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 格式:pptx
- 大小:387.38 KB
- 文档页数:44
集合之间关系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201802)
在近代数学中,集合是非常基础并且应用非常广泛 的,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集合思想已成为现代 数学的理论基础,与高中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广泛的联 系. 对于比较复杂的集合,在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时, 要开动脑筋,从多种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本文通过对 几个相对比较复杂的例题的分析来说明如何将复杂的 问题转为简单的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 【例1】 已知两个集合A一{ala=2k ̄一号,kEZ}, l J B一{pl卢一(2 +1)兀+号,nEZ},则A和B的关系是
( ). A.A B B.A B C.A—B D.BGA 解法一(赋值法)令k=0,±1,±2,分别对集合A和 B的元素进行部分的列举,通过观察,可以得到A—B, 即答案为C.
解法二(数形结合方法)经过分析,A表示与角一告
终边重合的角的集合,集合 B—
Jpt/ ̄=2Y/Tt"+ , ∈z)表示与角 终边重合的角的集 I .J 合,而一要与 终边相同,都表示坐标平面上 轴的负
半轴,所以集合A和集合B相等. 解法三(从代表元素入手)集合B中代表元素 一
(2竹+1) +罟-=2n + 一2( +1) 一罟,nE Z.通过比
较化归为判断{zfz一是,kEz}与{z{ 一挖+1,rtEz}之 间的关系.因为 EZ,所以,2+1∈z,因此k与 +1都 代表整数,所以A=B. 说明:对这种直接考察集合之间关系的题目,一般 会考虑到先将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化简再比较,数形结合 和从代表元素入手的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议在解这类题目时要先审清题目,尽量使用比较简洁 的方法或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
【例21 求方程 一 的解集.
解:本题等价于解方程组 (cosx ̄0,① sinx=fi:0,② l sin2z.sinx—c。s2z.c。舛.( 所以,本题的解就是求方程①、②、③的交集. 一复习指津 Zl10NGxIJE JIA01 JE CANKAO
课时1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第一课时)
一、高考考纲要求
1.理解交集、并集的概念.
2.理解补集的概念,了解全集的意义.
3.会用交集、并集、补集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高考考点回顾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的概念: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 (简称为集).
(2)集合的分类:根据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3)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 ;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 ;
(4)元素的特征:① 、② 、③ .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2.集合有三种表示方法:
3.集合之间的关系:
(1)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 ,记作 或 .
(2)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 ,记作 或 .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若AB且BA,则称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 ;
简单性质:①AA;②A;③若AB,BC,则AC.
4.空集
空集是指 的集合,它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何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记作.
5.有限集的子集、真子集的个数
若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有 个子集(其中 个真子集). 课时1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第二课时)
三、课前检测
1.已知集合{,,}Sabc中的三个元素是ABC的三边长,那么ABC一定不是( )
§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
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
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
2、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文氏图)
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
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
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方法,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
在表示数学内容是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
的能力。
新课导入
1、观察和比较下列各组集合,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共性):
(1)A={1,2,3} ,B={1,2,3,4,5}
(2)A=N ,B=Q ;
(3)A是××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女生组成的集合,
B是××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
概念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定义1: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
一个元素都属于集合B,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
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
包含A )
概念
定义2: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AB且BA,
那么叫做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读作集合A
等于集合B);
定义3: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A B,并且B中
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B的真子
集,记作:或,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
包含A.BAAB
集合图示
AB
A
BAB
AB
Z
NR
Q
1,2,3
01,2,
0.1,0.2,
2,NRQZNN1.写出数集N、R、N+、Z、Q 的包含关系:
、x、y、z、,xy、,xz、,yz 2.写出集合{x,y,z}的所有真子集
3.已知集合M={1,3,5,7,9},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M的子集:
(1)以集合M中的所有质数为元素;
解:{3,5,7}
(2)以集合M中所有能被3整除的数为元素;
解:{3,9}
(3)以集合M中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为元素。
解:
4、设集合
é小
丫出`
土不
关
系l
不吸ō
价小?上ù丫
间
的止孟个火ù
节上宁
合之卜占ù几通
宁币丫
数集·
店甲占十上
不`
与分士
下不上杏份性
小了
集合小丫卫
资甲上
个土
歌
小
数口
T-L币e
女甲上盆.
