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口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5
断口分析技术及其在失效分析中的应用1 . 前言断口是断裂过程的最真实、完整的纪录,从宏观到微观的断口分析可以揭示断裂过程中从裂纹的形核、长大到断裂的各个进程中主断裂面的受力情况、介质环境情况、材料制造情况、以及损伤过程等。
断口分析是通过肉眼观察,和借助显微分析仪器对断裂过程在断裂件上留下的痕迹进行的综合分析和检测,目的是通过分析揭示断裂的过程、断裂的性质和研究断裂机理。
断口分析需要结合断裂件的材料组织结构特征和使用环境状况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断口分析的三大作用:1 作为结构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用于研究材料的断裂机理; 2 断裂失效分析; 3 评价材料。
断口分析分为宏观断口分析和微观断口分析两部分,二者必须相互结合。
宏观断口分析主要是用肉眼或借助普通放大镜进行观察,从而分析裂纹的扩展方向、断裂的起源位置、断裂过程的载荷情况等断裂的宏观特征;微观断口分析需要借助光学和电子显微分析仪器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对断口的微观形态、结晶学特征、残留元素成分等理化特征的分析,确定断裂的类型和断裂的机理。
断口分析是断裂失效分析的基础,它是建立在人们对各种材料和环境组合下得到的断口的宏观、微观特征和断裂机理研究的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断裂失效分析是断口分析最重要的运用方面,是判明断裂失效原因的唯一途径,其作用是:1 判定事故责任;2 寻求改善和提高;(改进设计、完善检验措施、改善使用条件;从而使装备的整体性能得到改进)3 为改善管理、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提供依据。
因为断口是断裂过程的真实记录,是第一手最可靠的证据,因此断口分析的判断正确与否成为断裂失效分析结论正确与否的关键。
由于工程上的材料和断裂过程千差万别,而且断裂事件发生后,断口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坏,因此实物断口通常与我们在教科书上所见的不尽一样,甚至相去甚远,这使得工程上的断口分析变得相当复杂。
常常能看见,对于同样的断口,不同人员得出不同判断的情况,往往是因为片面地生套书本所致。
断口分析1.弹性不匹配的裂纹形核:晶粒间由于取向,化学成分不同,弹性模量是不一样的,外部施加的应力或内部产生的应力在两个经理内产生不同的弹性应变,从而可能导致局部的高应力,并通过形成裂纹加以释放。
2.结晶固体中的塑性形变引起的裂纹形核:低温下的结晶材料,如金属和陶瓷,会发生剪切形变。
从微观结构的层次来看,这是由单个位错的滑动(滑移)或大批的位错协调移动(局部形变孪生)引起的晶体内或晶粒内的剪切形变。
由此产生的剪切应力可能局限在一个窄带内。
当剪切带遇到障碍,例如晶界或者第二相粒子,在剪切带尖上会产生很大的局部应力,这就引起了裂纹形核。
材料的晶体结构及外加应力的方向决定了滑移面或孪生面的方向以及剪切发生的方向。
裂纹形核的平面与材料的晶体结构和“障碍”界面的强度密切相关。
由于结晶解理,裂纹产生在同一晶粒的剪切带中。
当然裂纹也可能会产生在“障碍”处,或者在材料中弱界面处,沿界面形成。
高应力集中也可能会通过普通的塑性形变而不是裂纹形核释放出来。
裂纹是否产生取决于多个不同变量,包括剪切应力大小、障碍的强度、形变动力学以及滑移系的几何性质等。
有些材料比较易碎,容易产生裂纹,是因为无法释放由于塑性形变所产生的高的应力集中。
3.塑性孔洞聚合引起的裂纹形核:这种机制多发生于很多含有刚性颗粒的延性固体中,具体细节取决于固体的微观结构。
当受力变形时,延性基体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形变:晶体材料的滑移,或者在非晶和半结晶体材料中更为普遍的剪切过程,但其中的坚硬颗粒不会发生形变。
因此,随着颗粒周围产生的许多塑性孔洞,颗粒和基体开始分离。
而一旦形核,由于基体的进一步剪切或高温下的扩散过程,塑性孔洞会不断扩大。
最终,不断变大的塑性孔洞的应力场会彼此交互作用,基体剪切应力逐渐集中到颗粒之间的区域,导致其与基体的分离而形成裂纹。
裂纹是由不规则排列的多个聚集的塑性孔洞构成的。
这说明,裂纹可能是由许多较小的裂纹形成的,在本例中指的就是刚性颗粒与基体界面间的小裂纹。
断口分析报告1. 背景断口分析是一种通过观察和研究材料的断口特征,以了解材料断裂的原因和性质的方法。
断口分析在材料科学、工程和事故调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断口进行分析,以确定断裂原因并提供相关建议。
2. 断口特征通过对断口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断口特征:2.1 断裂模式根据断裂的形态和特征,我们可以将断裂模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韧性断裂:断口较为平整,可见一些拉伸痕迹。
•脆性断裂:断口光滑,没有明显的变形或拉伸痕迹。
•疲劳断裂:断裂面呈现出扇形状的纹理,通常伴随着细小的裂纹。
2.2 断口形貌根据断口的形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关键信息:•断口表面的平整程度,可以判断材料的韧性。
•断口表面的颜色和气泡,可以了解材料的杂质含量和成分。
•断口表面的纹理和条纹,可以用于判断断裂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应力集中。
