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 格式:pptx
- 大小:159.38 KB
- 文档页数: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度数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8.等腰三角形中腰的平方等于高的平方加底的一半的平方。
9.等腰三角形中腰大于高。
10.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差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定义法: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3.三线合一逆定理: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分线,底边上的高,其中任意两个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第04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个知识点+12大题型+18道强化训练)知识点0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称“等角对等边”)总结:【即学即练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cm ,另一边长为11cm ,则它的周长为( )A .16cmB .27cmC .21cmD .21cm 或27cm【即学即练2】如图,在ABC D 中,AB AC =,AD BD =,DE AB ^于点E ,若4BC =,BDC D 的周长为10,则AE 的长为( )A .2.5B .3C .3.5D .4知识点0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做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即学即练3】下列四个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两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有两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A .1个B .2个C .3个D .4个【即学即练4】若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且有一内角为60°,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为( )A .钝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正三角形题型01 格点中画等腰三角形1.如图,在33´的网格中,以AB 为一边,点P 在格点处,使ABP V 为等腰三角形的点P 有( )个A .2个B .5个C.3个D .1个2.在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成为格点,如图,A 、B 分别在格点处,若C 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 V 是以AB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C 有( )A .7个B .6个C .5个D .4个3.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A 、B 是网格中的两个格点,如果C 也是网格中的格点,且使ABC V 为等腰三角形,那么符合条件的点C 有 个.4.如图,在4×5的点阵图中,每两个横向和纵向相邻阵点的距离均为1,该点阵图中已有两个阵点分别标为A ,B ,请在此点阵中找一个阵点C ,使得以点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C 有 个.5.如图,在方格纸中,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按要求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顶点都在小方格的顶点上.(1)在图1中画一个以AB 为直角边且面积为3的直角三角形.(2)在图2中画一个以AC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题型02 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1.如图,在ABC V 中,AB AC =,72B Ð=°,CD 平分ACB Ð交AB 于点D ,DE AC ∥交BC 于点E ,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2.如图,已知线段AB 的端点B 在直线l 上(AB 与l 不垂直)请在直线l 上另找一点C ,使ABC V 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能找(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3.如图,在ABC V 中,已知边AB 的垂直平分线与边BC 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 ,连接PA PB PC 、、,则图中有 个等腰三角形.4.如图,已知ABC V 中,37AB BC ==,,在ABC V 所在平面内一条直线,使其中有一个边长为3的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直线最多可画 条.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1=∠2,DB=DC .(1)求证:AB+BE=CD .(2)若AD=BC ,在不添加任何补助线的条件下,直接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题型03 根据等角对等边证明等腰三角形1.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A .40°,70°B .30°,90°C .60°,50°D .40°,20°2.在ABC V 中,36A Ð=°,72B Ð=°,则ABC V 是( )A .钝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3.在ABC V 中,若50B Ð=°,65C =°∠,则ABC V 等腰三角形.(填“是”或“不是”)4.在ABC V 中,90A Ð=°,当B Ð= 度时,ABC V 是等腰三角形.5.如图,在ABC V 中,60,40,BAC C ABC Ð=°Ð=°Ð的平分线BD 交AC 于点D .判断BCD △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请说明理由.题型04 根据等角对等边证明边相等1.如图,在ABC V 中,6BC =,边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M ,点N 在MC 上,连接AM ,AN ,C NAC Ð=Ð,则MAN △的周长为( )A .6B .4C .3D .122.在ABC V 中,AD 平分235BAC B ADB AB CD ÐÐ=Ð==,,,,则AC 的长为( )A .6B .7C .8D .93.如图,在ABC V 中,ABC Ð和ACB Ð的平分线交于点E ,过点E 作MN BC ∥交AB 于M ,交AC 于N ,若8BM CN +=,则线段MN 的长为 .4.如图,在ABC V 中,4AB =,6AC =,ABC Ð和ACB Ð的平分线交于O 点,过点O 作BC 的平行线交AB 于M 点,交AC 于N 点,则AMN V 的周长为 .5.如图,ABC V 中,CA CB =,点D 在BC 的延长线上,连接AD AE ,平分CAD Ð交CD 于点E ,过点E 作EF AB ^,垂足为点F ,与AC 相交于点G ..