浅
谈去
丫吕
六火个占
ù`
作为
一个
小学数学
教师,
所教
的数
学内容
虽然
只限
于有理数集
合,
但一
定要拿握实数集
百的概念,
正
确认识
小数
集合与
分数集
合之间
的关系,这样才能正
确地进
行教学。
中
央教育科学研
究所
小学实
验课本第五册
P
90
一Pgi之
中,
把分母是10n
(n
任N)
的分数·
称为
十进分数,
从而
引进小数。
这样,
使得有
些教师错误
地认
为
小数集
合被包含在分数集合
之
内,
小
数只
是分母为
10”
任N
)的
一种特
珠的分
数。
我们应
当认识
到小数有三种:
第一
种是有
痕小数,
第二种是无限循环小数,
第三种是无
限不
循环小数。
有
限小数与无限循
环小数
集合
就
是分数集
合,
属于有理数集;
无限不循环的
小数是
无理数集
合。
所以,
分数集
合包含在小
数
集合之内。
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分为两
类:一类是根式
无理
数,
一类是非根式无理
数
即超越数。
如
训百、
训
了、
粼了、
刀丁等就是
根式无理
数。
如圆
周率:
就是“
个
著名的超越数,自然对
数篡霭
聋
咒霆瓢黑二咒
豁蒙犷
关的
瓢
黑篡
黔缪卿有
例2。
设
1q
t
Sn
二a+
aq+a
q+
…且
+a
qn一1,
求
极限
扮.
5“
解.
5二
=a
(1一
q盯
)
1一
q。
因
劣
:=n
盆绪的S。
·o
({q
!
所以
a
1
一q
二
例3二化循环小数。.
a,
a:…`
为分数。
解:
,
得据
例这里,
a=
巴进亡生乙
10“q律1
了F.
2-
0。
aia:…a
nala
:…多且
二……,
10“一
_
,,
一生一
10皿
底e=lim
n`卜O,1、
、l
十石zn=2.
715251828
一aa
丁:
…an
IOn
一1
也是
一个著名
的超越数。
我们可以随
意写
出一个根式无理数(如
粼丽),也
可随意
写出
一个非根式无理数,如:
171
22833444
455555…
作为
一个
小学教师,
我们应当懂
得有关证
明一个
不尽根为无理数
的方法,
以
下举一个
例
以
供参考。
例1。
求
证侧
丽为无理数。
补
证明:
采
用反证法。
假设斌丽
第一章 集 合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2)能识别给定集合的自己
(3)能用韦恩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照实数的相等于不相等的关系,联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探究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2)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2)探索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子集的概念
(2)难点是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集合都有什么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引入
元素与元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阐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是两个级别的东西,比如人与班级,人从属于班级里。以前讨论数与数的比较,上节课讨论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今天讨论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例子:
(1)}3,1{A,}6,5,3,1{B
(2)C={x| x是长方形},D={x| x是平行四边形}
(3)}0)2)(1(|{xxxE,}2,1{F
(4)},50|{NxxxG,}4,3,2,1{H
(5)}4,3,1{S,}6,5,3,1{T
(6)}3|{xxM,}2|{xxN
(1)—(4)前面的集合的元素都在后面的集合里,引出子集
3.子集
子集: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集合A称为B的子集,记作BA或AB
“A包含于B”或“B包含A”。
P中存在元素不在Q中,则P不包含于Q或Q不包含P,记作QP或Q P
骐骥教育 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骐骥教育网址 1 骐骥教育·教务管理部 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课 题 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集合的相关概念,会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
2、 理解集合的相等、包含关系及其关系符号,掌握子集的概念;
3、 掌握集合的“交、并、补”运算,会求几个集合的交集、并集及已知集合的补集;
重点、难点
1、集合的意义及其属性,集合的关系及其运算;
2、根据集合之间的运算关系求所含字母的值或范围;
考点及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的意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掌握子集的概念及“交、并、补”运算;
教学内容
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1、集合: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
集合中的各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
2、集合的属性:1)确定性; 2)互异性; 3)无序性。
3、有限集、无限集、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空集是有限集。)
4、常见的数集:
(1)自然数集:N, ,2,1,0N
(2)正整数集:N, ,3,2,1*N
(3)整数集:Z, ,,,210Z
(4)有理数集: Q
(5)实数集: R
5、集合符号的使用。
【注】正确表示一个集合:1) 符号书写规范。如2{|1,}AyyxxR,2{(,)|1,}BxyyxxR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集合。
2) 合理选择表示方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7-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 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设计】
(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
(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
(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过程
*复习知识 揭示课题
前面学习了集合的相关问题,试着回忆下面的知识点:
1.集合 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元素 组成集合的对象.
