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中医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15
肝硬化的中医护理肝硬化是肝脏疾病中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中医方面该如何进行护理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肝硬化的中医护理,希望大家喜欢!肝硬化的中医护理1、苍术白术治肝硬化腹水使用苍术白术治肝硬化腹水。
这个中药药方需要用到的药材主要有:10克的苍术和白术,青、陈皮,和厚朴各准备9克,枳实9 克,香附、灯芯、丁香各6克,砂仁、茯苓各10克以及15克的腹皮、猪苓、泽泻,还有生姜3片。
所有药材一起加水煎服。
这个药方适宜肝硬化腹水患者服用。
2、山甲三棱治晚期肝硬化使用山甲三棱治晚期肝硬化。
这个药方需要准备的药材主要有:9克的山甲、三棱、莪术和土鳖,30克的鳖甲、当归、北芪、白术法夏各,以及田七3克(研末冲服),15克的郁金,18克的党参,云苓24克,6克的灸草和干姜,桃仁12克。
用5碗水,先把鳖甲、山甲熬煮到剩下2碗水。
再把其他药材加进去煎成一碗半水即可,可以把药汤分成两份,分辨加入田七末使用,每天可以服用1剂,坚持使用到症状消失。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则可以把参、芪、术、草四味药材去掉。
再适量加入秦艽18克,青蒿、黄今各9克,地骨皮18克。
这个药方适宜晚期肝硬化患者使用。
3、益气化积消膨汤治疗肝硬化腹水通过益气化积消膨汤治疗肝硬化腹水。
药方内包含了20-30克的黄芪、丹参、泽兰叶和黑豆皮,15—18克芍药和败酱草,以及白术、茯苓、泽泻、郁金、当归和莱菔子各准备12-15克。
药材内加水煎服,也可以适当加入紫河车粉和水牛角粉2-3克,三七粉3-6克以及二丑粉3-9克。
患者每天可以服用3剂。
这个药方可以有效治疗肝硬化腹水。
治疗肝硬化的偏方1、猪胆调绿豆面猪胆4个,绿豆面500克,用猪胆调绿豆面为绿豆大,每日3次,每次6-10克,服完为止。
(主治肝硬化腹水)2、猪肉鸡儿肠鸡蛋儿肠叶(切碎)30克,卷柏15克,肥猪肉30克,糯米50克,现将卷柏以水2碗煎取一碗,在入猪肉,鸡儿肠共煮,每日一剂,年服4-5天。
3、九头狮子草根九头狮子草适量,取其根洗净晒干,磨粉,用小火焙成咖啡色,装入胶囊,每粒0.3克,每3-7天服1次,每次13-16粒,儿童减半,早2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连服至腹水消失。
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湿阻证: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作胀,嗳气后稍减,或下肢微肿,舌苔白腻,脉弦。
(二)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尖边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三)肝肾阴虚证: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滞,小便短少,口燥咽干,心烦少寐,齿鼻时或衄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四)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面色苍黄,胸闷纳呆,便溏,畏寒肢冷,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滑腻,脉沉弱。
(五)瘀血阻络证: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鼓胀1. 密切观察鼓胀程度及伴随症状。
2. 保持卧床休息,多取半卧位。
3. 腹大、胀满难忍者可用皮硝100g,布包外敷于腹部,以助消水。
4. 腹胀小便不利者,可隔姜灸足三里、三枢、中脘等穴,必要时热敷。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等穴。
(二)纳呆1. 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 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 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
5.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
(三)呕血、便血1. 出血期间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清淡少渣、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
2. 呕血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
3. 加强情志护理,消除紧张情绪。
4. 肝火犯胃者血止后可予绿豆百合汤、三七藕蛋羹以凉血止血,宜温凉服,针刺风池、神门用泻法;气血衰脱者室温宜偏暖,方药选独参汤以益气摄血回阳固脱,昏迷者鼻饲温服,针刺百会、水沟、关元。
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肝硬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大部分肝硬化是由肝炎引起的,肝硬化还会引起腹水、肝癌等严重的疾病,威胁人的健康,本文主要对中医治疗肝硬化的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肝胆胰外科杂志》是肝胆胰外科专业的学术性期刊。
办刊方针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肝胆胰外科的新进展、新动向,促进学术交流。
主要刊登我国肝胆胰外科方面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成果的文章,临床病理讨论、病例分析、短篇报道、病例报告,以及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述评、专题讲座、文献综述、国外期刊文摘等。
进食时要充分咀嚼,避免粗糙、生硬的食物划伤消化道引起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应暂禁食水。
腹水护理。
监测患者腹水进展情况,每晨测腹围1次,记录好24小时出入量,限制液体及钠盐的摄入,摄入足量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
大量腹水或腹部胀满严重的患者,应取半卧位,减少活动。
腹腔穿刺放腹水时应先作好病人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并嘱患者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受到损伤;腹穿时患者宜坐位或半坐位,放腹水的速度不宜太快,第1次放腹水不应超过3000ml,放后扎紧腹带,注意有无异常情况发生,以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
1中医辨证施护(1)湿热蕴结型。
腹水形成较快,两胁胀痛,腹部膨满,心烦口苦,纳呆胸闷,目黄,小便黄,舌红苦黄腻,脉弦。
施护原则是舒肝解郁,清热利湿。
护理上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清凉通风,整洁安静;腹胀严重者取半卧位休息;酒属湿热之品,饮之可助湿生热,故应严格戒酒;忌辛辣食品,宜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利湿之品,多食蔬菜水果,如西瓜、西红柿、橙子、冬瓜、黄瓜及白糖绿豆粥、红小豆薏米粥等。
热邪轻者,可食牛奶、豆浆、蜂蜜、鲜鱼、瘦肉、鸭汤等。
(2)气滞水郁型。
腹部膨满,两胁胀痛,纳呆,腹胀食后加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施护原则是舒肝理气,健脾利水。
因血得热则行,故护理时应注意保暖。
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法腹水是指腹腔内异常积聚的液体,可以是血液、脓液或淋巴液。
中医认为腹水是由于肝气郁结、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生等因素引起的,治疗腹水的中医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治疗腹水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中药有茯苓、泽泻、白术、黄芩、半夏、木瓜等。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利湿,健脾,活血化瘀,通经络,增加尿液排出等作用,从而达到消除腹水的目的。
茯苓是一味常用的利湿药,有清利水湿、健脾化湿的作用。
泽泻可以利尿,消除水湿。
白术能健脾,燥湿,增加脾胃功能。
黄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清热利湿。
半夏有健脾和平肝胃的作用。
木瓜可以消食、健胃,有助于消化湿气。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治疗腹水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脾俞、胃俞、足三里等。
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消化功能,增强体质,促进水湿的排出。
3.推拿治疗推拿也是治疗腹水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推拿腹部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增加脾胃的活力,加快水湿的排泄。
推拿时可以采用揉、按、推、拍等手法,结合脉络的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推拿,以尽可能增加疗效。
4.饮食调理在治疗腹水的同时,饮食也是重要的调理手段之一、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粮食、蔬菜、水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此外,多喝开水和利尿的茶水也有助于腹水的排除。