(1)求证:CG CE =;(2)若30B Ð=°,40CAD Ð=°,求AEF Ð和D Ð的度数;(3)求证:2D AEF Ð=Ð.题型05 根据等角对等边求边长1.如图,在ABC V 中,B C Ð=Ð,4AB =,则AC 的长为( )A .2B .3C .4D .52.如图,在ABC V 中,ABC Ð的平分线交AC 于点D ,6AD =,过点D 作DE BC ∥交AB 于点E ,若AED △的周长为16,则边AB 的长为( )A .10B .8C .6D .163.如图,在ABC V 中,12AB =,9AC =,沿过点A 的直线折叠这个三角形,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E 处,折痕为AD ,若12ADE C Ð=Ð,则BD 的长是 .4.如图,在Rt ABC △中,90C Ð=°,10AC =,12BC =,点D 是AC 边的中点,点E 是BC 边上一动点,将CDE V 沿DE 折叠得到C DE ¢V ,连接BC ¢,当BEC ¢△是直角三角形时,BE 的长为 .5.如图,100,40203BAC B D AB Ð=°Ð=°Ð=°=,,,求CD 的长.题型06 直线上与已知两点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1.点A ,B 在直线l 同侧,若点C 是直线l 上的点,且ABC V 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C 最多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为(3,4),点P 是坐标轴上的一点,使OAP V 为等腰三角形的点P 的个数有( )A .5个B .6个C .7个D .8个3.如图,点O 在直线l 上,点A 在直线l 外.若直线l 上有一点P 使得APO △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 位置有 个.4.如图,已知Rt ABC △中,90,30Ð=°Ð=°C A .在直线BC 或AC 上取一点P ,使得PAB V 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P 点有 个.5.如图,在直线EF 上有一点A ,直线外有一点B ,点C 在直线EF 上,ΔABC 是以AB 、AC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1)在图中画出ΔABC(2)已知40BAF Ð=°,求BCAÐ题型07 求与图形中任意两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1.已知ABC V 中,AB AC =.108A Ð=°,在平面内找一点P ,使得PAB V ,PAC V ,PBC V 都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P 点有( )个A .4B .6C .8D .102.已知:如图ABC V 中,=60B а,80C Ð=°,在直线BA 上找一点D ,使ACD V 或BCD △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D 的个数有( )A .7个B .6个C .5个D .4个3.如图,在ABC V 中,25,100B A Ð=°Ð=°,点P 在ABC V 的三边上运动,当PAC V 成为等腰三角形时,其顶角的度数是 .4.如图,60AOB Ð=°,C 是OB 延长线上一点,若18cm OC =,动点P 从点C 出发沿CB 以2cm/s 的速度移动,动点Q 从点O 沿OA 以1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 、Q 同时出发,用()t s 表示移动的时间,当t = s时,POQ △是等腰三角形?5.如图,在ABC V 中,AB AC BC ==,ABC V 所在的平面上有一点P (如图中所画的点1P ),使PAB V ,PBC △, PAC V 都是等腰三角形,问:具有这样性质的点P 有几个(包括点1P )?在图中画出来.题型08 作等腰三角形(尺规作图)1.如图,已知直线m n P ,线段AC 分别与直线m ,n 相交于点B 、点C ,以点A 为圆心,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m 于点B 、点D .若70A Ð=°,则a 的度数为( )A .45°B .50°C .55°D .60°2.如图,已知直线l 及直线l 外一点P ,过点P 作直线l 的平行线,下面四种作法中错误的是( )A .B .C .D .3.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 =50°,以点B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画弧,交AB 于点D ,连接CD ,则∠ACD 的度数是 .4.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 ,150а=,点A 是直线上的一个定点,点B 在直线b 上运动,若以点O ,A ,B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OAB Ð的度数是 .5.已知:线段a ,h ,求作等腰ABC V ,使底边BC a =,高AD h =,(要求: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必写作法和证明).题型09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如图,ABC V 中,AB AE =,且AD BC EF ^,垂直平分AC ,交AC 于点F ,交BC 于点E ,若ABC V 周长为166AC =,,则DC 为( )A .5B .8C .9D .102.如图,在ABC V 中,16AB AC ==,点E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过点E 分别作AB AC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F ,交AB 于点D ,则四边形ADEF 的周长是( )A .32B .24C .16D .83.如图,在ABC V 中,BD 和CD 分别是ABC Ð和ACB Ð的平分线,EF 过点D ,且EF BC ∥,若,BE CF ==34,则EF 的长为 .4.如图,在Rt ABC △中,90A Ð=°,30C Ð=°,作边BC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D ,交BC 于点E .若3AD =,则DE 的长为 .5.如图,在ABC V 中,点E 在AB 上,点D 在BC 上,BD BE =,BAD BCE Ð=Ð,AD 与CE 相交于点F .(1)证明:BA BC =;(2)求证:AFC V 为等腰三角形.题型10 三角形边角的不等关系1.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2,另一边长等于3,则它的周长等于( ).A .7B .8C .9D .7或82.如图,ABC V 中,5,9,10,AB AC BC EF ===垂直平分BC ,点P 为直线EF 上的任一点,则ABP V 周长的最小值是( )A .10B .14C .15D .193.等腰三角形周长为20,一边长为4,则另两边长为 .4.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7,另一边是4,其周长等于 .5.已知a 、b 、c 为ABC V 的三边长,a 、b 满足2(2)|3|0a b -+-=,且c 为方程|6|3x -=的解,求ABC V 的周长并判断ABC V 的形状.题型11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在下列命题中:①有一个外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边上的高也是这边上的中线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三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的命题有(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2.