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29.62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注射剂除去鞣质的方法
咱中国人对中药那可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啊!中药注射剂呢,也是个
很重要的东西。
但这里面要是有鞣质,那可不行,得想办法除掉它呀!
那怎么除掉鞣质呢?咱可以试试这样。
就好像打扫房间一样,得有
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一种方法呢,是明胶沉淀法。
这就好比是一个过
滤网,能把鞣质给拦下来。
把中药注射剂和明胶溶液混合在一起,鞣
质就会和明胶结合在一起,然后沉淀下来,这不就把鞣质给分离出去啦?
还有超滤法呢!这就像是一个特别精细的筛子,能把小小的鞣质分
子给筛出去。
让注射剂通过超滤膜,那些鞣质就被挡在外面啦,留下
来的就是纯净的注射剂啦。
再说说聚酰胺吸附法,这就好像是一个有魔力的小盒子,专门吸鞣
质呢。
把注射剂通过聚酰胺柱,鞣质就被吸附住了,出来的就是没有
鞣质的好东西啦。
你们想想看,如果不把鞣质除掉,那用中药注射剂的时候会不会就
像吃米饭吃到了沙子一样难受呀?这可不行呀!所以这些方法多重要啊!
而且啊,这些方法就像是不同的武林秘籍,各有各的厉害之处。
咱
得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能瞎用呀。
比如说,如果注射
剂里的成分比较复杂,那可能就得用超滤法,能更精细地分离呢。
咱平时用中药注射剂可得注意了,要保证它的质量呀。
就像咱出门得打扮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中药注射剂也得干干净净的呀,不然怎么能放心用呢?
总之啊,除掉鞣质的方法有很多,咱们得好好了解,好好运用。
这样才能让中药注射剂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啊!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超滤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李德成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年第06期本文对超滤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针对超滤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可以提高超滤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中应用有效性。
在中药注射剂研究发展过程中,展开了大量的临床以及药效学等研究,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
当前中药注射剂在设计应用中仍存在有热原污染、乙醇用量大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缺陷,所生产的产品很难快速适应市场需要,需要花费较高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超滤技术的出现能够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将超滤技术应用在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中,不仅能够使中药注射剂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为超滤技术在中药制剂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和示范,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超滤技术中药注射剂在提取过程中存在有非常多蛋白质、淀粉、树脂等杂质,注射剂的刺激性以及澄明度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超滤膜孔径在50-10000时,能够截留1-20nm,相当于300-300000分子量蛋白质以及化合物,还能截留相同直径的胶体等。
选择1-30000截留分子量超滤膜,能够确保有效成分顺利通过,截留数万至数百万分子量杂质,能够起到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杂质的作用。
2.超滤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2.1超滤技术的应用优势中药注射剂生产主要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富集在一起,将其中的杂质去除,尤其是将其中的大分子杂质去除,使中药注射剂澄明度有显著提高,实现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有效控制。
以往的水提醇醇沉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很难实现对有机溶媒的高效回收,消耗非常多能源,损失大量有效成分,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超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优势:第一,不需要对前煮液进行加热或者冷却处理,能够直接过滤,降低中间生产环节,节约能耗;第二,膜本身能够直接灭菌,性能易恢复,灭菌彻底;第三,在中药成分方面有着非常高的分离效率,能够将其中细菌、色素等非药效成分去除,使中药注射剂的澄明度以及纯度有显著的提高;第四,能够很大程度上缩短工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减少产品生产周期,能够实现连续性操作,在大规模生产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第五,不仅适合单方中药,同样也适合复方中药。
试分析膜分离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进展作者:高立东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膜分离技术因其便于操作、过程易于控制以及无污染、能耗低等优势,在中药的制药过程中应用广泛,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加强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于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着重分析了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的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中药制药;应用进展一、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一)膜分离技术及其特点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在化学位差以及外界能量的推动下,让混合物其中一部分组分通过选择性透过膜,而另一部分则被透过膜截留下来,并有机结合透过膜在分离混合物时,混合物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迁移率这一特性,从而实现分离混合物或对其展开浓缩以及提纯等目的新型分离技术。
在膜分离过程中,没必要将新物质引入,而且分离中无相变化产生,因此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同时所消耗的能量较低,能有效的节约能源。
