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剖面实测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1.88 MB
- 文档页数:68
2009年04月20~22日平板附面层速度剖面与厚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附面层速度分布和厚度的测量方法。
2.具体测定平板附面层层流与湍流附面层的速度分布及其厚度。
3.把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粘性匀质不可压缩流体,测量边界层内的速度,仍利用风速管(皮托管)测风速的原理,即测出某点的总压P0和静压P后再换算成该点的速度,因为边界层很薄,其厚度往往只有几mm到十几mm,因而只能用极细的探针去探测边界层内的压力。
由于在边界层内部满足∂(P)/∂(Y)=0,即静压P沿着平板的法线方向不变,因此,可以用壁面上的静压P来表示边界层内法线上所有不同高度的静压。
于是,本实验将一根微总压管装在一标架上,使微总压管以很小的间距上下移动,测出不同高度处的总压P0(y)后,即可算出法线上离壁面y处的速度。
实验时,把总压管由壁面逐步往上移动,则测出的总压越来越大。
当移动到某一高度以后,再继续往上移动几个间距,这时所测到的总压已不再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记录下数据,经软件分析后可得速度边界层厚度和速度剖面,并与理论曲线对照。
理论分析中总是假定从平板(或物体)的前缘(或驻点)就开始形成层流或湍流边界层。
实际上绕流体的运动常常是组合边界层问题,即在物体的前部分首先形成层流边界层,在它的后部分形成湍流边界层,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个过渡段。
过渡段从层流的失稳点(层流不稳定点)开始直到流动成为完全湍流之点(湍流过渡点)结束。
性质介于两者之间。
为了读出压力的微小变化,本实验采用压力传感器,采用总压和静压之差,将其采集的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后,输入A/D转换器,由计算机直接计算出速度值。
由于速度剖面是以无量纲形式画成的,因此,不需要计算一点的速度,只要计算出速度的相对值就可以了。
计算各高度上的u y/v和y/δ的值,以y/δ为纵坐标,u y/v为横坐标作图(其中v是边界层δ处所对应的边界层外缘处的速度,相当于来流速度),从流速分布图上判断各测点处是层流还是湍流边界层。
(MMPI-2)剖面整体模式图剖面图式:图形的整体模式1、左高(123达65 以上)右低:神经症。
A类神经症性剖面图:123>60, 1,3都比2 至少高出5个T分。
个人烦恼一合理化的和以社会可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疼痛。
参考13/31编码。
继发性疾病获益、逃避责任、需求关心。
132 或312B类神经症性剖面图:1最高2其次3最低,但都>60, 长期过分躯体关注,多疑敏感,有躯体不适但无相应的躯体病理特征。
123C类神经症性剖面图:2最高,1其次,3最低。
慢性神经症,混合性躯体症状、躯体不适、抑郁、癔病。
易疲劳焦虑,迟钝。
213D类神经症性剖面图:3最高,2其次,1最低,但都>65,女性,癔病性剖面图。
抑郁和群体化的混合性神经症类型,睡眠、饮食障碍,高度焦虑。
3212、右高(6, 7,8, 9达65以上) 左低:精神病性模式。
精神病性双峰剖面图:6,8≥60,6,8中有一个比7至少高5个T分。
偏执性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偏执性精神分裂症),内向、易激怒、退缩、多疑、敌意,行为缺乏自知力。
思维障碍、妄想、幻觉。
68/86 or 678/687。
精神分裂症:2,0的T分>60,躁狂发作精神病,T<55。
内容量表:容易受被试者测验态度的影响1、内部症状2、外显侵犯行为3、消极自我认识(自我低估)4、一般问题部分内容量表意义:都大于651、焦虑紧张量表ANX2、恐惧担心量表FRS3、强迫固执量表OBS4、抑郁空虚量表DEP10、A型行为量表TPA:A型行为附加量表(特殊量表):偏重于测量心理病态方面,较有针对性,对特殊领域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补充作用。
部分附加量表意义:1、酗酒量表MAC-R, T ≥60 很强的心理倾向,60≤T≤64,生活态度有可能。
8自我力量Es, T≥60:大学生,≥66 锋芒毕露,对人敌意。
≤40自我心理整合性差。
11、创伤后应激失常量表:PTSD, PK and PS, T≥60,四大类型量表:1)效度、临床、内容、附加解释三步骤:1、分析传统效度量表(Q,L,F,K)的模式,以及2版新增效度量表分数,以判断被试者的测验态度2、分析临床量表,解析8个,从而达到判断被试者的人格特征、认知及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特点和症状严重程度。