在ABC V 中,60A Ð=°,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不能判定ABC V 为等边三角形的是( )A .AB AC =B .AD BC ^C .B C Ð=ÐD .A CÐ=Ð3.在ABC V 中,B C Ð=Ð,若添加一个条件使ABC V 是等边三角形,则添加的条件可以是 .(写出一个即可)4.已知a ,b ,c 为ABC V 三边的长,当222222ab a b c bc +=++时,则ABC V 的形状是 .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B D Ð=Ð,点E 在BA 的延长线上,连接CE .(1)求证:E ECD Ð=Ð;(2)若60E Ð=°,CE 平分BCD Ð,请判断BCE V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题型12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1.如图,30AOB Ð=°,点P 在AOB Ð的内部,点C ,D 分别是点P 关于OA OB 、的对称点,连接CD 交OA OB 、分别于点E ,F ;若PEF !的周长的为9,则线段OP =( )A .8B .9C .10D .112.若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的一半,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 )A .75°B .15°C .30°或150°D .15°或75°3.如图,已知30AOB Ð=°,P 是AOB Ð内部的一个定点,且1OP =,点E 、F 分别是OA 、OB 上的动点,则PEF !周长的最小值等于 .4.如图,等边ABC V 的边长为4cm ,点Q 是AC 的中点,若动点P 以2cm /秒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A B A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连接PQ ,当APQ △是等腰三角形时,则t 的值为 秒.5.如图,D 是等边ABC V 外的一点,3BC =,DB DC =,120BDC Ð=°,点E 、F 分别在AB 和AC 上.(1)求证:AD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2)若ED 平分BEF Ð,①证明:FD 平分EFC Ð;②求AEF △的周长.1.如图,ABC V 中,AB AE =,且AD BC ^,EF 垂直平分AC ,交AC 于点F ,交BC 于点E ,若ABC V 周长为16,6AC =,则DC 为( )A .5B .8C .9D .102.如图,在ABC V 中,AB AC =,45BAC Ð=°,AD BC ^于点D ,BE AC ^于点E ,交AD 于点F ,若10AF =,则BD 的长为( )A .4B .5C .8D .103.如图,在ABC V 中,AB AC =,120A Ð=°,6cm BC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M ,交AB 于点E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N ,交AC 于点F ,则MN 的长为( )A .4cmB .3cmC .2cmD .1cm4.如图,D 为ABC V 内一点,CD 平分ACB Ð,BD CD ^,A ABD Ð=Ð,若5AC =,3BC =,则BD 的长为( )A .1B .1.5C .2D .2.55.如图,在AOB V 和COD △中,OA OB =,OC OD =,OA OC <,36AOB COD Ð=Ð=°.连接AC BD 、交于点M ,连接OM .下列结论:①BOM COM Ð=Ð;②AC BD =;③OM 平分AMD ∠;④144AOD Ð=°,⑤MOC MOD V V ≌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有( )个.A .5B .4C .3D .26.如图,在四边形OAPB 中,120AOB Ð=°,OP 平分AOB Ð,且2OP =,若点M 、N 分别在直线OA OB 、上,且PMN V 为等边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PMN V 有( )A .1个B .2个C .3个D .3个以上7.如图,ABC V 中,BO 、CO 分别平分ABC Ð和ACB Ð,过点O 平行于BC 的直线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已知9cm AB =,8cm AC =,ADE V 的周长为 .8.如图,60AOB Ð=°,C 是BO 延长线上一点,12cm OC =,动点M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B 以2cm /s 的速度移动,动点N 从点O 出发沿射线OA 以1cm /s 的速度移动,如果点M 、N 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s t ,那么当t = s 时,MON △是等腰三角形.9.已知,在ABC V 中,AB AC =,BD AC ^于点D ,AE BC ^于点E ,若50BAC Ð=°,则DCO Ð= °.10.如图,在ABC V 中,AB AC =,AD 是ABC V 的中线,点E 在AC 上,且AE AD =,连接DE ,若20CDE Ð=°,则B Ð的度数为 °.11.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能被过顶点的一条线段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称这个三角形为特异三角形,如图,ABC V 中,36,A B Ð=°Ð为钝角,则使得ABC V 是特异三角形所有可能的B Ð的度数为 .12.已知在ABC V 中,40A Ð=°,D 为边AC 上一点,ABD △和BCD △都是等腰三角形,则C Ð的度数可能是 .13.如图,在ABC V 中,AB AC D =,是BC 边上一点,以AD 为边在AD 右侧作ADE V ,使AE AD =,连接108CE BAC DAE Ð=Ð=°,(1)求证:BAD CAE V V ≌;(2)若DE DC =,求CDE Ð的度数.14.如图,点D 、E 在ABC V 的边BC 上,AD AE =,BD CE =.(1)求证:AB AC =.(2)若108,2180BAC DAE BAC Ð=°Ð+Ð=°,直接写出图中除ABC V 与ADE V 外所有等腰三角形.15.如图,在等边ABC V 中,点D 在边BC 上,过点D 作DE AB ∥交AC 于点E ,过点E 作EF D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1)求F Ð的度数;(2)求证:DC CF =.16.如图,已知ABC V 中,D 为BC 上一点,AB AD =,E 为ABC V 外部一点,满足AC AE =,连结DE ,与AC 交于点O ,且CAE BAD Ð=Ð.(1)求证:ABC ADE △≌△;(2)若25BAD Ð=°,求EDC Ð的度数.17.如图,已知在ABC V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每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1)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一秒后,三角形BPD 与三角形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是多少时,能够使三角形BPD 与三角形CQP 全等?18.(1)【问题提出】如图1,在Rt ABC △和Rt CDE △,已知90ACE B D Ð=Ð=Ð=°,AC CE =,B 、C 、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5AB =, 6.5DE =,则BD 的长度为______.(2)【问题提出】如图2,在Rt ABC △中,90ABC Ð=°,4BC =,过点C 作CD AC ^,且CD AC =,求BCD △的面积.(3)【问题解决】某市打造国家级宜居城市,优化美化人居生态环境.如图3所示,在河流BD 的周边规划一个四边形ABCD 巨无霸森林公园,按设计要求,在四边形ABCD 中,45ABC CAB ADC Ð=Ð=Ð=°,AC BC =,ACD V 面积为212km ,且CD 的长为6km ,则河流另一边森林公园BCD △的面积为______2km .。
