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中医治疗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治疗腹水的方法
中医治疗腹水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治疗腹水主要以利尿药为主,如苦参、薏苡仁等药物,以增加尿液排泄从而减轻腹水。
2. 针灸疗法:适当的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尿液的排泄,从而缓解腹水的症状。
3. 中药煎剂: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水枣、凤凰衔珠散、通腑散等,多为利尿、消肿、化瘀的中药组方,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功能,增加尿液排泄以达到缓解腹水的目的。
4. 膏方外敷:对于肝硬化引起的腹水,中医还常采用将膏药贴敷于腹部的方法,如棕子油膏等,通过推动气血循环,促进腹部毛细血管的代谢,减轻腹水的积聚。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腹水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治疗腹水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患者耐心配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治疗。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方药中老师,多年来研究肝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其中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亦颇有心得。
兹将方老师诊治本病的经验,结合我们学习的体会,介绍如下:一、治疗原则肝硬化腹水属于祖国医学“单腹胀”、“蜘蛛臌”、“症瘕胀”等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争论很大,有的主补,如喻嘉言说:“凡治胀病而用耗气散气泻肺泻膀胱诸药者,杀人之事也”,有的主攻,如陈士铎说:“水肿之病,亦土不能克水者也,方用牵牛三钱,甘遂三钱,水煎一服,即大泻水斗余,臌胀尽消,此则直夺其水势而土得其平。
”主补者,无非认为臌胀由虚而起,攻逐则取快一时,复发难疗;主攻者,则认为本病因邪而致,攻逐其邪,邪去则正复。
方老师认为偏执一端,都不全面。
临床所见,此类病症,虚实夹杂者多,纯虚纯实者甚少,因此治疗上单纯补益或攻下均非所宜。
有鉴于此,他主张采用攻补兼施或消补兼施,作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二、方药运用对于本病的病理机转,方老师认为原发在肝,波及脾肾,以致肝脾肾三脏俱病而以肝脾为主,又以气虚、血瘀、水停、阴亏四个方面为其主要病理表现。
气虚是脾失健运,化源不充所致;血瘀是肝失疏泄,络脉阻滞使然;水停是脾肾俱衰,运化无权,水无所制之故;阴亏则是肝郁化火,营阴内耗,或肝病及肾,肾阴受损而起。
此四者,往往彼此影响,互为因果。
基于上述,所以方老师治疗本病多从调治肝脾肾三脏着手,在具体立法上重视养肝、健脾、活血、行水。
兹归纳其处方用药的主要经验如下:补的方面:认为重点应滋养肝肾,健脾益气。
滋养肝肾常用生地、黄精、麦冬、杞子、怀牛膝、当归、白芍、阿胶之类,其用方,在魏氏一贯煎的基础上组成加味一贯煎(北沙参、麦冬、生地、当归、金铃子、丹参、鸡血藤、柴胡、姜黄、郁金、薄荷、杞子),用于肝肾阴亏者,常获良效。
此外,还自拟黄精汤(黄精、当归、生地、夜交藤、苍白术、青陈皮、柴胡、郁金、薄荷、甘草),丹鸡黄精汤(即上方加丹参、鸡血藤)和参芪丹鸡黄精汤(即丹鸡黄精汤加党参、黄芪),用于肝脾两虚、气阴两衰者,亦多取效;健脾益气常用党参、苍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之类,在选方上,善用补中益气汤,并制订加味异功散(党参、苍白术、茯苓、甘草、青陈皮、黄精、当归、丹参、鸡血藤、柴胡、郁金、薄荷),用于脾虚气弱而兼肝血不足者,效果比较满意。
中国乡村医药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举隅孔利君徐宇杰指导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胁痛”“积聚”范畴,病因主要有疫虫感染、酒食不节、黄疸、积聚失治,情志不遂亦可诱发和加重。
病机主要初期湿热疫毒蕴阻中焦,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进而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水湿聚于腹中;久则及肾,肾关开阖不利,气化无权,水湿不化,则胀满更甚。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是形成本病关键病机。
气滞、血瘀、水停是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为本虚标实。
徐宇杰主任中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连建伟教授学术继承人,擅长合方治疗,重视脉象。
今举隅2例诊治肝硬化腹水的经验,具体如下:例1孔某,男,76岁,农民,因“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9年,伴乏力、纳差1天”于2014年2月17日收住院。
入院症见:腹胀如鼓,全身乏力,纳少,大便溏,日二三行,小便量少,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无腹痛、发热。
查体:血压159/90mmHg,精神疲软,心肺听诊阴性,蛙状腹。
肝脏触诊不理想,移动性浊音阳性,手掌及胸颈部可见蜘蛛痣,双下肢轻度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舌质黯,苔白腻,脉弦滑。
腹部B超示,肝硬化伴大量腹水,胆囊壁水肿,脾大。
肝功能:总胆红素29.3μmol/L,白蛋白26.9g/L,谷草转氨酶24U/L。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中医诊断:鼓胀,证属气滞水停证。
西医予参麦针剂益气、还原型谷胱甘肽针剂保肝,支链氨基酸营养及呋塞米(速尿)利尿,口服螺内酯,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
