观的质量评价、自然潜力评价、景观诊断;景观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开展定位和半定位景观综合实验研究和最优化研究。利用景观—地理系统理论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际问题,进行景观保护、管理和预测预报。可见,近年来景观学一方面是科学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的需要而有长足的发展,引起生物科学、地球科学、以及一些人文、技术科学对景观学产生新的兴趣;而景观学自身也不断分化发展,产生许多新的分支,如景观形态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地球化学景观地球物理学、实验景观学、应用景观学、人文景观学、区域景观学、景观美学等。
编辑本段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素养,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三部分构成毕业生的理论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了解土地与环境伦理知识,了解艺术史和艺术原理、景观美学,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地质、水文、气象与气候、植被、土壤、自然区划,了解人文地理学知识。,掌握生态学基础,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与区域生态学基本知识,了解生物学知识,包括植物、动物等生物学基础,了解人居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经济学基础,了解测量学和地图学,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掌握一门外语。 专业知识:了解

中外景观发展史,了解地域景观,了解中国山水美学知识,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与评价方法,掌握场地分析与规划设计方法,掌握景观工程技术知识,包括道路、竖向、景观构筑物设计,了解景观施工、维护和管理知识,掌握种植设计原理,了解公共管理与法律法规,掌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恢复和管理理论与方法,掌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公路景观学
2.专业技能:以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景观规划设计及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外语运用能力、自学能力)等构成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结构。 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在各类课程中统一规定9门课为核心课程。核心课为各院校必设课程,并满足所规定的最低学时要求。 专业基础课:制图、美术、中国园林史、外国园林史、近现代景观史、景观学概论、城市规划概论、区域规划、建筑设计概论、景观设计初步、资源与环境保护、景观资源学/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景观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城市社会学、环境行为学、游憩学、景观与文化、景观植物、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政策与法规。 专业课: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场地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公园规划设计等)、景观工程与技术、种植设计。 核心课程:近现代景观史、景观学概论、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资源学/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学、景观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场地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公园规划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种植设计。 学制:五年 学位:工学 就业方向:专业毕业生的王要就业方向及业务工作范围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建设、国土、环保、旅游、又化等政府王管部门管理工作,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更名必要性
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 景观学

Landscape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编辑本段概念比较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 关于景观规划的解释,我们先看一下国内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述:“景观设计学(即景观规划——笔者注)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

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编辑本段差异认知
通过以上对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国内风景园林的主流学派与景观学派存在一些不同之外,就整体和大的方面而言,中外学者对两者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而在“城市规划”(包括新城镇和新开发区规划等)领域(这也是某些景观学派学者对风景园林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作为的大小,或者说活动空间的大小,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则不是风景园林界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分工和专业设置等诸多因素的。 景观学研讨会
然而,一些学者并没有正视这种由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差距,没有正视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距,同时也没有正视我们民族自身的历史因素对风景园林事业发展所造成的限制,相反为了宣传LA理念的优越性和学术的先进性,有意把风景园林说成是已经落伍和不合时宜的事物,将其归为传统农业社会与小农经济的产物;有意压缩风景园林的空间,将它的作用和功能仅定位在视觉审美的层面;有意将它形容为只会做装点门面的风雅之事,而无视风景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探索与进步。 虽然风景园林和景观规划(即LA)不过都是一个名称、一种符号而已,但在特定的文化下,特定的民族中,它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种符号了,中国“风景园林”当属此种情形。它虽不是“祖宗之法”,但却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这方面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坚持使用造园学和造景学的名称,意在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护自己学科的特色,我们能说人家是抱残守缺和水平低下吗?显然不能。所以笔者认为,风景园林没有必要改穿“景观规划”这件所谓的新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