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冕僧寺夜读
- 格式:pptx
- 大小:7.81 MB
- 文档页数:19
王冕僧寺夜读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信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
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紧挨着一座寺庙住下来。
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依靠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很是可怕。
王冕是小孩子,却满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信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信死了以后,韩信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信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
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注释:牧:放牧牲畜。
陇:通“垄”,田埂。
窃:偷偷地,暗中,悄悄地。
诸:许多。
辄:就。
忘:丢失。
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痴:入迷。
如此:这样。
听:听任。
已:完毕。
去:离开。
潜:暗暗地、悄悄地走。
执策:策通“册”,书本。
执策:拿着书。
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
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王冕僧寺夜读的译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校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见。
母曰:儿痴这般,曷不听其所做?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孩,恬若看不到。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徒弟,遂为通儒。
出自明代宋濂《王冕传》。
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王冕僧寺夜读|宋濂原文王冕僧寺夜读,宋濂原文及王冕僧寺夜读,选自《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1)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3)上,窃(4)入学舍(5),听诸生(6)诵书;听已(7),辄(8)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9),父怒挞(10)之。
已而(29)复如初。
母曰:儿痴(11)如此,曷不听(12)其所为?冕因去(13),依(14)僧寺以居。
夜潜(15)出坐佛膝上,执策(16)映长明灯(17)读之,琅琅达旦(18)。
佛像多土偶(19),狞恶可怖(20),冕小儿,恬(21)若不见。
[1]安阳韩性闻而异之(27),录(22)为弟子(23),学遂(24)为通儒(25)。
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
时冕父已卒(26),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pi)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27)笑。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听学生们读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
傍晚回家,他把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
王冕的父亲很生气,鞭打了王冕一顿。
不久,他仍然像以前一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于是王冕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
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朗朗一直读到天亮。
罗汉像(原文中佛像代指罗汉像)都是人形土制品,面相狰狞,颇有些恐怖。
王冕是小孩子,内心却安然仿佛没看到。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王冕很快成为了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人。
(后面为新增的)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
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了。
古诗王冕僧寺夜读翻译赏析文言文《王冕僧寺夜读》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前言】王冕僧寺夜读,中国古代文人的勤学故事,出自明代“文臣之首”宋濂的《王冕传》,讲述的是元朝的文学家、书画家王冕少年时一心读书求学,终成通儒的故事。
王冕的成功,诠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内涵,启迪我们学习要好学不倦,专心致志。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其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pi)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牧:放养牲畜。
(3)陇:通“垄”,田埂。
(4)窃:偷偷地。
(5)学舍:学堂。
(6)诸生:众多学生。
(7)已:完毕。
(8)辄:总是。
(9)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10)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1)痴:入迷。
如此:这样。
曷:通“何”,为什么(12)听:听任。
(13)去:离开。
(14)依:依靠,倚仗[2]。
(15)潜:暗暗地、悄悄地。
(16)执策:策通“册”,书本。
执策,拿著书。
(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
(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旦:早上。
(19)土偶:用泥土塑成的佛像(2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狞,凶恶。
(21)恬若:内心安然的样子。
恬:心神安适(22)录:收。
(23)弟子:学生,徒弟。
(24)遂:最终、于是、终于。
(25)通儒:精通儒学的人。
(26)卒:死去;死亡。
(27)亦:也。
(28)词类活用:安阴韩信闻而异之。
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29)已而:不久。
《僧寺夜读》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下面是关于《僧寺夜读》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原文】王冕者,诸暨(1)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上,窃(3)入学舍,听诸(4)生诵书;听已,辄(5)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6)。
父怒挞(7)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8)如此(9),曷(10)不听其所为?”冕因去(11),依僧寺以居。