此外,化学势能差以及压力差是膜分离的主要驱动力,其分析设备无运动部件,因此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等特点。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1.常规除杂。
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将热原、鞣质以及蛋白等中药内的大分子杂质去除。
例如,运用膜分离技术中的微滤技术,进行何首乌水提液的精制,去除的固体杂质高达67%左右,可获得良好的精制效果;2.有效成分提纯。
当前,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的现代化生产中,在进行提纯植物有机酸与色素、黄酮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中应用广泛;3.中药提取液浓缩。
一般情况下,在多数的中药提取液中,其目标产物具有的浓度相对较低,要获得最终的产品,通常需要经过大比例干燥或浓缩才能实现。
在中药提取液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将提取液中的无机盐类以及水去除,最终完成中药提取液的浓缩;4.药酒与中药口服液生产。
(1)在药酒的生产过程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利于除菌率以及澄明度的提高;且经过较长时间的贮存依然能保障药酒的性能;(2)在运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生产中药口服液的过程中,生产的产品具有较大的黏度,且含有大量絮状物、亚微粒等。
中药制剂工艺中超滤法应用分析摘要:将超滤法合理地运用到中药制剂工艺操作中,有助于中药制剂生产水平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超滤法在中药成分分离制剂工艺、注射类中药制剂工艺、口服类中药制剂工艺、药浸膏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实现了对超滤应用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中药制剂生产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中药制剂;制剂工艺;注射药液引言:超滤法是指一种通过向原料施加推动力,使其流过半透膜,实现物质分离的选择性分离方法。
在中药制剂工艺中运用此方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回收中药材料中的各类成分,为后续的制剂工艺操作提供方便,因此,应深入分析超滤法的应用,以寻求更好中药制剂生产方案,推动中药制剂生产力的发展。
1.超滤法在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优势在超滤法中,工作者需要运用专门的设施,向中药制剂材料施加0.1~0.5MPa 的压力,推动其通过半透膜,而半透膜呈微孔结构,其能够根据材料中各个成分的颗粒直径,对各类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帮助人们提取和回收中药材料中的有效成分。
从总体上来看,超滤法的操作较为简单,能耗也比较低,而且超滤法属于物理提取方法,不会在提取物中遗留有害成分,这让整个提取过程更加安全。
由此可见,将超滤法应用到中药制剂工艺中,能够让该工艺更加高效、低成本、安全。
1.中药制剂工艺中超滤法应用1.在中药成分分离制剂工艺中的应用在中药制剂工艺中,超滤法作为一种提纯、分离方法,其能够有效地将中药药液中人们所需要的成分提取出来,为中药的定向制备提供有利条件。
在超滤法的应用下,人们需要先检测出有效成分的颗粒直径,然后根据颗粒直径选择合适的半透膜,再以加压的方式,推动药液材料通过半透膜,即可将有效成分从药液中提取出来,然后运用提取出的中药成分进行定向的药剂制造。
就目前来看,超滤法已经成为了提取黄芩甙成分的最优工艺方法。
在中药成分分离工艺中,可以先进行预处理,将药液的PH值控制在合理内,然后选用截留值为6000~20000的半透膜进行超滤法提取,即可有效分离黄芩甙成分,同时,还可以通过适当提升药液的温度,来提高回收效率。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将西药中普遍开展的药物传输系统研究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十分活跃,虽因中药成分复杂,较化学药物同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难度要大得多,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系统此方面的基础实验研究、透皮制剂组方及现代方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研究表明,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皮吸收,尤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效果更好。
通过用HPLC对透皮接受液中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对洋金花透过蛇皮速率的影响,为筛选组方提供了依据;以有效成分之一小檗碱的氘标记物做示踪剂对如意金黄散黑膏进行的透皮示踪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结果。
为中药涂膜剂、膜剂、贴剂奠定理论基础。
并可配合应用传统的中医穴位理论,采用穴位透皮给药获得较好的结果。
中药微囊制剂此研究使常规中药剂型: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变得更加有效、安全、方便。
制成的微囊,根据粒径不同,可供制备多种剂型,既可解决某些剂型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又可制备缓释及长效制剂。
如驱绦虫中草药鹤草酚片剂,崩解度及释放度均较差,为了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在胃肠道中处于分散状态,从而在小肠上段特定部位与寄生虫病原体相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为复凝聚法制成微囊颗粒剂,经释放度测定、累计释药率在2小时即达高峰,在小肠上段造成高浓度,制成使药物控速在特定部位释放的新剂型。
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成功用于化学药物的定时、定向、恒速释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统已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一致,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
将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散结化淤冲剂"浸膏和氟尿嘧啶相结合组成的复合抗癌药,加入明胶和磁微粉等制成磁性微球释药系统,该制剂在体外磁场导向下浓集滞留在靶区的癌组织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性的目的。
中药水提取液常用精制方法及应用概述用水提取中药是中药复方制剂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步骤。