连用3天,效果不明显,患者仍腹大如鼓,腹胀明显,没有减轻迹象。
同月20日徐老师查房后根据四诊,治宜疏肝利水、软坚化瘀,予柴胡疏肝散合四苓散加味。
处方:柴胡12g,青皮6g,陈皮6g,川芎6g,制半夏12g,炒枳壳12g,赤芍15g,白芍15g,薏苡仁20g,炒薏苡仁20g,猪苓20g,泽泻12g,炒白术15g,丹参20g,莪术12g,砂仁6g(后下),炙龟板15g,炙鳖甲15g,槟榔15g,山药20g,车前子15g(包)。
最新: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腹腔内出现过多游离液体(〉20OnII)时称为腹水。
肝硬化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药物或化学毒物,寄生虫感染,循环障碍等,我国目前仍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但酒精性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所致肝硬化比例也逐渐增加。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是腹腔内液体的产生与吸收失去动态平衡的结果,可由多个因素联合作用导致,门静脉高压是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始动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及低蛋白血症在腹水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腹水是肝硬化自然病程进展的重要标志,据调查中国南方地区住院肝硬化患者中腹水发生率为55.6%o腹水的出现也提示肝硬化预后不良,一旦出现腹水,1年病死率约为15%,5年病死率为44%~85%。
肝硬化腹水以腹部胀满、小便短少,甚则腹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鼓胀”范畴。
中医药治疗对促进腹水消退、预防腹水复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2、2017年发布了《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o随着肝硬化腹水中医药研究的进展,有必要对该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
本次修订,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23年11月在北京牵头成立了《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参考国内外共识制定方法,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肝病专家就“肝硬化腹水”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名医经验、循证研究、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然后按照德尔菲法分别于2023年4月、2023年8月、2023年10月进行了3轮专家投票,逐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验
湖南名老中医夏远录医案医语选
肝硬化腹水简称肝腹水,是因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反复炎症、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后,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引起肝腹腔内积液的症状。
夏远录教授以健脾化淤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十分理想。
【医案】李某,男,40岁。
患慢性肝炎3年,近年来逐渐加重至腹部胀大,双下肢浮肿,西药治疗欠佳。
现症状头晕,纳差食少,四肢无力,腹胀尿少,大便秘结,气短神倦,卧床不起,消瘦,面色黯滞,腹大青筋显露,腹水症。
肝右缘下2cm质较硬、脾左肋缘下1.5cm质亦较硬、双下肢有可凹性浮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滑。
超声波检查肝大、脾大、肝硬化腹水。
夏老中医辩证其属脾虚气弱,水淤交阻之膨胀症。
遂予健脾益气、化瘀消水治疗。
服中药治疗一周,大便通畅,腹胀减轻,含量增加,继以此方随症加减治疗8个月,腹水消失,肝右肋缘下0.5cm.质较前软,脾未扪及,恢复轻工作,至今已30年未复发。
【医语】肝硬化腹水症是一种常见面又难以治疗的病症,其成因多为肝气郁结,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肝郁亦可伤脾、脾伤则失运、脾运失常则水湿停骤。
日久脾虚气弱,水淤交结而成虚实夹之膨胀症。
故其治疗,当健脾益气复其
健运之职,化瘀消水以破其已结之症。
以白术、黄芪等健脾益气扶正,泽兰、水蛭、壬不留行等活血化瘀消症,茯苓、泽泻等祛湿消肿,枳实、厚朴等行气消胀。
再随症加减,多可凑效。
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法腹水是指腹腔内异常积聚的液体,可以是血液、脓液或淋巴液。
中医认为腹水是由于肝气郁结、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生等因素引起的,治疗腹水的中医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治疗腹水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中药有茯苓、泽泻、白术、黄芩、半夏、木瓜等。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利湿,健脾,活血化瘀,通经络,增加尿液排出等作用,从而达到消除腹水的目的。
茯苓是一味常用的利湿药,有清利水湿、健脾化湿的作用。
泽泻可以利尿,消除水湿。
白术能健脾,燥湿,增加脾胃功能。
黄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清热利湿。
半夏有健脾和平肝胃的作用。
木瓜可以消食、健胃,有助于消化湿气。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治疗腹水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脾俞、胃俞、足三里等。
