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霍尔和它的现象学
- 格式:pptx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12
现象学和后现象学的观点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是现代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经验以及世界的现象。
本文将对现象学和后现象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现象学的观点现象学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提出,它强调通过直接观察和描述现象来认识世界。
现象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过程中,应该抛弃对世界的预设和假设,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纯粹的现象上。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约定”,要求研究者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实的描述,而不是过早地进行解释或理论化。
现象学认为,人类的主体性是认识世界的关键。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通过感知、经验和直觉等方式与世界进行接触。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反思,可以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二、后现象学的观点后现象学是由美国哲学家菲尔德勒(Don Ihde)提出的,它对现象学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修正。
后现象学认为,现象不仅仅是人类主体的反映,还包括与技术、工具和媒介等介质之间的关系。
技术和工具的存在使得人类与世界的接触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对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象学强调了技术媒介的中介性,认为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对现象的一种再现和转化。
例如,相机通过镜头的选择和焦距的调整,对拍摄对象进行了选择和变形,这就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特定的视角和观点。
另外,后现象学还关注了人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技术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人类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在被技术所塑造。
技术对人类行为、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后现象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现象学和后现象学的异同现象学和后现象学在对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上有一定的区别。
现象学更加注重对现象的纯粹性描述,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者对现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上。
而后现象学则考虑了现象与技术媒介的关系,强调了现象的再现性和转化性。
跨越时间的鸿沟作者:华亦雄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7期摘要:现象学作为当代重要的哲学流派逐渐渗透于各学科门类,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以直观观察为主,这给解读建筑作品带来了新的方式,本文尝试以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园林和霍尔的建筑进行解读,并对建筑现象学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现象学;研究方法;寄畅园;斯蒂文·霍尔1质疑理性世界的现象学当现代性社会日益碎片化与平面化,恒常不变的理性只能停留在理论世界而对现实世界无能为力的时候,一批哲学家将目光回归到了可本质直观的“现象”上,提出了生活世界、诗意的栖居、知觉世界等理念,这些哲学思潮被统称为现象学。
当有着“哲人王”野心的胡塞尔明确提出现象学这一哲学流派后,现象学研究中有一位哲人对西方思想的源头追根溯源,甚至比他的任何一个前辈都走得更远,他跳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直追苏格拉底之前的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克拉泰勒斯,以揭示存在的本真之源。
他就是海德格尔,因为他关于人类存在属性和真理的研究,关于世界、居住和建筑之间关系的论述,为建筑现象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指导思想。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有两点对于当代建筑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关于整体的概念、对器物的诠释与关于技术的解读。
康德和黑格尔将美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艺术哲学,这对以后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负面影响是使得美学的研究范围日趋狭隘,正面影响则是两者将美学纳入了哲学研究体系中,因此形成了哲学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研究的传统。
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关注,使得他比较关注人居环境与建筑,此外他将建筑视为与环境一体的艺术品催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与设计方法的诞生。
海德格尔一再的强调天空、大地、诸神和“终有一死”者的四方概念,与以往持二元对立理念的哲学流派相比,现象学使生命现象与人类等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其与人类的合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这意味着,个体生命的成长、个别事物的存在因为现实实有的规定而获得了非同于世俗意义上的哲学内涵,同时固有的抽象的形而上学分类体系被宣布为无效的裁断,事态原初的圆融境地用哲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斯蒂⽂·霍尔与建筑现象学摘要:⽂章⾸先介绍了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然后分析了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霍尔的建筑理论,从建筑现象学的研究⼊⼿解读其实践作品与设计⽅法。