2.3 断口特征的意义通过对断口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断裂原因、材料的性能和失效机制。
断口特征的意义如下:•韧性断口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
•脆性断口表明材料可能存在缺陷或材料本身较脆性。
•疲劳断裂表明材料长期受到了交变载荷的影响,可能需要进行疲劳寿命的评估。
3. 断裂原因分析基于对断口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断裂原因分析。
断裂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1 材料缺陷材料缺陷是引起断裂的常见原因之一。
缺陷可以存在于材料的制备、成型和使用过程中。
常见的材料缺陷包括:气孔、夹杂物、夹层等。
通过观察断口特征,我们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明显的材料缺陷。
3.2 施加载荷材料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断裂。
施加在材料上的载荷可能包括拉力、压力、剪切力等。
通过观察断口形貌和纹理,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受力方向和载荷大小。
3.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对材料的断裂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高温、湿度、腐蚀等环境条件可能导致材料的性能变化和失效。
通过分析断口的颜色、气泡等特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环境因素导致的断裂。
材料断口分析材料断口分析是一种重要的金相分析方法,通过观察金属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断口形貌,可以了解材料的性能和断裂特点。
在工程实践中,材料断口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性能,为材料的选用、加工和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材料断口分析需要对断口形貌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通常情况下,金属材料的断口形貌可以分为韧性断口、脆性断口和疲劳断口三种类型。
韧性断口表现为比较光滑的断口,通常发生在具有良好塑性的金属材料上,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
脆性断口则表现为比较粗糙的断口,常见于强度较高但塑性较差的金属材料上,表明材料的抗拉强度较高但延展性较差。
疲劳断口则表现为呈现出一定的条纹状和海浪状的形貌,通常发生在金属材料长期受到交变载荷作用下,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疲劳性能。
其次,材料断口分析需要结合金相显微镜等仪器进行金相组织的观察和分析。
金相组织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材料的内部结构和性能。
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属材料的晶粒结构、夹杂物分布和相变组织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分析材料的性能和断裂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材料断口分析还需要进行断口形貌和金相组织的综合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材料的性能和断裂特点,为材料的选用、加工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工程中,材料断口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材料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综上所述,材料断口分析是一种重要的金相分析方法,通过观察金属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断口形貌和金相组织,可以全面地了解材料的性能和断裂特点。
在工程实践中,材料断口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工程设计和科研实验提供重要依据,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断口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断口分析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通过针对断口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材料性能、工艺参数和破裂机制的重要信息。
断口分析是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常见的实验技术,它对于材料的质量控制、故障分析和产品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2. 断口形貌观察断口形貌观察是断口分析的第一步。