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消化功能,增强体质,促进水湿的排出。
3.推拿治疗推拿也是治疗腹水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推拿腹部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增加脾胃的活力,加快水湿的排泄。
推拿时可以采用揉、按、推、拍等手法,结合脉络的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推拿,以尽可能增加疗效。
4.饮食调理在治疗腹水的同时,饮食也是重要的调理手段之一、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粮食、蔬菜、水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此外,多喝开水和利尿的茶水也有助于腹水的排除。
5.调理情绪情绪对人体的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认为情绪不畅可以导致脾胃失调,从而阻滞水液的排泄。
因此,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可以促进水液的代谢,有利于腹水的康复。
总之,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调理和调理情绪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达到清热、利湿、健脾、活血化瘀、通经络、增加尿液排出等作用,从而有效地治疗腹水。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还需遵循医生的嘱咐,坚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身体尽快康复。
臌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病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虫毒感染或黄疸、积聚病后续发所致。
鼓胀的病变部位在肝、脾、肾,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腹中而致。
初起损在肝脾,迁延日久,可由气及血,且瘀血亦可化水,使水湿更盛;晚期及肾,正气亏虚,气、血、水相互交结,则神昏、痉厥、出血等变症丛生。
根据本病表现,现代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属本病范畴,包括血吸虫性、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
正常人腹腔内有少量游离液体,当腹腔内积聚的游离液体超过200mL时称为腹水。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复杂,包括门脉高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淋巴液形成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等。
腹水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慢性肝病自然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提示肝硬化失代偿、预后不良。
初次出现的腹水经治疗较易恢复,但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腹水治疗困难。
一、诊断标准1. 中医诊断要点:(1)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2)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
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常见体征有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脾肿大、下肢凹陷性水肿等。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2. 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明确的肝硬化病史及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常见病因有慢性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与血吸虫肝病等,其他病因有酒精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毒物或药物性损肝伤、胆汁淤积、代谢性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症状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水、大便溏薄或便秘、性功能减退、月经不调等肝硬化失代偿期症状; 少量腹水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餐后腹胀。
肝硬化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
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腹水腹水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等因素导致。
中医认为,腹水的形成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多采用健脾利水、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
近年来,一些中药方剂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例如,实脾饮加减可温阳健脾、行气利水,适用于脾肾阳虚型腹水患者;五苓散合茵陈蒿汤加减能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常用于湿热蕴结型腹水患者。
此外,中药外敷、针灸等疗法也有助于腹水的消退。
中药外敷多选用利水消肿的药物,如芒硝、甘遂等,敷于腹部,通过皮肤吸收发挥作用。
