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32
2024全新建筑专业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几何图形》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学会用语言描述和辨别各种几何图形,以及了解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和辨别各种几何图形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几何图形卡片、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房子的三角形屋顶、自行车的四边形车架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用几何图形卡片进行辨认和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些关于几何图形的例题,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和辨别各种几何图形,巩固所学的知识。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几何图形的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几何图形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语言描述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
2. 请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并拍照或画出来。
3. 请用几何图形卡片进行组合,创造出有趣的图案。
答案:1. 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
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个角。
圆形的特征:由无数条曲线组成,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
第三章建筑现象学环境心理学补充知识•哲学基础胡塞尔( 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哲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与建筑现象学《建筑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1963)《实存·空间·建筑》(Exis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1971年)《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1973年)基于上述理论基础,1980年舒尔茨出版了纯建筑理论领域最早、最完整、系统深刻地讨论建筑现象学的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远古至今,建筑帮助人们,使人们的存在富有意义。
通过建筑,人们拥有了空间和时间的立足点……建筑应该理解成富有意义的(象征的)形式。
”——《西方建筑的意义》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存在”的意义上讲“定居”是建筑的目的•人们感知场所感的过程,可划分为认同(identification)和定向(orientation)两个同时进行的方面。
•“建筑意味着把一个场地转变成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
设计就是造就场所。
”换句话说,“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间,人必须要能体验到环境是充满意义的。
•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即空间加形式特征),帮助人们“定居”。
•现象学(Phenomenology)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科学。
事实上,现象学理论并不是讨论现象的一门学问,而是想透过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严格来讲,现象学只是一种方法而已,在这里“寻找本质的方法不再是传统的超越方法,而是希望以数理与心理的分析找出思想的形式及其内容”。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 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感知问题:建筑现象学》霍尔【城市笔记人:谢绝一切形式的转摘;】为了从一种话语空间通过理性推断进入另一种话语空间,不管是否合适,文本就会成为一种必要的通道。
一提到“建筑与感知”(architecture and perception)【按:英语里的intuition直觉,perception感知,cognition认知,指代着我们感受和理解世界的不同程度】,那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下面这个问题:我们真地能够经由“词汇”(words)进入“建成形式”(built form)吗?如果建筑总要超越它的物质实体状态,超越它仅仅作为遮蔽所的功能,那么“建筑的意义”就像室内空间一样,一定也在语言中占据着同等重要的空间。
这样一来,书写语言也就获得了建筑身上的沉默强度。
【按:这句话是在为下文做铺陈。
霍尔先说出了用语言描述建筑意义的不得已,然后就开始提倡要到现场去才能体验到真实建筑的意义】因此词汇是抽象的,没有在空间、材料和直接感觉体验中具体化,这种想要通过书写语言穿透建筑意义的尝试,就有可能存在着让建筑意义消失的危险。
这就意味着,总有某种不可进入的内部空间,总有某些语言靠近不了的地带,词汇也就无法真正替代真实实体性和感知性的体验。
用里尔克的话说,这种想要传递高度觉悟的尝试“就是一种对我们存在可能性的彻底知觉”。
我们的体验和感觉性是可以通过反思和默想打开的。
要想向感知敞开,我们就得超越忙碌的日常焦灼。
我们必须试图靠近内在生命,那个显示着世界光芒的内在生命。
只有通过独处,我们才可能开始洞穿我们身边的秘密。
对我们自己在空间中独特存在的意识正是发展一种有关感知的意识的基本条件。
沉入一个人自己的内心常会激发人们交流独处中发现的需要:私密的反思会带动公共的行动。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一些我们必须挣脱的俗务;我们日常生活里充盈着各种令我们分心、勾起我们欲望并将之导向慷慨消费的东西。
现代消费生活让“何谓基本”的问题已经变得模糊起来。
我们的技术手段总在层出不穷,可我们真地在感知上有所成长吗,还是变得麻木了?但是,既然生在这么一个物的世界里,我们能从我们的感知中获得快乐,并彻底体验到各种感知的相互关联吗?建筑拥有着激发并改造我们日常存在的力量。
