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第一轮 光学、声学
- 格式:pptx
- 大小:879.50 KB
- 文档页数:38
物理中考物理光学与声学知识点梳理光学和声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分支,它们研究的是光和声波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对于物理中考的学生来说,了解光学和声学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物理中考中常见的物理光学与声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直线传播,它的传播路径遵循直线传播的特性。
在介质中,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
2. 光的反射与折射当光从一个介质射向另一个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而光的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3. 理想平面镜的成像理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虚像、直立、与物体相同、距镜面相等。
根据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关系,可以确定物体与虚像的位置关系。
4.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通过介质时,不同频率的光会因折射率不同而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
常见的光的色散现象有黄昏时的红光、橙光、黄光等。
5. 物体和凸透镜的成像物体和凸透镜的成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情况。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像是虚像,位置在透镜的同一侧;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像是实像,位置在透镜的对侧。
6. 光的干涉现象光的干涉现象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相互叠加形成明暗交替的条纹图案。
干涉现象包括两种类型:相干干涉和非相干干涉。
其中,相干干涉是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产生的干涉现象。
7. 光的衍射现象光的衍射现象是指光通过物体边缘或孔径时,会发生弯曲或扩散的现象。
衍射现象是光波特性的体现,它使光能在物体的背后或物体的附近形成明暗相间的光斑。
二、声学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通过介质中的分子的振动而传播。
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例如空气、水和固体等。
2. 声音的基本特征声音有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取决于声波频率的高低,而响度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大小。
初三物理声学与光学的基础知识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科学,而初中物理则是学生接触这门学科的第一步。
在初三阶段,学生将学习声学与光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初三物理声学与光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声音的特性、光的传播以及相关应用等。
一、声音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而形成的。
声音的主要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速和音质。
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 音速:音速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空气中的音速为约343米/秒。
4. 音质:音质是指声音的独特特点,不同声音产生的频率和振幅组合形成了不同的音质。
二、声音传播声音是通过媒质传播的,常见的媒质包括空气、液体和固体。
声音传播的原理是振动的发生、传播以及影响物体的振动形成声音。
1. 振动的发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气体或固体介质中的气压变化。
2. 振动的传播:当物体振动时,气体或固体介质中的分子也会跟随振动,形成机械波,机械波会向周围扩散。
3. 影响物体的振动形成声音:当机械波传播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受到振动力的作用,产生相应的振动,从而形成声音。
三、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其传播也遵循波动理论。
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约为光速,即30万千米/秒。
光的传播可以通过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两种方式。
1. 直线传播:当光没有遇到任何物体时,可以直线传播。
直线传播使得人们能够看到遥远的物体和景象。
2. 反射传播:当光遇到物体时,出现了反射现象。
光遇到物体后,一部分能量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则被物体反射,使人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四、光的折射和色散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是光线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当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速的改变会导致光线的折射。
第一章声现象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靠介质传播,声不能在真空传播,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传播。
3、声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速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4、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频率指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用符号Hz表示。
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说明声在传播中有能量损失。
5、声音越细,尖,清脆,音调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6、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超声波、次声波都属于声音。
7、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杂乱无章的声音。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音。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声源处、传播中、人耳处。
8、噪音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划分声音的等级,符号是dB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声音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超过70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超过50 dB。
声呐和雷达是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
9、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传递能量的例子: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除结石。
传递信息的例子:B超、声呐。
10、直尺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1、电磁波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810m/s=3×510km/s 。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成像特点是倒立的实像。
3、光的直线传播例子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站队成直线、瞄准射击三点一线。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知识复习提纲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 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初三年级物理直线运动——声学、光学综合一、考点、热点回顾知识互联网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声音的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物体决定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噪声控制噪声声源噪声的控制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可听声的频率范围:20—20000Hz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超声波:超声技术次声波:次声的危害和利用复习导航1.重要概念和公式(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声音的特征(3)噪声的控制2.基本物理方法(1)转换法,声源的振动难以观察可通过实验转换为纸屑的跳动,水花的飞溅等易观察的现象.(2)理想实验法,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实验,运用理想化处理推理出结论.(3)归纳法,通过对多个发声实验归纳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3.易错易混淆的问题(1)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而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2)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区别.(3)噪声控制的途径.(4)超声波与次声波.(5)声音响度的单位分贝与振动频率单位Hz.考点聚焦声学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少,但中考试卷中必出现,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考查内容为“了解”“知道”等级,知识点分布比较广,难度以中、低挡为主,在今后中考中涉及生产、生活实际应用问题及探究实验将会逐渐增多.像和物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图形二、典型例题【例1】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到人耳的.【例2】图1-1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图1-1【例3】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例4】 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 .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B .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C .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D .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而产生的,将要上钩的鱼儿,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表明 能够传声.2. 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是“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说明他说话声音的 大.3.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4.针对下列几个实例,请同学思考并回答.(1)据说,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咬在牙齿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弹奏,说明 可以传声音.(2)鱼能被它喜欢的声音吸引过来,有的渔民就是利用诱鱼器(一种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的,诱鱼器发出的声音是以 作为传声的介质的;声音在这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要 。
