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在泰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_以近代文学为中心_李健
- 格式:pdf
- 大小:175.28 KB
- 文档页数:5
张乐1501213157题目:试论翻译在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个人认为,翻译本身就是最接近比较文化的一门学科。
我作为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一直认为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与其说是译文字,不如说是译文化。
辜正坤老师将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而所谓广义的文化即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综合。
这个综合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而翻译及翻译研究对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历史性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个文化之间的障碍已经逐渐被破除,而对于外语水平有限的人,想要了解别国、别语种的文化,则必须借助翻译才能达成。
所以,翻译无疑有着广大的市场。
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可以借助于传媒地位的提高来发展自己。
另外,全球化时代对语言的信息化、电脑化、数字化的高要求,也对翻译从业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再者,翻译研究本身也将逐步经历非边缘化的运动,最终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对于翻译传播文化、连接不同文化这一职能而言,辜正坤老师有些观点非常杰出。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辜正坤老师“反对”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准则。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辜正坤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翻译的标准不能只看一家之言,应该采取多元互补的理论加以理解。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把一部译作放在观察点上,一百个读者会产生一百种印象,因为该以做的价值并不仅仅依该译作所谓的固定价值而定,而常常也取决于欣赏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审美心理和其他功利性目的。
”那么,同样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作价值的具体标准也不止一个。
实际上,只要是翻译,就一定会有变化,不可能100%追求译文对元文本的拷贝。
翻译过程中,不管是加还是减,都是必不可少的,翻译本身就不可能完全对等,只能追求“最佳近似度”。
指的是“译作模拟原作内容与形式的最理想的逼真程度。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泰汉翻译研究一、泰国文学作品的汉译研究概况自曼谷王朝拉玛一世下令译介中国古典小说《三国》起,就拉开了中泰文学交流的序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但一直以来,因为中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需求不对等,多数情况下是中国对泰国的单向输出。
1958 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泰籍华人候先勇先生开设了泰国文学史课程,我国最早的泰国文学译作《泰国现代短篇小说》便是北京大学东语系泰语专业师生在中文系帮助下完成的“创举”。
半个多世纪以来,泰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据相关统计截至2016 年,泰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数量达236 部(篇),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民间故事、儿童文学、图文文学、纪实文学、佛教文学等多种体裁,包含爱情、伦理、都市、乡村、进步、魔幻、励志、佛学等多种体裁。
另外,泰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出版主要有三种主要方式:成书出版、散见于报刊杂志和辑录于各种外国文学选集。
在下文中,将成书出版的作品简称译著,刊登于报刊杂志的作品简称译文,辑录于各种外国文学选集的简称选文。
经相关统计,1949年至2021年间,在中国境内(包括港澳地区)成书出版的泰国文学译著共有7种体裁108部;散见于报刊杂志的译文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民间故事3种体裁共16篇;收录于各种外国文学辑录的作品110 篇。
以上数据包括一书多译、一书多版和一书同时刊登的版看杂志又集结成书出版的情况。
从数据上看,传统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新兴体裁、图文文学和佛教文学次之,儿童文学、民间故事不可小觑,纪实文学数量较少。
二、泰国文学汉译体裁(一)小说泰国的小说发端于19 世纪中叶拉玛五世王朝时期,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基本完成本土化转型,期间经历了翻译、模仿、融合西方文學作品的阶段,1928 年后开始进入本土作家独立创作时期。
泰国本土小说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富有泰国特色的作品。
泰国文学史泰国文学史是泰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5世纪,当时的泰国文学大多以口头的方式传播,受宗教和家族传统的影响。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泰国文学发展迅速,宗教文学、宦官文学、民间文学和政治家文学网络编织在一起,构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学生态。
早期的泰国文学主要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泰国的发展,以及它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地位的变化,都造就了泰国文学的特色。
十一世纪,泰国佛教走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大量的宗教文学中,《风俗经》、《御世经》、《林宝经》的出现,使泰国宗教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在十二世纪,泰国古典文学也开始出现,以《攀登经》、《拉布经》等古典文学为代表。
随着泰国文明的发展,宦官文学也相继出现,它是政治家文学和文人文学的组合。
它把政治家文学中的思想和文人文学中的文化引入到它自身中,构建出一种把宗教思想和文人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形态。
它的出现,促进了泰国文学的发展。
由于它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泰国宦官文学在其他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尊重。
民间文学也是泰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的民间文学受到佛教、宗教、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注重唱和传说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
它把宗教气息和文化气息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20世纪,泰国文学又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文学正在以新的方式出现。
由此,泰国文学开始结合西方文化,发展出一种新的类型现代泰国文学。
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现在成为泰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泰国文学史是泰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演变出了佛教文学、宦官文学、民间文学和现代文学等多种文学形式,丰富了泰国文化的内涵。
