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_工作记忆及词汇知识对二语接收性言语技能的影响_张晓东
- 格式:pdf
- 大小:294.59 KB
- 文档页数:10
工作记忆容量与第二语言水平关系的元分析摘要运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在中外研究中工作记忆容量与第二语言水平的相关性和影响二者相关的潜在调节变量。
通过文献搜索和筛选,共选择63项研究进行分析,时间跨度为1992-2014。
结果发现,工作记忆容量与第二语言水平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效应值为0.358。
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文化背景、工作记忆测量方法、测量内容、测量语言有调节作用。
结论:工作记忆容量与第二语言水平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文化背景和工作记忆测量调节二者之间的相关。
关键词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容量,第二语言,元分析,调节作用。
1引言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addeley和Hitch于1974年在分析短时记忆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储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对语言理解、学习、推理、思维等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起关键作用(Baddeley & Hitch,1974)。
工作记忆通过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WMC)在复杂认知系统中发挥作用,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人类高级认知活动的效率(王效广,2013)。
根据工作记忆功能不同,将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方法分成简单广度任务和复杂广度任务。
简单广度任务仅要求储存信息,即传统的短时记忆的测量,是指向被试呈现一定数量的项目,要求被试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回忆(Engle,Kane,& Tuholski,1999),包括数字广度(Digit span)、单词广度(Word span)、字母广度(Letter span)、大小判断(Size judgment)等等。
复杂广度任务要求在储存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积极处理,衡量当面对额外需要处理的任务时,个人储存信息的能力(Daneman & Carpenter,1980;Daneman & Merik-le,1996;Engle et al.,1999)。
短时记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及启示摘要:为了研究短时记忆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文章分析了记忆的形成和处理过程,重点分析了短时记忆的特点,并通过对记忆容量中变量的分析,归纳了其对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影响,并对第二语言教学提出了有益见解。
关键词:短时记忆;第二语言学习;记忆容量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示码a记忆由三部分组成:感官存储器,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相较于长时记忆,研究者们更注重短时记忆,因为他们认为在语言发展中短时记忆更重要。
短时记忆是个体匹配及操作之前注意信息的过程。
它是介于瞬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间的阶段。
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很有限,只能对有限的信息保持几秒钟,为研究短时记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短时记忆中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过程。
1.记忆的形成和处理过程外部信息由感官记录器进行处理加工之后进入短时记忆存储器,感官记录器将其保留几秒钟,之后信息将进入短时记忆存储器,并在此进行不断重复以加深记忆。
信息在短时记忆存储器中仍是短暂的,其保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控制过程。
如果在短时记忆中没有进行练习,信息将于20-30秒内遗忘。
一旦接受的信息被理解,这些数据将可能变为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
但信息并不能永久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因为新信息将进入并且将早前信息从有限的短时记忆中排挤出去,如图1所示。
2.短时记忆的特点2.1记忆容量有限短时记忆最多可以将未加工的信息保持20秒,并且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长度非常短。
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人们可掌握的对象的数量是有限的。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miller.g.a(1956)用短语”神奇的数字7加减2”描述短时记忆的容量。
即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个组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将信息合并为有意义的单位或组块来增加记忆容量。
2.2信息丢失快信息丢失快,即从感觉记录器所获得的信息将以很快的速度丢失。
我认为:时间和新信息从某种程度上都对信息的快速丢失有影响。
因为当信息存储到短时记忆存储器中,如果没有练习或其它的控制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信息将取代之前的信息,时间不断向前推进,新信息不断被吸收,因而两者都是信息快速丢失的影响因素。
认知心理学问答题1、认知心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反应时等)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动作相关电位、脑成像等)简述。
答:反应时测量法:反应时测量法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内省法: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口语报告法P21:指被试在从事某项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下来,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计算机模拟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P24)当呈现某项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被称为时间相关电位或诱发电位。
脑成像:(P28)脑成像法主要有两种: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扫描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学基础是核磁共振现象;正电子发射成像系统利用正电子同位素衰变产生出的正电子与人体内负电子发生湮灭效应这一事实。
2、注意的各种理论模型的优势和不足(P38-47)1、注意的瓶颈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及后期选择理论,即反应选择模型。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
优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双耳分听实验,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认为感觉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层次的知觉加工,则不会被非注意耳所注意。
缺点: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
工作记忆与二语习得研究综述作者:张翠微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03期摘要:工作记忆对言语习得尤其是二语习得有重大影响。
本文对该领域影响较大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工作记忆在二语词汇、句法及言语学习等各个语言认知阶段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作记忆和二语习得做准备。
关键词:工作记忆二语习得语音环工作记忆容量1 工作记忆的定义早期记忆研究多是基于记忆的三级系统模型,该模型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对于短时记忆概念最早见于Ebbinghaus对无意义音节学习的研究。
随后W.James又提出了记忆的两分法,把记忆分为初级记忆系统和次级记忆系统。
直到1968年Atkinson和Shiffrin 把感觉记忆加入到记忆系统中,记忆的三级系统模型才最终形成。
此后,这个模型一直沿用至今。
