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97.54 KB
- 文档页数:2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或反复作用而造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表现,发病率较高,多见于老年人。
笔者自2003年10月——2008年5月,运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肝硬化腹水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由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门诊中医科收集,共60例,女24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4岁,其中40-50岁22例,51-60岁26例,61-70岁8例,70岁以上4例;病史最短半年,最长达10余年。
诊断标准:凡按照下列标准诊断为脾虚或兼有气滞、痰浊、瘀血的肝硬化腹水病人,皆可纳入范畴。
主症:①腹胀满;②右肋下疼痛或涨满不适;③倦怠乏力,纳呆。
次症:消瘦,面色晦暗或咣白,尿少便溏,下肢浮肿,畏寒肢冷,舌淡或淡黯体大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缓弱或缓滑或弦缓。
体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或肝小。
肝功能检查:测定白蛋白、球蛋白、白球蛋白比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硫酸锌浊度、麝香草酚浊度。
结果白蛋白降低或在正常范围内,球蛋白增高,硫酸锌浊度、麝香草酚浊度与转氨酶都由不同程度的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B超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显示液性暗区,肝脾超声可见:肝脾肿大或肝缩小,包膜粗糙不平,肝内回声增强增多,光点分布不均匀。
2、治疗方法处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药用:人参15g,白术25g,茯苓30g,半夏15g,陈皮、香附各20g,砂仁15g,川楝子、厚朴各20g。
日服1剂,水煎2次,合而分匀,早晚饭后服用,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增减药物或增减相关剂量,3周为1疗程,观察1-3疗程,每1疗程后测定肝功和超声。
3、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
治愈:腹水消失,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脾回缩变软或不变,肝功能大致恢复正常10例;显效:腹水消失,主要症状消失,肝脾稳定不变,肝功能明显改善24例;有效:腹水明显消退,症状和肝功能均有改善22例;无效:治疗半个月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均无改善或进一步恶化4例,总有效率93.3%。
肝硬化中医治疗新进展摘要:关键词:肝硬化属中医学“鼓胀”范畴。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鼓胀”病名,见于《灵枢·水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历代医家对鼓胀均有论述,如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曰:“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研究较多,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肝硬化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病因而言,张弛等[1]研究认为饮酒无度、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影响脾胃之生化,肝脏之条达,导致脾虚生湿,湿郁化热,进而壅滞气机,形成水阻中焦、湿浊内聚,发展至鼓胀。
酒食滋味厚重,会直接阻碍肝脾功能,致使两脏功能失调,气机失于疏泄,无力运化,邪壅于内,以致气、血、水互结于中焦而不得行,终致腹部膨满胀大,发为鼓胀。
袁今奇[2]认为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忧思过度,郁怒不节,致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进而导致瘀血内阻,肝气犯脾,木穿土位,脾运受克,运化受阻,气血运化不畅,津液运行障碍,水液、血瘀互为因果,滞阻于中焦,发为鼓胀。
气机畅达为一身气血运行之关键,因气机瘀滞,失于调达,可致全身气血运行障碍,致病鼓胀。
蔡林[3]认为鼓胀病因病机为外感邪毒,虫毒寄蚀肝脏,导致肝气不舒,血行不畅,致水道壅塞,水液与瘀血积于腹中成鼓。
李鲜[4]认为因形劳、房劳过度而至正气虚耗,机体虚损后未及时充养而致积劳成损,脾失健运湿浊流注证,一身水液代谢失常,水、瘀、痰三物壅滞腹部发为鼓胀。
病机而言,蒋俊民[5]认为肝体阴而用阳,主一身气机之调达,主疏泄,主藏血,机体能够正常代谢全赖肝脏功能的正常疏泄,而脾主升清,清升浊降,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循环不息依赖脾功能正常,肝脾功能正常,全身气机条达,血行其脉,水行其道,则机体运行通畅,反之则气滞血壅发为鼓胀。
张国梁[6]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与脾脏胡滋胡制,助推气血之推动、温煦、激发等功效,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运转不畅而致鼓胀加重。
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实用内科学》,《2009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结合本科优势病种“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常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证候:(1)气滞湿阻证:主症: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胀甚,得暖气、矢气稍减;舌苔薄白腻。
次症: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脉弦。
(2)气虚血瘀证主症: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胀甚,得暖气、矢气稍减;舌苔薄白腻。
次症: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脉弦。
(3)湿热蕴结证主症: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
次症: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脉弦数。
(4)肝肾阴虚证主症: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舌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
次症: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脉弦细数。
(5)脾肾阳虚证主症: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星呈白;便溏;畏寒肢冷;舌体胖,质紫,苔淡白。
次症:脘闷纳呆;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细无力。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和肝硬化腹水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五)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肝功能、肝胆脾超声、凝血功能、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肾功能、电解质、乙肝五项、HBV-DNA定量、血液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血糖;心电图、胸部CT。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42200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SF-339);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5-SCJH028)。
·中医中药·名中医薛敬东论治肝硬化腹水(臌胀)阳虚型的经验杨卯勤1,薛敬东2*(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2. 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摘要:介绍薛敬东论治肝硬化腹水阳虚型经验。
认为臌胀属本虚标实,气虚血瘀贯穿始终,气血水痰各有偏重。
以五苓散为基本方加味治疗阳虚型臌胀,均加益气活血之药,首辩虚实轻重,次辨脾肾之偏虚,分清气血水痰之偏重,并加以对症之药,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施治,效果显著。
关键词:臌胀;肝硬化腹水;五苓散;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2.109本文引用格式:杨卯勤,薛敬东. 名中医薛敬东论治肝硬化腹水(臌胀)阳虚型的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2):200.0 引言薛敬东,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血液病科主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陕西省卫生厅白求恩奖获得者,享受三秦人才津贴。
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分会委员,世中联肝病委员会理事,全国医促会肝胆疾病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1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反复损伤的结果,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肝脏,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肝细胞缺血缺氧,导致肝细胞坏死、再生,纤维化增生,肝脏的结构破坏,形成假小叶,血管重建,肝脏血液循环进一步障碍,坏死、纤维化增生加重。
循环往复,最后形成肝硬化,导致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