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95.51 KB
- 文档页数:7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综合提升1、观察赵州桥图,说一说它有哪些特点?答案:(1)低弧长跨,单拱跨河。
(2)拱上加拱,敞肩结构。
(3)美观大方,艺术价值高。
(4)风雨千年,异常坚固。
(5)领先世界,誉满中外。
2、印刷术曾被誉为人类“文明之史”。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印刷术,我们的学习和文化生活将会有哪些困难?解析:该题实际是考察印刷术的影响,但它采取了逆向思维的方式,以假设形式改变条件,以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可联系生活实践积极思考、充分讨论,以进一步理解印刷术是人类史上重大的技术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答案:许多人没书读;要读书就得去抄书;不可能阅读到报纸;不可能出现知识经济时代等等3、孙思邈的高尚医德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有哪些值得继承和发扬?答:医德方面见教材。
主张:生活要有规律,要依时养生。
强调运动锻炼养生。
强调饮食和卫生保健注重育儿4、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答:(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2)我国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主持实测出子午线长度(4)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移动(5)唐政府组织编著的《唐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药典。
5、赵州桥经历1300多年,至今仍巍然屹立。
想一想,它的存在在今天有何价值?答:(1)交通价值:仍可起交通作用。
(2)历史价值:可证明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特别是石拱桥建造技术的高超。
(3)艺术价值:桥梁造型和桥上雕刻具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4)文物价值:可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
((5)旅游价值:可作为资源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
反馈提升【基础练习】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06年2月13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王选教授逝世,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1、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年号开皇。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朝,统一中国。
2、605年,下令开凿的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以为中心,北抵,南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4、时,开科举制的先河。
时正式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
第2课与贞观之治1、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
626年,(唐太宗)继位,改年号“贞观”。
2、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
3、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设明经科和进士科。
⑶、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
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第3课开元盛世1、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重用,重视发展。
3、统治前期,年号“开元”,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
”4、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和;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1、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漠南地区的势力最为强大。
唐朝派军扫平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
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吐蕃是今天的祖先。
唐太宗把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为促进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3、唐中宗时,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
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
821年,唐蕃会盟碑。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1、唐代在广州设,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6课隋唐的科举制度岳麓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五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句诗反映出作者的兴奋与感慨,与之相关的是( )A、分封制B、行省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太宗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使他得以实现这一愿望的主要工具是( )A、举荐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分封赏赐有功之人【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最先是在哪个朝代实行( )A、唐朝B、隋朝C、秦朝D、汉朝【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它客观上激励了读书人的奋斗精神。
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 )A、隋文帝时期B、隋炀帝时期C、唐太宗时期D、武则天时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古代中国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而这一考试制度使中国的行政效率提高了,增强了稳定性。
“这一考试制度”指的是( )A、世袭制B、郡县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选官的标准是( )A、才能B、家庭背景C、人品D、潜质【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1)为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______制度。
(2)为改变用人弊端,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______。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开始确立了______的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解析】:第9题【改错题】辨析题西汉张骞出使天竺求取佛经,唐朝玄奘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日本。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6课隋唐的科举制度习题精选第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辛勤耕作B、作战立功C、经商致富D、参加科举考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根据下边示意图,唐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科举制【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科举制曾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下列对科举制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科举制是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B、科举制的实行使朝廷的集权制进一步加强C、科举制使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D、科举制的实行彻底消除了封建社会的矛盾【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科举制的诞生是下列哪位皇帝的创举( )A、隋炀帝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A、军功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句话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宋金时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科举制是在哪位皇帝时期正式诞生(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中的制度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关于科举制度的影响,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B、参加科举考试人数众多——科举考试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C、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选官制度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人们普遍重视明经科考试【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唐代大多数诗人都走过科举之路,唐诗百花纷呈的繁荣局面与科举制密不可分,其原因是唐朝(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饮茶之风,风靡全国是在( )A、西汉B、东汉C、南北朝D、唐朝【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如图的人物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历史上出现“贞观之治” 的局面。
2019-2020年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6课隋唐的科举制度知识点练习第五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B、商人用交子到扬州购买丝绸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D、私塾先生教授《资治通鉴》【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A、隋朝时期B、魏晋时期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
该制度正式诞生于( )时期。
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员,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该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包括( )A、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B、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C、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D、使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第6题【单选题】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而耀眼。