泰国文学的发展,可以为世界文学史提供无限的启示,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泰国文化。
试论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张长虹(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摘 要:泰华新文学源于中国“五四”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便显示出本土化的特征。
80年来,泰华新文学不仅受泰国文学影响,汲取了泰语语汇,也对泰国文学有启示,得到泰国文人的关注。
泰华新文学不是中国文学的分支,而是泰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关于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的议题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目前,决定这一问题的因素已由政治转向文学自身。
关键词:泰华新文学;泰国文学;格局;地位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06)3-0101-06泰华新文学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
对于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问题,目前泰华文坛有三种观点:其一,泰华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分支;其二,泰华新文学是泰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三,泰华新文学兼有以上两种特征。
然而,这些观点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
笔者以为泰华新文学不是中国文学的分支,而是泰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迄今为止,泰华新文学一直没有得到泰国文学界的承认,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形势不利;二为文学自身的问题;三即文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本文指出决定泰华新文学于所在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的因素已从政治转向文学自身,并以文学事实为依据,逐层探讨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问题,并提出现实的隐忧。
一从政治上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泰国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过于强烈,落叶归根心理浓重,他们对所在国的政治认同意识和国家归属感较为淡薄。
自1932年政变后,泰国政府开始切实实施抑制华文教育及排挤华侨华人的政策。
秉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泰华作家坚持批判现实,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处境更为艰险,由此波及泰国政府与民众对泰华新文学的接纳态度。
在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泰华作家难以一边坚持创作,一边扩大宣传,加强交流,以争取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合法与应有地位。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秦 弓内容提要 五四时期对翻译文学价值的认识趋于全面,不仅把它当作张望异域世界的窗口,而且视之为思想启蒙的载体、精神沟通的桥梁、救治传统文学观念弊病的良药、新文学建设的范型与别致的审美对象;翻译文学的选择,既切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要求,又对新文学有所增益;文学翻译是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翻译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启蒙效应,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和艺术天地,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在诸多层面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乃至历史进程。
一 问题的提出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左传》等古典文献里的零星记载。
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内容,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盂兰盆经》等堪称佛教文学的代表作。
近代翻译文学开始把外国文学作为文学来翻译,但是,存在着一些影响翻译文学质量及其发展的问题,譬如:以“意译”和译述为主,其中根据译者感情好恶、道德判断及审美习惯而取舍、增添、发挥、误译、改译、“中国化”(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中国化,小说译为章回体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原著署名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不少译著不注明著者,或者有之但译名混乱,还有一些译著也不署译者名①;译作中只有少数用白话翻译,大多数与代表性成果则为文言;各种文体不平衡,小说居多,而诗歌、散文较少,话剧更是寥寥可数。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了一个新纪元。
译者队伍不断扩大,发表阵地星罗棋布,读者群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翻译文体渐趋丰富,白话翻译升帐挂帅,翻译批评相当活跃,翻译质量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史家意识到翻译文学的重要性,把翻译文学列入文学史框架,如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4月)与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分别将“翻译文学”列为第8章与第7章,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商务印书馆1944年11月)第8章为“三十年来戏剧翻译之比较”,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现代出版社1947年9月)也注意到抗战时期翻译界的“名著热”现象。
论中国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元素最早进入泰国文学是以翻译的形式被引入的,这已经有250年的历史了。
泰国文学界把中国文化元素进入泰国分为三个时期:“三国时期”“鲁迅时期”和“金庸、古龙时期”,而其中属“三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流传时间最长,作品最多,影响最深。
中国古典文学成为了泰国古代文学过渡到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的桥梁。
一、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学的影响从18世纪特别是自吞武里王朝开始,中国古典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日渐增加,因吞武里王的父亲是中国人,王朝对华人移民实行优待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政策,甚至可在朝中做官。
中泰两国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中国古典文学随之也进入泰国。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三国演义》,但因为没有泰文蓝本,故事零碎且不完整,只限于口头流传。
《三国演义》泰文译本是1802年出现的。
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国王为巩固中央集权,在文化上注意恢复大城王朝时期的特点,同时还加强了与境外的联系,吸引境外文化,开阔了国人眼界。
凝结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三国演义》受到泰国百姓的喜爱,也得到了王朝的重视。
拉玛一世王命令负责贸易与外交的大臣本隆亲王主持将《三国演义》译成泰文。