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Shallice和Warrington研究发现一些短时记忆缺陷病人,虽然数字记忆广度下降,但仍能进行正常学习,不影响一般的认知技能。
这是三级记忆模型不能解释的现象,由此 Baddeley 和Hitch在分析短时记忆的基础上于1974年提出了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被定义为一个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存储的能力有限的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倾向于描述少量信息在较短时间内的存储,而工作记忆则被假设不仅包含信息的存储功能还包括信息加工过程。
2 工作记忆在言语习得领域的研究2.1 工作记忆在L1和L2领域的早期研究早期工作记忆和语言习得的研究多集中在母语领域,直到1992年,工作记忆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才有了一定发展。
自Harrington ,Sawyer和 Osaka对工作记忆和二语技能,工作记忆广度和二语学习等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后,研究者们的兴趣就开始集中于这一领域。
早期的大量研究都运用言语工作记忆中的数字广度和非词广度等来研究工作记忆和语言习得的关系。
后来阅读广度被引入,取代了以往的词广度和数字广度来测量工作记忆容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阅读广度和标准化测试(如:托福测试)成绩的相关。
心理学报 2010, Vol. 42, No.2, 185−192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0185收稿日期: 2009-02-08*2007-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重点实验室规划项目。
通讯作者: 陈宝国, E-mail: chenbg@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陈宝国 徐慧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摘 要 采用眼动技术, 以句子阅读过程中, 句子不同区段的首次注视时间作为句子即时性加工的指标, 回扫次数和总的注视时间作为句子非即时加工的指标, 考察了非熟练的汉-英双语者,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英语)暂时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
结果显示: 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 在句子不同区段的首次注视时间和总的注视时间均短于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 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的回扫模式相似。
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非熟练的汉-英双语者,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既影响英语句法歧义句即时性的加工, 也影响非即时性的加工, 即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既影响英语句法歧义句初始的句法加工过程, 也影响句法的重新分析过程。
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的理论。
关键词 工作记忆; 英语歧义句; 句法加工 分类号 B8421 引言句子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句法、语义等不同成分的相互作用。
已有的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类型的句子考察影响句子加工的因素, 暂时句法歧义句(以下简称句法歧义句)是被经常使用的句子类型之一。
例如, 句子1):1). The experienced soldiers warned about the dangers conducted the midnight raid人们在阅读上面的句子时, 开始把warned 当作句子的谓语动词, 但当读到真正的谓语动词conducted 时才发现这种分析是错误, 因此不得不重新分析句子, 把warned 当作是过去分词做定语修饰名词soldiers, 最后正确地理解了句子。
第六章记忆1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感觉记忆或者瞬时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 25-2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还有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叫长时记忆。
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
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它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三)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工作记忆与汉语二语写作语法能力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工作记忆与汉语二语写作语法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工作记忆被认为是在短期内存储、处理和操作信息的能力,而汉语二语写作语法能力则涉及到对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和汉语二语写作语法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较强的工作记忆能力有助于学习和掌握语法规则,从而提高写作语法能力。
此外,工作记忆还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写作时更好地组织和表达思想,避免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
然而,对于汉语二语学习者来说,工作记忆容易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汉语二语写作语法能力的发展。
例如,对于以拼音为主的语言来说,汉字的书写和语法规则可能会更具挑战性,需要更多的工作记忆来进行处理和记忆。
因此,对于汉语二语学习者来说,提高工作记忆能力可以有助于提高汉语二语写作语法能力。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如提高注意力集中能力、增强记忆能力、加强语法规则的学习和练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实践,汉语二语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语法规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1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章节习题认知过程第一章认知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B.直觉C.知觉D.思维2.个体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B.绝对感受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B.感觉后效C.感觉适应D.联觉5.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A.正后象B.负后象C.视觉适应D.感觉对比6.“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错觉7.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B.知觉C.直觉D.联觉8.(2014年真题)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9.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10.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声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13.(2011年真题)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
这是()。
A.选择性注意B.分配性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4.(2012年真题)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