下列属于隋朝时期创立的制度或修建的工程建筑有( )①科举制②大运河③赵州桥④都江堰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如图反映的社会现象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B、隋唐时C、宋元时D、明清时.【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果你是隋朝时期的一名政府官员,你会通过哪种途径来选拔官员( )A、世袭B、举荐C、考试D、捐官【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我国由隋代开创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A、册封制B、东厂C、科举制D、军机处【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科举制主要科目有______和______。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开运河创科举1、隋朝统一南北;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朝采起措施发展经济,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隋朝出现了前所末有的繁荣景象。
2、运河的开凿: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后,,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到了促进作用3: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的先河。
隋疡帝有创设进士科606年,科举制正式形成。
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
给知识分子提供参政的机会。
第二课:“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618年,李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世明就是唐太宗,627-649唐太宗统治期间,年号贞观。
2、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当政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贞观之治”3、加强中央权力: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以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力。
4、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明经科:考儒家经典。
进士科考:诗赋和政论。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
史称“贞观之治”第三课:“开元盛世1、武则天的政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重用有才能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制,勤俭持国。
使得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盛世”4、农业工具:曲褤犁和筒车。
唐朝都城长安繁荣。
科举制度: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出现: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赵州桥》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行观察、提炼信息并深入探究。
2、了解隋唐时期文化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3、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一、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过程课题引入同学们,我国有一座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石拱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设计并主持修造这座桥的是隋朝一名普通的工匠。
想一下,他是谁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座桥的图片。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赵州桥,这个工匠的名字叫李春。
那么,李春是如何设计赵州桥的?赵州桥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一、赵州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再详细观察课本插图“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然后回答问题。
赵州桥位于什么地方?因何得名?赵州桥由谁设计并负责修建?赵州桥有什么特点?赵州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赵州桥在建筑艺术上呈现出怎样的特色?讲解: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结构坚固,雄伟壮观。
它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
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从整体来看,是一座单拱桥。
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像一张弓,桥面平坦宽阔,兼顾了水陆交通,方便了车船运行,这种形式被称为“坦拱”。
2019年精选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6课隋唐的科举制度复习特训第九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科举制正式形成是在( )A、汉武帝时B、魏晋时期C、隋文帝时D、隋炀帝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观察下图“举子看榜”,它反映的是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一项制度,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 )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等称号与哪一制度有关( )A、皇帝御赐B、九品中正制度C、科举考试制度D、察举制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机构设置,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措施。
下列制度或机构出现的顺序是( )①行省制度②八股取士③科举制④驻藏大臣A、③②①④B、③①②④C、③①②④D、②③①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选项与下图牌匾有关的是( )A、分封制B、科举制C、行省制度D、廷杖制度【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史实与科举制度演进有关,正确的顺序是( )①创武举、殿试②开设进士科③采取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朝代?( )A、隋朝B、唐朝C、宋朝D、清朝【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种姓制度【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下列能说明唐朝选官制度开放的是( )A、接待遣唐使B、统治者都善于纳谏C、实行科举制D、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答案】:【解析】:第10题【判断题】隋朝时创立了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灭掉南方的陈朝,完成国家统一。
2.大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的隋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
它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作用: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
3.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创立于隋朝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完善于唐朝唐太宗把常设科目设置为明经科和进士科。
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两个科目。
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选拔官吏的权利由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
明朝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文体限制为八股文,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没有真才实学,只是皇帝的忠实奴仆。
八股取士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社会进步。
第2课与贞观之治唐朝开国:李渊(唐高祖);奠基:李世民(唐太宗);发展:武则天;全盛:李隆基(唐玄宗)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皇帝。
年号“贞观”。
2.唐太宗李世民巩固统治的措施:①轻徭薄赋;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镜)②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以人为镜)③加强中央集权,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三省的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④完善科举: 设明经科(儒家经典)和进士科(诗赋、政论)。
3.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6课隋唐的科举制度复习特训三十九第1题【单选题】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A、西汉B、隋朝C、东汉D、秦【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泉州市区有条状元街,与“状元”一词有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资冶通鉴》对她的评价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当时“亦竞为之用”的“英贤”有( )A、房玄龄、杜如晦B、姚崇、宋璟C、卫青、霍去病D、宋濂、郑和【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度演变B、所有人才从进士科选出C、进士科是科举制考试中最重要科目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②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④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武则天在位时开创了科举的另一种形式,让各州每年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考试,其中唐朝大将郭子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种形式是( )A、进士科B、武举C、明经科D、常科【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唐代人出行喜欢( )A、坐车B、骑马C、乘车D、步行【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______创立了科举制,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______提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______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经济。
历史-资料-打印版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知识梳理+
赵州桥
建桥朝代建造者桥所在地桥的最大特点历史地位
隋朝李春洨河上大拱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发明朝代发展朝代当时著名印刷中心印刷内容著名佛经《金刚经》意义雕版印刷术的意义
隋唐晚唐成都、洛阳佛经、日历、
诗集、医书《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雕版印刷术后来传到朝鲜日本等地,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1)测子午线长度意义:这是世界上对子午线进行的首次实测.
