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规格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4.25 KB
- 文档页数:2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用于加热或冷却流体。
在设计、制造和安装管壳式换热器时,可能需要遵循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到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
1. ASME标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制定的压力容器标准,其中包括了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和检验要求,如ASME VIII-1(压力容器设计)、ASME VIII-2(压力容器曲线边板)、ASME B16.5(法兰标准)等。
2. API标准:美国石油学会制定的行业标准,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可能包含一些适用于换热器的标准,如API 660(空冷器、热交换器和冷却器)、API 661(空冷器和冷却器)等。
3. 国际标准:国际上也有一些标准适用于换热器,比如ISO标准,例如ISO 9001(质量管理系统)、ISO 3834(焊接质量要求)、ISO 15547(冷却器和空冷器)等。
4. 欧洲标准:比如EN 10204(金属材料检测证明)、EN 13445(压力容器)等欧洲标准,可能也适用于管壳式换热器。
这些标准涵盖了从设计、制造到安装和运行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
具体适用的标准可能取决于换热器的用途、材料、工作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在设计和使用管壳式换热器时,应该遵循适用的标准以确保设备的质量、安全和性能。
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节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知识【学习⽬标】学习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了解该标准适⽤范围及相关定义、规定。
了解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法。
⼀、GB151《管壳式换热器》标准适⽤范围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规定了⾮直接受⽕管壳式换热器(已下简称“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要求。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1 “范围”⼆、换热器型号表⽰⽅法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第3章“总则”中,规定了换热器型号的表⽰⽅法。
1、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GB151图1)图10-1 AES、BES浮头式换热器1-平盖;2-平盖管箱(部件);3-接管法兰;4-管箱法兰;5-固定管板;6-壳体法兰;7-防冲板8-仪表接⼝;9-补强圈;10-壳体(部件);11-折流板;12-旁路挡板;13-拉杆;14-定距管;15-⽀持板;16-双头螺柱或螺栓;17-螺母;18-外头盖垫⽚;19-外头盖侧法兰;20-外头盖法兰;2、换热器型号的表⽰⽅法采⽤碳素钢、低合⾦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Ⅰ级管束——采⽤较⾼级、⾼级冷拔钢管;Ⅱ级管束——采⽤普通级冷拔钢管。
⽰例:a )浮头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6MPa ,公称换热⾯积54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4管程,单壳程的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6546.1500----AES Ⅰ b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 ,管程设计压⼒2.5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200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9m ,4管程,单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92006.15.2700----BEM Ⅰ c )U 形管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设计压⼒4.0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75m 2,不锈钢冷拨换热管外径19mm ,管长6m ,2管程,单壳程的U 形管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196756.10.4500----BIU f )填料函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6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0MPa ,公称换热⾯积90m 2,16Mn 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2管程,2壳程的填料函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2256900.1600----AFP Ⅰ三、换热器部分定义及规定GB 151标准许多定义和规定是与GB 150⼀致的,以下内容摘录了⼀部分不同于GB 150的规定。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 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 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 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 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 <0.1MPa 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 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 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 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 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 <0.1MPa 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第十七章管壳式换热器(shellandtubeheatexchange)本章重点讲解内容:(1)熟悉管壳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及其类型;(2)熟悉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及适用场合;(3)熟悉膨胀节的功能及其设置条件。
第一节总体结构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
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换热管束与管板连接后,再用筒体与管箱包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
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管箱称为管程(tube-side);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部分称为壳程(shell-side)。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而另一种流体在壳与管束之间从管外表面流过,为了保证壳程流体能够横向流过管束,以形成较高的传热速率,在外壳上装有许多挡板。