1:2000地质剖面测制一、测制剖面的目的划分填图单位(包括岩石地层单位、岩石谱系单位、蚀变带及构造),研究各填图单位的组成、结构、构造、标志、特殊成因、成分的岩石单位及含矿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的层位,与填图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确定填图单元,为野外地质填图创造必要条件。
因此,主要地层、岩石谱系单位剖面的测制工作,一般在设计阶段完成。
地质普查和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地质剖面可分为:(一)地层剖面: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岩石物质及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古生物特征及组合关系、含矿性、标准层、沉积建造、地层组合、变质程度等。
建立地层层序、查清厚度及其变化,接触关系,确定填图单位。
(二)构造剖面:是着重研究区内地层及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如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糜棱岩带(韧剪带)的特征、类型、规模、产状、力学性质和序次、组合及复合关系。
对研究区域构造的剖面,要通过主干构造及典型的构造单元。
(三)侵入岩剖面:主要是研究侵入岩的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结构构造、含矿性、同化混染、接触蚀变作用、原生及次生构造、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相变化特征、侵入期次、时代及侵入体与成矿的关系。
确定侵入体中单元划分。
(四)第四系剖面: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成因类型及含矿性,时代,地层厚度及变化特征、新构运动及其表现形式。
(五)火山岩剖面:研究火山岩的岩性特征、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火山岩中沉积夹层的建造、生物特征;火山岩的喷民旋廻、喷发韵律,火山岩的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确定火山岩的喷发形式、火山机构和构造。
矿区勘探线剖面:分铅直剖面和水平剖面,此处仅指铅直剖面。
在布设勘探剖面时,要照顾到整个矿床的各个地段,或兼顾相邻矿床。
剖面线垂直矿体(床)走向线,间距一般与勘探网度一致。
勘探线剖面主要反映矿体与围岩之间的界线,矿体中各种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的界线,各种岩石之间的界线,各种构造界线;矿体的数量、分布、形状、大小、产状、厚度、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构造控制和构造破坏等。
剖面土样采取方法
1、剖面规格:
剖面土样采样方法可采用挖长1.5-2米,宽1米,深约1-2米土坑,具体深度按现地情况而定。
剖面坑的一端要求向阳,要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
2、观察剖面:
一般要先在远处看,这样容易看清全剖面的土层组合,然后走近仔细观察,并根据各个剖面的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根系分布等变化,参考环境因素,推断土壤的发育过程,具体划分出各个发生层次,用钢卷尺量出各层深度(以厘米计)。
3、确定采样地点:
采样地点确定在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
采用GPS定位,并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1秒)。
投影设置为UTM,WGS84,ups(公里网)。
4、划分土层
根据剖面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根系分布等变化来划分土层,森林土壤常见的土层:
枯枝落叶层-----主要是未分解或未半分解的有机物质
腐殖质蓄积层-----腐殖质与矿物质结合,颜色深暗,团粒结构,疏松多孔
淀积层-----干旱地区淀积层有碳酸盐类、石膏等,颜色较浅
母质层-----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
5、土样的采集
土样的采集应在土壤剖面挖好后,按土壤发生层自下而上采集每一层的样品,注意取样时取土层中央的土壤。
或是每隔20cm取个样。
每个土样取500g。
所有采集的样品装袋,并在袋子内外各备一张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日期、采样深度、编号和采样人等。
采光测量方法GB5699-851 总则1.1 为统一采光的测量方法,确保测量的准确性,特制订本方法。
1.2 测量目的1.2.1 检验采光设施与所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1.2.2 调查采光设施与设计条件的符合情况。