僧一行
对天文学上
的贡献(2)制定《大衍历》意义: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的历法体系.
(3)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意义: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
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近1000年.
药王孙思邈
1、所处朝代:隋唐(1)主张医生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
2、他医德高尚的表现(2)对患者一视同仁;
(3)吸取了前人经验上,编成了《千金方》被尊称为"药王"
(1)生活要有规律;
3、十分重视卫生保健(2)多参加劳动锻炼;
(3)注意饮食和卫生;
(4)注重育儿.。
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南北。
2、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水、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4、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的先河。
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5。
科举制的影响:一.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
二.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
三.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朝建立后不久,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627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8、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和能征善战的大将李靖等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
科举制度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期间得以完善。
10、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11、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起草政令),尚书省(行政实施)、门下省(负责审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2。
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人(狄仁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在她当权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隋唐的科举制度复习巩固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这一制度”是指( )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度D、科举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科举制曾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以下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时正式形成B、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C、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D、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A、平等竞争B、注重实践C、分科考试D、以德取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关于隋唐科举制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能参与治国B、对中国的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C、为高门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D、促进了文学艺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帝王中,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高祖④唐太宗⑤武则天⑥唐玄宗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我国历史上实行的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科举制创立于( )A、西汉B、隋朝C、唐朝D、明朝【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到2009年已经恢复32年了。
那么,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A、世袭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朝B、进士科逐渐成为重要的科目C、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D、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诗赋科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文史常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科举,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这种“开科取士”的办法,从隋朝开始,逐渐形成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多年,可以写成专著。
这里只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隋:春还秋往科举制在隋代,仅是萌芽状态。
