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中医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15
肝硬化的中医护理肝硬化是肝脏疾病中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中医方面该如何进行护理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肝硬化的中医护理,希望大家喜欢!肝硬化的中医护理1、苍术白术治肝硬化腹水使用苍术白术治肝硬化腹水。
这个中药药方需要用到的药材主要有:10克的苍术和白术,青、陈皮,和厚朴各准备9克,枳实9 克,香附、灯芯、丁香各6克,砂仁、茯苓各10克以及15克的腹皮、猪苓、泽泻,还有生姜3片。
所有药材一起加水煎服。
这个药方适宜肝硬化腹水患者服用。
2、山甲三棱治晚期肝硬化使用山甲三棱治晚期肝硬化。
这个药方需要准备的药材主要有:9克的山甲、三棱、莪术和土鳖,30克的鳖甲、当归、北芪、白术法夏各,以及田七3克(研末冲服),15克的郁金,18克的党参,云苓24克,6克的灸草和干姜,桃仁12克。
用5碗水,先把鳖甲、山甲熬煮到剩下2碗水。
再把其他药材加进去煎成一碗半水即可,可以把药汤分成两份,分辨加入田七末使用,每天可以服用1剂,坚持使用到症状消失。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则可以把参、芪、术、草四味药材去掉。
再适量加入秦艽18克,青蒿、黄今各9克,地骨皮18克。
这个药方适宜晚期肝硬化患者使用。
3、益气化积消膨汤治疗肝硬化腹水通过益气化积消膨汤治疗肝硬化腹水。
药方内包含了20-30克的黄芪、丹参、泽兰叶和黑豆皮,15—18克芍药和败酱草,以及白术、茯苓、泽泻、郁金、当归和莱菔子各准备12-15克。
药材内加水煎服,也可以适当加入紫河车粉和水牛角粉2-3克,三七粉3-6克以及二丑粉3-9克。
患者每天可以服用3剂。
这个药方可以有效治疗肝硬化腹水。
治疗肝硬化的偏方1、猪胆调绿豆面猪胆4个,绿豆面500克,用猪胆调绿豆面为绿豆大,每日3次,每次6-10克,服完为止。
(主治肝硬化腹水)2、猪肉鸡儿肠鸡蛋儿肠叶(切碎)30克,卷柏15克,肥猪肉30克,糯米50克,现将卷柏以水2碗煎取一碗,在入猪肉,鸡儿肠共煮,每日一剂,年服4-5天。
3、九头狮子草根九头狮子草适量,取其根洗净晒干,磨粉,用小火焙成咖啡色,装入胶囊,每粒0.3克,每3-7天服1次,每次13-16粒,儿童减半,早2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连服至腹水消失。
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湿阻证: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作胀,嗳气后稍减,或下肢微肿,舌苔白腻,脉弦。
(二)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尖边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三)肝肾阴虚证: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滞,小便短少,口燥咽干,心烦少寐,齿鼻时或衄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四)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面色苍黄,胸闷纳呆,便溏,畏寒肢冷,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滑腻,脉沉弱。
(五)瘀血阻络证: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鼓胀1. 密切观察鼓胀程度及伴随症状。
2. 保持卧床休息,多取半卧位。
3. 腹大、胀满难忍者可用皮硝100g,布包外敷于腹部,以助消水。
4. 腹胀小便不利者,可隔姜灸足三里、三枢、中脘等穴,必要时热敷。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等穴。
(二)纳呆1. 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 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 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
5.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
(三)呕血、便血1. 出血期间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清淡少渣、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
2. 呕血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
3. 加强情志护理,消除紧张情绪。
4. 肝火犯胃者血止后可予绿豆百合汤、三七藕蛋羹以凉血止血,宜温凉服,针刺风池、神门用泻法;气血衰脱者室温宜偏暖,方药选独参汤以益气摄血回阳固脱,昏迷者鼻饲温服,针刺百会、水沟、关元。
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肝硬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大部分肝硬化是由肝炎引起的,肝硬化还会引起腹水、肝癌等严重的疾病,威胁人的健康,本文主要对中医治疗肝硬化的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肝胆胰外科杂志》是肝胆胰外科专业的学术性期刊。
办刊方针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肝胆胰外科的新进展、新动向,促进学术交流。
主要刊登我国肝胆胰外科方面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成果的文章,临床病理讨论、病例分析、短篇报道、病例报告,以及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述评、专题讲座、文献综述、国外期刊文摘等。
进食时要充分咀嚼,避免粗糙、生硬的食物划伤消化道引起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应暂禁食水。
腹水护理。
监测患者腹水进展情况,每晨测腹围1次,记录好24小时出入量,限制液体及钠盐的摄入,摄入足量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
大量腹水或腹部胀满严重的患者,应取半卧位,减少活动。
腹腔穿刺放腹水时应先作好病人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并嘱患者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受到损伤;腹穿时患者宜坐位或半坐位,放腹水的速度不宜太快,第1次放腹水不应超过3000ml,放后扎紧腹带,注意有无异常情况发生,以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
1中医辨证施护(1)湿热蕴结型。
腹水形成较快,两胁胀痛,腹部膨满,心烦口苦,纳呆胸闷,目黄,小便黄,舌红苦黄腻,脉弦。
施护原则是舒肝解郁,清热利湿。
护理上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清凉通风,整洁安静;腹胀严重者取半卧位休息;酒属湿热之品,饮之可助湿生热,故应严格戒酒;忌辛辣食品,宜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利湿之品,多食蔬菜水果,如西瓜、西红柿、橙子、冬瓜、黄瓜及白糖绿豆粥、红小豆薏米粥等。
热邪轻者,可食牛奶、豆浆、蜂蜜、鲜鱼、瘦肉、鸭汤等。
(2)气滞水郁型。
腹部膨满,两胁胀痛,纳呆,腹胀食后加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施护原则是舒肝理气,健脾利水。
因血得热则行,故护理时应注意保暖。
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法腹水是指腹腔内异常积聚的液体,可以是血液、脓液或淋巴液。
中医认为腹水是由于肝气郁结、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生等因素引起的,治疗腹水的中医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治疗腹水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中药有茯苓、泽泻、白术、黄芩、半夏、木瓜等。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利湿,健脾,活血化瘀,通经络,增加尿液排出等作用,从而达到消除腹水的目的。
茯苓是一味常用的利湿药,有清利水湿、健脾化湿的作用。
泽泻可以利尿,消除水湿。
白术能健脾,燥湿,增加脾胃功能。
黄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清热利湿。
半夏有健脾和平肝胃的作用。
木瓜可以消食、健胃,有助于消化湿气。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治疗腹水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脾俞、胃俞、足三里等。
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消化功能,增强体质,促进水湿的排出。
3.推拿治疗推拿也是治疗腹水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推拿腹部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增加脾胃的活力,加快水湿的排泄。
推拿时可以采用揉、按、推、拍等手法,结合脉络的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推拿,以尽可能增加疗效。
4.饮食调理在治疗腹水的同时,饮食也是重要的调理手段之一、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粮食、蔬菜、水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此外,多喝开水和利尿的茶水也有助于腹水的排除。
5.调理情绪情绪对人体的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认为情绪不畅可以导致脾胃失调,从而阻滞水液的排泄。
因此,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可以促进水液的代谢,有利于腹水的康复。
总之,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调理和调理情绪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达到清热、利湿、健脾、活血化瘀、通经络、增加尿液排出等作用,从而有效地治疗腹水。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还需遵循医生的嘱咐,坚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身体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