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对断口的形貌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
断口形貌可以提供有关断裂过程和破坏模式的重要线索。
2.1 层状断口层状断口是一种常见的断口形貌,它表现为明显的层状结构。
这种断口形貌通常与延性材料的断裂机制相关,如拉伸载荷下的金属断裂。
2.2 河流状断口河流状断口是另一种常见的断口形貌,它表现为河流状的纹理。
这种断口形貌通常与脆性材料的断裂机制相关,如在低温条件下的金属断裂。
2.3 颗粒状断口颗粒状断口是一种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断口形貌。
这种断口形貌通常与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断裂机制相关,如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3. 断口分析方法3.1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断口分析方法,它可以通过对断裂面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来确定材料的成分。
通过比较断口区域和未破裂区域的化学成分差异,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材料制备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信息。
3.2 热分析热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断裂样品进行热处理和热解来研究其热性能的方法。
热分析技术包括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和热失重分析等。
通过热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热稳定性、熔点、热分解温度等重要参数。
3.3 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断裂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来研究其晶体结构的方法。
通过分析断口区域和未破裂区域的晶体结构差异,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材料晶体结构和晶格畸变的信息。
4. 断口分析的应用断口分析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4.1 产品质量控制通过对断口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通过分析断口形貌和断口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制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产品质量。
金属断口分析实验报告通过对金属断口进行分析,了解金属的断裂形态,判断金属的断裂性质。
实验原理:金属的断裂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金属的材质、加工工艺、应力状态等。
常见的金属断口形态有韧性断口、脆性断口、中间断口等。
韧性断口是指金属在拉伸过程中逐渐展开,伴随表面的细微颗粒状变形,最终形成一条明显的条纹状断口。
韧性断口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塑性变形能力和断裂韧性,常见于延性金属材料。
脆性断口是指金属在加载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形,断口很快出现,并且没有延展性,呈现出平整且光滑的特点。
脆性断口的特点是无法承受相对较大的塑性变形,并且在加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蠕变现象,常见于脆性金属材料。
中间断口是韧性断口和脆性断口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断口上既有韧性断口的条纹状结构,又有脆性断口的平整、光滑特点。
中间断口常见于具有一定韧性的脆性金属材料。
实验步骤:1. 准备金属试样,根据试样的材料和加工工艺,选择合适的试样形状和尺寸。
2. 对试样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抛光等步骤,以保证试样表面的光滑度和清晰度。
3. 将试样固定在实验台上,利用金属试验机进行拉伸实验或冲击实验,使试样断裂。
4. 观察断口形态,可以使用裸眼观察、显微镜观察等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5.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金属的断裂性质,如韧性、脆性或中间性,可以结合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判断。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所得的断口形态,可以判断金属的断裂性质。
如果试样的断口呈现出明显的条纹状结构,并且断口表面光滑、平整,说明试样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塑性变形能力,可以判断为韧性断口,表示金属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性。