教学内容(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在△ABD和△ACD中∴△ABD≌△ACD(SSS)∴∠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知识点2: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AB=AC ∵AB=AC ∵AB=AC∠1=∠2 AD⊥BC BD=DC∴AD⊥BC,BD=DC ∴∠1=∠2 ∴∠1=∠2,BD=DC AD⊥BC知识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为“等角对等边”)证明:过A作AD⊥BC于D,则∠ADB=∠ADC=90°。
在△ABD和△ACD中∴△ABD≌△ACD (AAS)∴AB=AC【典型例题分析】例1. 如图,已知P、Q是△ABC边BC上两点,且BP=PQ=AP=AQ=QC,求∠BAC的度数。
解:∵AP=PQ=AQ(已知)∴△APQ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定义)∴∠APQ=∠AQP=∠PAQ=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AP=BP(已知)∴∠PBA=∠PAB(等边对等角)又∠APQ=∠PAB+∠PBA=60°∴∠PBA=∠PAB=30°同理∠QAC=30°∴∠BAC=∠PAB+∠PAQ+∠QAC=30°+60°+30°=120°例2. 已知:如图,在△ABC中,∠B=∠C,D、E、F分别为AB,BC,AC上的点,且BD=CE,∠DEF=∠B。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B+∠BDE+∠BED=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ED+∠DEF+∠FEC=180°(平角性质)∠B=∠DEF(已知)∴∠BDE=∠FEC(等角的补角相等)在△BED和△CFE中,∠BDE=∠FEC中(已证),BD=CE (已知),∠B=∠C (已知)∴△BED≌△CFE (ASA),∴DE=E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DEF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定义)例3. 已知: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AB∥CD,OA=OB,求证:OC=OD证明:∵AB∥CD (已知)∴∠A=∠C,∠B=∠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OA=OB (已知)∴∠A=∠B (等边对等角)∴∠C=∠D (等量代换)∴OC=OD (等角对等边)例4. 如图,在四边形ABDC中,AB=2AC,∠1=∠2,DA=DB,试判断DC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知识梳理】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 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 .两腰所夹的角叫做 ,底边与腰所夹的角叫做 .2.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 相等,也能够说成 .. (3)等腰三角形是 图形.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有 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假如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 也相等.简写成 .【例题讲解】例1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一腰上的中线BD •将这个等腰三角形周长分成15和6两局部,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例2如图,在△ABC 中,AB =AC ,∠ABD =∠ACD .求证:△DBC 是等腰三角形.例3 如图,AB =AE ,BC =ED , ∠B =∠E .求证:∠C =∠D .例4如图,AB =AC ,BD ⊥AC 于D . 求证:∠BAC =2∠DBC .例5 相关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1)如图3,若OD 平分∠AOB ,DE ∥OB交OA 于E .求证:EO =ED .提问:这个结论的逆命题是否准确?(2)如图 3,若 OD 平分∠AOB , EO =ED ,求证: DE ∥OB . (3)如图 3,若 DE ∥OB 交OA 于E , EO =ED ,求证: OD 平分∠AOB .总结:图3是相关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很常用的基本图形.以上三个小题说明:在图3中,“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这三者中,若有两条成立,则第三条必成立.熟悉这个结论,对解决包含该图形的较复杂的题目是很有协助的.相关的题组练习.(1)如图4,AD ∥BC , BD 平分∠ABC .求证: AB =AD .(2)已知:如图5(a ),AB =AC ,BD 平分∠ABC ,CD 平分∠ACB .问:①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②如图5(b ),若过D 作EF ∥BC 交AB 于E ,交AC 于F ,图中又增加了几个等腰三角形? (3)如图5(c ),若将第(2)题中的△ABC 改为不等边三角形,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会如何?还可证出哪些线段的和差关系?(4)对第(3)题中“两内角平分线”可作怎样的推广?相对应的线段和差关系如何?推广①当过△ABC 的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平分线的交点作这两角的公共边的平行线时,如图5(d ).推广②当过△ABC 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上一点作这两个角的公共边的平行线时,如图5(e ).(5)如图6,若BD ,CD 分别平分∠ABC 和∠ACB ,过D 作DE ∥AB 交BC 于E ,作DF ∥AC 交BC 于F .求证:BC 的长等于△DEF 的周长.【课后巩固】1.在△ABC 中,AB =AC ,若∠B =56º,则DCBAED CBADCB A 3334∠C =__________.2.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________.3.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x cm 和(2x-6)cm ,且周长为17cm ,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4. 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BC 于D ,BE ⊥AC 于E ,若∠CAD =25°,则∠ABE = ,若BC =6,则CD = .5.△ABC 中,AB =AC ,∠ABC =36°,D .E 是BC 上的点,∠BAD =∠DAE =∠EAC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个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夹角为20°,则其顶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_. 