1.2.3 进行采光设施的采光比较的调查。
1.2.4 测定采光设施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确定维护和改善采光的措施,以保障视觉工作要求和节省能源。
1.3 测量内容1.3.1 室内典型剖面(工作面)上各点的照度、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的扩散光照度。
1.3.2 室内墙面、顶棚、地面等饰面材料和主要设备的反射系数。
1.3.3 采光材料透光系数。
1.3.4 室内各表面的亮度。
1.4 适用范围1.4.1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建筑的采光测量。
1.4.2 采用本标准时,尚应符合有关规范和标准等条文的规定。
2 测量仪器2.1 照度计2.1.1 用于采光测量的照度计宜为光电池式照度计,按接收器的材料,照度计可分为硒光电池式和硅光电池式照度计。
2.1.2 采光测量宜采用二级以上的照度计(指针式或数字式)。
2.1.3 照度计的检定,应按 JJ G 245—8l《光照度计》进行。
注:光照度计又称照度计。
2.2 亮度计2.2.1 采光测量主要采用光电式亮度计,光电式亮度计可分为视场光筒式亮度计和透镜成像亮度计,二者可用光电池(硒、硅)、光电管、光电倍增管作接收器。
2.2.2 亮度计的检定,应按 JJG 211一80《亮度计》进行。
3 照度测量3. 1 测量条件3.1.1 照度测量的天气条件应选全阴天。
注:全阴天为整个天生被云遮挡,看不到太阳位置时的天空状况。
3.1.2 照度测量应选在一天内照度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进行,一般选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
3.2 室外照度的测量3.2.1 室外照度的测量系指测量室外水平面全天空扩散光照度。
3.2.2 测量室外照度应选择周围无遮挡的空地或建筑物的顶上。
接收器应置于与周围建筑物或其他遮挡物的距离大于遮挡物高度的六倍处,即l与h之比大于6,如图l所示。
储量计算的断面法凡在矿床勘探阶段,应用若干勘探剖面把矿床横切截为若干个块段,分别计算这些块段的储量,将各块段的储量合起来即矿体的总储量,这种方法称断面法或剖面法。
断面法还可分为垂直断面法、水平断面法及不平行断面法。
一、平行断面法平行断面法储量计算按以下步骤进行:(一)首先在各个勘探剖面图上测定矿体的面积;(二)其次,在两个勘探剖面面积之间计算矿体的体积。
为此,必须根据相邻两剖面矿体之相对面积差的大小来分别选择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
当相邻两剖面上矿体之相对面积差<40%时,一般选用梯形体积公式(图1),其公式为:式中:V-两剖面间矿体体积(立方米);L-两相邻剖面之间距(米);S1S2-两相邻剖面上的矿体面积(平方米)。
图1 相邻剖面间之梯形块段当相邻两剖面上矿体之相对面积差>40%时,一般选用截锥体积公式计算体积(图2),其公式为:图2 相邻剖面间之锥块段在应用截锥公式,要进行开平方计算,实际计算较繁琐,为了简化计算,有人提出改用校正的梯形公式,其方法如下:假如使相邻两剖面的间距为L,则这些剖面间块段的体积V大致等于两剖面面积总和之半与某一修正系数F的乘积,即:修正系数F的大小等于该块段精确体积与近似体积之比:把F值代入公式中,则得:当S1=S2时,则F=1,因而。
在这种情况下,用近似公式也可得到精确的结果。
在S1或S2=0时则F=2/3,这时V=L/3·S成为规则角锥体体积公式。
现将F值公式作如下之改变:由上式可见,F值显然取决于剖面面积S1及S2之比的平方根,而不取决于这些面积的绝对值的大小。
此外,当S1与S2之值互换时,F值亦不受影响。
C·C·依扎克松利用上述关系,并使块段底面积之一,S1或S2等于1,编制了一个F值遇S1/S2=α的关系表(表1)。
表1表1表明,当S1与S2之比值α在0.71~1.4以内时,F值可略而不计,因为误差小于1%,尚未超出储量计算的一般精度范围。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
一、勘查方法技术要求(一)工程测量1.地形测量(1)地形图精度要求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5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4mm。
隐蔽或施测困难地区,可放宽1/2。
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形或地物点上,图上注记至0.1m,其密度不少于每方格网10~15个。
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为 0.5米,困难地形可放宽50%。
(2)高程注记点图上应分布均匀,每平方分米不少于5~8点。
图根、碎部点高程均取至厘米注记。
沟渠底高程图上注记间隔10cm,并测注沟宽。
注记以分式标注,分母为沟底高程,分子为沟宽(注至分米)。
(3)测绘内容及表示方法地形图上需表示的内容除按《工程测量规范》中的相应规定及《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执行外,特别强调要将矿渣堆积体、采坑、塌陷坑等微地貌表现在地形图上。