2019年4月自考心理学串讲笔记(四)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一、记忆概述[识记]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领会]记忆的过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一)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程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二)保持(储存)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可能出现遗忘(三)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再认记忆的类型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记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不可用言语表达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自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
二、记忆系统[识记]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
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
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的存储形式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
如果将短时记忆加以复述,便能够继续保存,变成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 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很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到暂时寄存器的作用; 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编码的形式: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
康拉德的经典型研究。
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为七加减二个组块,组块大小可变。
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的注意捕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上的注意捕获机制。
言语工作记忆作为人类认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临时存储和处理与语言相关的信息。
在语义水平上,言语工作记忆内容能够对个体的注意产生引导作用,使得个体在接收到与记忆中语义相关的信息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
本文将从理论框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对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的注意捕获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探讨。
本文将介绍言语工作记忆和语义注意捕获的相关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综述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将分析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上的注意捕获机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条件。
接着,本文将明确研究目的,即通过实证研究揭示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上的注意捕获特点和规律。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行为实验、眼动追踪等,对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的注意捕获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揭示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上的注意捕获机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言语工作记忆和语义注意捕获的认知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为实际应用如语言学习、广告设计等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随着认知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言语工作记忆与注意捕获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语义层面上,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捕获的影响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言语工作记忆是个体在处理语言信息时临时存储和加工信息的系统。
大量研究表明,言语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能够引导个体的注意。
例如,当个体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了某个特定的词语时,他们更容易被与该词语相关的刺激所吸引。
这种现象被称为基于言语工作记忆的注意捕获。
语义是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在语义水平上,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捕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义相关性的影响,即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与当前环境中的语义信息越相关,个体越容易被捕获注意;二是语义距离的影响,即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与当前环境中的语义信息距离越近,个体越容易将注意转移到相关信息上。
工作记忆成分对藏—汉双语者第二语言言语流畅性的影响工作记忆成分对藏—汉双语者第二语言的言语流畅性具有显著影响。
工作记忆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考和决策时能够暂时保留不需要长期存储的信息的能力。
这项能力在学习、解决问题、语言交流等诸多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工作记忆成分对藏—汉双语者第二语言流畅性的影响,并以具体例子证明工作记忆在第二语言学习领域中的重要性。
1. 影响语言流畅性的因素之一是词汇量。
藏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双语者需要掌握大量的中、藏两种语言词汇,并且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快速转换。
这就需要工作记忆的支持,能够帮助双语者在不同语言之间迅速转换和储存词汇,并保持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例如,当一位藏汉双语者想要说“我明天要去北京”,他需要从中文到藏文进行快速转换,并且需要储存中文和藏文的表达方式。
如果他缺乏足够的工作记忆支持,他可能需要停顿一段时间,依靠手势和其他辅助手段来交流,这会影响他的语言流畅性。
2. 工作记忆还支持语法知识的掌握。
语法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言流畅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双语者需要学习两种语言中的语法规则,并能够对照使用这些规则。
在学习语法过程中,工作记忆能够帮助双语者“临时” 储存和整合语法知识,保证其能够熟练使用所学的语法。
例如,当一位藏汉双语者想要用汉语表达:“我去过北京和上海。
” 但是他却不确定在汉语中“和”这个连词应该放在哪里,因此他需要在脑海中掌握一些语法规则,并将其放入工作记忆中以便能够快速运用。
如果他在使用语法上出现错误,他就会出现语言发生错误的情况,并且会影响其高效的交流。
3. 工作记忆还能够帮助双语者掌握复杂的听说读写技能,并且支持多任务处理。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语音、语调、口语交流、阅读和写作等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这些技能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同时运用。
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工作记忆支持,帮助双语者经常性地进行复杂的多任务处理,同时保持语言流畅性。
心理学概论综合复习与思考题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一、填空题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人的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主要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活动的和。
4、记忆从内容划分有、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5.情绪情感是在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6.人的意志的目的能否达到,决定性的因素是行动目的是否符合。
7.双趋冲突是指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吸引人们的目标时所产生的。
8.神经系统的三种特性是兴奋和抑制的、、。