关键词:斯蒂⽂·霍尔;建筑现象学;思想 Abstract:First, thispaper 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Second, analysises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architect Steven Holl's architectural theory;Then studies his practice works and design methods from the rearching of 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 Key words:steven holl; 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 thinking 1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种采⽤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
他的⼀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居、住、思》(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也称,《场所精神》是⾛向建筑现象学的第⼀步。
他认为,只有当⼈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活发⽣的空间,这就是场所。
⽽建筑存在的⽬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特征的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类⾏为发⽣的“场所”(place)。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个领域采⽤的是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其主要代表⼈物是斯蒂⽂·霍尔。
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数学表达式哎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呀。
这个定律在物理学里可是相当重要的呢。
它主要是关于热辐射的一个定律哦。
它的数学表达式呢,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很多关于热辐射相关问题的大门。
它的表达式啊,和黑体辐射有着密切的关系。
黑体呢,就是那种能吸收所有照射到它上面的辐射而无反射的理想物体。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黑体的辐射力是和它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的。
具体的表达式就是E = σT⁴。
这里面的E就是黑体的辐射力,单位是瓦特每平方米(W/m²),T就是黑体的绝对温度,单位是开尔文(K),而σ呢,就是斯蒂芬 - 波尔茨曼常数啦,这个常数的值大概是5.67×10⁻⁸ W/(m²·K⁴)。
这个定律在很多实际的场景里都有用到呢。
比如说在研究恒星的辐射能量的时候,恒星就可以近似看成是一个黑体,通过这个定律就能大概算出它的辐射能量。
还有在工业上的高温炉,也可以用这个定律来研究它的热辐射情况。
而且这个定律在大气科学里也有它的身影。
大气里的很多热量交换过程,热辐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热量是怎么在大气里传递的。
再比如说在建筑的热学设计方面,如果我们要考虑一个建筑表面的热量吸收和散发,这个定律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呢。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定律来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让建筑在夏天不会吸收太多热量变得很热,在冬天又能很好地保持室内的热量。
在航天领域也离不开它哦。
卫星在太空中会受到太阳的热辐射,通过这个定律就可以计算出卫星表面受到的辐射能量,从而设计合适的散热或者隔热措施,确保卫星的正常运行。
所以说呀,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虽然看起来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表达式,但它的作用可真的是超级大呢。
它就像一个小齿轮,在很多大的科学和工程的机器里,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斯蒂芬·霍尔与现象学【摘要】斯蒂芬·霍尔作为建筑现象学其中一领域代表,所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感知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实践。
本文论述现象学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介绍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芬·霍尔的建筑理论和主要作品,并指出其对现代建筑理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通过对霍尔的设计思想与代表作品的分析评价,揭示了霍尔的建筑观与实践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蒂芬·霍尔;建筑现象学;建筑设计;建筑与场所;锚固;纠缠一、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生平简介斯蒂文·霍尔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建筑师,霍尔和他的现象学以及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在国际上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1947年,霍尔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市(Bremerton),1971年毕业于华盛顿州立大学。
1976年,在英国伦敦建筑学院(AA)完成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并于同年在纽约创建了Steven Holl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
2001年,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最优秀的建筑师之一,霍尔成为新一代建筑师中的领袖级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芬兰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公寓楼、西雅图大学圣伊格内休斯礼拜堂等。
斯蒂文·霍尔是建筑现象学的著名实践者之一。
二、斯蒂芬·霍尔和他的现象学建筑现象学有两大分支,其一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而另一个则是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侧重于理论与实践。
与前者相比较而言,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的著作对霍尔建筑观影响更大。