以下结合不同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介绍其相应的总体结构。
1、固定管板换热器其由壳体、管束、封头、管板、折流挡板、接管等部件组成。
结构特点为:两块管板分别焊于壳体的两端,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换热管束可做成单程、双程或多程。
它适用于壳体与管子温差小的场合。
图1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结构简单、紧凑。
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数最多,旁路最少;每根换热管都可以进行更换,且管内清洗方便。
缺点:壳程不能进行机械清洗;当换热管与壳体的温差较大(大于50°C)时产生温差应力,需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因而壳程压力受膨胀节强度的限制不能太高。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适用于壳方流体清洁且不易结垢,两流体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的场合。
2、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适用于壳体和管束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壳体固定连接,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称为浮头。
图2浮头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当换热管与壳体有温差存在,壳体或换热管膨胀时,互不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管内和管间的清洗。
低温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作者:Qijian 73 更新时间:2009-11-23 16:49:04
低温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传热面积为60 m2。
换热器壳体规格为DN 600mm,材质为16MnDR;管子规格为Φ19×2.5,材质为16Mn(正火);管板材质为16MnDⅡ。
文献[1]附录A中对主要受压元件的要求为:壳体、封头、管板等钢板及换热管、接管用管材在正火状态下使用,并宜采用冷成形或回火温度以下的温成形,须避开钢材的回火脆性区。
若在回火温度以上热成形时,应根据需要进行与母材相同或相类同的热处理。
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换热器。
文献[1]附录A规定,设计温度低于或等于-20℃钢制管壳式换热器为低温管壳式换热器。
管板与管子、管板与壳体的连接是管壳式换热器质量控制的关键。
如果连接处发生泄漏,将导致两种工作介质混合,轻者损失热量与产品,重者将危及设备与人身安全。
本文以唐山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固定管板低温管壳式换热器为例,探讨受压元件连接方式及焊接工艺。
我要打印 IE收藏放入公文包我要留言查看留言。
管壳式换热器选型标准一、工艺参数在选择管壳式换热器时,首先要明确工艺参数,包括热负荷、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流量和温度、换热器材质以及工艺要求等。
这些参数将直接影响换热器的设计、选材和制造。
二、物料特性了解物料特性对于选择合适的管壳式换热器至关重要。
物料特性包括密度、粘度、腐蚀性、相变性质(如沸点、熔点等)等,这些特性将决定换热器的设计、结构、材料选择以及操作方式。
三、设计条件设计条件包括工作压力、温度、密封性要求、结构设计要求等。
在选择管壳式换热器时,需要考虑这些条件,以确保换热器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并保证操作安全可靠。
四、结构形式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等。
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需要考虑实际工况、工艺要求、物料特性和设计条件等因素。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五、材料选择根据物料特性和设计条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
常用的材料包括碳钢、不锈钢、合金钢等。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腐蚀性、耐高温性能、抗低温性能等因素,以确保换热器的长期稳定运行。
六、传热计算传热计算是选择管壳式换热器的重要环节。
根据工艺参数和物料特性,进行传热计算,确定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等参数。
传热计算将直接影响换热器的设计、结构和材料选择。
七、流体阻力计算流体阻力计算是选择管壳式换热器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不同的流体介质,需要计算其流经换热器时的阻力损失,以确定流体泵或风机的型号和规格。
流体阻力计算将直接影响换热器的设计、结构和材料选择。
八、校核与优化在完成初步设计和选型后,需要对换热器进行校核和优化,以确保其满足工艺要求和设计条件。
校核主要包括强度校核、密封性校核等;优化主要包括结构优化、材料优化等。
通过校核与优化,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成本和维护成本。
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标准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电力、制药等领域。
为了确保管壳式换热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规范其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
本文将对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标准进行介绍和解析,以便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标准。
首先,管壳式换热器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GB/T151、GB/T251、GB/T351等一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涵盖了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材料、制造、检验、安装、使用和维护等方面。
其中,GB/T151主要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参数、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GB/T251主要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材料选用和制造要求;GB/T351主要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要求。
其次,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利用。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确保设备具有良好的耐压性、耐腐蚀性和传热性能。
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确保设备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在维护和检修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确保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此外,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标准的遵守对于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才能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相关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工作,不得有丝毫马虎和疏忽。