2.常用数集有哪些?用什么字母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在花括号内,一一列举集合的元素;
(2)描述法:{代表元素|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
4.元素与集合之间有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
完成下面的问题:
用适当的符号 “”或“”填空:
(1) 0 ; (2) 0 N; (3) 3 R; (4) 0.5 Z;
(5) 1 {1,2,3}; (6) 2 {x|x<1}; (7)2 {x|x=2k+1, kZ}.
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1.设A表示我班全体学生的集合,B表示我班全体男学生的集合,那么,集合A与集合B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2.设M={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 N ={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那么集合M与集合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3.自然数集Z与整数集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归纳 当集合B的元素肯定是集合A的元素时称集合A包含集合B.两个集合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包含关系.
第5-6课时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
子集的概念.
【教学设计】
(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
(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
(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知识 揭示课题
前面学习了集合的相关问题,试着回忆下面的知识点:
1.集合 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及元素组成集合的对象.
2.常用数集有哪些?用什么字母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在花括号内,一一列举集合的元素;
(2)描述法:{代表元素|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
4.元素与集合之间有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
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5-6课时
用适当的符号 “”或“”填空:
(1) 0 ; (2) 0 N; (3) 3 R; (4) 0.5 Z;
(5) 1 {1,2,3}; (6) 2 {x|x<1}; (7)2 {x|x=2k+1, kZ}.
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1.设A表示我班全体学生的集合,B表示我班全体男学生的集合,那么,集合A与集合B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Aa或Aa(其中,a是元素,A是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BA或BA(其中A与B是两个集合)。
BA学生容易混“”与“”的用法。在集合与集合之间用“”,在元素与集合之间用“”。而学生把“”与“”分不清,乱用。通过这次学习与平时自己的实践经验,所以就对于这个知识点我做了进一步思考,在此与大家分享。
原定义:给定一个集合A,任何一个对象a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就确定了。若a在集合A中,就说a属于A,记作Aa。若a不在集合A中,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般的,对于两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的元素,即若Aa,则Ba,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BA(或AB),这时我们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些数学用语组成的很规范的定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我要更进一步对它们作解释,也可以举例子加以说明。从以上两个定义中可以发现画线的部分是重点,具体总结如下:
⑴“”与“”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在元素与集合之间,而不能用在集合与集合或元素与集合之间,就好像我们可以说某个同学不是某个班级的成员,但不可以说某个班不是某个班的成员,或某同学是不是某同学的成员一样。
⑵“”与“”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在集合与集合之间,而不能用在元素与元素之间或元素与集合之间,就好像我们可以说某个班上男生使这个班级的一部分,而不可以说某个学生是某个学生的一部分,某个学生是谋得班的一部分一样。再例如,7,5,3,2,1A,9,7,5,3,1B,A1,B1,BA。1是A的元素,1是B的元素,而A不是B的一部分。
⑶对于任何元素a或集合A,关于Aa和Aa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例如,1是素数和1是偶数只有一个成立,不可能两个同时成立。
高一数学学案
第1页 共4页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制作人:马中明 审核:高一数学组 时间:2012-9-3 编号:11002
【学习目标】
1.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 、真子集、相等),会书写正确的相关符号.
2.正确区分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
3.利用Venn图解决集合的问题.
【学习重点】
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 、真子集、相等).
【学习难点】
正确区分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及符号.
