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三个阶段
- 格式:ppt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19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日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的中日关系、近代的中日关系和现当代中日关系;整理各阶段中日关系的具体表现;分析各阶段中日关系的特点,并能理解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复习,应该使学生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第一,学生采用纵横联系的方法来复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如本课有两条纵线:中日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日本的三次腾飞,横向联系:对比不同时期中国的和日本的情况。
第二,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中日关系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1、采用播放背景音乐、出示材料和教师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对于中日交往的史实则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来。
2、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时期的中日关系的表现;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日关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我爱你中国》,出示中日地图和文字材料,设问:日本——敌人、朋友?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回眸历史(回归课本、夯实基础)1、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整理中日在古代、近代、现代交往的史实;古代的中日关系(1)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谴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
(2)隋唐:互谴使节、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3)明: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近代的中日关系(1)晚清时期: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北洋军阀时期: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美国所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进行了抗日战争。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
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
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
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
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
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
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
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中外关系(一)中日关系一、中国古代中日关系发展⑴友好交往时期(汉、唐、宋、元、明前期)①两汉时期:1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遣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②唐朝:1全方位的交往:互遣使节,日本有13批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
2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③从宋朝到明朝前期:中日之间经济贸易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人民由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成为以后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⑵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后期、清)①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②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③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二、中国近代:日本侵华从鸦片战争的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文明开化”,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度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94—1895年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中日关系1、古代:(1)、汉朝:中日交往最早始于西汉;东汉时: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
(2)、唐朝与日本交流::①、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②、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西来,鉴真东渡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3)明代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
2、近代:①、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②、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一战期间,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④、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把山东的主权归还给中国;⑤、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并建立“伪满洲国”;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⑥、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⑦、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3、现代:①、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②、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否认侵华史实,否认侵华,美化战争,一个突出表现为“篡改教科书”,另一个是参拜供奉着日本历史上在侵略战争中丧命的所谓“英雄”的——“靖国神社”4、启示(要点):①、由日本侵华及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所作所为得到的启示:中国人民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如日本的差距,看到中国面临的潜在威胁,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
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
只有国力强大,才能确保受侵略受奴役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总之,中华儿女必须牢记国耻,保持清醒,居安思危,艰苦奋斗!②、中日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首先,日方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应采取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履行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表态和承诺,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加强彼此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领导互信互访,而不要做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和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这样才能互信互利地加强合作;其次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应在以史为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合作,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相互合作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姓名:洪流学号:2010202056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影响当代中日关系的因素众所周知,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是简简单单的过家家式的关系,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关系,是一个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差无几的关系。
作用于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因素多种多样,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大生活,从历史问题到现在的国家局势等等。
影响中日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的,谈到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首先我们得谈谈中日关系的发展史。
中日关系从古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
一、古代阶段:中日关系的开端是由秦朝时期开始的,当时秦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然而日本却仍处于绳纹社会1后、晚期阶段。
两国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汉族移民的动迁,经过辽东半岛进入朝鲜半岛进入日本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开辟的。
随着中国海上交通工具的发展,逐渐形成另一条道路,即从山东半岛沿海中小岛至辽东半岛,再沿海岸经朝鲜半岛北1绳文时代,约始于16,500年前(公元前145世纪),到3,000年前(公元前10世纪)为止部南下,进入日本群岛。
到了汉朝时,设立四郡,打通了汉与东方四国间的通路,倭人与汉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受阻。
当时汉与倭人交往频繁,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国的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传入日本群岛。