夜潜(12)出,坐佛膝上,执策(13)映长明灯(14)读之,琅琅达旦(15)。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6);冕小儿,恬(17)若不见。
安阳(18)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明·宋濂《王冕传》)【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窃:偷偷地(4)诸:许多(5)辄:总是(常常)、就(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7)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8)痴:此指入迷(9)如此:这样(10)曷:通“何”,为什么听:听任(11)去:离开(12)潜:暗暗地、悄悄地走(13)执策:策通“册”,拿着书(14)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15)达旦:到早晨,到天亮(16)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7)恬:安静的样子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王冕者,吴郡人也。
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五,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流离失所。
一日,偶至僧寺,见一僧夜读经卷,光芒四射,照映寺壁。
冕心奇之,遂入寺中,欲求一席之地,夜以继日,潜心研读。
时值深秋,月色皎洁,僧寺内钟声悠扬,宛如天籁。
冕独坐僧房,手捧经卷,目不窥园。
僧人见其勤奋,甚是感动,遂与之交谈。
冕谈论经义,博古通今,僧人赞叹不已,遂收冕为徒,教授之。
冕在僧寺中,日以继夜,苦读经卷。
夜深人静,寺内一片寂静,唯有冕的书声琅琅。
僧人见其勤奋,常劝冕休息,冕答曰:“吾志在经书,夜读犹日读也。
”僧人闻言,无不感慨。
一日,冕夜读至深夜,忽闻窗外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冕心中一惊,忙放下经卷,推窗而望。
只见电光划破夜空,狂风卷起落叶,雨点如注。
冕心中一动,遂提笔作诗一首:风雨夜读僧寺中,灯前风雨共书声。
经书满腹心如水,不怕天涯路不平。
僧人闻诗,不禁拍手称快,曰:“吾徒有此才华,他日必成大器。
”冕闻言,心中大喜,更加努力读书。
岁月如梭,冕在僧寺中度过数载,学问日益精进。
一日,僧人病故,冕悲痛欲绝,遂决定离开僧寺,四处游历,以求广博知识。
冕游历天下,历经风雨,所见所闻,无不丰富其知识。
一日,冕至一山寺,夜读经卷,恰逢一僧人夜游至此。
僧人见冕勤奋,遂与之交谈。
冕谈论经义,僧人赞叹不已,遂收冕为徒,教授之。
冕在山寺中,夜以继日,苦读经卷。
一日,冕夜读至深夜,忽闻窗外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冕心中一动,遂提笔作诗一首:风雨夜读山寺中,灯前风雨共书声。
经书满腹心如水,不怕天涯路不平。
僧人闻诗,不禁拍手称快,曰:“吾徒有此才华,他日必成大器。
”冕闻言,心中大喜,更加努力读书。
如此数年,冕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一日,冕游历至一古都,偶遇一知县,知县见冕才华横溢,遂招为幕僚。
冕在知县幕下,辅佐有方,政绩显赫,深受知县赏识。
冕在知县幕下,仍不忘夜读。
一日,知县设宴款待冕,宴后,冕独坐一室,夜读经卷。
知县见状,问冕:“先生为何深夜不眠,仍在读书?”冕答曰:“吾志在经书,夜读犹日读也。
《王冕僧寺夜读》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诞挞。
已而复如初。
母曰:“日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咒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听已,辄默记。
辄:_(2)父怒挞之。
挞:_(3)琅琅达旦。
旦。
_(4)冕因去。
去_(5)窃入学舍。
窃:_2.翻译句子。
(1)已而复如初。
译:(2)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3.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是参考答案:1.(1)就(2)鞭打(3)天亮(4)离家(5)偷偷地2.(1)不久,又像原先那样。
(2)王冕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堂里的学生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它。
3.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二: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参考答案1.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2.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3.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三: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偷偷地就入迷神情平静2.王冕是诸暨的人。
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策:通“册”书册。
长明灯:佛前昼夜长明的灯。
恬若:内心安然的样子。
恬:心神安适。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
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布;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琅琅达旦()(2)或牵牛来责蹊田()(3)已而复如初()(4)安阳韩性闻而异之()2、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听已,辄默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记叙了王冕勤奋读书的哪两件事?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天亮、早上(2)有人(3)过后,不久(4)认为王冕与众不同2、(1)手里捧着书,借着佛像前的长明灯光读书。
(2)王冕听完后,就默默地记住。
3、第一件事:学舍偷听读书;第二件事:寺庙借长明灯读书;启示:围绕学习成才这一中心(言之有理即可)。
王冕僧寺夜读的注释
嘿,咱今儿来说说王冕僧寺夜读这事儿哈。
王冕呢,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呀!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能连饭都吃不饱呢。
但是他可没被这困难打倒,人家有股子倔强劲儿。
你想想,一个小孩子,白天可能还得帮家里干活,累得半死。
可他晚上还跑到僧寺去读书,这得多有毅力呀!我觉得要是换了我,可能早就放弃了,找个地方睡大觉去了。
僧寺里那环境也不咋地呀,黑灯瞎火的,说不定还有些怪怪的声音呢。
但王冕不怕呀,他就像个小勇士似的,在那借着佛像前的长明灯读书。
哎呀呀,这画面感是不是超强?就好像他在那灯光下闪闪发光一样。
我就想啊,他为啥非得去僧寺呢?也许是家里实在太吵了,没法安心读书。
或者是僧寺里有那种安静的氛围,能让他更专注。
反正不管咋说,他这股学习的劲头,真的值得咱好好学习学习。
我记得我小时候啊,也想努力学习来着,可有时候就是管不住自己,总想出去玩。
跟王冕一比,我可真是差得太远啦!哈哈。
王冕在僧寺夜读,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难了呀!他得克服那么多困难,还得有那么强的自制力。
咱有时候写个作业都费劲呢,是不是?
他这种精神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这些懒懒的人。
咱也得有点志气
呀,不能老是拖拖拉拉的。
说不定咱努力努力,也能像王冕一样厉害呢!虽然这可能有点难,但咱试试呗,万一成功了呢?