隋文帝设秀才科,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沈既济描绘当时情况:“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
”(《选举论》)隋文帝“罢外选”的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用科举制代替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所谓“秋往”,指州县贡士,秋季到朝廷应试;“春还”,指考试完毕,春季返回原地。
隋朝虽创立了科举制,并不经常考试,效果尚不显著。
唐:春闱秋卷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几十种,其中主要的是明经、进士两科。
制科是皇帝下诏,临时设置的,科目约有百种,较重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科。
常科考生的来源,一是生徒,即京师和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乡贡,即在家读书,经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合格者(称为“举人”)。
州县设宴招待赴京应试的举人,称为“鹿鸣宴”。
生徒、乡贡都到尚书省受试(称为“省试”)。
考官初由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担任,开元中改由礼部侍郎担任,所以省试亦称“礼部试”。
如临时由其他官员主持考试,称为“权知贡举”。
礼部试毕,须送中书门下详覆。
录取,谓之及第、摧第、登第、登科。
常科考试的时间是每年二月,故称“春闱”。
(闱,是考场的意思)朝廷张榜公布录取名单,谓之“春榜”。
唐人诗歌中吟咏科举考试者很多,如:姚合《别胡逸》:“记得春闱同席试。
”齐己《送刘蜕秀才赴举》:“都人看春榜。
”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后,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遂成为登进士科的代称。
考试的内容,明经科主要考帖经,进士科主要考诗赋,难易悬殊,朝野都重进士,轻明经,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
参加进士科考试者,称“举进士”。
及第后,称“前进士”。
新进士很荣耀,当时视为“登龙门”,誉为“一品白衫”。
第一名称“状元”、“状头”。
新进士有许多活动,如探花宴(设宴于杏花园,以少年俊秀者二人为探花使,折花助兴)、曲江会(设宴于曲江亭子,亦称闻喜宴),题名会(题名于慈恩寺塔)等。
常科(明经、进士等科)考试及第的人,尊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考官自称“门生”,同科及第者互称“同年”。
常科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称为“选试”),合格者才授官。
选试的内容是“身、言、书、判”。
身,取其“体貌丰伟”。
言,取其“言辞辨正”。
书,取其“楷法遒美”。
判,取其“文理优长”。
至于皇亲、公卿子弟,可以不经过常科考试,直接参加吏部考试而得官。
唐人称新进士为“白衣公卿”,有人认为,这个称呼的意思是:新进士可以与公卿子弟并试于吏部。
(有人认为,指新进士将来可以位至公卿。
)制科是用来网罗非常人才的。
白衣(白身、布衣)、公卿子弟、常科及第、已有官职,都可应试,合格者即授官。
《云溪友议·琅琊忤》说:“贵族竞应制科,用为男子荣进,莫若兹乎。
”伴随着科举制度,出现了行卷和纳省卷的风气。
卷,就是应试的士人,将自己的文学创作(诗、赋、传奇等),加以编辑,写成卷轴。
《唐国史补·叙进士科举》:“群居而赋,谓之私试。
造请权要,谓.之关节。
激扬声价,谓之还往。
…退而肄业,谓之‘过夏’。
执业而出,谓之‘夏课’。
”(《唐遮言.述进士下篇》注:“亦谓之秋卷。
”)《南部新书》乙卷:“长安举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
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
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馔,请题目于知己朝达,谓之私试。
七月后,投献新课,···…”李肇、钱易所说的“夏课”、“新课”,就是行卷和纳省卷的卷。
由于是七月后“投献”,故称“秋卷”。
如张籍《赠贾岛》有“秋卷装成寄与谁”的句子。
唐代科举考试不完全依据试卷的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向考官推荐(所谓关节、还往)。
行卷就是将秋卷投送当时名人,求得他们的赏识,为之吹嘘,以增加及第的希望。
《金华子杂编》卷下:“朱庆余之赴举也,张水部为其发卷于司文,遂登第也。
”即是一例。
《文献通考.选举考二》引江陵项氏曰:“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
”生动地描绘出唐代行卷的情况。
(“求知己”亦称“采名誉”。
)纳省卷,是在考试之前,按规定向礼部交纳秋卷,叫做“观素学”,俾知其所长。
元结《文编序》:“天宝十二年,漫史以进士获荐,名在礼部,会有司考校旧文,作《文编》纳于有司。
”皮日休《文数序》:“咸通丙戌中,日休射策不上第,退归州东别墅,编次其文,将贡于有司,发筐丛萃,繁如薮泽,因名其书曰《文薮》焉。
”可见,《文编》、《文薮》原是元结、皮日休向礼部交纳的秋卷。
唐代进士科,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录取与否。
行卷和纳省卷者,主要是应进士科考试的人。
这种社会风气,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春秋两试宋代比隋、唐更加重视科举,进行改革。
宋朝科举虽仍分常科、制科两类,但情况与唐朝有所不同。
常科的科目,比唐减少,进士科最受重视,进士科以外的科目,统称诸科。
宋神宗时,罢诸科。
哲宗时,将进士科分为经义、诗赋两科。
所谓经义,指经书义理,改革了唐代明经科偏重记忆的考试方法。
宋代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相当于唐代的解试)、礼部试(相当于唐代的省试)、殿试三级。
宋太祖为了直接控制科举,实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这样,录取的人便成了“天子门生”。
(不准对考官称师门,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
)殿试后,皇帝赐钱在琼林苑设宴,称为“琼林宴”。
宋太宗时,殿试分五等三甲放榜:一甲(一、二等)称“及第”,二甲(三等)称“出身”,三甲(四、五等)称“同出身”。
按照等第,立即授官,取消了唐代吏部“选试”一关。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统称“状元”。