霍尔作为知觉现象学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和实践者,霍尔认为知觉在各要素当中处于首要地位,霍尔认为知觉要先于文化、科学领域等其它层次的研究,对于知觉载体的身体,霍尔和梅罗·庞蒂持有相同的观点,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身体是人进入世界的入口,世界和身体是同质的。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一:现象学思潮现象学之一:现象学思潮1.现象学的缘起现象学是现代世界哲学中一股强劲的" 运动"。
它分广义和狭义两类。
狭义现象学是指20世纪以胡塞尔为创始人的哲学流派,由胡塞尔及其早年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
广义现象学是指胡塞尔现象学产生以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哲学理论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任何学说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现象学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哲学反映。
首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革命,出现了现代物理学,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长期统治地位,这场革命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中引起强烈反应,导致了一场" 物理学危机"。
胡塞尔亲临其境,力图建立一种学说以帮助科学家们澄清和批判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假定,从而使科学摆脱危机。
其次,社会政治经济的危机必然带来意识形态的危机。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苦痛,希特勒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等,都象阴影一样笼罩着人们,肇始于古希腊的欧洲文明陷入危机,理性沦丧。
可是,人们不可避免地思考人的生存的意义。
最后,上述两种危机的结果必是哲学危机。
各种客观唯心主义日渐衰微,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纷纷登场。
但胡塞尔认为它们无力给当时的危机以出路。
重重危机强烈驱使着胡塞尔去创立新的哲学理论,这种理论既反映现实危机,又能指导现实走出危机,它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现象学思潮从出现到发展壮大,由狭义走向广义,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①胡塞尔现象学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后,很快在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形成了现象学学派。
1913年到1930年,两派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以胡塞尔为首,组织出版了《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
因观点分歧,海德格尔另创学说。
海德格尔学说被提出和纳粹上台,宣告此时期结束。
②存在论现象学时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
此时期是指德、法两国的存在主义。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现象学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方法、理论内容、哲学目标及其演变过程;并通过对现象学基本思想观点的评析,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现象学哲学的成就和局限,以及它对此后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现象学概论一、什么是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开创的哲学运动,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
所谓“现象”就是呈现出来的东西。
传统西方哲学是在与“本质”、“本体”的对立中来使用现象一词,所以做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认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康德对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是其典型代表。
现象学虽然是把现象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但它对现象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没有现象之后的问题;现象作为“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是对意识的显现,而且正是在意识中事物本身被认识;同时,意识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也不再是主客观关系,因为显现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这里“意识”已经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精神实体或主观的活动,而是一个揭示真理的过程。
“事物本身”也不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是在意识活动或人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的内容。
现象学正是要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来揭示事物本身。
这种关于现象的概念,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人与物的对立,强调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
二、现象学方法现象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而是一个由不同理论和学派组成的哲学思想运动。
各种理论和学派的一致性在于他们都采用了现象学方法。
斯皮格尔伯格(H. Spiegelberg)在《现象学运动》一书中总结了现象学方法的七个要点。
2020年2月'设计从符号学到现象学—建筑可读性的表达的应用刘奕莎尚晓伟(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摘要:建筑设计中可读性的表达一般包含两个方面,感性方面的触感以及语义信息的传达。
因此,一般的表达任务又分支为两种具体的任务,现象学表现和符号学表现。
这两种方向共同指导设计师的设计过程。
本文通过对符号学和现象学在形式与细节等方面的表达,得出其相互的共同点与差异。
关键词:符号学;现象学;形式;细节文章编号:2095-4085(2020)02-0053-02建筑与工程的界限在于建筑环境的社会功能与技术功能的区别,它需要通过空间组织来引导使用者在其中找到去向和彼此,并通过外观的可识别性来实现社会的认同。
这就涉及到了建筑可读性的表达,在现象学和符号学两方面,均对建筑可读性问题作出了回答。
1对符号学&现象学表达的认知1.1符号学符号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和概念的物质实在。