以水为溶媒廉价易得,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然而,中药水提取液一般体积大,溶液中存在大量鞣质、蛋白质、粘液质、多糖、果胶等大分子物质及许多微粒、亚微粒和絮状物等,它们大部分不但没有药理作用,而且影响产品的质量,是造成中药“粗、大、黑”的主要原因。
怎样对提取液进行科学合理的纯化、精制,去粗取精,既保留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和疗效,又除去无效杂质,使中药达到现代制剂的要求,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就常用的精制技术、方法及其应用作一综述与回顾。
1醇沉法本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精制方法,其原理是中药有效成分既溶于水又溶于醇,而水提取液中常含有粘液质、糊化淀粉、果胶、树胶、蛋白质等,用适当浓度的乙醇可以有效地沉淀除去。
如药液中含醇量达60%可除去淀粉,含醇量达75%时,除鞣质、水溶性色素等少数无效成分外,大部分杂质均可沉淀除去,大大降低了得膏率。
由于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技术与设备要求不高,故自七十年代初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目前“法定”的精制方法。
但是,醇沉法是否保留了有效成分,除去的都是无效成分,越来越多的报道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该法有许多不合理性:(1)中药总固体特别是有效成分损失严重,难以保证本制剂的有效性;(2)因醇沉法需大量酒精,回收酒精时损耗量在30%以上,使成本增高,生产周期长;(3)成品稳定性差,醇处理的液体制剂在保存过程中易产生沉淀和粘壁现象。
因此,实际工作中应视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盲目采用。
2超滤法超滤法是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具体运用,属物理分离法,是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兴应用技术,在超滤时,由于超滤膜上存在极小的筛孔,能将大孔径的大分子物质如鞣质、蛋白质、颗粒状杂质等无效成分截留,使溶剂和小分子物质(多为有效成分)通过而达到精制目的,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过程中无相变化,能耗低,可在常温下操作等特点,尤其适合热敏性物质的分离。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进展参麦注射液是由人参和麦冬经超滤法和水醇法制成的纯中药制剂,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麦冬皂甙、麦冬黄酮、微量人参多糖及麦冬多糖。
处方中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而安神之功效;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两药合用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之功效,是目前最常用的中药制剂之一。
主要适用于各种休克,可改善心、肝、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及微循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肺心病、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炎、过敏性休克等多种疾病[1-2]。
对各种癌症病例,配合应用化疗、放疗则具有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
随着参麦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收集了国内自2000—2011年来,各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报道并加以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和研究参麦注射液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提供有效参考。
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的年龄、性别分布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不同,发生ADR的比例也不同。
从年龄的分布看,大多数的病例集中于40岁以上年龄组,占78.82%[3]。
有学者[4]经分析认为中老年患者发生ADR的例数最多(占73.47%),这可能因为中老年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从而使用该药的机会增大,再加上各种器官生理功能下降,对各种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降低所致。
此外,肿瘤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故该年龄段的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的频率增大。
提示临床重点观察该类特殊人群使用该药时的临床反应。
从统计数据来看,男女比例为1:1.41,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体现在各年龄组中。
这个比例与中药ADR发生人群分布的1:1.41相符合[5]。
在统计病例中,原患疾病是乳腺癌或者术后用于增强免疫的女性较多,另外也可能与女性对该类微粒的敏感性较高有关。
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Vol.27No.12Chemistry &Bioen gineering5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090GK CA 004)收稿日期:2010-09-14作者简介:杨艳(1982-),女,甘肃天水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膜分离技术。
E -mail:y ilan321@sina.co m 。
超滤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杨 艳,王文正,何葆华(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甘肃省膜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综述了超滤技术近10年来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超滤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对超滤技术应用于中药注射剂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超滤中图分类号:R 2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25(2010)12-0005-03在中药注射剂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药效学研究与临床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即便如此,中药注射剂仍存在生产周期长、乙醇用量大、热原污染等问题,导致生产不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制约了其发展。