针灸则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二、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原因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门脉高压性胃病等。
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由于肝火犯胃、脾气虚弱、血热妄行等所致。
在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健脾益气等方法。
云南白药、三七粉等中药具有止血作用,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同时,一些中药方剂如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对于肝火犯胃型出血有一定疗效。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通过调理肝脾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门静脉压力。
三、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主要由于氨中毒、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引起。
中医认为,肝性脑病与肝风内动、痰浊蒙窍、热毒内蕴等有关。
治疗上,中医多采用平肝熄风、化痰开窍、清热解毒等方法。
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作用,对于热毒内蕴型肝性脑病有一定疗效。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中医证候规律及治疗进展摘要: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是失代偿早中期转化为晚期的重要表现,是临床治疗棘手的问题之一,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但中医中药对本病治疗显示了较好疗效,本文从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病因病机、证候及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关键词:肝硬化难治性腹水中医证候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Refractory ascites, RA)是肝硬化失代偿早中期发展至晚期的重要表现,亦称抗利尿性腹水,也有称“腹水Ⅱ型”[1],指对限制钠的摄入和大剂量的利尿剂(螺内酯400mg/d,呋噻米160mg/d)治疗无效的腹水,或者治疗性腹腔穿刺术放腹水后很快复发,利尿治疗失败的腹水,临床上难治或者不能治,其预后多差,病死率高,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2]。
西医治疗措施尚有限,且副作用较大,经济压力大,而中医证候的探索及中药的运用能缓解其症状,延长存活率,较为经济,在其治疗上有一定前景,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据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臌胀”、“单腹胀”等范畴,历代范畴,列入“风、痨、臌、膈”四大难证之一。
《灵枢·水胀》中:“鼓胀如何?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
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说:“此由水毒气结聚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蛊也。
”明·张介宾《类经·十六卷·疾病类·五十五·鼓胀》记载:“内伤脾肾,留滞于中,则心腹胀满,不能再食,其胀如鼓,故名鼓胀”。
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癖……凡有症瘸、积块、痞块,既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鼓,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
”其病因可归属于湿、热、瘀、虚,病机为湿热困脾,脾胃气虚,血瘀水停,部分表现为肝肾阴虚[3]。
有学者认为本病病机多是肝脾累及肾,肝脾肾三脏俱虚为本,气滞、血瘀、水蓄病变为标,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候。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治疗概况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肝硬化由代偿期转为失代偿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医根据其腹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的特征,称之谓“臌胀”。
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且易复发。
论其病因则有感受湿热疫毒、嗜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倦过度和精神因素等,其病机在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肾不化水,以致气血瘀滞,壅结腹中,遂成腹水。
对其治疗,中西医都在努力寻找疗效可靠而又安全的方法。
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殊有效方法,中医药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辨证论治,在消除腹水,改善肝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中药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概况做一综述。
一、辨证论治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施治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但是由于不同医家对该病认识的差异,以及地域气候、患者体质之间的差异,辨证分型的依据不同,致使本病辨证分型不尽相同。