由于当时缺乏精通中泰两国语言文字的人员。
本隆班子意译多于直译,追求故事性,不拘泥原文,尽量符合泰国人的习惯与爱好,这个译本被称为《三国故事》。
由于它语言生动流畅,形象逼真,故事寓意隽永,受到泰国上下的欢迎,一时全国兴起“三国热”。
从1802年《三国演义》传入泰国,到20世纪20年代100余年的时间,中国古典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它首先反映在创作思想方面,继而表现在创作手法方面。
《三国演义》对泰国文苑的震动,首先在于创作题材的突破。
泰国19世纪的文学,大多取材自印度的《本生经》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柯婆罗多》等,作家虽用多种形式创作,但频繁、反复的利用,对读者而言已经不再具备新颖的吸引力。
《三国演义》的引进使得作家们耳目一新,在接下来的创作中迈开了新的步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影响泰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赵绍平 曲靖师范学院摘 要: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记录的主要载体,文学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特色。
泰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影响因素较为多样,尤其是早期原始状态生产力水平偏低,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导致泰国文学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历经波折。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影响泰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泰国;古代文学;自然环境作者简介:赵绍平(1980.4-),女,汉族,云南施甸人,大学本科,曲靖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27-01任何一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作为记录文化特色的主要形式,泰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文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对文化的另一种探究,通过对影响泰国古代文学发展因素研究,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一、自然环境对泰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泰国古代文学发展中,自然环境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文学发展初期。
在文学发展初期,泰国处于原始状态,生产水平偏低,难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但是受到社会发展和其他条件限制影响,导致泰国古代文学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自然环境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就自然环境对泰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内容泰国古代文学发展中,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在内容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代早期神话和民间传说,如创世神话、洪水神话。
但是,早期泰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力度局限性较大,主要是来源于周边社会的不良影响。
在泰国古代早期社会发展中,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不足,更多的是源于本能上的畏惧转变为崇拜,进而形成了原始宗教信仰,即支撑发展的原始教义,主要是以口传形式在民间流传[1]。
(二)表现形式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受限于泰国地区湿热的自然气候,所以主要是以碑铭方式呈现出来。
泰国文学泰国于公元1257年建立素可泰王朝,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兰甘亨国王为使泰国彻底摆脱高棉(吉蔑)王国的控制和影响,于1283年在古高棉文的基础上创造了素可泰时期的泰文,泰国书面文学随之诞生。
泰国的古代文学基本上是宗教文学和宫廷文学。
素可泰王朝(1257—1377)建立之时,佛教和婆罗门教已在这个地区流传,各种祀典上诵念的经文,以及称颂国王的仁政和佛绩的赞词,曾镌刻在石碑上,这些素可泰碑文是至今发现的泰国最早的历史、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兰甘亨碑文》。
素可泰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宗教文学作品是《三界经》,它是五世王立泰(1354至1376年在位)根据30部佛经编纂而成。
他用优美的散文描绘了众生所在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宣扬佛教思想,强调众生应弃恶从善,以免受“三界”轮回之苦。
《三界经》流传很广,对泰国社会佛教观的形成和泰国文学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统治泰国的417年期间,泰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封建制度。
它继承了素可泰时期的文学遗产,同时吸收了高棉帝国的古老文化和由婆罗门僧侣带来的古印度文化,一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文学形式也有发展,出现了格律严谨的诗词,即戛普、克龙和禅。
然而,泰国在此期间曾两度被缅军征服。
京城阿瑜陀耶第二次陷落时(1767),文学遗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素可泰时期,国王非常忌讳高棉帝国的统治制度和语言文字,主张使用纯粹的泰语;而阿瑜陀耶的国王,为了确立和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采纳了高棉国君的一些传统制度和礼仪。
拉玛底帕提一世(1350至1369年在位)责成婆罗门祭司编写了一部《水咒赋》,这是泰国第一部赋体(立律)文学作品。
《水咒赋》的主要内容是歌颂拉玛底帕提一世,宣扬忠君思想。
原著用古高棉文写成,同时掺杂了一些梵文。
《水咒赋》与忠君宣誓仪式对巩固君主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被历代王朝沿用600多年,到1932年资产阶级维新政变后才予废除。
宗教文学在阿瑜陀耶王朝初期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大世赋》(《玛哈察堪銮》)和《大世词》(《戛普玛哈察》)。
解读中国当代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张蕴华/广东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摘 要:当代文学关系着整个文学发展的命运,要透彻地认识当代文学却极具挑战。
不仅仅是文学自身,更多的是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联的社会属性,在我国,现当代的文学是如此的复杂与多样,我们作为现当代的时代文学的见证人,亲临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在一定意义上,现当代的文学对于中国社会现状进行镜像般影响,同时也作用于外国文学,特别是泰国文学,两国之间的地域优势,加进了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在文学方面的共鸣也在逐渐加强。
解剖现当代文学,便如同在解剖自己与朋友,分析症结,寻找方向,在多方面的力量中来树立不可替代的时代坐标,形成不可抗拒的内聚力。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泰国文学 影响作用现当代文学对于“80年代”的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名词,相当代文学比任何一个阶段的文学发展都要繁荣,无论是出版的数量还是文学队伍,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新的作品大量涌现,在各地的各种媒体上发表着不同的声音,从思想力,概括力,创新意识的引导、审美与判断力的建立等等方面都形成了主体精神的个性与风采。