建筑表现与方案学什么建筑表现与方案学是指通过建筑作品的表达和设计方案的探索,来研究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它涉及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创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学习和掌握。
下面将从建筑表现和设计方案两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一学科的学习内容。
首先是建筑表现。
建筑表现是建筑师通过建筑作品将设计理念和意图传达给观众的过程。
建筑师通过设计手段来展示建筑空间的形式、结构、材料和光线等要素,以及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
在建筑表现的学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绘图和渲染技术:学习使用不同的绘图工具和技术,包括手绘、CAD、建模软件和渲染软件等,来将设计理念和意图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2. 建筑摄影:学习摄影技术,如构图、光线和色彩的运用等,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和展示建筑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3. 展示与交流:学习如何使用展览、演讲和撰写说明等方式,将建筑作品和设计方案向他人有效地传达,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是设计方案的学习。
设计方案是建筑师在设计一个建筑项目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它是建筑师对于功能、空间、结构、材料和造型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创意发挥的结果。
在设计方案的学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分析和调研:学习如何对建筑项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包括对项目需求、环境条件、建筑风格和材料等方面的了解,以便为设计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2. 创意发想:学习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和激发灵感来提出多样化的设计方案,以满足项目的要求和设计理念的表达。
3. 概念设计和方案定型:学习如何将创意发想转化为具体的建筑概念和方案,包括空间规划、结构布局、立面设计和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制定。
4. 技术和可行性分析:学习如何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和可行性分析,包括结构的计算和构造的优化、材料的选择和成本的估算等,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实施和运行的可行性。
通过建筑表现与方案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掌握建筑设计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提高对建筑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关于现象学及建筑现象学建筑学是一门复杂而多义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技术与逻辑,更依赖经验预与感知.就建筑设计过程而言,也并非绝对的客观推理,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设计者的"先验"不可避免的影响设计结果.正是这种"经验主义"的色彩,使建筑学与现象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现象学"直观、明察"的研究方法和注重主体经验的研究态度对认识纷繁复杂表象下的建筑本质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上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拉夫、西蒙、诺伯格·舒尔茨等人已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形成了建筑现象学的雏形.尤其是舒尔茨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基础上提出"场所精神",使现象学得到建筑界的广泛接受.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知觉现象学"的斯蒂文·霍尔,也一直是国内建筑界讨论的热点.通过对霍尔及其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哲学是作为建筑师的一种修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建筑师的喜好取舍、是非标准,进而间接地指导了建筑师的实践.现象学之于霍尔,并不是个人风格的标签,而是设计思想的来源.所以向霍尔学习,仅关注其风格问题和"叙事性"是不够的,还应该追问他的设计思想源泉和工作方法—尤其是后者—一种现象学的思考角度和工作方法.从胡塞尔提出主体意识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再到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时至今日,现象学已经是拥有近百个分支,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一种显学.美国现象学史学家施皮格伯格评论说,现象学"象一条河,包含有若干平行的支流,……它们有共同的出发点,但并不需要有确定的可预先指出的共同目标".可见将这些现象学运动各成员统一在一面大旗下的是一种"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胡塞尔的名言"回到事物本身去".这句看似简单却直指人心的口号所表达的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态度."面对本质"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问题之前先将存在的判断放进括号中去,存而不论(哲学上称为"悬置"),因此现象学是反对预设结论、反对对文献的过分依赖的,现象学强调教授的知识并不等同于真理,"传授的对象"和"思考的对象"( 3 )两者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类型学的设计方法为主流的国内建筑界,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现象学有更深刻的意义.