谢氏[1]分3型论治:①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利水,佐以疏肝,方选茵陈蒿汤加减;②脾虚型,治疗以益气健脾,化瘀利水为法,治疗以益气健脾,化瘀利水为法;③阴虚型,治疗以柔肝养阴,清化渗利为主,攻补兼施,方选一贯煎加减。
王氏[ 2 ]介绍俞荣青教授经验分4型论治: ①气虚型:重用益气药,使水道通调,以资化生气血,治以益气健脾,行气利水,常用黄芪、党参、当归、丹参、赤芍、郁金、虎杖、茵陈、大腹皮、茯苓、鳖甲、白术等; ②阴虚型: 治宜滋阴养血,健脾利水之法,守已故邹良材老中医经验,取兰豆枫着汤加味。
常用泽兰、黑豆、路路通、楮实子、生地、赤芍、车前子、枸杞子、丹参、太子参、山药、郁金、茯苓、大腹皮; ③肝郁血瘀型:宜用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之法,方用下瘀血汤;④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以除病源,攻下逐水以治其标,方选茵陈蒿汤加味。
陈氏[ 3 ]分为4型论治,湿热蕴结型:治宜清化湿热,分消利水;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消水;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脾肾,助阳行水;肝肾阴虚型:治宜柔肝益肾,滋阴祛水。
黄氏等[ 4 ]分为湿热蕴结、气虚湿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4型,分别治以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利湿、滋阴养血补肾、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杨红莉等[ 5 ]分为脾虚湿阻、湿热残留、肝肾阴虚、气虚血瘀 4 型,以软肝化瘀汤为主加减治疗。
乐进[ 6 ]分5型,①脾虚气滞型:治以运脾化湿 ,理气行水,方选香砂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②脾肾阳虚型:治以温阳利水,方选实脾饮或附桂理中汤加减;③气滞血瘀型:治宜化瘀行水,通络散结,方选调营饮加减;④肝肾血郁型:治宜养阴清热,健脾利水,方选一贯煎合四苓散加减;⑤阴虚湿热型:治宜养阴而不碍湿,利水而不伤阴,方选二根汤加减或甘露消毒丹加味。
夏义国[ 7 ]将本病分为6型:①气滞湿阻型:治宜疏肝活血健脾,散满消胀化湿,用柴胡疏肝饮合平胃散化裁;②湿热蕴结型:治宜清热化湿,利水消胀,用中满分消丸化裁;③肝脾血瘀型:治宜化瘀行水,通络散结,用归脾丸合五苓散;④寒湿困脾型:治宜湿运中阳,利湿行水,用实脾饮合胃苓汤;⑤肝肾阴虚型:治宜柔肝滋肾,养阴利水,用参麦地黄汤加减;⑥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济生肾气丸。
王永炎[ 8 ]等将此病分为8种证型论治,分别为气滞湿阻型:治宜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寒湿困脾型:治宜实脾饮;湿热蕴结型:治宜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肝脾血瘀型:治宜调营饮;脾肾阳虚型:治宜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肝肾阴虚型:治宜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臌胀出血型:治宜泻心汤合十灰散;臌胀神昏型:治宜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二、成方加减李氏[ 9 ]以八珍汤与十枣汤治疗肝硬化腹水75例,显效(临床症状及腹水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脾肿大缩小或正常,门静脉内径恢复至正常范围) 48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33%。
刘氏[10 ]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33例,每日一剂,10天为一个疗程,结果:20例临床治愈,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
龙氏[11]用猪苓汤治疗本病32例,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随证加减,结果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
薛氏[12]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柴胡20g、当归10g、茯苓10g、白芍10g、桃仁10g、白术20g、泽泻12g、桂枝12g、大腹皮10g、炙甘草15g)3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 80%。
王氏等[13]用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总有效率为93.3%。
李氏[14]用胃苓汤加减治疗本病34例,治愈25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1.18%,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
周氏[15]取十枣汤之意,选用芫花、牵牛子、商陆攻逐水饮,佐以白术、红枣健脾益气利水,以扶正祛邪,尤其重用白术100g,86例病人,治愈24例,好转58例,总有效率95.35%。
三、验方化裁段氏[16]自拟三七白术散治疗(三七15g、生白术35g、茯苓30g、山药30g、猪苓30g)配合五皮大枣汤(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各30g、桑白皮15g、陈皮10g、泽兰20g、大枣5枚)煎汤内服,总有效率为86.1%。
金氏[17]用扶元复肝汤 (黄芪、何首乌、山药、白茅根、赤小豆、白术、丹参、猪苓、当归) 随证加减,治疗本病35例,结果显效16,有效5例,总有效率83%。
卑氏[18]用养阴活血汤(炙鳖甲先煎、黑料豆、楮实子、生地各15g、益母草、旱莲草各20g、泽兰15-30g、阿胶珠、路路通各10g、三七粉分冲5g、白茅根30g)治疗56例,显效22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29%。