7.如图,∠ABC =50°,∠ACB =80°,延长CB 到D ,使BD =AB ,延长BC 到E ,使CE =CA ,连接AD .AE ,则∠DAE =_______.EDCB A8.如下列图,△MNP 中,∠P =60°,MN =NP ,MQ ⊥PN ,垂足为Q ,延长MN 至G ,取NG =NQ ,若△MNP 的周长为12,MQ =a ,则△MGQ 周长是 .9.△ABC 中,∠C =∠B ,D .E 分别是AB .AC上的点,•AE =•2cm ,•且DE •∥BC ,•则AD =______10.如图,∠AOB 是一个钢架且∠AOB =10°,为了使钢架更加牢固,需在内部添加一些钢管EF ,FG ,GH ,…,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 相等,则最多能添加这样的钢管______根.11.如图△ABC 中,AB =AC ,AD 、BE 是△ABC 的高,它们相交于H ,且AE=BE . 求证:AH =2BD . 12.△ABC 为非等腰三角形,分别以AB 、AC 为 向△ABC 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D 和等腰直角三角 形ACE ,且∠DAB =∠EAC =90°. 求证:(1)BE =CD ;(2)BE ⊥CD .13.如图,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AB AC =,AD AE =. 求证:BD CE = 14.如图,AB AC =,30BAD ∠=,且AD AE =.求EDC ∠的度数.15.如图,ABC ∆中,90ACB ∠=,CD BA ⊥于D ,AE 平分BAC ∠交CD 于F ,交BC 于E ,求证:CEF ∆是等腰三角形.16.Rt ABC ∆中,AB AC =,90BAC ∠=,O 为 AB 中点,若点M .N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移 动,且在移动过程中保持AN BM =,试判断 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17.已知:如图,△ABC 中,D 在AB 上,E 在AC 延长线上,且BD =CE ,DE 交BC 于M ,MD =ME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18.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从它的一个顶点出发引一条直线将它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情况?画出图形并写出原等腰三角形各角度数. E D C B AP QM N G 35E M DCB A36。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是指两条边长相等的三角形。
在几何学中,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一直是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介绍几种判定方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有两个角度相等。
设三角形的三个角度为A、B、C,则可以通过比较角度大小来判断等腰三角形。
方法二:根据边长判定另一种常用的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是根据三角形的边长。
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有两条边长相等。
具体判定步骤如下:1. 测量三角形的三条边长,记作a、b、c;2. 判断是否存在两条边长相等的边;3. 如果有两条边长相等的边,那么该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4. 如果不存在两条边长相等的边,那么该三角形就不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三:根据边与角的关系判定还有一种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是根据边和角之间的关系。
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两边之间的夹角相等。
具体判定步骤如下:1. 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度,记作A、B、C;2. 查找两个相等的角度;3. 对应这两个相等的角度,判断它们对应的两条边是否相等;4. 如果相等,那么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四:使用勾股定理判定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性质,即直角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条边平方的和。
据此,可以使用勾股定理判定等腰三角形。
具体判定步骤如下:1. 设等腰三角形的两条等边长度为a,底边长度为b;2. 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得到a^2=b^2/2,或者b^2=2a^2;3. 根据等式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总结: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可以根据角度、边长、边与角的关系以及勾股定理进行判定。
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判定方法,更加准确地判断等腰三角形。
注意:在进行判定时,需要准确测量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以避免误判。
同时,可以结合不同的判定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基础)【学习目标】1.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过程.2. 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命题与逆命题、定理与逆定理、互逆定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运用.【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简单的说成: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点诠释:(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等边三角形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需要记住一下数据: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2.要点二、命题与逆命题,定理与逆定理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每个命题都有它的逆命题,但每个真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能被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就叫它是原定理的逆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要点诠释:每一个定理不一定都有逆定理,如果它存在逆定理,那么它一定是正确的.要点三、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已知:AB是一条线段,P是一点,且PA=PB.