符号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后经过皮尔斯、卡西尔、苏珊・朗格和莫里斯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
索绪尔认为符号有能指和所指两方面,即它的物质所在与精神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美学》中提到,建筑是一种用建筑材料造成的象征性符号。
从整体来看建筑自身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
从建筑的各个部分看来,每个部件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在历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蕴含了其需要表达的的内容,具有了符号的特征,因此人类所面对的建筑世界是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
1.2现象学为揭开事物的存在及其意义,上世纪初开始了一场“现象学”的重要哲学思潮。
建筑理论家普瑞茨在《建筑的空间:作为表现和呈现的意义》一文中认为建筑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
相反,作品意义的存在的现实在于意义仅简简单单地在那里面对着你,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现象。
2形式的表达2.1符号的形式表达在符号学中,常常通过对传统建筑形象,地方文化特征,自然风貌等的分析,对这些元素进行抽象提取与转换,再将这些提取出来的形式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这里的要素与现象学的要素相较更加具体化,并没有太多涉及到感知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以视觉特征为基础的,强调对某种元素的提取与再利用。
现象学诸人物(2011-03-26 14:39:30)标签:杂谈综述现象学是二十世纪德法哲学(一般称为欧洲大陆哲学)的主流,其次是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
与其对应,上个世纪英美哲学的主流是分析哲学,其次是实用主义、科学哲学。
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可以分前三巨头,后三巨头。
前三巨头是,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
后三巨头是,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
萨特与梅洛-庞蒂是法国人,其他人都是德国人。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德国犹太人。
舍勒是现象学第二号人物,与胡塞尔亦师亦友。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
现象学,最著名的人物是海德格尔,人们耳闻目睹的是其著作《存在与时间》。
萨特与梅洛-庞蒂主要受海德格尔的影响。
伽达默尔是海德格尔的学生。
现象学以晦涩难懂而著称。
分析哲学,最杰出的人物是维特根斯坦,奥地利犹太人。
维特根斯坦跟希特勒小时候是同校同学,他们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们还是同年同月生。
据有人考证,希特勒仇恨犹太人,跟维特根斯坦有关。
当时,维特根斯坦人长的帅,成绩又好,家庭富裕;希特勒模样一般,成绩不好,家庭贫困,唯一的特长是美术,希特勒擅长风景画。
回到事物本身。
是现象学的口号。
现象学是一种方法。
辩证法也是一种方法。
与我们日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有区别的。
直观到的现象,就是事物的本质。
本质不是独立于现象之外的东西,本质实际是最佳角度显现的现象(特别是对范畴事物来说,从而有本质直观)。
维特根斯坦的回应:所谓直观,不过是语言游戏中的熟悉。
分析哲学,定义无休止的追问,导致循环定义。
现象学截断此一困境,所有的概念都是循环论证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如出生时,必然有不证自明的东西,本质直观。
维特根斯坦的反驳:所谓的直观不过是一种熟悉,生活世界充满语言游戏。
古希腊:认识你自己。
现象学的意识自识问题,唯识论早在1500年前就进行过深刻讨论。
最后护法提出了意识四分说: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可以参考华严宗金狮子章,双镜喻,两个镜子相互对照,是同一意识内的现量,不存在时间的无限性,不是恶无限。
胡塞尔说的“现象”,和一般意义上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20世纪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今天,我们来聊聊:现象和现象学?说到现象,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来自于感官的所见和所闻,比如看到日月星辰的变化是一种现象,看到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也是一种现象,但是现象学里面的现象显然并不是这个意思,简单来说,现象学的现象,是我们意识中呈现出来的事物。
而现象学就是一种方法,是一种使现象不受曲解,并且在现象出现的时候加以正确描述的方法。
这样说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不好理解,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现象的对立面是本质。
在西方哲学里面,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开始,就区别了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相对立的,柏拉图的理念论说,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大概说的是,我们就像被囚禁在一个山洞里面,手脚被绑起来,背对着洞口,面前有一堆火,眼前有一面墙壁,我们以为墙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的样子。
但它只是洞穴外面,真实世界的影子,是不真实和虚幻的。
而在洞穴外面,有一个更加本质和真实的世界,它就是理念的世界。
由此,西方哲学进入了二元对立的发展路径,由此开始的西方哲学,一直都没有逃离开这种本质和现象,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思维。
不管是笛卡尔的“我思”,还是康德的“物自体”,都有强烈的主体和客体,现象和本质的二元对立思维。
比如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象,而事物表象背后,有一个“自在之物”的领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
总之,在胡塞尔之前,西方哲学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但胡塞尔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利用“还原”的方法,试图找到哲学的起点,他开始反思人们在不自觉地预设“主客关系”和“现象本质”之前的那个领域又是什么呢?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或者说“回到事物本身”。
这里的现象就是指我们意识中的事物,这里的事物是指我们意识中的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