黄氏[19]应用壮肝逐瘀煎(灵芝20g、当归10g、黄芪20g、巴戟天10g、鳖甲20g、地鳖虫10g、三七5g、绞股蓝20g等)治疗,配合西药护肝、利尿,总有效率为90.63%。
罗氏等[20]以扶正消臌汤(黄芪、白术、丹参、当归、桃仁、田七、白芍、茯苓皮、汉防己、大腹皮、甘草) 随证加减,治疗本病98 例,结果显效35 例,有效29 例,总有效率85.3%。
王氏[21]自拟活血化瘀通络汤(当归、金银花、鳖甲、木香、麦芽各15g ,川芎、桃仁各12 g ,生地、车前草各20g ,红花、土鳖虫、炮山甲、琥珀各10g,玉米须30g) ,配合西医治疗肝硬变腹水60例,结果痊愈22例,显效18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 %。
张氏等[22]自拟特制内服救肝散2号(由枳壳、木香、青皮、大腹皮、丹参、白术、柴胡、牛黄等组成)治疗158例,总有效率89.90%。
马氏[23]应用逐水行瘀汤 (太子参、黄芪、赤芍、炙鳖甲、炒白术、茯苓、车前子各30g、大腹皮20g) 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 95%。
四、外治法1.中药敷脐疗法徐氏等[24]采用的敷脐膏药以田螺(取肉烘干)30g、麝香1g、牛黄1g、甘遂10g为主药,按比例制成粉末,然后制成膏贴备用。
每日1贴,每次12小时,夜敷昼停,3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同时配合基础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只采用西医基础疗法的实验组。
刘氏等[25] 通过辨证将肝硬化腹水分虚实两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分别以虚胀方(由黄、黄芪、附子、麝香等组成)或实胀方(由大黄、莱旅子、麝香等组成)敷脐。
与对照组比较,敷脐后体重减轻,腹围缩小,尿量增加,提示有较好的促进腹水消退作用。
熊氏等[26]采用口服益气化癖消水汤(生黄芪、白术、茯苓、当归、三七、赤芍等)配合中药敷脐(由甘遂、巴豆、麝香组成)肝硬化腹水,结果治疗组尿量明显增加,腹水消退快,在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5.4%。
王氏[27]以柴胡、山萸肉、白术、薏苡仁、鸡内金、杜仲、沉香、桂枝、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葶苈子、泽泻、滑石、枳壳、大黄各等份研末,用时取20g ,加适量鲜葱白共捣成膏状,制成饼型敷脐,外盖纱布,每日换1次,10天为 1疗程。
治疗肝硬化腹水89例,结果:3个疗程后腹水消失、肝功能正常者31例,腹水减少、肝功能指标好转的46例,无效 12例,总有效率86.52%。
张氏[28] 用逐水散(大戟、甘遂、芫花、麝香、冰片等)敷脐结合内服通肝胶囊(鳖甲、制穿山甲、三棱、血竭、三七等)疗肝硬变腹水68例,总有效率89.7%,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前有显著改善。
艾氏等[29]在采用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对症及限水、限盐、休息等西医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配合神农消鼓舒腹散(由甘遂、大戟、牵牛子、桂枝、防己、槟榔、莱菔子等组成)敷脐治疗,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在消退腹水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回氏等[30]用贴敷药物(由茯苓皮、猪苓、白术、香附、五加皮、蒲公英、车前子、泽泻、泽兰、大腹皮等组成)敷脐治疗60例,3天换药一次,15天为一疗程。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腹水消退时间明显短。
2. 中药灌肠治疗罗氏等[31]用中药黄芪、茯苓、白术、厚朴、当归、制大黄、败酱草、茵陈煎取液灌肠治疗肝硬化化腹水,结果:显效11例 ,好转18例,总有效率90.2%,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林氏[32]以补骨脂、桂枝、茯苓、赤芍、大腹皮、生大黄、生山楂等为基础方灌肠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26例,总有效率达69.23%。
3. 穴位注射治疗黄氏[33]在内服健脾化瘀、行气利水中药及利尿、对症西药的同时,以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量混合后行双肝俞、脾俞、足三里与双胃俞、胆俞、足三里交替注射,每穴1ml/次,每周3次。
结果:显示疗效明显提高。
石氏等[34]用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方法:委中穴常规消毒,用注射针快速刺入,上下提插,得气后注入速尿 10~40 mg ,出针后按压针孔勿令出血。
每日1次,左右两侧委中穴交替注射,取得满意疗效。
4. 中药离子导入池氏等[35]口服臌胀胶囊(由鳖甲、泽兰等组成)并配合和中药离子导入,将甘遂、大黄、牙皂煎出液用离子导人机于肾俞、水道、京门等穴交替 ,每次30分钟,1天1次。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和半年存活率分别为86.67%和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结语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中医药能疏肝、健脾、补肾,通过扶助人体的正气,恢复脏腑间的升降平衡及调整气、血、津的代谢而利尿,有效消除腹水,而无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标本兼治,疗效持久,这是中医的特色。
与西医相比下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
但是,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 在疗效判断上缺乏统一标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形成更加规范化、可重复性高的诊疗方案,以更好的提高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