重要地质现象不受比例尺限制,可采用符号夸大表示。
2.剖面测量①剖面测量比例尺为1:200;②实测剖面应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施测,剖控点(含两端点)间距应小于1000m,剖面点至测站点最大距离应小于800m;③测站点至剖面点距离一次照准一次读数测定,天顶距采用盘左一次读数,用全部仪可直接读平距、高程(或高差);④作剖面图时,剖面方向一般按左西右东、左北右南原则;⑤剖面图应注明名称、编号、剖面比例尺、剖面实测方位等。
3.槽探等勘探点、重要野外地质观测点工程测量①所有点位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极坐标法测定;②水平角、垂直角、距离均测一测回;③在同一测站测定点数量超过10个或观测时间超过1小时后,应重新整平仪器并重新归零。
4.资料成果测量的初步成果提前交付地面地质调查使用。
并提交相应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
(二)工程地质测绘1.测绘调查方法测绘方法采用全面查勘法。
对于重要的地质现象,应进行追索。
在覆盖或现象不明显地段,采用探槽揭露,以保证测绘精度和查明主要地质问题。
2.观测点的布置与测量(1)观测点布置以能控制勘查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矿渣堆积体为目的,以达到最佳调查测绘效果为准。
外接球之二面角剖面分析法例1:在四面体ABC S -中,BC AB ⊥,2==BC AB ,SAC 为等边三角形,二面角B AC S --的余弦值为33-,则四面体ABC S -的外接球表面积为解:作二面角剖面⇒如图,此题用模型5:36sin sin 33cos 1211=∠=∠⇒-=∠OO O B SO B SO ,332,322==r h ,直接刷公式一波流带走()23121sin 212222=+=+⎪⎭⎫ ⎝⎛-=r r h R α,ππ642==R S ;例2:在边长为32的菱形ABCD 中,60=∠BAD ,沿对角线AC 折成二面角D AC B --为120的四面体ABCD ,则此四面体的外接球表面积为解:此题典型的模型4:作二面角剖面⇒︒==∠====120,32,32αBED r D O h ED ,可根据几何性质知道︒=∠602EO O ,360tan 22=︒=EO OO ,()()21323222222=+=+=DO OO R ,也可以不画图直接一波流公式带走()()()2160tan 323322tan 222222=︒-+=-+=αr h r R ,ππ8442==R S 。
1.(2017秋•威海期末)边长为的菱形ABCD 中,∠BAD=60°,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将△ABD 沿对角线BD 折起,使得,此时点A ,B ,C ,D 在同一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C A .12πB .16πC .18πD .24π2.三棱锥A ﹣BCD 中,△ABC 为等边三角形,AB=2,∠BDC=90°,二面角A ﹣BC ﹣D 的大小为150°,则三棱锥A ﹣BCD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D A .7πB .12πC .16πD .28π3.在三棱锥P ﹣ABC 中,PA=PB=AC=BC=2,AB=2,PC=1,则三棱锥P ﹣ABC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D A .B .4πC .12πD .4.(2018•江西二模)已知菱形ABCD 满足,|AB |=2,∠ABC=,将菱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成一个直二面角B ﹣AC ﹣D ,则三棱锥B ﹣ACD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A .πB .8πC .7πD .5.(2018•乌鲁木齐模拟)四面体ABCD 中,AB=AC=BC=2,,点E 是BC 的中点,点A 在平面BCD 的射影恰好为DE 的中点,则该四面体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 .B .C .D .1.C2.D3.D4.A5.A秒杀秘籍:有二面角的四面体外接球模型四:两个全等等腰三角形拼在一起,或菱形折叠:如图1,设折叠的二面角α='∠EC A ,hE A CE ='=作二面角剖面⇒图1图2作图1的二面角剖面图2:1H 和2H 分别为BD A BCD '∆∆,外心,BCDBDr CH ∠==sin 21,r h EH -=1,()2tan1αr h OH -=,故()2tan 222212122αr h r CH OH OC R -+=+==凡有二面角的四面体,一定要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将其作剖面,对剖面进行分析时,利用圆内接四边形和三角形性质,可以求出外接球半径,特殊情况要用AaR sin 2=处理。