与此同时对于泰国,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来说,更是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中国当代文化的特点与特性(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全球化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定位应该在中西学者和中西文学的对话中才能完成。
全球视野之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使命感,将作品与传统文学相结合,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学的认同与肯定,作家们拓展文学传统、延伸文学传统的动力,现当代文学的视野高于文学本身,闯入更为浑厚的历史领域中,体现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联,将社会历史运动渗透到文学中,使得文学主题,文学素材建立新的起点,将多种眼光交错到文学作品中,形成强大的文学背景。
泰国与中国具有相近相同的历史背景,使得两国之间的的文化、文学中形成高度的契合,也加强了两者之间的影响。
文化可以多元,创作可以多元,但基本的价值立场要有相同性与固定性,会更有利于我们辨别人性活动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实现对社会良知的承诺。
论翻译文学的地位与作用
中文翻译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中文翻译文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通过翻译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和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
这种文化的交流
和传播有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翻译文学
作为文化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其次,中文翻译文学对于本土文学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
翻译国外文学作品,中文翻译文学为本土文学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翻译作
品中的翻译技巧和艺术手法,可以为本土作家提供新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翻译作品的推广和讨论,能够提高本土读者对文学的认知
和欣赏水平,推动本土文学的发展。
此外,中文翻译文学也能够促进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通过翻译
作品,中文翻译文学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家之间搭建起了交流平台。
作
家们可以通过翻译作品的传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展开对话和合作,促进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文翻译文学在文化交流、本土文学发展以及跨文化合作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其他文化的机会,
为本土文学带来了借鉴和启发,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作家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
收稿日期:2007-07-15作者简介:李 健(1954-),女,河北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泰国文学及泰汉语翻译研究。
论翻译在泰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近代文学为中心李 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学交流的必由之路。
在外求他种文化时,翻译的地位更加突出。
泰国近代文学时期是外求他种文化的典型时期。
从微观角度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从宏观角度看,翻译的有无决定着泰国近代文学的命运。
没有翻译,就没有泰国近代文学,也就没有近代文学的后续发展阶段———现代文学。
在泰国这一类型的国家,翻译在其文学发展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国、印度以及许多西方国家不同。
关键词:泰国;近代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 4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8)01-0071-05T h e R o l e a n d F u n c t i o n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i nt h e T h a i 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Wi t h Mo d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 a s F o c u sL I J i a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 A s i a na n dA f r i c a nL a n g u a g e s ,P L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L u o y a n g ,H e n a nP r o v .,471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r a n s l a t i o ni s a n i n e v i t a b l e w a y o f e x c h a n g e b e t w e e n d i f f e r e n t n a t i o n s .I t i s m o r e i m p o r t a n t w h e n a n a t i o n s l i t e r a t u r e i s l o o k i n g f o r h e l p f r o mo t h e r c u l t u r e s .T h e T h a i 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 i s a c a s e i n p o i n t .F r o mt h e m i c r o p o i n t o f v i e w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s c r e a t i v e e f f o r t t h a t t r a n s f o r m s a w o r k f r o m a c e r t a i n l a n g u a g e i n t o a n o t h e r .F r o mt h e m a c r o p o i n t o f v i e w ,h o w e v e r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l a y s a d e c i s i v e r o l e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T h a i l i t e r a t u r e .W i t h o u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e r ew o u l dn o t h a v eb e e nt h eT h a i m o d e r n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r o l e a n df u n c t i o n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i nn a t i o n s l i k e T h a i l a n d ,a r e d i f f e r e n t f o r mt h o s e o f C h i n a ,I n d i a a n d s o m e We s t e r nn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T h a i l a n d ;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纵观泰国文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三次大的翻译高潮。
第一次是在古代文学初期和中期,主要是翻译印度的佛教文学作品。