超滤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中药注射剂体现了中医配伍理论和中药制剂生产的一般规律,以中药注射剂为载体研究膜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其质量问题提供有效方法,也为膜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提供了示范性研究。
1 超滤原理及特点中药注射剂在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有些杂质较难去除,如鞣质、蛋白质、树脂、淀粉等,从而影响了注射剂的澄明度、刺激性等质量指标。
一般来说,超滤膜孔径约为50~10000!,可以截留的孔径为1~20nm,相当于分子量为300~300000的各种蛋白质和高分子化合物,也可以截留相应粒径的胶体微粒。
用截留分子量1~30000的超滤膜基本上可以保证有效成分的通过,而将分子量数万至数百万的杂质和热原阻截,可达到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的目的。
2 超滤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2.1 超滤应用于中药注射剂的技术优势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主要目的是富集有效成分、去除杂质。
尤其是中药注射剂中大分子杂质的去除,能提高澄明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传统工艺水提醇沉法生产周期长、有机溶媒回收率低、能源消耗大、有效成分损失严重、产品质量不易保证,同时易产生环境污染。
超滤膜分离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煎煮液无需冷却或加热可直接过滤,减少生产环节,降低能耗;(2)膜的性能易于恢复,除菌彻底,膜本身可直接灭菌;(3)对中药有效成分分离效率高,可有效去除非药效成分、色素、细菌及热原,提高产品的澄明度和纯度;(4)减少工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且可连续操作,适宜于大规模生产;(5)对单方和复方中药均适用。
在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超滤主要应用于有效成分分离及除热原两个方面。
2.2 超滤在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分离中的应用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分子量大多不超过1000,而淀粉、多糖、蛋白质、树脂等杂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均在5万以上。
因此,利用截留分子量适宜的超滤膜很容易将两者分开。
与传统的化学分离方法相比,膜分离法不仅效率高、操作简便,且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所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
具体应用情况见表1。
2.3 超滤在中药注射剂除热原中的应用超滤膜除热原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热原又称内毒素,简称LPS,分子量一般为10~25kD,在水溶液中形成缔合体,分子量可达50~500kD,具有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不易被除灭。
长时间表1超滤在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分离中的应用Tab11Applications of ultraf iltration in separation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inj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注射剂超滤膜截留分子量超滤组件结论文献夏天无注射液6000,6000~10000,20000中空纤维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10000的PS膜具有较好的膜分离效果;制剂澄清、色泽好,药效作用更强[1]感冒康注射液0.22L m CA膜超滤法制备感冒康注射液简便、快速,制剂的澄明度、有效成分含量、pH值、杂质等均符合药典规定[2]血塞通注射液10000,50000平板式可有效去除药液中的细菌内毒素,但截留分子量10000的超滤膜对三七总皂苷有效成分有明显损失;而截留分子量50000的超滤膜对有效成分保留率在95%以上,适用于血塞通注射液的生产[3]血塞通注射液10000,30000,50000中空纤维对三七总皂苷中主要有效成分的超滤过程差异较大[4]益气回阳注射液10000平板式以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为指标,超滤法优于活性炭吸附法[5]伸筋草注射液6000~30000中空纤维采用两步超滤法进行伸筋草注射液的中试生产研究,能达到既除去大分子杂质又除去小分子杂质的目的,且工艺流程较简单[6,7]黄芪注射液10000平板式超滤法制备的黄芪注射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低于水醇法[8]苦参素注射液10000平板式经超滤内毒素去除率为96.24%,其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的透过率为96%。
有效成分损失少,热原去除率高[9]清开灵注射液10000~20000以黄芩苷含量为指标,超滤法明显优于活性炭法,同时超滤法对清开灵注射液有一定的脱色作用[10]双黄连粉针药液PES-C中空纤维超滤法制备的双黄连粉针药液清澈透明、有效成分基本不变,粒度符合标准;超滤膜性能稳定[11]丹参注射液50000中空纤维以吐温-80胶团为杂质载体,选择性吸附和包裹丹参粗滤液中的杂质,超滤制备的丹参注射液,以吸收度损失率、原儿茶醛损失率及澄明度稳定性3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胶团超滤法优于普通超滤[12]的高温加热(180e、120min以上)可使其失活,强碱和强酸能破坏热原。
目前,通常采用的注射剂除热原方法为活性炭吸附法,其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活性炭对有效成分有一定吸附作用、药液需要加热。
而超滤是利用热原的可滤过性,选用截留分子量小于热原孔径的膜来去除热原,在此过程中,无相变化、无需加热,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有效成分。
超滤在中药注射剂除热原中的应用见表2。
表2超滤在中药注射剂除热原中的应用Tab12Applications of ultrafiltration in removing pyrogen in injection of traditional C hinese medicine 中药注射剂超滤膜截留分子量超滤组件结论文献清开灵注射液10000,30000,50000均能不同程度地去除细菌内毒素,其中截留分子量为10000、30000的超滤膜去除效果较好,经30000的膜超滤后黄岑苷的转移率为97115%,指标性成分含量符合清开灵质量标准[13]3种自制注射液10000,50000平板式经超滤后,内毒素的含量均在0.388~0.843E U#mL-1,内毒素去除率大于90%[14]川参通注射液6000,20000中空纤维除热原效果理想,但超滤后多项质量指标变化较大。