【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P10~P13写成下列填空。
(1)维恩图
维恩图(Venn)图:通常用
表示一个集合,这个图形通常叫做维恩图。
(2)子集
自然语言 如果集合A中
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
符号语言 A B或B
A读作“ ”,或“ ”
Venn图
(3集合相等
(ⅰ)定义:如果 且 ,那么就说集合A与集合B相等。
(ⅱ)用符号表示为 。
(4)真子集
自然语言 如果集合A是B的子集,并且B中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符号语言 A B(或B A)读作“ ”,或“ ”
Venn图
(5)两个重要规定
(ⅰ)空集是 的子集。 (ⅱ)空集是 的真子集。
(6)传递性
据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以推知
(ⅰ)对于集合A、B、C,如果B,ACB,则 。
(ⅱ)对于集合A、B、C,如果 ,则 。
高一数学学案
第2页 共4页 2、讨论探究: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一、知识回顾
1、集合间的关系:①子集:若集合A的元素都属于集合B,称A是B的子集,记为
。
②若AB,这个式子有两层意思,即 且
③相等
2、空集: ,记为
3、集合的运算:{|ABxU },ABI{x| }
若U为全集,则集合A相对于U的补集,记为CUA={x| }
二、例题 :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0}=; (2)0;
(3){0} (4)},{}{baa
2、设U={|xx是小于9的正整数},A={1,2,3},B={3,4,5,6},则ABU ,ABI ,CUA= ,()UACBI
3、设集合A={|12}xx,集合B={|13}xx,
则ABU ,ABI ,RCA=
4、设S={|xx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菱形},
C={|xx是矩形},则BCI ,CSA=
5、若C=}12),{(yxyx,D=}54),{(yxyx,则C∩D=
6、若},6{},,3{NmmxxNNkkxxM,则NM,的关系为( )
A、NM B、NM C、MN D、NM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区别逻辑学
摘要:
一、引言
1.逻辑学的重要性
2.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分
二、集合概念
1.定义与特点
2.集合元素的性质
3.集合的运算与关系
三、非集合概念
1.定义与特点
2.非集合概念的分类
3.非集合概念的应用
四、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
1.内涵与外延的区别
2.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别
3.集合与非集合的逻辑关系
五、逻辑应用与实践
1.集合与非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2.集合与非集合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3.集合与非集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六、总结
1.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重要性
2.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正文:
一、引言
逻辑学作为一门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逻辑学中,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分是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将从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定义、特点、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概念的区别和逻辑应用。
二、集合概念
1.定义与特点
集合概念是指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的总体。集合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具有唯一性。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同的,不存在重复。
(3)整体性:集合是一个整体,其元素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2.集合元素的性质
集合元素具有以下性质:
(1)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影响集合的定义。
(2)基数性:集合中的元素数量称为集合的基数。
(3)集合的运算与关系:集合之间可以进行并、交、补等运算,以及存在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等。
3.集合的运算与关系 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这些运算遵循一定的运算律。同时,集合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子集)、相等关系等。
三、非集合概念
1.定义与特点
非集合概念是指不具有集合特点的概念。非集合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1)内涵:非集合概念有明确的内涵,但外延不确定。
(2)不确定性:非集合概念的外延是不确定的,可能包含多个元素,也可能只有一个或没有元素。
集合的基本运算等价关系
集合是数学中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是由一些确定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在集合运算中,我们需要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以及等价关系的定义和性质。
一、集合的基本运算
1.并集运算
集合的并集运算是指将两个或多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为一个集合。用符号“∪”表示。例如,对于集合A={1,2,3}和B={2,3,4},它们的并集为A∪B={1,2,3,4}。
2.交集运算
集合的交集运算是指找出两个或多个集合中都含有的元素,构成一个新的集合。用符号“∩”表示。例如,对于集合A={1,2,3}和B={2,3,4},它们的交集为A∩B={2,3}。
3.差集运算
集合的差集运算是指从一个集合中减去另一个集合中相同的元素,得到的新集合。用符号“-”表示。例如,对于集合A={1,2,3}和B={2,3,4},它们的差集为A-B={1}。
4.补集运算 集合的补集运算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全集中,减去一个集合中的元素而得到的剩余部分。例如,对于全集U={1,2,3,4,5}和集合A={2,3},它的补集为A的补集为U-A={1,4,5}。
二、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是一种关系性质,在集合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指一个二元关系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三个性质。
1.自反性
一个二元关系R在集合A上是自反的,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元素x,都有xRx成立。其中R是定义在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xRx表示元素x与自身存在该关系。例如,假设集合A={1,2,3},则关系R={(1,1),(2,2),(3,3)}就是自反的。
2.对称性
一个二元关系R在集合A上是对称的,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元素x和y,只要xRy成立,则yRx也成立。例如,在集合A={1,2,3}中,关系R={(1,2),(2,1)}是对称的。
3.传递性
