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宝岛台湾(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8.36 MB
- 文档页数:62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4课《认识宝岛台湾》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对照地图,说出台湾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台湾岛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3.了解台湾岛的主要农作物与物产,分析其分布特点。
4.认识台湾的人文特色,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特色,台湾的居民和丰富的资源、发展状况以及风土人情。
5.学会设计旅游路线,体验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2学情分析
了解一个地区首先应该明确其位置,而明确位置前必须先清楚其范围。
现在,许多学生都知道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都认识台湾岛的形状,但容易错误的认为台湾岛的范围就是整个台湾省的范围,因此在导入新课后,需要首先明确台湾的范围,然后再分析台湾的位置,以及尝试评价其位置的重要性。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台湾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物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台湾经济发展变化,进而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最后利用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可分割。
3
学习重点: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色
学习难点:学会运用各类图型,掌握探究区域一般方法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一、问题导入:
问题:钓鱼岛属于我国哪个省?它在大陆的什么位置?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展示卫星地图)。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祖国的宝岛台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属于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向学生展示了台湾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使学生了解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对祖国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
但他们对台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报道,缺乏系统的、全面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台湾,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台湾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了解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台湾,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台湾的美景和文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设计好教学课件,以便引导学生有序学习。
3.准备好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解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台湾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特色,引导学生关注台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台湾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对台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祖国的宝岛台湾》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祖国的宝岛台湾”,以台湾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物产资源、民族风情、科技发展等内容为主线,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感受台湾的美丽与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台湾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对于台湾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物产资源、民族风情、科技发展等方面了解不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台湾的认识,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物产资源、民族风情、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物产资源、民族风情、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台湾的美丽与富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台湾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物产资源、民族风情、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台湾的图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台湾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台湾的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台湾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物产资源、民族风情、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台湾有更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台湾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学设计丹桂中学熊桂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3)认识台湾丰富的物产和著名的旅游景点,学会解释为什么成为“祖国的宝岛”。
(4)认识台湾的经济发展特色,联系实际认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贸易越来越密切,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过程与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方法1.教学重点(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2.教学难点掌握台湾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画面配以台湾的一些著名的景观。
提问:这是那个地方的著名歌曲,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板书:第三节祖国的宝岛──台湾[讲授新课]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81,回答以下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
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
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
学生自学、填图、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学生回答。
略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
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
地理公开课教案课题:《祖国宝岛――台湾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居民及地形特点等基本概况2、记住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南海、太平洋、台湾山脉、玉山、日月潭、浊水溪3、知道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及其分布4、理解台湾省“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征,识记主要城市:台北、基隆、高雄5、通过读台湾省图、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填图的能力。
6、通过分析台湾省自然条件与各种资源的关系、台湾工业的布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法、讲授、谈话、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台湾省的学习,使学生坚定不移地树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2、通过过台湾自然环境与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1、台湾省的自然环境——“海岛”的位置,“多山”的地形及台湾岛丰富的资源2、“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一首余光中的诗,我很想同大家分享一下:请学生推荐一位们同学朗诵余光中的诗《乡愁》朗诵:《乡愁》教师提问:这首诗歌里的两头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略)承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它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位于华南地区,是由一系列岛屿组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板书)一、地理位置和范围让学生读图:P50 “台湾省地形图”思考问题1、台湾的地理位置2、台湾省由哪些岛屿组成?学生一边做地理填充图册在相应的位置填写出主要岛屿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请学生填注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说填出的这些地理事物说明了什么位置的特点。
台湾四面环海,突出了“海岛”的地理位置。
教师提示:前边我们讲过学习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回答)一般从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