实测地层剖面为了对测区的地层情况有准确的了解,选择出露较好的典型地层剖面进行实际测量。
(一)小组成员共同承担的任务1.确定剖面起、止点, 将其准确标定在地形图上并标上地质点号剖面起、止点按地质填图地质点号统一编号,并在剖面线上用油漆做上醒目的标记。
确定剖面起、止点通常采用三点交汇法并根据地形、地物加以校正。
目前多采用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定位。
确定剖面起、止点的原则:剖面起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下伏层位中,终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上覆层位中。
例如:所要实测的地层是石炭系(C),起点要放在泥盆系(D)的顶部,终点要放在二叠系(P)的底部。
如下图:2.划分地层,将分层界线和分层号标在剖面线上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层的岩性特征,岩层剖面上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成分或岩石组合规律等等方面的差异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志。
实测剖面所划分出的层,可以是单一岩性层,也可以是有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岩性层。
所划分出的每一层与上、下相邻层的宏观岩性特征应有较明显的差异,易于识别。
复合岩性层的的组合规律主要有①夹层型(以一种岩性为主夹有其它岩性);②互层型(由两种岩性交互产出);③韵律型(三种或三种以上岩性顺序排列、重复出现)。
地层划分的精度地层划分的精度(即:分层厚度)与所选定的比例尺有关,两者的关系如下:实测剖面分层精度与比例尺的关系注: 最小分层厚度等于实测地层剖面图或柱状图上1mm所代表的地层厚度,最大分层厚度等于实测地层剖面图或柱状图上1cm 所代表的地层厚度。
分层厚度的下限通常为自然岩层厚度。
地层划分时应重视的问题地层划分时应重视有意义的特殊岩层,例如底砾岩层、古土壤层、含矿层、化石富集层、岩性独特的标志层等等,对于这些岩层,即使厚度不大也应单独分层,在剖面图和柱状图上予以夸大表示(可夸大到1mm)。
3.寻找化石应逐层依次寻找化石,将找到的化石顺序编号,并在化石发现地点用油漆做上标记。
·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可作如下分工(见下表):实测地层剖面人员分工1. 前、后测手的任务①在已经确定的剖面线上,选择导线点,并做上标记(标注导线点号)。
吸水剖面测井基本常识一、何为吸水剖面以及主要用途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推移,油层压力逐渐下降,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开发,需要给地层补充能量,保持油层的压力。
目前主要的方法是采用注水保持油层压力。
因此在一个油田开发时除了钻一批采油井外,还要钻一批注水井。
通过注水井给井下油层注水,维持油层压力使油井产量保持稳定。
为了了解注水井注水状况,就需要测吸水剖面,了解个小层的绝对注入量。
主要用途:了解注入井各小层的吸水状况,检查井下工具到位及工作情况,检查调剖效果,检查管外窜流,分析油井出水情况,分析油层水淹状况,进行浅部找漏。
二、测井原理目前吸水剖面主要用示踪法进行测井(即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
在注水条件下将同位素注入井内,随着注入水的流入,同位素滤积在注水层表面,用伽马仪测取示踪曲线,曲线上显示的放射性强度的差异就代表了注入量的大小。
该工艺采用放射性核素释放器携带放射性核素载体在预定的井深位置释放,载体与井筒内的注入水形成活化悬浮液,油层吸水时也吸收活化悬浮液。
而放射性载体滤积在井壁地层表面。
此时所测的伽马曲线与释放核素前的自然伽马曲线对比,对应吸水层中二者的幅度差,即反映该地层的吸水状况。
三、吸水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方法由于Q=△J/△I,即进入地层的水量Q与滤积的放射性活度△J成正比,测井曲线上反映即是吸水量与吸水层上的同位素伽马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的包络面积成正比。
图1所示:图1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载体法测井原理示意图如1图所示:图中1、2、3三个层为注水层,深度校齐后,把自然伽马曲线与同位素曲线叠合,并使其在非目的层段重合,在三个注水层位分别求出这两条曲线的包络面积S1、S2、S3,则这三层的吸水量之比即为:S1∶S2∶S3。
因此,只要求出各注水层的异常面积和各注水层总的异常面积,即可得到各注水层的相对吸水量:nβi =(Si/∑Si)×100% (1-2)n=1式中βi 为i层相对吸水量;Si为i层的异常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