如果试样的断口呈现平整、光滑的表面,没有明显的条纹状结构,且试样未发生明显的延展性变形,可以判断为脆性断口,说明金属具有较差的塑性能力和韧性。
如果试样的断口同时具有条纹状结构和光滑表面,可以判断为中间断口,表示金属具有一定的韧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脆性。
需要注意的是,金属的断裂性质不仅与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加工工艺、试样形状和尺寸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判断金属的断裂性质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断口分析的报告模板一、背景断口分析是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研究材料的断裂行为和性质。
断口的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可以反映出材料的品质和性能,通过对断口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评估材料的质量、使用寿命和维修效果。
因此,断口分析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质量检验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断口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断口形态和分布与材料本身性质的关系,了解断口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断口形貌分析是材料力学、材料科学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材料断裂介质、行为和材料物理性质联系的方法。
不同断口形貌可以反映出材料的不同断裂特性和性质,有助于揭示材料的疲劳断裂机理、裂纹扩展特性、韧性、硬度、延展性等重要机械性能参数。
实验中会使用金相显微镜和断口显微镜观察钢、铜、铝等材料的断口形貌,通过对断口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断裂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四、实验步骤1.制作材料试样,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尺寸和形状。
2.调节金相显微镜和断口显微镜的参数,获得适宜的观察条件。
3.将试样放入断口显微镜中,观察断口的形貌和特征。
4.调节断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并在不同的放大倍数下观察断口的形貌和特征。
5.对不同材料的断口进行比较和分析,结合材料性质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探讨。
五、实验结果经过对不同材料的断口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钢材断口呈现出一定的韧性和延展性,断口形貌多为锯齿状,表明材料在断裂前有一定的变形和塑性变形;2.铜材料断口呈现出均匀的“层状”结构,表明材料性质各向同性,在断裂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纹扩展或形变变化;3.铝材料断口呈现出一定的脆性和脆化特征,断口形貌多为贯通型或翘起状,表明材料在断裂前没有过多的变形和塑性变形,脆性断裂为主要断裂形式。
六、实验结论断口分析可以帮助评估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可以揭示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潜力和安全性问题。
断口分析是研究金属断裂面的学科,是断裂学科的组成部分。
金属破断后获得的一对相互匹配的断裂表面及其外观形貌,称断口。
简介断口分析(一)断口总是发生在金属组织中最薄弱的地方,记录着有关断裂全过程的许多珍贵资料,所以在研究断裂时,对断口的观察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通过断口的形态分析去研究一些断裂的基本问题:如断裂起因、断裂性质、断裂方式、断裂机制、断裂韧性、断裂过程的应力状态以及裂纹扩展速率等。
如果要求深入地研究材料的冶金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断裂过程的影响,通常还要进行断口表面的微区成分分析、主体分析、结晶学分析和断口的应力与应变分析等。
随着断裂学科的发展,断口分析同断裂力学等所研究的问题更加密切相关,互相渗透,互相配合;断口分析的实验技术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将会取得新的发展。
断口分析现已成为对金属构件进行失效分析的重要手段。
断口的宏观和微观观察断口分析的实验基础是对断口表面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结构特征进行直接观察和分析。
通常把低于40倍的观察称为宏观观察,高于40倍的观察称为微观观察。
对断口进行宏观观察的仪器主要是放大镜(约10倍)和体视显微镜(从5~50倍)等。
在很多情况下,利用宏观观察就可以判定断裂的性质、起始位置和裂纹扩展路径。
但如果要对断裂起点附近进行细致研究,分析断裂原因和断裂机制,还必须进行微观观察。