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 (1)当点P在线段AB上时,结论显然成立.(2)当点P不在线段AB上时,作PC⊥AB于点O.PA=PB,PO⊥AB,∵ OA=OB,∴PC是AB的垂直平分线.∴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典型例题】类型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数学课上,同学们探究下面命题的正确性: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具有一种特性,即经过它某一顶点的一条直线可把它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为此,请你解答问题(1).(1)已知:如图①,在△ABC中,AB=AC,∠A=36°,直线BD平分∠ABC交AC于点D.求证:△ABD与△DBC都是等腰三角形;(2)在证明了该命题后,小乔发现:下面两个等腰三角形如图②、③也具有这种特性.请你在图②、图③中分别画出一条直线,把它们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并在图中标出所有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度数;(3)接着,小乔又发现:其它一些非等腰三角形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即过它其中一个顶点画一条直线可以将原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请你画出两个不同类型且具有这种特性的三角形的示意图,并在图中标出可能的各内角的度数.(说明:要求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不相似,且不是等腰三角形.)(4)请你写出两个符合(3)中一般规律的非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思路点拨】(1)根据等边对等角,及角平分线定义,易得∠1=∠2=36°,∠C=72°,那么∠BDC=72°,可得AD=BD=CB,∴△ABD与△DBC都是等腰三角形;(2)把等腰直角三角形分为两个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把108°的角分为36°和72°即可;(3)由(1),(2)易得所知的两个角要么是2倍关系,要么是3倍关系,可猜测只要所给的三个角中有2个角是2倍或3倍关系都可得到上述图形;(4)按照发现的(3)的特点来写,注意去掉特殊三角形的形式.【答案与解析】∴AD=BD,BD=BC,∴△ABD与△BDC都是等腰三角形.(2)解:如下图所示:(3)解:如图所示:(4)解:特征一:2倍内角关系,如图①.0°<α<45°,其中,α≠30°,α≠特征二:3倍内角关系,如图②.0°<α<45°,其中,α≠30°,α≠36度.【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注意应根据题中所给的范例用类比的方法推测出把一般三角形分为两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般结论.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一点,BE与CD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DBO=∠ECO;②∠BDO=∠CEO;③BD=CE;④OB=OC.(1)上述四个条件中,哪两个可以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2)选择第(1)题中的一种情形为条件,试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答案】解:(1)①③,①④,②③和②④;(2)以①④为条件,理由:∵OB=OC,∴∠OBC=∠OCB.又∵∠DBO=∠ECO,∴∠DBO+∠OBC=∠ECO+∠OCB,即∠ABC=∠ACB,∴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2、如图,在△ABC 中,点E 在AB 上,点D 在BC 上,BD=BE ,∠BAD=∠BCE ,AD 与CE 相交于点F ,试判断△AF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思路点拨】要判断△AFC 的形状,可通过判断角的关系来得出结论,那么就要看∠FAC 和∠FCA 的关系.因为∠BAD=∠BCE ,因此我们只比较∠BAC 和∠BCA 的关系即可.根据题中的条件:BD=BE ,∠BAD=∠BCE ,△BDA 和△BEC 又有一个公共角,因此两三角形全等,那么AB=AC ,于是∠BAC=∠BCA ,由此便可推导出∠FAC=∠FCA ,那么三角形AFC 应该是个等腰三角形.【答案与解析】解:△AFC 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在△BAD 与△BCE 中,B B BAD BCEBD BE ∠=∠⎧⎪∠=∠⎨⎪=⎩(公共角) ∴△BAD ≌△BCE (AAS ),∴BA=BC ,∠BAC=∠BCA ,∴∠BAC-∠BAD=∠BCA-∠BCE ,即∠FAC=∠FCA .∴AF=CF ,∴△AFC 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利用全等三角形来得出角相等是本题解题的关键.3、(2016•常州)如图,已知△ABC 中,AB=AC ,BD 、CE 是高,BD 与CE 相交于点O(1)求证:OB=OC ;(2)若∠ABC=50°,求∠BOC 的度数.【思路点拨】(1)首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C=∠ACB ,然后利用高线的定义得到∠ECB=∠DBC ,从而得证;(2)首先求出∠A 的度数,进而求出∠BOC 的度数.【答案与解析】(1)证明:∵AB=AC ,∴∠ABC=∠ACB ,∵BD、CE是△ABC的两条高线,∴∠BDC=∠CEB=90°,∴∠DBC=∠ECB,∴OB=OC;(2)∵∠ABC=50°,AB=AC,∴∠A=180°﹣2×50°=80°,∴∠AEC+∠A +∠ADB+∠EOD=360°即90°+80°+90°+∠EOD=360°∴∠EOD=100°∴∠BOC=∠EOD=100°【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点D是BC的中点,DE⊥AB于点E,DF⊥AC于点F.求证:(1)∠B=∠C;(2)△ABC是等腰三角形.【答案】证明:(1)∵AD平分∠BAC,DE⊥AB于点E,DF⊥AC于点F,∴DE=DF,在Rt△BDE和Rt△CDF中,,∴Rt△BDE≌Rt△CDF(HL),∴∠B=∠C;(2)由(1)可得∠B=∠C,∴△ABC为等腰三角形.类型二、命题与逆命题,定理与逆定理4、小明在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这一命题时,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如图1).(1)请你帮助小明完成证明过程.(2)请你作出判断:小明写出的“已知”、“求证”是否完整?在横线上填“是”或“否”._________(3)做完(1)后,小明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方法,又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如:①若将题中“AD⊥BC”与“AD平分∠ABC”的位置交换,得到的是否仍是真命题?②若将题中“AD⊥BC”与“BD=CD”的位置交换,得到的是否仍是真命题?请你作出判断,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是”或“否”: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并对②的判断作出证明.(若是则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是则举出一个反例).