用超滤法除川参通注射液的热原时应慎重[15]三七总皂苷溶液50000,100000平板式3种不同浓度活性炭对细菌内毒素的去除率均不高于82%,2种超滤膜对细菌内毒素的去除率均超过91%[16]刺五加注射液40000中空纤维超滤后有效成分没有丢失,层析谱和超滤前相同,药液的pH值未改变,澄明度明显改善,超滤法可达到精制刺五加注射液的目的[17]3超滤在中药注射剂制备中应注意的问题超滤在中药注射剂的制备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样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超滤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由于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一般以球形溶质分子的测定结果表示,而溶质分子能否被截留还取决于分子形状、化学结合力、溶液条件等,故应用超滤技术进行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分离、除热原时,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选择合适的超滤膜,包括适宜的截留分子量及膜材料。
一般来讲,中药有效成分的分子量小于1000,但因中药药液粘度较大,高分子胶体物质较多,所以通常选择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稍大些的膜。
膜材料应选择pH值适应范围广、耐热性能好的PS膜或PA N膜。
(2)样品的预处理。
为了降低超滤膜的污染、保证超滤膜的分离特性和通量、克服浓差极化,中药浸提液必须在超滤前进行预处理。
通常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絮凝沉淀、离心分离、吸附、微滤等。
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可根据药液性质及实验确定。
(3)膜的清洗。
中药的组分相当复杂,其中一些成分易造成膜污染,导致膜通量下降较快,影响生产效率,也不利于膜分离技术的推广应用。
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除应注意对药液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外,也应及时对被污染的膜进行清洗处理,恢复膜性能,延长膜使用寿命。
4结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滤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实验研究报道也很广泛,但真正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例却很少,今后应加强超滤技术的推广力度及建立相应的示范工程。
超滤技术在中药注射剂生产中的应用,已显示出独特优势,有望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朱才庆,余华,范其坤,等.超滤膜纯化夏天无总碱的研究[J].中草药,2005,36(9):1319-1322.[2]姜海蓉,彭方毅,邱荣蓉,等.感冒康注射液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23(7):45-47.[3]尹楠,郑云枫,彭国平.基于超滤技术的血塞通注射液的工艺优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1):159-162.[4]熊海伟,彭国平,文红梅,等.超滤工艺对血塞通注射液中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J].中药材,2009,32(3):433-437.[5]胡学军,袁小红,钟燕珠,等.益气回阳注射液工艺改进及双酯型生物碱的限量检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4):350-355.[6]贺立中,涂德云,黄泽华,等.采用超滤技术制备伸筋草注射液的中试生产研究[J].中成药,2002,24(2):137-139.[7]贺立中.用两步超滤法制备伸筋草注射液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1996,27(12):719-721.[8]杨振伟,刘会东,屈战果.超滤法和水醇法制备黄芪注射液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37-838.[9]宫凯敏,李红阳,尹楠,等.超滤技术去除苦参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18-19.[10]姜翠莲,郝素梅,薄少英,等.超滤技术在中药注射液制备中应用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6):64-65.[11]张玉忠,李然,李泓,等.超滤法处理双黄连粉针药液[J].水处理技术,1997,23(5):254-256.[12]王丹,龚涛,孙冰,等.胶团超滤法制备丹参注射液[J].中成药,2003,25(6):441-443.[13]姜翠莲,史新元,王耀,等.超滤去除清开灵注射液中热原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1):776-778.[14]尹楠,李红阳,彭国平,等.超滤法去除中药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8,39(12):927-929.[15]龙琳,张昀.超滤法除热原对川参通注射液质量的影响[J].中成药,2001,23(5):328-330.[16]彭国平,郑云枫,李存玉,等.中药注射剂中热原的去除工艺研究[C].现代化中药制剂发展与中药药理学研究交流会,2009.[17]曲涛,黄政瑞,张微,等.超滤法去除刺五加注射液中热原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1996,15(1):47.Application Advances of Ultrafiltration in Injec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G Yan,W ANG Wen-zheng,HE Bao-hua(R&D Center,Gansu A cademy of M embrane Science&T echnology,Gansu Research Center ofM embr ane Sep ar ation T echnology,L anz hou730000,China)Abstract:It is r ev iew ed that the application and latest developments of ultrafiltratio n in injection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ten years.In addition,m er its and dem er its o f the separation technolo gy and some possible w ay s to overcome the demerits of ultrafiltratio n separatio n w ere discussed.Finally,the prospect and developm ent or ientations of ultrafiltratio n in inj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w ere put forw ard.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jection;ultrafil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