哎呀,说了这么多,反正王冕僧寺夜读这事儿就是很牛!咱得向他学习,别老是找借口不学习。
大家一起加油,好不好?嘿嘿。
2023年王冕僧寺夜读原文注释及译文整理王冕僧寺夜读原文解释及译文原文王冕者,诸暨(1)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3)上,窃(4)入学舍(5),听诸生(6)诵书;听已(7),辄(8)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9),父怒挞(10)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11)如此,曷不听(12)其所为?”冕因(13)去,依(14)僧寺以居。
夜潜(15)出坐佛膝上,执策(16)映长明灯(17)读之,琅琅达旦(18)。
佛像多土偶(19),狞恶可怖(20),冕小儿,恬(21)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27),录(22)为弟子(23),学遂(24)为通儒(25)。
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
时冕父已卒(26),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解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牧:牧牛。
(3)陇:通“垄”,田埂。
(4)窃:偷偷地。
(5)学舍:学堂。
(6)诸生:同学们。
(7)已:毕。
(8)辄:就。
(9)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10)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1)痴:此指一心一意。
入迷,痴迷。
(12)听:听凭。
(13)去:离开。
(14)依:投靠。
(15)潜:暗暗地、静静地走。
(16)执策:策通“册”,书本。
执策:拿着书。
(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旦:早上。
(19)偶:偶像。
(20)狞恶可怖:凶恶凶狠,令人可怕。
狞,凶狠。
(21)恬:神色安稳,满不在乎的样子。
(22)录:收。
(23)弟子:同学(24)遂:成。
(25)通儒:博学多通的儒生。
(26)卒:死去;死亡。
(27)词类活用: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同学们读书。
听完以后,就悄悄地记在脑子里。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遗忘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备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
《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附翻译)《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附翻译)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答案: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2.C3.C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王冕(miǎn)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②,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③(tà)之。
已而④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⑥若不见。
会(kuài)稽韩性闻而异⑦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注释】①窃:偷偷地。
②已:毕,完。
③挞:鞭打。
④已而:不久。
⑤执策:拿着书。
⑥恬:安然无动于衷的样子。
⑦异:认为……不同。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文言知识】意动:上文末尾有“韩性闻而异之”,“异之”不能直接解释为“奇怪他”或“两样他”。
“异”要理解为“感到奇怪”或“认为与众不同”。
这是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
全句要解释为“韩性听说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或“韩性听说后感到王冕奇怪”。
王冕僧寺夜读原文注释及译文王冕僧寺夜读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王冕者,诸暨(1)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3)上,窃(4)入学舍(5),听诸生(6)诵书;听已(7),辄(8)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9),父怒挞(10)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11)如此,曷不听(12)其所为?”冕因(13)去,依(14)僧寺以居。
夜潜(15)出坐佛膝上,执策(16)映长明灯(17)读之,琅琅达旦(18)。
佛像多土偶(19),狞恶可怖(20),冕小儿,恬(21)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27),录(22)为弟子(23),学遂(24)为通儒(25)。
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
时冕父已卒(26),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牧:牧牛。
(3)陇:通“垄”,田埂。
(4)窃:偷偷地。
(5)学舍:学堂。
(6)诸生:学生们。
(7)已:毕。
(8)辄:就。
(9)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10)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1)痴:此指一心一意。
入迷,痴迷。
(12)听:听凭。
(13)去:离开。
(14)依:投靠。
(15)潜:暗暗地、悄悄地走。
(16)执策:策通“册”,书本。
执策:拿着书。
(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旦:早上。
(19)偶:偶像。
(2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狞,凶恶。
(21)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22)录:收。
(23)弟子:学生(24)遂:成。
(25)通儒:博学多通的儒生。
(26)卒:死去;死亡。
(27)词类活用: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
《王冕僧寺夜读》阅读附答案《王冕僧寺夜读》阅读附答案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冕僧寺夜读》阅读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冕僧寺夜读》阅读附答案1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窃入学舍②曷不听其所为?③琅琅达旦。
④安阳韩性闻而异之11、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12、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2)冕小儿,恬若不知。
1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0、(4分)①偷偷地,暗中,悄悄地。
②通何,为什么。
③ 早晨。
④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11、c(2分)12、(2分)(1)王冕于是离开家,紧挨着一座寺庙住下来。
( 2) 王冕是小孩子,却满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
13、(2分)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王冕僧寺夜读》阅读附答案2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阅读及译文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诞挞。
已而复如初。
母曰:“日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咒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听已,辄默记。
辄:_(2)父怒挞之。
挞:_(3)琅琅达旦。
旦。
_(4)冕因去。
去_(5)窃入学舍。
窃:_2.翻译句子。
(1)已而复如初。
译:(2)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3.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是参考答案:1.(1)就 (2)鞭打 (3)天亮 (4)离家 (5)偷偷地2.(1)不久,又像原先那样。
(2)王冕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堂里的学生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它。
3.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二: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参考答案1.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2.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3.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三: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
① 王冕者,诸暨人。
②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偷偷地就入迷神情平静2.王冕是诸暨的人。
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时冕父已卒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4、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或牵牛来责蹊田。
② 曷不听其所为?③ 门人事冕如事性。
④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6、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①私下,偷偷②死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2.AB3.C4.①有的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他们的田地②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③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④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的后面5.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6.勤奋好学,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