(图1) 【思路点拨】(1)由AD ⊥BC 得到∠ADB=∠ADC=90°,然后根据AB=AC,得到∠B=∠C,得到△ADB ≌△ADC ,则∠BAD=∠CAD ,BD=CD ,即AD 平分∠BAC ;(2)小明写出的“已知”、“求证”是完整的;(3)若将题中“AD ⊥BC ”与“AD 平分∠ABC ”的位置交换或将题中“AD ⊥BC ”与“BD=CD ”的位置交换,得到的结论仍是真命题,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进行证明.【答案与解析】(1)证明:∵AD ⊥BC ,∴∠ADB=∠ADC=90°,∵AB=AC, ∴∠B=∠C.在△ADB 和△ADC 中B C ADB ADC 90AB AC ∠=∠⎧⎪∠=∠=︒⎨⎪⎩=,∴△ADB ≌△ADC (AAS ),∴∠BAD=∠CAD ,BD=CD ,∴AD 平分∠BAC ;(2)是;(3)①若将题中“AD ⊥BC ”与“AD 平分∠ABC ”的位置交换,得到的仍是真命题;【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命题:判断一件事物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也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举一反三【变式】请写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逆命题,判断此逆命题的真假性,并给出证明.【答案】解:命题“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题设是“全等三角形”,结论是“对应角相等”,故其逆命题是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是假命题,举例证明:如图DE∥BC,∠ADE=∠B,∠AED=∠C,∠A=∠A,但△ADE△ABC不全等.要点三、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5、在△ABC中,AD是高,在线段DC上取一点E,使BD=DE,已知AB+BD=DC,求证:E点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思路点拨】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求出BD=DE,推出DE+EC=AE+DE,得出EC=AE,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推出即可.【答案与解析】证明:∵AD是高,∴AD⊥BC,又∵BD=DE,∴AD所在的直线是线段BE的垂直平分线,∴AB=AE,∴AB+BD=AE+DE,又∵AB+BD=DC,∴DC=AE+DE,∴DE+EC=AE+DE∴EC=AE,∴点E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熟练地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的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有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1.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由此亦可证明得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3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的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要点总结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例如:如图14-3-11,△ABC中,若∠B=∠C,则AB=AC证明:过点A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则∠BAD=∠CAD.在△ABD和△ACD中,∴△ABD≌△ACD(AAS).∴AB=AC因此,这一结论可直接利用.【说明】(1)在使用“等边对等角”或“等角对等边”时,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才有这一对应关系,不在同一三角形中的边、角没有这一对应关系.(2)有了这一结论,为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又添了一种重要的解题途径.例如:如图14-3-12,△ABC中,AB=AC,BD、CE相交于O点.且BE=CD求证:OB=OC.证明:∵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在△BCE和△CBD中⎪⎩⎪⎨⎧∠∠,=,=,=CBBCDCBEBCCDBE∴△BCE≌△CBD(SAS).∴∠BCE=∠CBD,即∠OBC=∠BCO∴OB=OC(等角对等边).【说明】证两条线段相等,若这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证明.2.等边三角形(equilateral triangle)(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如图14-3-14,△ABC 中,AB=BC=CA,则△ABC为等边三角形.(2)性质:①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如图14-3-14中,若△ABC为等边三角形,则∠A=∠B=∠C=60°.②除此之外,还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如三线合一,轴对称等.(3)判定: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下面证明以上两条判定.判定①:如图14-3-15,已知△ABC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 ∠B =∠C ,∴ AB =AC又∵ ∠A =∠B ∴ AC =BC∴ AB =AC =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判定②:如图14-3-15,已知△ABC 中,AB =AC ,∠B =60°.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 AB =AC ,∴ ∠B =∠C .又∵ ∠B =60°,∴ ∠B =∠C =60°.又∵ ∠A +∠B +∠C =180°,∴ ∠A =180°-(∠B +∠C )=60°.∴ ∠A =∠B =∠C ,∴ AB =BC =AC .∴ △ABC 为等边三角形.(4)应用:例如:如图14-3-16,△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为直线BC 上的两点,且BD =BC =CE ,求∠DAE 的度数.分析:要求∠DAE 的度数,需分开求,先求∠BAC ,再求∠DAB 和∠CAE ,由△ABC 为等边三角形知∠BAC =60°,又∵ BD =BC ,而BC =BA ,则BD =BA ,∴ △ABD 为等腰三角形,∴ ∠D =∠DAB =21∠ABC =30°.同理可知,∠CAE =30°.解:∵ △ABC 为等边三角形,∴ AB =BC =AC ,∠BAC =∠ABC =∠ACB =60°.又∵BD=BC,∴BD=BC=AB.∴∠DAB=∠D,又∵∠ABC=∠D+∠DAB,∴∠ABC=2∠DAB=60°,∴∠DAB=30°.同理,∠CAE=30°.∴∠DAE=∠DAB+∠BAC+∠CAE=30°+60°+30°=120°.【说明】本题中用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再如:如图14-3-17,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D、E、F分别为△ABC三边上的点,且BD=CE=AF,直线AD、BE、CF两两相交于点R、Q、P.求证:△PQR是等边三角形.分析:本题既用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又用到了其判定.