它指出了一条解放思想,寻求创新的通道,引导我们关注空间体验的主体,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活世界"的多样性.二、一个设计实例在接触现象学方法之后,本人曾将其应用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得到了崭新的认知体验.在设计实践中,更体会到借鉴现象学对我们的设计实践有多重的指导意义.如前文提及,哲学是无法直接做为设计方法用于实践的.所谓设计过程中借鉴现象学可以说是设计者带有现象学倾向的思想"渗透"到设计中的过程.南海实验幼儿园投标方案的设计过程正是其中之一.两万多平方米的项目用地位于新兴市区,周边紧邻实验中学和规划中的小学,并被几个大型住宅社区环绕.项目被定位为佛山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最完善、具有示范意义的幼儿园,拟招生1200 人,约40 个班,实行托幼一体化,考虑600 名幼儿寄宿.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办事处作为甲方,酝酿建设如此大型幼儿园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用地周边的住宅区建设"配套设施"的概念了,而是希望建设桂城区的"教育王牌",吸引更有实力的建筑开发商和相关教育产业的落户.设计任务具有挑战性.不光是因为四十班幼儿园的规模远超现行《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对一般规模幼儿园所要求的各种指标;而且这种规模的幼儿园建成实例极少,没有可参照的对象.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城市幼儿园,丰富的功能要求和充足的独立用地使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创作可能,怎样使设计富有新意,不落窠臼呢?为了寻找创新性的方案,我们先将各种能够收集到的幼儿园"设计模板"悬置起来,回到建筑本身上去思考.以学龄前儿童为使用主体的幼儿园建筑具有不同于中小学建筑的特殊性.学龄前儿童由于尚无繁重课业与升学的压力,其行为模式更为自由、随性.幼儿园建筑应反映这种行为模式的特点,为儿童提供无拘无束、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寄宿幼儿园,儿童将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持续生活在园内,因而要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来维持儿童对幼儿园的兴趣与依恋.同时,甲方也提出,不希望寄宿儿童晚上在本班活动室的寝室内寄宿,担心他们整天在同一个空间内生活,会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方案采用一种灵活、自由的空间布局形式,使整个幼儿园更像一座游园而不是一所学校.这种倾向也反映在"游园式路径"的设置上—一种类似迷宫游戏的路径结构.活动单元如自然村落般错落布局,路径在节点、拐角、尽端处放大,形成行进过程中空间的变化(图1).图1建筑、路径、绿化与网格庭院和屋顶绿化平台的设计不仅将自然的因素充分引入建筑,也实现各班均拥有便捷、独立的活动场地.为了在有限的用地进深上实现这几方面的构思,没有采用通常的活动室平面做法,而是根据方案需要设计了一种10m x 14m 的单元,每个单元可以容纳一套幼儿活动室,同时两个相邻的单元可以容纳三套乳儿班(图2,图3 .一层平面由22 个单元和庭院组成,其中8 个单元内安排12 个乳儿班,另有两个单元抽空,形成架空的活动空间.二层变化为11 个单元和11 个屋顶平台,每个班都有自己独立的活动平台.三层只余 5 个单元和 6 个屋顶平台,单元之间均有连廊,方便同年级儿童共同游戏之用(图4).图2幼儿班单元图3乳儿班单元图4各层平面图楼梯跟随五个三层体量布置,是最有效率的交通布置方式.同时,为了将交通元素加以突出,方案中将这五个体量披上五种象糖纸一样的立面图案,形成路径中的节点,寓意"人生就象糖果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儿童可以以这五个"糖果盒"为路标,为自己定位(图5).图5"糖果盒"——立面构思除了这五个"糖果盒",建筑的其他部分均为白色,立面务求简洁.这样做的原因与其说是对现有幼儿园立面上的异形窗、卡通装饰及城堡、积木等"符号式"手法的厌倦,不如说是更愿意将方案的重点放在丰富主体感受的考虑上.不同高度的体量之间的错落经过精心的推敲,除了要在临街面形成起伏的轮廓,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每个活动室单元都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和通风.每个庭院都有一部分不处在建筑阴影之下,小型落叶乔木点缀其中,通过引入阳光和树影、风等自然元素的变化带来主体感受的变化.方案中的路径在建筑单元与庭院之间上下游走,其中的空间类型也是变化着的,也是希望带给主体丰富的个人体验(图6,图7 ).这种空间感觉糅合了设计者对中国园林中路径及游廊的个人经验,也是在有限空间中试图对主体感受进行扩展的一种尝试.方案虽得到了评标专家的一致赞同,但止于初步设计的阶段.因此有些对建筑材料的思考未能得以深化,只能期许将来有机会再予以实现.图6局部透视效果图7局部空间形态变化分析图三、对设计实践中现象学指引的启发与思考1 .回到建筑本身去寻找创作灵感在国内的建筑设计课上,老师往往让我们在着手设计之前先对建筑类型做一番资料收集的工作,此过程虽能让学生认识到某种类型建筑的"通常做法",但也往往成为此后设计的"思维定式".如果建筑师习惯在功能上套用通用的公式,则设计过程就只剩下如何给已确定的功能内容套上好看的外衣而已.2 .重视知觉感受的多重性帕拉斯玛在他的文章《建筑七感》中,列举了人对建筑的七种知觉,完整的阐述了作为现象学的"知觉"在建筑学中的作用.帕拉斯玛认为,不同的建筑可以有不同的感觉特征,除了通常流行的"眼睛的建筑学"或者说"视觉建筑学",还应该有一种"触觉的建筑学",一种重新认识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建筑学.在建筑空间的知觉过程中,尤其依赖主体的运动,因此除了看、听、摸等途径,在建筑中游走也应是知觉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为空间艺术的塑造者,建筑师不应仅仅执著于视觉符号,而罔顾身体对其它知觉形式的需求.3 .还原"生活世界"的丰富性胡塞尔指出,现象学的一项使命就是要还事物以本真的"丰富性",施皮格伯格进一步将其诠释为"对多样性的无所不包的欲望",现象学"与其说是对思维经济原则的有意识的挑战,不如说是对多样性现象的感受性的尊重" ,因为这种丰富性并不是附加在事物身上的多余物,而是直接构成了事物本身.换句话说,具有丰富感受的事物才是真实的事物.胡塞尔提出回到"生活世界",构成这个"生活世界"的不是概念、定义等虚无的、被归纳的或被提炼的东西,而是真正能感受到的、能被认知的、丰富的、真实的体验. "建筑的精神任务是构成和加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 ( 6 ) 帕拉斯马如是说.作为体现人类存在的物化隐喻,反映真实的经验世界从来就是建筑的重要使命.