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三、红腿病
1) 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有时也
可表现为附肢变红,从头胸甲至尾扇变白。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淋巴和血细胞 变少,血液凝固变缓甚至不凝固等现象。 3)诊断:依外观症状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发病和死亡率有时高达90%,对成虾 养殖危害较大,流行季节主要为4-6月和9-10月。 5)防治:预防:a. 以生石灰或含氯制剂彻底清池消毒; b. 在发病季节适当使用氯霉素、土霉素或大蒜等预防. 治疗:a. 1ppt氯霉素或1-2ppt土霉素或1-1.5ppt呋喃唑酮拌饵连投5-7d; b. 1%大蒜或1ppt卡拉霉素或氟哌酸拌料投喂3-5d; c. 口服药饵同时以0.5-0.8ppm漂白精或0.2ppm二氯乙氰尿酸等 进行水体消毒。
8. 黄头杆状病毒病(YHV病)
1) 病原: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 YHV)
属于ds RNA病毒,病毒杆状,50-60×150-200nm,无被膜,无包涵体。 病毒粒子位于肝胰腺、鳃、结缔组织和肌肉等的细胞内。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头胸部变为黄色。传染快,死亡快。 3) 诊断方法:头胸部变黄。 4) 感染对象:斑节对虾等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4. 白斑杆状病毒病(WSSV病)
1) 病原: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 WSSV )
属于ds DNA病毒,大小150×450nm,有被膜,无包涵体 病毒粒子位于鳃、肝胰腺膜和肠道等组织的细胞内。
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虾体变软,离群、靠边或缓游于水面,此后 出现空肠胃、身体发红、肝胰脏甚至肠道变红、肝胰腺肿大等症状;头 胸甲及腹节甲壳易剥离(不连真皮),甲壳内侧有无法刮除的白斑。 3)诊断方法:依头胸甲上无法刮除的白斑可确诊。 4)感染对象:虾类、蟹类和桡足类等几乎所有甲壳类,甚至包括滕壶。 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 横向传播: 6)危害情况:对全球虾类养殖造成了毁灭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