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案例结构组成《医用化学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642.71 KB
- 文档页数:36
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临沂校区《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用化学基础》课程负责人:闵敬丽课时:54学时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执笔人:闵敬丽开课单位:中西医结合大学临沂校区医学部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医用化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涉外护理、助产、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电解质溶液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学习医学课程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和要求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对实验技能要求分为学会、熟练掌握两个层次。
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化学课程的任务,化学和医药学的关系。
2、熟悉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基本掌握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
3、学会化学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把握化学课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的结合,突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以及结合录像、图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等形式给学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理论知识有针对性,以够用为原则,避免高深繁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
同时适当地讲述一些学科前沿进展和动态发展,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了解学习该学科的前沿动态。
注重医学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的讲授,体现化学科学在医学科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另外实验教学采取适当讲授,结合示教等手段介绍有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规则,以学生动手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医用化学基础为考试课,实行百分制,其中理论课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选题有一定的范围及难度,考核成绩结合课堂随即考试(开卷或闭卷)及写论文等形式,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医用化学基础前言动态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说明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电视课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课程的主要内容:分散系,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渗透压,溶胶,高分子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化学热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酸碱平衡,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排布及周期律,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值;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平衡,螯和物;滴定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EDTA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生命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烷烃,烯烃和炔烃,芳香烃;醇,硫醇,酚,醚;醛、酮的结构,命名及化学反应;羧酸的结构和分类,羧酸的命名,羧酸的物理化学性质;胺的结构和分类,命名,化学性质,杂环胺;立体化学;类脂,糖类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核苷、核苷酸和核酸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为: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
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详情)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时长:18周授课学期:大三上学期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授课内容:主题1:有机化学基础内容1.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2:官能团与反应性1.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合成主题2:无机化学基础内容2.1:溶液与电解质溶液2.2:酸碱平衡与缓冲溶液2.3: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主题3:分析化学基础内容3.1: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3.2:滴定分析法与称量分析法3.3:分光光度法与色谱法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课、习题课等。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室等。
评估方法:作业、实验报告、考试、课堂表现等。
建议教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
课程评估:课程评估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等方面。
考试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平时作业和实验报告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医文化学教学大纲中医文化学教学大纲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名称中医文化学2.所属学科医学类——中医学、中国文化、世界文化3.课程类型必修课(48学时,2学分)4.学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教育部的教育精神和要求,结合中医学专业的教学要求,以中医文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能在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和健康领域从事与中医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5.授课学期与学时分配第1-2周:导论(4学时);学科前沿(4学时)第3-8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8学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8学时)第9-16周:中医药学发展简史(8学时);中医药典籍选读(8学时)第17-20周:中医药文化案例分析(8学时);中医药文化应用(8学时)6.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7.适用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8.学分要求本课程2学分,共48学时。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学分:5 学时:90)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医用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本科生在一年级的必修课程,涵盖了无机、分析、物化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概念、化学平衡基本理论、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与医学相关的重要化合物,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医用化学是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先讲述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平衡基础理论、滴定分析以及分光光度法等基础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讲述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性质、制备以及在医学上的用途等有关知识,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电解质溶液 (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其应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稀释定律的概念和应用;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及计算;难溶电解质的组成与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的关系,沉淀的形成与转换的计算。
熟悉影响缓冲溶液性能的因素,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难溶盐的溶解-沉淀平衡的影响。
了解正常人体体液的pH范围、缓冲溶液对稳定血液pH的作用;沉淀溶解平衡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介绍酸碱的基本理论(电离理论、质子理论、溶剂理论、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重点介绍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应用。
介绍弱酸、弱碱以及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酸、碱溶液中H3O+、OH-浓度的计算方法;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缓冲能力、配制方法和pH的计算;物质的溶解度和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熟练地运用标准电极电势表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反应次序和平衡常数的计算;能斯特方程以及各种因素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及有关计算。
《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医用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医用化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无机及有机化学,涵盖了医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医学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两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无机化学部分:1.溶液和胶体溶液2.电解质溶液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5.配位化合物有机化学部分:1.烃的性质和命名2.醇和酚的性质和命名3.醛和酮的性质和命名4.酸和碱的性质和命名5.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和命名6.脂类和氨基酸的性质和命名7.蛋白质的性质和命名8.核酸的性质和命名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