中考物理光学与声学的基础光学与声学是物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通过对光和声音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然界中的光和声现象。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光学与声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从光学与声学的基础知识出发,介绍光的特性和光学仪器、声音的特性和声学仪器,并探讨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光学的基础知识光学是研究光的性质和行为的学科。
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00,000公里/秒。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具有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的特性。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直线传播的光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这一特性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当光遇到一个界面时,根据光的传播介质的不同,光可以反射或折射。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后发生反方向传播的现象,这一现象使得我们能够照亮周围的环境。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后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折射时遵循一定的角度关系。
二、光学仪器的应用光学仪器是用来观察、测量和处理光的工具。
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光学仪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凸透镜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它能够把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实像。
凸透镜被广泛应用于相机、放大镜、显微镜等器材中。
2. 反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利用反射镜将光线反射并聚焦,可以观察远处的天体。
反射望远镜在天文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类对宇宙的了解更加深入。
三、声学的基础知识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学科。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需要介质的存在才能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1.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均能传播,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有所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声音与他人进行交流。
2. 声音的频率和音量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高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的音量则取决于声音的振幅,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声、热、光》知识点整理及光学部分专题训练一、声现象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产生的,并以的形式通过、、传播但是在中不能传播,声音既能传递又能传递能量,这种能量叫。
2、乐音的是有、、三个特征,响度指声音的用表示,响度与有关(即声源振动的),越大,响度,音调指声音的,与有关(即声源每秒振动的),越高,音调。
音色又叫,与发声的和有关。
3、乐声的波形是噪声的波形是,但从环保角度定义的话,凡是影响人们、、的声音都是噪声。
噪声的控制的传播途径、、。
4、可听声的范围是至Hz,凡是低于Hz的叫;凡是高于Hz的叫。
5、超声波的特点是好,强,易于获得较为的声能。
根据好的特点我们研究出了用于测距的系统,除此之外,超声波还有、、等应用。
6、次声波能传的很而且能障碍物,用于地震、台风、海啸,核爆炸。
二、热学1、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处于哪种状态是由决定的。
温度指物体的,测量工具是,其原理是。
测量温度前,首先要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所谓合适是指了解温度计的和,以免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与被测的液体,等到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将温度计拿出,且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记录结果时,既要记录也要记录。
2、瑞典物理学家首先规定为0度。
为100度。
0和100之间等分为份,每份就是一个。
叫符号是这种温标叫3、物态变化包括、、、、、。
其中吸热的有、、。
汽化指物质由态变为态,需要热量。
汽化有、二种方式。
4、蒸发是指只在发生的的气化现象。
而且在下都能发生。
沸腾是在和同时发生的的气化现象,且有两个条件。
分别是和,沸点指液体的温度,不同物质沸点。
而且沸点高低还与大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
5、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比如农民晒粮食要尽量把粮食摊在下,处,而且向积摊的要一些。
6、水沸腾时,气泡由变,上升到达水而后破裂,释放出,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
声音比沸腾前最响时要。
7、液化指物质由态变为态,需要热。
液化有两种方式和。
初中物理专题声学篇一:初中物理声学部分第一章声现象内容提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注意: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4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5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3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4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5真空不能传声注意: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注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回声测距离:2s=vt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3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初三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楚老师授课类型复习授课内容声学、光学教学内容〖声学〗一、选择题1.提琴表演时,演奏者用较大的力拨动琴弦是为调节琴声的 ( A )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音质2.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当用手指堵住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就改变了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所产生的乐音的( B )A 音色B 音调C 响度D 振幅3.与发声物体振动幅度大小有关的是声音的( C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4.用二胡和小提琴分别演奏《二泉映月》,人们能很容易地区分出二胡和小提琴的声音,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A )A 音色B 音调C 频率D 响度5、“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6.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 A )A.音调B.音色C.响度D.振幅7、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B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8、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D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10、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D )11、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12、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B )A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B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二、填空题1、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听到的声音是由广播电台发出靠电磁波传来的.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说明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3、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4)的(选填“相同”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