总之,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遵守对于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相关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工作,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实现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有效利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概况作者资料(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530次) 时间:2004/09/12 01:33pm来源:tigerliu521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概况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巨贤管壳式换热器以其对温度、压力、介质的适应性,耐用性及经济性,在换热设备中始终占有约70%的主导地位。
因此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化工作为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所重视,也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所重视。
因此出现了TEMA、API660、JISB8249等一批管壳式换热器标准,ISO目前也正在与API联手并会同有关国家编ISO管壳式换热器标准。
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相继编制了JB1147《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条件》、《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及GB151-8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并在历经十年后出现了修改较大、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更好的、但同时由于出版等原因未能按时出版的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及其英文版,现就GB151-1999版修订概况介绍如下:一、取消了“钢制”增加了铝、铜、钛有色金属取消“钢制”这在我国压力容器标准体系中是个较大的变化,也是向国际先进标准靠拢迈出的重要一步。
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国内过去有着众多的使用业绩,而随着工业向深度发展,石油化工向深加工要效益,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今后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过去一直没有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的综合性标准,GB151-1999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铝、铜、钛的情况: 1.铝及铝合金a.在空气和许多化工介质中有着良好的耐蚀性;b.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c.有良好的成型及焊接性能; d.设计参数:P≤8MPa,-269oC≤t≤200oC。
2.铜及铜合金a. 有优良的耐蚀性(如海军铜具有良好的耐海水腐蚀性);b.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c.有良好的低温性能;d.有良好的成型性能,但焊接性能稍差;e.设计参数:纯铜t≤150oC;铜合金t≤200oC;f.有GB8890《热交换器用铜合金管》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通用工艺规程适用范围1.根据国家质量监督局颁布的《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管道元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和填料函式换热器。
3.本规程是管壳式换热器的制造的基本要求,操作部门必须遵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并满足其要求,操作部门对本规程负责贯彻执行,检验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4.换热器的制造除遵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GB150.1~150.4-2011《压力管道元件》的有关规定。
一、管箱、壳体、头盖1、圆筒内直径允许偏差1.1用板材卷制时,内直径允许偏差可通过外圆周长加以控制,其外圆周长允许上偏差为10mm,下偏差为零。
1.2用钢管作圆筒时,其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GB/T8163和GB/T14976的规定。
2、圆筒同一断面上,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为e≤0.5%DN,且:当DN≤1200mm时,其值不大于5mm;DN>1200mm时,其值不大于7mm。
3、圆筒直线度允许偏差为L/1000(L为圆筒总长),且:当L≤6000mm时,其值不大于4.5mm;L>6000mm时,其值不大于8mm。
直线度检查按GB150-2011的有关规定。
4、壳体内壁凡有碍管束顺利装入或抽出的焊缝均应磨至母材表面齐平。
5、在壳体上设置接管或其它附件而导致壳体变形较大,影响管束顺利安装时,应采取防止变形措施。
6、插入式接管、管接头等,除图样另有规定外,不应伸出管箱、壳体和头盖的内表面。
二、换热管1、碳素钢、低合金钢换热管管端外表面应除锈,换热管管端应清除表面附着物及氧化皮。
用于焊接时,管端清理长度应不小于管外径,且不小于25 mm;用于胀接时,管端应呈现金属光泽,其长度应不小于二倍的管板厚度。
2、换热管拼接时,应符合以下要求:2.1对接接头应作焊接工艺评定。
试件的数量、尺寸、试验方法按NB/T47014的规定;2.2同一根换热管的对接焊缝,直管不得超过一条;U形管不得超过二条;最短管长不应小于300 mm;包括至少50 mm 直管段的U形弯管段范围内不得有拼接焊缝;2.3管端坡口应采用机械方法加工,焊前应清洗干净;2.4对口错边量应不超过换热管壁厚的15%,且不大于0.5mm;直线度偏差以不影响顺利穿管为限;2.5 对接后,应按表1选取钢球直径对焊接接头进行通球检查,以钢球通过为合格;表1注:di—换热管内径2.6对接接头应进行射线检测,抽查数量应不少于接头总数的10%,且不少于一条,以JB/T4730的Ⅲ级为合格;如有一条不合格时,应加倍抽查;再出现不合格时,应100%检查;2.7对接后的换热管,应逐根进行液压试验,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2倍。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它具有制造方便、选材面广、适应性强、处理量大、清洗方便、运行可靠、能承受高温、高压等优点,在许多工业部门中大量使用,尤其是在石油、化工、热能、动力等工业部门所使用的换热器中,管壳式换热器居主导地位。
为此,本节将对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予以讨论。
(一)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与系列标准鉴于管壳式换热器应用极广,为便于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有关部门已制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系列标准。