四、结语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当今建筑界不断涌现着层出不穷的新鲜名词和繁杂变换的风格、手法,使人无所适从.借鉴倡导自身思义的现象学观看方式不仅对把握建筑的本质具有"拨云见日"的现实意义,也将会为缺乏原创性的国内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一种崭新的方法论——那就是在建筑设计实践中,不应过分依赖图片资料和通常做法,而应该回到建筑的本质寻找灵感之源.当然,如同海德格尔恰恰要研究被胡塞尔划到括号中的"存在"一样,我们并非要将那些既有的成果弃置到废品堆中,而是要在现象学直接直观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运用.也就是说,要在现象学的目光中重新认识既有经验,在学习理论之前先学会忠于现象,在借鉴他人手法之前先学会发掘自己的体验——"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出,尔后也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参考文献[1] 知觉现象学(法)莫里斯·梅洛- 庞蒂 . 姜志辉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1 .[2] 生活世界现象学(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 倪梁康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5 .[3] 空间之觉 . 一种建筑现象学 . 周凌 . 建筑师105 期.。
建筑艺术中的现象学阐释作者:窦君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9期摘要: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以降,现象学越来越引起艺术家和艺术史论家的重视,但我们更加重视的是现当代艺术领域,如绘画艺术、装置艺术等,而往往会忽略建筑艺术领域,换句话说现象学在建筑艺术领域处于一个暂时被忽略的尴尬境遇。
忽视并不等于不重要,恰洽相反,建筑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理论支持。
现象学理论也不仅仅适用于绘画和装置等领域,在建筑艺术领域也同样不容忽视。
关键词:建筑艺术;现象学;范斯沃斯住宅“我不想精彩,只想更好”。
——密斯·范·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今天没有建筑家,我们统统是为他开路,他将再一次享有建筑家的称号,因为那意味着:艺术之王,他将在沙漠中建造花园,把奇迹推向天空”‘。
这是功能主义者格罗皮乌斯1917年4月社会主义的高温时节在“艺术工作会议”上的一个官方宣言,不同与包豪斯的第一任院长,密斯恰恰是一个形式主义者,他主张“形式优于功能”、主张“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而范斯沃斯住宅(The Farnsworth House)无疑是密斯建筑理念的一个集中体现。
范斯沃斯住宅位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普兰诺,源于密斯1945年与美国单身女医师范斯沃斯的一次邂逅,据传闻两人之间还存在一段恋情,1945年始建1950年落成。
范斯沃斯住宅造型类似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盒子,主体结构是焊接钢架,同时密斯用大面积的玻璃取代以往的承重墙,只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却没有实际的功能,被称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房屋整体被漆成白色,典雅、精致,四周是一片平坦的草地与树林,与周围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现在被改造成一座公园,成为旅游者参观胜地。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范斯沃斯住宅的一个造型特点是“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盒子”,在这里我感兴趣的点是“架空”。
房屋建筑学教案08一、教学目标1.理解房屋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功能等。
2.掌握房屋建筑的设计原则,包括建筑物的布局、空间组织、环境适应性等。
3.了解房屋建筑的材料和构造,包括各种建筑材料的特性、使用范围和施工方法。
4.掌握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包括施工流程、施工方法、施工安全等。
二、教学内容1.房屋建筑学的基本概念房屋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涉及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功能等方面。
建筑物是人类为了满足居住、工作、休闲等需求而建造的,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物的结构是指建筑物的骨架,包括墙体、柱子、梁等;建筑物的形式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包括建筑物的形状、比例、色彩等;建筑物的功能是指建筑物能够满足的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
2.房屋建筑设计原则(1)布局合理:建筑物的布局应合理,满足使用需求,提高空间利用率。
(2)空间组织有序:建筑物的空间组织应有序,提高空间舒适度。
(3)环境适应性:建筑物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提高环境质量。
(4)美观大方:建筑物的外观应美观大方,体现建筑物的特色。
3.房屋建筑材料和构造房屋建筑材料是建筑物的物质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材料包括石材、木材、钢材、混凝土等。
建筑材料的特性包括强度、耐久性、防火性等。
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围包括墙体、地面、屋顶等。
建筑材料的施工方法包括砌筑、焊接、浇注等。
房屋建筑构造是建筑物的骨架,是建筑物的支撑。
建筑构造包括墙体、柱子、梁等。
建筑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砌筑、焊接、浇注等。
4.房屋建筑施工技术(1)施工流程合理:施工流程应合理,提高施工效率。
(2)施工方法科学:施工方法应科学,保证施工质量。
(3)施工安全可靠:施工安全应可靠,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三、教学安排1.教学时间:2学时。