9.俗话所说“秉性难移”是指人的特点,它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
10.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理智感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面对,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12.教师的育人观的重点是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
二、名词解释1.创造能力 2.创造想象 3.创造性思维 4.道德感 5.定向反射6.发散思维 7.反射 8.非智力因素 9.感觉 10.感觉适应三、单项选择题1.现代科学心理的创始人是()。
A、华生B、马斯洛C、弗洛伊德D、冯特2.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紧张性和集中性D、紧张性和选择性3.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感觉属于()。
A、外部感觉B、内部感觉C、运动知觉D、空间知觉4、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时,头脑中重现出的天安门城楼形象是()。
A、再认B、回忆C、表象D、想象5、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记叫()A、暂时性遗忘B、永久性遗忘C、干扰性遗忘D、逆向性遗忘6.思维是以()为基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A、感性材料B、理性材料C、推理D、表象7.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A、感性材料B、理性材料C、推理D、表象8.情绪情感是以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需要B、动机C、态度D、认识9.一个小孩得了虫牙,感到非常疼痛,但他又不肯就医。
2001年10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 B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问卷法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A.布伦塔诺B.弗洛伊德C.亚里斯多得D.冯特3.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A.华生B.瓦龙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4.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A.霍尔B.孟德尔C.高尔顿D.彪勒5.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 )A.领会B.实践C.知识经验D.技能6.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教育孩子。
这是利用儿童的( C )恐惧。
A.本能B.怕生C.预测D.经验7.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A)8.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 )A.家庭教育方式B.家庭收入情况C.家庭居住环境D.家庭文化背景9.在下列时间单位中,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 A )A.一小时B.一周C.一天D.一个月10.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B )A.三年级 B.四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B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12.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 )A.理解B.机械C.内隐D.无意1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C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14.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时间最长的一项关于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是由( C )率领的研究小组完成的。
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020-2021学年普通心理学第一二章试题1. 下列哪种记忆类型符合俗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 ) [单选题]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正确答案)D.动作记忆答案解析: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保存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
2. 从记忆的角度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 )。
[单选题] *A.语义记忆B.情绪记忆(正确答案)C.运动记忆D.情景记忆答案解析:害怕属于情绪情感,故本题应选择情绪记忆。
3. 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
[单选题] *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正确答案)D.语言逻辑记忆答案解析:动作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所以选择C。
4.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三大子系统,分别是( )。
*A.直接记忆B.瞬间记忆(正确答案)C.短时记忆(正确答案)D.长时记忆(正确答案)5.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
[单选题] *A.长时记忆(正确答案)B.内隐记忆C.操作记忆D.形式记忆6.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可将记忆分为( )。
*A.形象记忆B.瞬时记忆(正确答案)C.短时记忆(正确答案)D.长时记忆(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存储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不同,一般可以把记忆分为( )。
*A.感觉记忆(正确答案)B.短时记忆(正确答案)C.长时记忆(正确答案)D.情绪记忆答案解析: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其中,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学习模式及工作记忆对二语词汇习得和记忆的影响周韦;杨欣【摘要】选择不同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并设计了外显+外显、外显+内隐、内隐+内隐、内隐+外显四种模式进行词汇学习,并对学习后的效果进行了即时和延迟测试.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下,二语词汇习得和记忆均没有显著差异;工作记忆显著影响即时词汇习得,而对延迟词汇记忆影响不显著.【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11【总页数】2页(P181-182)【关键词】学习模式;工作记忆;词汇习得;词汇记忆【作者】周韦;杨欣【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在词汇量、词汇检索、词汇学习策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如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 包括(个人)词汇量、词汇类型、心理词汇、词汇知识及词汇习得,从理论高度得到详细阐明[1]。
郭亚莉和周星认为,在间接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直接学习,对学习者不同知识层面的词汇习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2]。
王小宁认为,学习者的注意类型、意识的程度和层次、注意力的稳定对二语习得有重要作用[3]。
从20世纪60年代起,认知心理学领域就开始关注显性、隐性学习,并进行一系列研究。
Reber在1967年最先提出内隐学习一词,指的是不需要意识参与的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Reber用人工语法范式研究了内隐外显学习的不同。
然而,近些年来的研究却发现,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区别并非特别清晰。
事实上,内隐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Mathews使用“匹配”模式引发内隐学习、“编辑”模式引出外显学习来研究人工语法。
结果发现内隐与外显学习相结合下的学习效果显著优于纯内隐或纯外显学习。
上述研究都是针对语法规则的学习,那么不同的学习模式:纯内隐、纯外显、先内隐后外显、先外显后内隐,哪一种对于二语词汇习得和记忆最有效呢? 工作记忆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