南宋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考试的年限,宋初不固定,英宗时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
州府试的时间,一般在八月,称为“秋闱”。
(方夔《洪平斋有官舍见月三首,与程、杨二公又各次韵,中秋日休,诸友用韵为戏,奔逸绝尘之作,未能拟其万一也》第三首:“忆昔战秋闱。
”)礼部试的时间,一般在次年二月,仍称春闱。
(殿试的时间,一般在四月。
)合称春秋两试。
宋代制科考试,称为“大科”,科目不多,废置无常。
宋高宗以后设博学鸿词科。
常科、制科都算是正科。
宋太祖时,对于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用“特恩”办法,赐予出身。
此后,屡试不中者,别立名册,经特许附试,谓之“特奏名”。
凡特奏名者,一般皆能录取,故称恩科、恩榜。
为了防止舞弊,宋朝采用弥封、誊录的办法。
弥封法是:试卷写姓名处,由弥封官反转折叠,用纸钉固,糊名弥封,录取后始拆封检视姓名。
誊录法是:试卷由誊录所用朱笔誊写,以誊本送考官评阅。
由于宋朝采用弥封、誊录,行卷、纳省卷已无必要,真宗时明令停止。
综观宋代科举,考试的手续简化(取消选试),录取的标准放宽(文章合格,不论门第),录取的名额增加(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近一万人),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元:右榜左榜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科举专为汉人而设。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女真人与汉人分别考试,前者录取人数较多,入仕较易。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把当时四个等级的人,分为两组考试。
蒙古人、色目人(包括哈喇鲁、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畏吾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斡罗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为一组,汉人(北方的乣汉,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南人(南宋的江南人民)为另一组。
前一组考试内容较易,录取标准较宽,授予官职较高;后一组相反。
前一组为右榜,后一组为左榜(蒙古以右为上)。
如蒙古人、色目人自愿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录取后官加一等。
辽、金科举考试分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四级。
元朝分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考试的内容,重经义,轻诗赋。
元仁宗规定,经义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出题,答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
从此,朱熹的唯心主义哲学与科举结合在一起。
明、清:春榜秋榜明、清两朝是科举制度由极盛走向衰亡的时期。
先说一说童生试。
凡“入学”以前,无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亦称儒童、文童。
童生为了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叫做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亦称库生、簧门秀士、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相公。
县试、府试、院试第一名,称为案首。
清代生员还要参加两种考试:(一)岁考(岁试)—各省学官巡回所属各州县,举行考试,考查生员平时的学业。
(二)科考(科试)—乡试之前,各省学官巡回所属各州县,举行考试,意在选送优等的生员参加乡试,称为科举生员。
生员中有三种名目:由官方供给膳食的生员,称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
有一定的名额。
岁试、科试成绩优秀的生员,补充为廪生,称为补廪。
在定额生员之外,增加录取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
地位次于廪生。
于增生之外,再增加名额录取的生员,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后来,凡初人学的生员,都称附生,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递补为增生、廪生。
此外,还有贡生、监生名目:(一)贡生,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
明代贡生有四种名目,清代贡生有六种名目,立表对照如下。
明、清每年从府、州、县挑选“食廪年深”(十年以上)的廪生充贡,称岁贡。
岁贡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之称。
明代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的生员充贡,称选贡。
清代的拔贡、优贡由此而来:每三年在生员中选拔一次,叫优贡;每六年(后改十二年)在生员中选拔一次,叫拔贡。
明、清遇皇室庆典,根据府、州、县的岁贡常额,特许加贡一次,称恩贡。
清代在乡试正取名额之外,还有备取的,称为副榜,亦可作为贡生,称副贡。
生员通过捐纳,取得贡生的,明代称纳贡,清代称例贡。
在清代,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五种贡生总称“五贡”,都算正途出身。
例贡不算正途,所以在五贡之外。
生员取得任何一种贡生资格后,即脱离其本府、州、县学宫,经过“录科”录取,才能参加乡试。
(二)监生,指在国子监肄业者。
因来源不同,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
后来,仅存虚名,不被重视。
一般所称监生,多指通过捐纳而取得的,称为例监,也称民生。
未“入学”者,欲参加乡试,必先报捐监生,作为出身,并不一定在国子监学习。
《红楼梦》第118回,贾政函嘱贾宝玉、贾兰应乡试,李婶娘问:“他们爷儿两个又没进过学,怎么能下场呢?”王夫人答:“他爷爷做粮道的起身时,给他们爷儿两个援了例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