1.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参数和型号表示方法(1)基本参数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参数包括:①公称换热面积;②公称直径;③公称压力;④换热器管长度;⑤换热管规格;⑥管程数。
(2)型号表示方法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由五部分组成:1──换热器代号2──公称直径DN,mm;3──管程数:ⅠⅡⅣⅥ;4──公称压力PN,MPa;5──公称换热面积SN,m2。
例如800mm、0.6MPa的单管程、换热面积为110m2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型号为:G800 I-0.6-110G──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代号。
2.管壳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及浮头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列于附录中,其它形式的管壳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可参考有关手册。
(二)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换热器的设计是通过计算,确定经济合理的传热面积及换热器的其它有关尺寸,以完成生产中所要求的传热任务。
1.设计的基本原则(1)流体流径的选择流体流径的选择是指在管程和壳程各走哪一种流体,此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面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介绍一些选择的原则。
①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程,因为管程清洗比较方便。
②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子和壳体同时被腐蚀,且管程便于检修与更换。
③压力高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受压,可节省壳体金属消耗量。
④被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可利用壳体对外的散热作用,增强冷却效果。
⑤饱和蒸汽宜走壳程,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较洁净,一般不需清洗。
1前言 (1)1.1概述 (1)1.1.1换热器的类型 (1)1.1.2换热器 (1)1.2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2)1.3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史 (2)1.4管壳式换热器的国内外概况 (3)1.5壳层强化传热 (3)1.6管层强化传热 (3)1.7提高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能力的措施 (4)1.8设计思路、方法 (5)1.8.1换热器管形的设计 (5)1.8.2换热器管径的设计 (5)1.8.3换热管排列方式的设计 (5)1.8.4 管、壳程分程设计 (5)1.8.5折流板的结构设计 (5)1.8.6管、壳程进、出口的设计 (6)1.9 选材方法 (6)1.9.1 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 (6)1.9.2 流径的选择 (8)1.9.3流速的选择 (9)1.9.4材质的选择 (9)1.9.5 管程结构 (9)2壳体直径的确定与壳体壁厚的计算 (11)2.1 管径 (11)2.2管子数n (11)2.3 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 (11)2.4换热器壳体直径的确定 (11)2.5换热器壳体壁厚计算及校核 (11)3换热器封头的选择及校核 (14)4容器法兰的选择 (15)5管板 (16)5.1管板结构尺寸 (16)5.2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16)5.3管板厚度 (16)6管子拉脱力的计算 (18)7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 (20)8折流板设计 (22)9开孔补强 (25)10支座 (27)10.1群座的设计 (27)10.2基础环设计 (29)10.3地角圈的设计 (30)符号说明 (32)参考文献 (34)小结 (35)2 壳体直径的确定与壳体壁厚的计算2.1 管径换热器中最常用的管径有φ19mm ×2mm 和φ25mm ×2.5mm 。
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更少。
所以,在管程结垢不很严重以及允许压力降较高的情况下,采用φ19mm ×2mm 直径的管子更为合理。
管壳式换热器规格标准
一、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换热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行业的热交换过程中。
在使用管壳式换热器之前,需要先了解它的标准尺寸,以便选择合适的型号。
二、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尺寸
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尺寸通常是按照壳体内径和管道外径计算的。
一般标准尺寸的管壳式换热器有以下规格:
1. DN25/25,壳体内径为219mm,管道外径为25mm;
2. DN32/25,壳体内径为273mm,管道外径为25mm;
3. DN40/25,壳体内径为325mm,管道外径为25mm;
4. DN50/25,壳体内径为426mm,管道外径为25mm;
5. DN65/25,壳体内径为529mm,管道外径为25mm;
6. DN80/25,壳体内径为630mm,管道外径为25mm;
7. DN100/25,壳体内径为720mm,管道外径为25mm;
以上标准尺寸仅供参考,实际情况还需根据具体使用要求进行选择。
三、注意事项
在选择管壳式换热器之前,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换热器的流量和热载荷;
2. 确认换热器的使用压力和温度范围;
3. 根据流体特性和腐蚀情况选择合适的材质;
4. 根据使用环境选择适当的防腐形式。
以上是关于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尺寸的介绍,希望能帮助您了解相关知识并选择合适的型号。
二、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标准规格
1. 壳体尺寸
壳体尺寸一般以壳体直径和长度表示。
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壳体直径从50mm到5000mm不等,长度也有所不同,最长可达20m。
2. 管束数量
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热交换的效率。
国家标准中规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束数量应在1到12根之间,具体数量可根据使用条件及要求来进行选择。
3. 温度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温度一般受制于材质、管束数量以及流体性质等多个因素。
国家标准中对于常用的曲率半径、沸点温度、加热量及换热系数等参数进行了规定。
4. 压力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国家标准中规定壳体及管束的承载能力应当相应地考虑壳体公称压力、最高工作压力、安全压力及压力损失等因素。
三、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领域
管壳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冶金、电站、制药、食品及其他工业部门。
其中,大型管壳式换热器多用于冶金、石油和化工等工业领域,而小型管壳式换热器则主要应用于船舶、食品加工及家用热水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