5.调理情绪情绪对人体的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认为情绪不畅可以导致脾胃失调,从而阻滞水液的排泄。
因此,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可以促进水液的代谢,有利于腹水的康复。
总之,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调理和调理情绪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达到清热、利湿、健脾、活血化瘀、通经络、增加尿液排出等作用,从而有效地治疗腹水。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还需遵循医生的嘱咐,坚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身体尽快康复。
2012年8月*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肝胆内科(646000)2012年6月22日收稿摘要: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收治的108例鼓胀病(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在护理上根据患者的不同辨证证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同时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指导,使我们对鼓胀病(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使用辨证施护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命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辨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6-0155-0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辨证施护陶英*廖琴*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腹部膨隆如鼓,皮肤绷紧,扣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
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鼻衄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血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
若嗳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气囊,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坚满,按如蛙腹,振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腹上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
1临床资料我科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鼓胀病(肝硬化腹水)的病人108例,其中男89例,女19例,男女之比约5∶1;年龄20~70岁,其中20~30岁2例,31~40岁16例,41~50岁37例,51~70岁53例。
湿热蕴结,水湿内停证46例;脾气虚血瘀证25例;肝肾阴虚血瘀证27例;其他分型10例。
2一般护理2.1情志调护2.1.1中医认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1]。
七情不可为过,过激会损伤脏器,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之说。
长时间悬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长时间悬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护理方法与体会。
方法:选取我科2016-2017年我科就诊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18例为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以同期我院收治的3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肝硬化腹水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变化以及腹水消退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腹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腹水均减少,且观察组患者腹水减少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水消退有效率为92.2%,对照组为53.7%,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长时间悬灸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护理,能迅速促进腹水消退,较少腹围。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长时间悬灸;肝硬化腹水;护理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往往反复发作,一旦发生腹水即预示患者的不良预后,病死率较高,肝硬化患者进入失代偿产生腹水,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当前肝硬化腹水的主要治疗措施为综合治疗,给予利尿,输注白蛋白,然而反复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治疗,辅以饮食治疗,限制钠盐摄入[1],而难治性腹水,已经无法通过利尿剂利尿来减少腹水,腹水量多时考虑腹腔穿刺放腹水辅助静脉输注白蛋白,然而反复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会明显增加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低钠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悬灸疗法是一种特色的中医疗法,其操作方法便捷且经济实惠。
以增加血流,改善微循环,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加快炎症吸收,采用艾条悬灸治疗,患者腹胀改善腹围缩水同时避免药物被消化道,肝脏所破坏,尤其是肚脐处皮肤薄,血管分布多,而艾条灸法以温促通的作用方法形成独特的温通理论[2] 通过对上述诸穴的作用研究,我们通过进行温和悬灸,能起到培补元气,温通经络,通调水道的作用,从而达到经络通,肾气复,气机畅则膀胱气化功能得以恢复,恢复膀胱压力促进膀胱逼尿肌功能康复。
甘遂末敷神阙穴联合艾箱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及护理目的观察甘遂末敷神阙穴联合艾箱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
方法将76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8例予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38例除不用利尿剂外,其余措施同对照组,并加予:①甘遂末敷神阙穴,更换1次/d,②艾箱灸,30 min/次,早晚各1次。
连续治疗7 d为1疗程。
观测临床症状、肝功能、腹水变化、不良反应。
连续治疗2个疗程(14 d),判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84%。
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0.5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甘遂末敷神阙穴联合艾箱灸能迅速消除腹水,疗效确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标签:腹水;肝硬化;甘遂;脐疗;艾箱灸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大量腹水可导致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并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病情复杂,缠绵难愈,且易复发。
笔者采用甘遂末敷神阙穴联合艾箱灸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显著。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设计采用对照观察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患者76 例。
1.2随机分组纳入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
1.3诊断标准1.3.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3.2西医诊断参照《肝硬化腹水、自发性细菌腹膜炎、肝肾综合征临床指南》[2]。
1.4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引起腹水;②合并心血管、肾、肺及血液系统严重原发疾病者,精神病;③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者;④年龄65岁;⑤已经接受相关治疗、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及判断者;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6退出标准①未按规定治疗方案治疗;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③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