断口的微观观察经历了光学显微镜(观察断口的实用倍数是在50~500倍间)、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断口的实用倍数是在1000~40000倍间)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断口的实用倍数是在20~10000倍间)三个阶段。
因为断口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观察断口所用的显微镜要具有最大限度的焦深,尽可能宽的放大倍数范围和高的分辨率。
扫描电子显微镜最能满足上述的综合要求,故近年来对断口观察大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
断裂微观机制的分析,有可能把断口的形貌分析同断裂力学指标联系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系统地建立了断裂机制图,这对解决一些工程断裂问题十分有用。
断口分析研究金属断裂面的学科,是断裂学科的组成部分。
金属破断后获得的一对相互匹配的断裂表面及其外观形貌,称断口。
断口总是发生在金属组织中最薄弱的地方,记录着有关断裂全过程的许多珍贵资料,所以在研究断裂时,对断口的观察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通过断口的形态分析去研究一些断裂的基本问题:如断裂起因、断裂性质、断裂方式、断裂机制、断裂韧性、断裂过程的应力状态以及裂纹扩展速率等。
如果要求深入地研究材料的冶金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断裂过程的影响,通常还要进行断口表面的微区成分分析、主体分析、结晶学分析和断口的应力与应变分析等。
随着断裂学科的发展,断口分析同断裂力学等所研究的问题更加密切相关,互相渗透,互相配合;断口分析的实验技术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将会取得新的发展。
断口分析现已成为对金属构件进行失效分析的重要手段。
断口的宏观和微观观察断口分析的实验基础是对断口表面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结构特征进行直接观察和分析。
通常把低于40倍的观察称为宏观观察,高于40倍的观察称为微观观察。
对断口进行宏观观察的仪器主要是放大镜(约10倍)和体视显微镜(从5~50倍)等。
在很多情况下,利用宏观观察就可以判定断裂的性质、起始位置和裂纹扩展路径。
但如果要对断裂起点附近进行细致研究,分析断裂原因和断裂机制,还必须进行微观观察。
断口的微观观察经历了光学显微镜(观察断口的实用倍数是在 50~500倍间)、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断口的实用倍数是在 1000~40000倍间)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断口的实用倍数是在 20~10000倍间)三个阶段。
因为断口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观察断口所用的显微镜要具有最大限度的焦深,尽可能宽的放大倍数范围和高的分辨率。
扫描电子显微镜最能满足上述的综合要求,故近年来对断口观察大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见金属和合金的微观分析)。
脆性断口和延性断口根据断裂的性质,断口大致可以分为几乎不伴随塑性变形而断裂的脆性断口,和伴随着明显塑性变形的延性断口。
脆性断口的断裂面通常与拉伸应力垂直,宏观上断口由具有光泽的结晶亮面组成;延性断口的断裂面可能同拉伸应力垂直或倾斜,分别称为正断口和斜断口;从宏观来看,断口上有细小凹凸,呈纤维状。
对于单轴拉伸断口和冲击断口,在理想情况下,其断裂面是由三个明显不同的区域(即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区)所构成(图1)。
这三个区域实际上是裂纹形成区、裂纹扩展区和剪切断裂区(对冲击拉伸则有终了断裂区),通常称它们为断口三要素。
对于同一种材料,三个区域的面积及其所占整个断口的比例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例如:加载速率愈大,温度愈低,则裂纹扩展区(即放射区)所占的比例也愈大。
如果定义裂纹扩展区对另外两个区面积的比值为R,则通常把R=1时的断裂温度称为材料的韧性-脆性转变温度(或延性-脆性转变温度、塑性-脆性转变温度)。
如果在同一温度和加载速率下比较两种材料的断裂性质,则R值愈小的材料,其延性(塑性)愈好。
金属断裂的微观机制为了阐明断裂的全过程(包括裂纹的生核和扩展,以及环境因素对断裂过程的影响等),提出种种微观断裂模型,以探讨其物理实质,称为断裂机制。
在断口的分析中,各种断裂机制的提出主要是以断口的微观形态为基础,并根据断裂性质、断裂方式以及同环境和时间因素的密切相关性而加以分类。
根据大量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知主要的金属断裂微观机制可以归纳在表1中。
属于不同断裂机制的断裂,其断口微观结构各具有独特的形貌特征。
图2所示是属于不同基本断裂机制的断口所观察到的典型微观形貌,其物理本质和断口特征为:沿晶脆性断裂是指断裂路径沿着不同位向的晶界(晶粒间界)所发生的一种属于低能吸收过程的断裂。
根据断裂能量消耗最小原理,裂纹的扩展路径总是沿着原子键合力最薄弱的表面进行。
晶界强度不一定最低,但如果金属存在着某些冶金因素使晶界弱化(例如杂质原子P、S、Si、Sn等在晶界上偏聚或脱溶,或脆性相在晶界析出等等),则金属将会发生沿晶脆性断裂。
沿晶脆性断裂的断口特征是:在宏观断口表面上有许多亮面,每个亮面都是一个晶粒的界面。