以印度古典名著《罗摩衍那》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作品,以节译、仿译、口头传译等方式被译成泰文,带来了泰国古代文学的昌盛。
第二次是在古代文学后期,主要是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以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代表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被有组织地译成泰文,在泰国文学发展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国体”。
第三次是在近代文学时期,一大批西方文学作品被译成泰文,在泰国文坛上引起了一场大的变革,其结果是宣告了泰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带来了泰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在泰国这一类型的国家,翻译在其文学发展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国、印度以及许多西方国家是不同的。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翻译在泰国近代文学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1.翻译在泰国近代文学中的地位泰国近代文学是指1868年到1928年期间的泰国文学,时间跨度为60年。
与其他文学发展时期相比,这一时期似乎是转瞬即逝,但却是泰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重要过渡期。
这一时期,泰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大致有翻译、改写、模仿、独创等4种形式。
由于改写和模仿都是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3种形式可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这一时期的翻译,无论是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还是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都与文学发展的其他时期不同。
研究泰国近代文学发展时期的翻译,第31卷 第1期2008年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P L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V o l .31 N o .1J a n .2008对深入认识泰国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很有裨益,对考察亚洲其他国家的近代文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般来说,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在异质文化之间文学互补、互证、互识的过程中,语言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决定着跨文化文学交往的质量,而且译作本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体系。
”(乐黛云, 1998:128)乍一看,以上见解似乎已经把“翻译”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通过对泰国近代文学发端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一见解还没有真正阐明翻译的重要性。
通过对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状况考察可以发现,文化的发展,一般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形态进行。
“离异”形态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期。
在文化转型期,人们着力寻求和发展横向开拓。
横向开拓就是一种文化外求。
外求的方向一般有3种:第一种是外求于他种文化,第二种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第三种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泰国近代文学由于对他种文化的外求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发展分期,因此是外求他种文化的最典型的范例。
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学交流的必由之路。
在文学的其他发展时期,它民族文学作品与本民族文学作品之间,只是在“互补、互证、互识”。
翻译只是“决定着跨文化文学交往的质量”,其成果———译作只是“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体系”。
没有翻译,就无法实现文学交流,但是对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不会起到决定命运的作用。
然而,在外求他种文化时,翻译的地位就不同了。
它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非此不可的。
没有翻译,就无法外求他种文化,就无法横向开拓,就不能实现文学的转型。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泰国近代文学,当然也就没有近代文学的后续发展阶段———现代文学。
翻译是泰国近代文学的助产师。
因此,从微观角度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从宏观角度看,翻译的有无决定着泰国近代文学的命运。
2.泰国近代文学翻译兴起的原因在长期遭受封建主义思想禁锢的当时的泰国文坛,对外国文学特别是欧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却能够蓬勃兴起。
这里既有文学形式与社会发展是否适应的客观原因,也有封建统治者个人好恶的主观原因。
2.1泰国传统文学形式日渐式微泰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主要是翻译印度的佛教文学作品。
如印度古典名著《罗摩衍那》、《大史诗》等一大批文学作品被译成泰文,带来了泰国古代文学的昌盛。
由于这些文学巨著在思想和艺术上当时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后世的作家们除了顶礼膜拜之外,并不试图去改变或创新。
他们在创作新的作品时,在立意、构思、情节、人物塑造上全盘照搬,只是在诗的表现形式上施展个人的才干。
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成为文坛的传统和习惯。
然而,来源于印度佛教文学作品的泰国传统文学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农耕时代还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到了古代文学的末期却已经无可奈何地走上了衰变的下坡路。
“泰国古代文学的许多作品,其情节是`刚读开头,就几乎可以知道它的结尾',其内容是英雄杀妖怪娶妖女,英雄的儿子再杀妖怪娶妖女,`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这样的文学形式,情节单调,内容贫乏,脱离现实,远离生活,实际上已经蜕变为一种文字游戏。
`现在已经无人对上述长诗加以注意',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李健,2005:108)2.2西方文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打破了无忧无虑的泰国人的和平长梦,他们突然发现,国家在一个早上就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境地。
为改变惶惶不可终日的境遇,他们试图以富国强兵的方法打开出路。
这样,发达富裕的西方国家自然成为泰国人仰慕的对象,西方社会成为泰国人效法的榜样,于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顺理成章地成为介绍西方文化的必然途径。
14世纪至16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使西方文学得到充分的发展,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西方文学的延续和深入,而19世纪更是成为大师辈出、名作纷呈的时代。
面对咄咄强势的西方文学,面对万象纷呈的西方文学体裁,泰国文坛在目瞪口呆之后,开始了不加选择地“文学恶补”,兴起了“言必称希腊”的学习西方文学的热潮。
学习西方文学体裁的最好方法,就是阅读以这种体裁构建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