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疲倦的人_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77.50 KB
- 文档页数:20
胧、曙、沓、浸、弋、攀、登” 9个生字;运曙光、一沓、沉浸、游弋、不知疲倦、攀登、 孜孜不倦”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能针对文中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
背诵课文第5节。
3、 借助提示,发挥想象,说一说陈景润抓紧时间学习的情景。
4、 体会陈景润的抓紧分秒,忘我学习,感受任何一项成果取得的背后必须有毅 力支撑。
教学重点:1、 在阅读中识记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词语。
2、 在阅读过程中,能针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 借助提示,发挥想象,说一说陈景润抓紧时间学习的情景。
2、 体会陈景润的抓紧分秒,忘我学习,感受任何一项成果取得的背后必须有毅 力支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疲倦疲倦是什么意思?(近义词理解)那么不知疲倦的意思就是? 2、今天我们要一起认识一位不知疲倦的人。
板书课题:33不知疲倦的人(师:一起读,注意读出课题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预习课文我们知道,这位不知疲倦的人指的就是 ,,陈景润。
你对陈景润有哪些了解?(个别交流) 关注的是两个方面:(1)是的,他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 (2)哥德巴赫猜想:建议:当学生在交流时提到哥德巴赫猜想时,媒体出示:哥德巴赫猜想 师:一起读。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
陈景润为了攻克它,不知 疲倦学习工作着。
教学目标:33、不知疲倦的人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 “孜、朦、 用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朦胧、二、学习1、6小节。
师:老师请你打开书,快速找一找,“不知疲倦”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分别在哪个小节?(2次,第一节和第六节。
这个不难,不必一一举手,学生自然的一起回答就可以了)1.第一节:出示第一节:个别读。
(2 ) 这是课文第一小节,总的告诉我们什么?(不知疲倦,珍惜时间)(3 ) 理解孜孜不倦:孜孜不倦和我们刚才学过的哪个词语意思相近?(板书:孜孜不倦)(师边给孜孜带点,边问:孜孜是什么意思?谁查过字典?(勤勉不懈怠)师继续问:那么孜孜不倦的意思也就是,,(工作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注意,尽量请学生讲,不要老师自己讲。
33《不知疲倦的人》说课稿1、说教材:课文记叙了陈景润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记叙,先总写陈景润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第1节);再撷取了陈景润生活、工作中的几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陈景润不知疲倦、孜孜以求、争分夺秒的工作、生活状态(2,5节);最后写陈景润终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最后一节)。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伟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自己坚强毅力的支撑。
陈景润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说学情:语文学科的学习进入到三年级下,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初步读通、读懂文章。
而是要求孩子在读的同时能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分水岭,通过前两年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认字、读文的基本能力。
培养了大胆提问的学习习惯。
但如何使孩子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着力训练的目标。
教给孩子从不理解的词语出发,结合句子,提出问题。
使学生质疑能力进一步完善,逐步提高。
要让学生敢问、善问。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阅读教学继续学习质疑问难的方法,重点学习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的要求出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4、说教学设计:《不知疲倦的人》讲的是陈景润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
它是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结合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目标: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33不知疲倦的人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3、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受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受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
课前准备:搜集(1)有关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2)科学家勤奋工作或学习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你知道哪些珍惜时间的小故事?(随班生)2、示课题,读3、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是谁“不知疲倦”?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说他“不知疲倦”?…)二、初读课文1、分组自学,要求:(1)读通读顺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2)提出你的疑问,与小组成员讨论解决。
(3)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全班交流(1)分组分节读课文,评议。
(2)组长汇报组内解决了哪些疑问?还有哪些没解决?(3)交流理解词语的情况。
三、朗读感知1、通读课文,想一想,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1)自由读,边读边思(2)交流(总起)(3)齐读(4)哪个词语不理解?围绕这些词语提问。
(“孜孜不倦”)2、陈景润是怎样“孜孜不倦”学习工作的?再读课文,找找答案。
(1)默读(2)同桌交流(3)分组交流(4)全班交流(随班生)随机板书:已经……已经……已……已…………几分钟;……几分钟;……几分钟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例:如何理解“此刻,他望着那紧锁的门……埋头读书去了。
”)4、陈景润是个怎样的人?5、正因为他抓紧分秒,忘我学习,才有了丰硕的成果,读最后一节。
四、课外迁移1、简介陈景润其人其事。
2、读课外书,了解其他科学家成功的奥秘。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不知疲倦的人》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教学媒体课件课前学生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不知疲倦的人理解“不知疲倦”的意思(不知道劳累、辛苦)。
2、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不知疲倦的人”是谁?为什么说他“不知疲倦”?他怎么能做到“不知疲倦”?等等)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字词,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组织交流:(1)、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纠错,针对读题后的疑问进行部分释疑。
(2)、陈景润是谁?老师补充出示课文第一节,齐读板书:孜孜不倦争分夺秒(3)、质疑:(引导对不理解词提问)孜孜不倦是什么意思?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的?三、围绕问题,学习课文1、师: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的?带着问题边思边读,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2、组织交流:1——3小节(1)、出示课文第二节,师引读:当()的时候,已经(),当()的时候,已(),当()的时候,已()。
指导朗读,体会他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孜孜不倦。
(2)“为了攻克数学难关,陈景润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利用工具书理解“沉浸、游弋”两个词。
再回到句子中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有侧重地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
4——5小节(1)读第四、五节的语句,体会他的忘我工作出示句子:此刻,他望着紧锁的门,毫不在意的笑一下,重新走进书库读书去了。
(2)针对这句句子让学生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此刻,他望着紧锁的门,毫不在意的笑一下,心想:__________________重新走进书库读书去了。
33 不知疲倦的人设计者:黄浦区回民小学严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不知疲倦的人理解“不知疲倦”的意思(不知道劳累、辛苦)。
2、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不知疲倦的人”是谁?为什么说他“不知疲倦”?他怎么能做到“不知疲倦”?等等)说明:出示课题之后,先理解“不知疲倦”的意思,可以用学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建立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之上,进而对课题进行质疑。
让学生在读课题时存疑,有了较为强烈的读文的愿望。
既培养了孩子敢问、乐问的习惯,又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一举两得。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字词,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组织交流:(1)、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纠错,针对读题后的疑问进行部分释疑。
(2)、陈景润是谁?老师补充出示课文第一节,齐读板书:孜孜不倦争分夺秒(3)、质疑:(引导对不理解词提问)孜孜不倦是什么意思?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的?说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着自己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释疑能力。
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解决部分简单的问题。
结合“不知疲倦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第一小节,让学生简单了解陈景润,并及时针对第一小节再质疑,尤其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质疑,培养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三、围绕问题,学习课文1、师: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的?带着问题边思边读,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2、组织交流:1——3小节(1)、出示课文第二节,师引读:当()的时候,已经(),当()的时候,已(),当()的时候,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