如果进行高倍观察,就会清晰地看到每个晶粒的多面体形貌(图2a),类似于冰糖块的堆集,故有冰糖状断口之称;又由于多面体感特别强,故在三个晶界面相遇之处能清楚地见到三重结点。
沿晶脆性断裂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晶界面的状态和性质。
实践表明,提纯金属,净化晶界,防止杂质原子在晶界上偏聚或脱溶,以及避免脆性第二相在晶界析出等,均可以减少金属发生沿晶脆性断裂的倾向。
因此,应用X射线能谱分析法和俄歇电子能谱分析法确定沿晶断裂面的化学成分,对从冶金因素来认识材料的致脆原因,提出改进工艺措施有指导意义。
解理断裂属于一种穿晶脆性断裂,根据金属原子键合力的强度分析,对于一定晶系的金属,均有一组原子键合力最弱的、在正应力下容易开裂的晶面,这种晶面通常称为解理面。
例如:属于立方晶系的体心立方金属,其解理面为{100}晶面;六方晶系为{0001};三角晶系为{111}。
一个晶体如果是沿着解理面发生开裂,则称为解理断裂。
面心立方金属通常不发生解理断裂(见晶体结构)。
解理断裂的特点是:断裂具有明显的结晶学性质,即它的断裂面是结晶学的解理面{h k l},裂纹扩展方向是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u v w〉。
为了表示这种结晶学性质,通常用解理系统{h k l}〈u v w〉来描述。
对于体心立方金属,已观察到的解理系统有 {100} <001>,{100}〈011〉等。
解理断口的特征是宏观断口十分平坦,而微观形貌则是由一系列小裂面(每个晶粒的解理面)所构成。
在每个解理面上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接近于裂纹扩展方向的阶梯,通常称为解理阶(图2b)。
解理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金属的组织状态和应力状态的变化有关。
其中所谓“河流花样”是解理断口的最基本的微观特征。
河流花样解理阶的特点是:支流解理阶的汇合方向代表断裂的扩展方向;汇合角的大小同材料的塑性有关,而解理阶的分布面积和解理阶的高度同材料中位错密度和位错组态有关。
因此,通过对河流花样解理阶进行分析,就可以帮助我们寻找主断裂源的位置,判断金属的脆性程度,和确定晶体中位错密度和位错容量。
准解理断裂也是一种穿晶断裂。
根据蚀坑技术分析表明,多晶体金属的准解理断裂也是沿着原子键合力最薄弱的晶面(即解理面)进行。
例如:对于体心立方金属(如钢等),准解理断裂也基本上是{100}晶面,但由于断裂面上存在较大程度的塑性变形(见范性形变),故断裂面不是一个严格准确的解理面。
准解理断裂首先在回火马氏体等复杂组织的钢中发现。
对于大多数合金钢(如 Ni-Cr钢和Ni-Cr-Mo钢等),如果发生断裂的温度刚好在延性-脆性转变温度的范围内,也常出现准解理断裂。
从断口的微观形貌特征来看(图2c),在准解理断裂中每个小断裂面的微观形态颇类似于晶体的解理断裂,也存在一些类似的河流花样,但在各小断裂面间的连结方式上又具有某些不同于解理断裂的特征,如存在一些所谓撕裂岭等。
撕裂岭是准解理断裂的一种最基本的断口形貌特征。
准解理断裂的微观形貌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解理裂纹与已发生塑性变形的晶粒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此,对准解理断裂面上的塑性应变进行定量测量,有可能把它同断裂有关的一些力学参数如:屈服应力、解理应力和应变硬化参数等联系起来。
韧窝断裂金属多晶材料的断裂,通过空洞核的形成、长大和相互连接的过程进行,这种断裂称为韧窝断裂(dimple fracture)。
韧窝断裂是属于一种高能吸收过程的延性断裂。
其断口特征为:宏观形貌呈纤维状,微观形态呈蜂窝状(图2d),断裂面是由一些细小的窝坑构成,窝坑实际上是长大了的空洞核,通常称为韧窝,它是韧窝断裂的最基本形貌特征和识别韧窝断裂机制的最基本依据。
系统的观察表明,韧窝的尺寸和深度同材料的延性有关,而韧窝的形状则同破坏时的应力状态有关。
由于应力状态不同,相应地在相互匹配的断口偶合面上,其韧窝形状和相互匹配关系是不同的。
如图3所示:a为等轴型韧窝,韧窝形成的应力状态为均匀应变型;b 为同向伸长韧窝,伸长方向平行于断裂方向,其应力状态为拉伸撕裂型;c为异向伸长型韧窝,伸长方向平行于断裂方向,其应力状态为刃滑动型;d为同向伸长韧窝,但伸长方向垂直于断裂方向,其应力状态为螺滑动型。
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的韧窝形状外,还存在混合应力状态下所形成的韧窝,理论分析表明,最低限度有14种,其中8种已从实验观察到。
由于韧窝的形状与应力状态密切相关,故对断口耦合面上相啮合部位的韧窝形状、尺寸和深度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断裂时所在部位的应力状态和裂纹扩展的方向,并对材料的延性进行评价。
还有其他断裂的机制如:疲劳、蠕变和应力腐蚀断裂等。
微观断裂机制的实际应用作为材料断裂韧性指标之一的裂纹扩展阻力G c,它不但是一个材料常数,而且也同断裂的微观机制有关。
例如:当断裂机制是沿晶脆性断裂或解理断裂时,G c值较小;反之,当断裂机制是韧窝断裂时,则G c值较大,如表2所示。
断裂微观机制的分析,有可能把断口的形貌分析同断裂力学指标联系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系统地建立了断裂机制图,这对解决一些工程断裂问题十分有用。
所谓断裂机制图,是指选择适当的断裂参数、力学参数或物理参数作为坐标系,用它来确立各种可能出现的微观断裂机制的区域,以便发现各类金属断裂的普遍规律。
在工程应用上,断裂机制图对工程设计,材料的选择,使用条件的限制,以及失效分析等都能提供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和数据资料,目前正大力开展这方面的工作。