要证△PQR为等边三角形,证三边相等难度较大,可考虑证其三角相等.也可先证∠PQR=60°,而∠PQR=∠ACQ+∠QAC,又因为∠ACQ+∠BCF=60°,只需证∠BCF=∠DAC,由此可联想证△BCF与△CAD全等.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BAC=∠ABC=∠BCA=60°,AB=BC=CA.又∵BD=CE=AF,∴BF=DC=AE在△ABE和△BCF和△CAD中,⎪⎩⎪⎨⎧∠∠∠,==,==,==CDBFAEDCAFBCBAECABCAB∴△ABE≌△BCF≌△CAD(SAS).∴∠ABE=∠BCF=∠CAD.∵∠ACQ+∠BCF=60°,∴∠ACQ+∠CAQ=60°.∴∠AQF=∠ACQ+∠CAQ=60°,即∠PQR=60°.同理,∠RPQ=∠PRQ=60°.∴△PQR为等边三角形.【说明】(1)此题证明思路比较清晰,只是步骤书写较繁,书写应认真;(2)在证明过程中用到了三个三角形全等的连等形式,可仿照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式使用.3.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学过的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在两个三角形中).(2)等角对等边(在一个三角形中).(3)轴对称的性质(在某条直线的两侧).(4)角平分线的性质(在角的平分线上的两条线段).(5)中点的概念(在一条直线上).(6)利用第三条等量线段.(7)作辅助线、创造条件.例如:如图14-3-20,点D、E在BC上,AB=AC,AD=AE.求证:BD=CE.分析:因BD与CE在一条直线上,且又在两个三角形中,可考虑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或用中点的概念进行证明,也可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证明.证法一:用全等三角形∵AB=AC,∴∠B=∠C又∵AD=AE,∴∠ADF=∠AEF.又∵∠ADF=∠B+∠BAD,∠AEF=∠C+∠CAE,∴∠BAD=∠CAE在△ABD和△ACE中,AB=AC,∠BAD=∠CAE,AD=AE,∴△ABD≌△ACE(SAS).∴BD=CE.证法二:用中线如图14-3-20,过A点作AF⊥BC于F.∵AB=AC,AF⊥BC,∴BF=CF(三线合一).又∵AD=AE,AF⊥DE,∴DF=EF(三线合一).∴BF-DF=CF-EF,∴BD=CE.证法三:用轴对称过A作BC边上的垂线,垂足为F.∵AB=AC,AF⊥BC,∴△ABC关于直线AF对称,∴BF=CF.同理,DF=EF.∴BF-DF=CF-EF.即BD=CE.【说明】从以上的证明可以看出,一个结论有多种证明途径和证明方法.4.证明角相等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学过的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在两个三角形中).(3)等边对等角(在一个三角形中).(4)轴对称的性质.(5)找第三等量角(如∠A=∠C,∠B=∠C,则∠A=∠B).(6)作辅助线,创造条件.例如:如图14-3-21,△ABC中,AB=AC,∠1=∠2.求证:∠BAD=∠CAD.分析:要证∠BAD=∠CAD,因两角在两个三角形中,可考虑选用全等三角形和角平分线,以及轴对称进行证明.证法一:用全等三角形∵∠1=∠2,∴DB=DC在△ABD和△ACD中,AB=AC,DB=DC,AD=AD,∴∠ABD≌△ACD(SSS).∴∠BAD=∠CAD.证法二:用轴对称∵∠1=∠2,∴DB=DC∴点D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又∵AB=AC,∴A点也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ABD与△ACD关于直线AD对称.∴∠BAD=∠CAD(轴对称的性质).证法三:用角平分线∵∠1=∠2,∴DB=DC.又∵AB=AC,∴点A、D都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AD也为∠BAC的平分线(三线合一).∴∠BAD=∠CAD.例如:如图14-3-22,△ABC中,AD平分∠BAC,AD的垂直平分线交AD 于E,交BC的延长线于F.求证:∠B=∠CAF.分析:要证∠B=∠CAF,根据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已不可能,角平分线也用不上,可考虑用第三等量角.证明:∵EF垂直平分AD,∴F A=FD.∴∠1=∠3+∠4.又∵∠ADC为△ABD的外角,∴∠1=∠B+∠2.∴∠B+∠2=∠3+∠4.又∵∠2=∠3,∴∠B=∠4.即∠B=∠CAF.5.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方法(1)如图14-3-27,一直线平行于等腰三角形底边,与两腰(或两腰的延长线)相交所得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中,△ADE是等腰三角形.(2)把一张对边平行的纸,像图14-3-28那样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图中,△FBD是等腰三角形.(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组成等腰三角形.(4)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构成等腰三角形.(5)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构成等腰三角形.(6)36°角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平分线把原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7)90°角为顶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3、通过推理和证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内容及证明过程。
(2)运用判定定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
2、难点(1)正确理解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2)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三、知识回顾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四、新课讲解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2、判定定理的证明已知:在△ABC 中,∠B =∠C。
求证:AB = AC证明:作 AD⊥BC 于点 D∵AD⊥BC∴∠ADB =∠ADC = 90°在△ABD 和△ACD 中∠B =∠C∠ADB =∠ADCAD = AD∴△ABD ≌△ACD(AAS)∴AB = AC3、判定定理的应用(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判断它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例如:在△ABC 中,∠A = 50°,∠B = 50°,则∠C = 180° 50°50°= 80°。
因为∠A =∠B,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
(2)证明线段相等例如:已知在△ABC 中,∠B =∠C,AD 平分∠BAC 交 BC 于点D。
求证:BD = CD证明:∵AD 平分∠BAC∴∠BAD =∠CAD在△ABD 和△ACD 中∠B =∠C∠BAD =∠CADAD = AD∴△ABD ≌△ACD(AAS)∴BD = CD五、课堂练习1、已知在△ABC 中,∠A = 80°,∠B = 50°,试判断△ABC 是不是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