学生需要具备数学、物理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教师采用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五、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法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和实验操作等环节。
平时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
评估标准包括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
医药化学基础教学大纲医药化学基础教学大纲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I川法商专修学院教案(2013年秋季)任课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医用化学,础》教材版本:主编黄刚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科目类型:统考()校考(J )本课程考试时间:2014 年― 月日本课程授课时间:2013_年_9_月J_E|_ _2013年1月□授课班级及人数:2013级护理专业1班(_ 专科)121_人2013级一护理_专业2班(一专科)102—人2013级药剂专业(_专科)24 人任课教师: 赵琴教学时间:2013年9月23日(—周星期二)课目、课题(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三章溶液第一节物质的量主要 参考资料教学目的 和要求熟悉化学和医学的关系及学习化学的方法四川法商专修学院(2013年秋季)教案学 科:《医用化学基础 》 科目类型:国考() 省考() 校考(鱼) 本课程考试时间:2014年1月 日 本课程授课时间:2013年9月23 I |— 2014年1月1日 授课班级及人数:2013级护理专业1班( 专 科)121人2013级护理专业2班( 专科)102 人2013级药剂专业(专科)24人教材版本:主编一黄刚出版社人卫(2001年版第二版)《医用化学基础》(第二版),黄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掌握,物质的量、摩尔的概念、符号,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了解化学及其发展简史1. 物质的量2. 摩尔的概念、符号3.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2. 摩尔的概念3.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进程(含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学时分配、 板书设计)12课目、课题(章节)--参考资料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三章溶液第一节物质的量《医用化学基础》(第二版),黄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符号,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学进程(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分配、板书设计)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825047总学时:144学时(讲授90学时,实验54学时)总学分:9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预选要求:必须有较好的高中化学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医用基础化学》是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内容为主,包括了一部分物理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的内容,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人体内各种物质的变化与生命过程的关系,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
因此《医用基础化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块基石,是学好医学后续课程的基础。
在《医用基础化学》这门课程中我们主要介绍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现代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溶液及其浓度计算、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与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原子结构、分光光度分析法等。
目的是为后续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等等打好基础。
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离、缓冲溶液的配制、标准溶液的标定、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并通过实验要求学生理解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正确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后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该课程的全部理论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课与习题课等为辅,同时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并以课外辅导答疑等形式辅助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工作。
医用基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采取闭卷的方式与平时学习相结合,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占30%;试卷的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形式。
第一部分: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内容理论部分 (90学时)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好基础化学课程的一般学习方法。
S3-6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课程教学案例结构组成《医用化学基础》教学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医用化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电解质溶液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学习医学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
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医用化学基础》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相关医学职业岗位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
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医学方面的
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
1、会描述各类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性质及鉴定方法。
2、认识医用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了解医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了解胶体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PH值的测定方法。
3、学会简单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实验报告的书写。
4、会应用简单的化学原理,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
知识目标:
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溶液、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
溶胶、高分子溶液等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有关计算。
2、掌握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
3、掌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能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分析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典型性质,熟悉典型有机反应类型和实例。
5、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6、了解与医药有关的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和用途。
7、能够运用所学医用化学知识对有关化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
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厚德、励志、笃实、尚能”的学风和乐于奉献、创新实干精神。
2、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竞争拼搏的优良品质。
3、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绿色化学理念。
4、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
三、实施课时:64学时
四、授课时间:第一学期。
五、学习单元设计说明
(一)学习单元设计思路
1.理论依据
淡化学科意识强化专业意识,强调“必须、够用”的原则。
紧紧依附专业,
提炼、收集本学科的知识点、能力点,以他们为主线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注重职
业素养教育,加强与后续课程的横向联系,内容的选取上着眼于专业需求,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服务于后续课程。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
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本课程对知识目标描述使用“了解、熟悉、掌握”等目标动词,对能力的描述使用了“会
描述、会操作、会应用”等目标动词。
2.工作实际需要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3.课程目标与学习单元的关系(列表说明)
课程目标学习单元目标所属单元
1、掌握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2、了解化学与医学。
3、知道学习化学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与医学的
关系,医学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益的学习方
法。
2、熟悉学习化学的方法。
素养目标:通过青霉素发现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热
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1
1、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基本概念及有关计算
2、熟悉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和体积分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掌握溶液的稀释与配制操作技术。
知识目标:1、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基本概念
及有关计算。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和体积
分数等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