到了东汉时期更是与倭人奴国2以及伊都国3建交。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由于受中国的影响日益发展壮大,中日之间的交往越发的频繁,魏朝时期与邪马台国4建立册封交聘5关系。
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汉族“归化人”,即由于两晋时期的内乱而流亡到日本的汉人。
他们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关系进入历史的高潮阶段,是最为巅峰的时代,过了唐朝中日关系便走上了下滑的道路。
当时唐朝与倭国建立贸易以及文化上的交流,倭国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极大的促进了两国的交流与发展,更是在唐朝时期,倭国正式改名为日本。
当时鉴真完成了东渡,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在这里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
即战争时期,和平时期,发展时期。
过去请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为什么几百年前,日本就有了侵略中国的野心,而中国却从没有侵略日本的思想?明朝的倭寇直到抗日战争说明,日本亡我之心的可怕。
奇怪的是,我们中国为什么却从没有侵略日本的思想?我认为,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索,中国的生存将始终是个问题。
几百年前呢,日本那地方,按着中国封建制度下重农轻商,小农经济的角度看,穷山恶水的,你说咱中国人要想着占它不是跟自己找麻烦嘛.日本就不一样了,一样重农轻商,好了,一看自己家穷山恶水的,还时不时的海个啸地个震什么,生怕自己这个破岛哪天沉了,还不天天寻思着呢怎么才能过踏实点呢,自然就打上中国的主意了。
不过后来又不太一样了,中日都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被人坚船利炮打破了国门,人家日本盘子小,加上人又笨,没咱那么多想法,算是比咱有了人和,麻利溜的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一下子原来的穷山恶水一下子在全球海洋贸易体系中比咱又多了运输成本的优势,占了地利,虽然算是开始时天时不在,不过总没错过,一下子中日态势就变了,后来人家日本发现,正常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哪有抢来钱快啊,又就盯上咱了,反观咱们,盘子大了,加上那个时候中国聪明人挺多,大家都还在讨论什么主义好,什么制度强,讨论不出个所以然干脆窝里反了直接的拿拳头干上了,按着儒家的标准,咱还是在刚齐家了往治国奔的水平,人家日本已经到"平天下"这段了,人家还有抢你的心,你怎么能不挨打啊......从1931年至1945年这一段动荡不安的战争时期。
大量中国人被杀,妇女被强奸,被细菌及其载体和毒气所害,大量房屋被毁,财物被抢。
中日关系就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
早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日本就开始实施对中国的侵略,1931年,918事变,东北三省沦落,伪满洲国成立,国耻日!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同学们听到南京大屠杀心里有何感受。
中日关系历程历史以来的中日关系大体可分为古代、近代、战后至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以来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古代史阶段: 日本“以华为师”, 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近代阶段: 先是先进的中国人“以日为师”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后由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中日关系从友好走向战争。
战后到60 年代末, 受中美关系的影响, 可以说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 整体上看处于隔绝、仇视、敌对状态。
70 年代初开始, 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合作交流逐步成为主流, 但仍未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古代阶段,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共同缔造东方文明中日两国隔海相望,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友好交往, 可谓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在汉武帝时, 日本就有30 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铁器、铜器、帛等传入日本, 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南北朝, 中国移民到日本传播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技术。
3———5 世纪,汉字传入日本, 日本根据中国汉字创日本文字。
隋朝时, 日本就多次页脚内容1派使节来中国, 开始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
唐代, 中日友好更是盛况空前, 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高僧大批来华, 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与中国高僧鉴真都堪称中日友好使者。
日本留学生回国后, 强烈要求社会改革, 促成“大化改新”, 促进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中国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宋代到清朝, 贸易往来一直是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古代历史, 中日两国人民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 建立了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 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
二、近代史阶段, 中日分道扬镳, 从友好走向战争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全面“西化”, 与东方文明分道, 走上强国之列。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日为师”, 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如饥似渴的向外国学习。
从九一•八看中日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淑红1200089一、中日关系发展的轨迹第一阶段:汉、唐、宋元、明清(前期):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第三阶段:建国后:和平交往是主流,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日本向中国学习时期时间:汉唐元明清前期关系特点: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史实再现:两汉时期:西汉:汉武帝,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谴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隋唐时期:a、日本出土了唐朝的“开元通宝”,中国出土了日本银币,说明当时中日经贸往来较多b、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制度为蓝本c、日本都城建造仿长安城的样式d、日本学校教授儒学宋元、明清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明: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清: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战争侵略时间: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关系特点:(关系恶化)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史实再现1明治维新时期至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60.70年代至19世纪末期)2中日甲午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3从“九一八”事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1945--1949)(三)现代中日关系——在前进中曲折发展♦ 1.从1972年至1989年1978年10月23日上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与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日本首相馆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1978年10月23日,邓小平副总理和夫人卓琳在日本皇宫与裕仁天皇和皇后良子会见♦ 2.从1990年至2000年1992年10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并宴请了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 3.从2001年至2006年小泉纯一郎执政期间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
第一阶段:1945年至1972年,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第二阶段:1972年至1992年明仁天皇访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并迅速发展;第三阶段:1992年苏联解体至今,中日关系是在矛盾中求发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35年来的发展一、中日友好省市达322对(截至2007年2月);二、2006年中日往来人数达470万人次,每周航班671对,上海至羽田新航线开通;三、2006年中日贸易总额2073.6亿美元,中国对日出口916.4亿美元,从日进口1157.2亿美元;四、截至2006年,日本在华投资企业3.5万个,累计投资530亿美元;五、2005年中国留学日本人数89711人,2006年日本留学中国人数18874人。
从2006年起,中日两国每年互派2000名以上高中生,体验对方家庭寄宿生活。
二、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意义•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结束战争状态问题、赔偿问题、台湾问题•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两国关系基本原则、反霸权问题••1998年11月26日《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两国关系定位、历史问题、台湾问题背景深入历史不能忘却唐朝时期,中日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明朝时日本人又与中国的奸商、海盗、流氓、土豪劣绅乃至贪官污吏相勾结,共同危害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倭寇的实质,就是武装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各地的日本武士(包括浪人)、渔民、商人、农民等。
由于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所以把劫掠中国的日本人称之为“倭寇”。
钓鱼岛问题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