一个二元关系R在集合A上是传递的,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元素x、y和z,只要xRy成立且yRz成立,则xRz也成立。例如,在集合A={1,2,3}中,关系R={(1,2),(2,3),(1,3)}是传递的。
集合的关系与运算(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 了解空集的含义与性质。
3、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4、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教学过程:
一、子集: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B。
记作:ABBA或 ,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特别提醒:1、“A是B的子集”的含义是: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即由xA,能推出xB。如:1,11,0,1,2;深圳人中国人。2、当“A不是B的子集”时,我们记作:“ABBA或”,读作:“A不包含于B,(或B不包含A)”。如:1,2,31,3,4,5。3、任何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对于任何一集合A,它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集合A本身,记作AA。4、我们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一集合A,有A。5、在子集的定义中,不能理解为子集A是集合B中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因为若A,则A中不含有任何元素;若A=B,则A中含有B中的所有元素,但此时都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二、集合相等: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特别提醒:集合相等的定义实际上给出了我们判断或证明两个集合相等的办法,即欲证AB,只需证AB与BA都成立即可。
三、真子集:
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BA,并且BA,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记作:AB或B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特别提醒: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2、对集合A,B,C,如果AB,BC,那么AC。3、两个集合A、B之间的关系:ABABBAABABABABAB且
集合与不等式的运算
在数学中,集合和不等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些运算规则。本文将介绍集合与不等式的运算,包括集合的交、并、差以及不等式的加减乘除等操作。
一、集合的运算
1. 集合的定义
集合是由一些特定对象组成的整体。这些对象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等。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例如A、B、C等。
2. 集合的元素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例如a、b、c等。如果元素a属于集合A,则表示为a∈A;如果元素a不属于集合A,则表示为a∉A。
3. 集合的关系
两个集合之间可以存在三种关系:相等关系、包含关系和相离关系。
- 相等关系:如果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相同,则称这两个集合相等。表示为A=B。
- 包含关系: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B,则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表示为A⊆B。 - 相离关系:如果集合A的元素没有任何一个属于集合B,并且集合B的元素没有任何一个属于集合A,则称集合A和集合B相离。
4. 集合的运算
集合之间可以进行交、并、差等运算。
- 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表示为A∩B,表示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 并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表示为A∪B,表示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 差集: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表示为A-B,表示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二、不等式的运算
1. 不等式的定义
不等式是一种描述数之间大小关系的数学式子。常见的不等式有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表示方式。
2. 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集是满足不等式的所有实数的集合。用大括号{}表示,例如{x|x>1}表示大于1的实数集合。
3. 不等式的运算
不等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但是需要注意一些规则。 - 加减运算:如果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例如,对于不等式x>2,如果两边同时加上1,则变为x+1>3。
第二节 集合之间的关系及基本运算
【考纲要求】
1 理解符号,, , ,,,UABABCA的含义,并能用这些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
2 掌握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
【考点解析】
1 Venn图: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
注:(1)Venn图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
(2)封闭曲线可以是椭圆、圆、矩形、正方形等。
2 集合之间的关系
(1)子集:若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集合A交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于A”。(如图所示)
注:①任何一个集合A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② 当集合A不是集合B的子集时,记作:AB或BA
读作:“A不包含于B”或“B不包含于A”
③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真子集:若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则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于A”。(如图所示)
B A
A B
注: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集合相等: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记作:A=B(如图所示)
(4)集合之间关系的性质
① 对于集合A、B、C,若,ABBC,则AC
②对于集合A、B、C,A B,B C,则A C
③ 若,,ABBA则A=B;反之,若A=B,则,,ABBA
3 集合的运算
(1)交集:给定两个集合A、B,由属于A且属于B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记作:AB,即{|}ABxxAxB且(若图所示)
交集的性质: ① ABBA ②AAA ③ A
④ 若AB,则ABA ⑤ 若ABA,则AB
(2)并集:给定两个集合A,B,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记作:AB,即{|}ABxxAxB或(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