2.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材、施工现场参观。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发言、讨论等。
房屋建筑学教案02一、教学目标1.理解房屋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功能等。
2.掌握房屋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安全性等。
3.了解房屋建筑学的历史发展,包括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等。
4.学会分析建筑物的结构和形式,能够评价建筑物的质量和美观程度。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设计和建造具有特色的建筑物。
二、教学内容1.房屋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建筑物是由各种建筑元素组成的,包括基础、墙体、柱子、梁、板、屋顶等。
建筑物的结构是指建筑元素的排列和连接方式,形式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和空间布局,功能是指建筑物的作用和用途。
2.房屋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的稳定性是指建筑物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平衡,耐久性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安全性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
3.房屋建筑学的历史发展古代建筑包括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等,现代建筑包括摩天大楼、体育馆、博物馆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功能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
4.建筑物的结构和形式分析建筑物的结构分析是指分析建筑元素的排列和连接方式,形式分析是指分析建筑物的外观和空间布局。
通过分析建筑物的结构和形式,可以评价建筑物的质量和美观程度。
5.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建筑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等。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安全性等因素。
建筑建造是指根据建筑设计,建造建筑物的过程。
建筑建造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材料、施工工艺等因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房屋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历史发展等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建筑物的结构和形式,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的质量和美观程度。
3.设计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设计建筑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建筑物的建造,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建筑现象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建筑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建筑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建筑现象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建筑美的感知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建筑现象美学与建筑文化的结合。
2. 学生对建筑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建筑图片、建筑视频、相关书籍和文献。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世界著名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建筑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建筑现象美学。
”二、讲授新课1. 介绍建筑现象美学的概念- 建筑现象美学是研究建筑在人类生活中的审美价值、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学科。
- 建筑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的形式、空间、材料、结构、功能、环境等。
2. 讲解建筑现象美学的基本原理- 对比与调和:建筑形式中的对比和调和是形成美的基本原理之一。
- 对比:通过形状、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对比,使建筑更加鲜明、生动。
- 调和:通过形状、色彩、材质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建筑和谐统一。
3. 分析建筑美的感知和鉴赏方法- 视觉感知:通过观察建筑的形态、色彩、质感等,感受建筑的美。
- 情感体验:通过联想、想象,体会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 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如故宫、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建筑的美学特点,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
四、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选择一座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物进行实地考察。
2. 观察并记录建筑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空间布局等特点。
3. 分析建筑物的美学价值,撰写一篇简短的考察报告。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建筑现象美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